中国博览会有保加利亚产品有哪几年
中国博览会有保加利亚产品是2019年。2019年6月8日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宁波拉开帷幕,在在6月10日的专场对接会上,被誉为会员电商第一股的云集与保加利亚企业签订了总额100万美金的意向采购协议。
作为商务部主办的投资领域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历经二十多届的辉煌历程,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昨日,从第二十二届投洽会新闻发布会获悉,9月8日至11日,以“全球发展:共享数字机遇、投资绿色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投洽会将在厦门举行。
截至目前,本届投洽会共有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会。各国驻华使节、政府代表处、投资促进机构、重要商协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台企侨企等,也受到组委会邀请前来参展参会。
展览规模达12万平方米
据介绍,本届投洽会展览规模达12万平方米,分设投资促进馆、产业创新发展馆和项目资本对接馆三大区域13个展区。其中,韩国作为主宾国,重庆市作为主宾省(市)、哈尔滨作为明星市参展。
在本届投洽会上,俄罗斯、日本大阪、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将举办专场推介会,西班牙、德国、瑞士等9个国家将参加中国企业“走出去”专场对接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投洽会首次设置“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展区”,沈阳、淄博、贵阳等18个新兴投资热点城市参展。
将发布权威信息报告
本届投洽会将举办41场重要的会议论坛研讨活动。其中,商务部等部委将举办金砖国家可持续投资论坛、2022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鼓浪屿论坛等19场活动,国家级商协会将举办RCEP国际合作论坛等6场活动。
同时,大会将发布《中国外商投资指引(2022版)》《中资企业国别发展报告》《金砖国家投资报告》等权威信息报告。
此外,大会期间将举办的2022国际投资论坛,采取“1+2+1”的新模式,即1个主旨论坛,在宏观层面深入研讨国际投资热点和投资趋势;2场分论坛,分别围绕数字经济和绿色化工分享发展机遇;1个鼓浪屿论坛,为外资企业、国外机构和国内地方政府和园区提供交流平台,挖掘合作机遇。
“云上投洽会”聚焦元宇宙
线上展览引入元宇宙技术,探索打造元宇宙展馆;线上会议同步呈现精彩的会议内容;线上对接与现场对接融合互补,提供项目路演、推介发布、要客预约、互动交流等全方位线上服务……据介绍,本届投洽会将通过“云上投洽会”APP、小程序、官网等多元组合矩阵,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上参展参会服务。
大会还将加强元宇宙技术应用和场景展示,策划元宇宙系列活动,包括AR秀、AR体验、裸眼3D、“数字人”等。
相关链接
8日12时之后市民可以逛展
9月8日12时后,本届投洽会的展区将对市民开放。市民凭“厦门会展码”和大会证件入场。
市民可前往现场办理入场证件,办证点设在厦门会展中心A3侧厅、B3西侧及会议中心南门等地。市民也可通过“云上投洽”微信小程序注册报名,通过审核后,到现场领取纸质版入场证件。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已成为北京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244.5亿元,同比增长7.0%,高于GDP增速6.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36%,全市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6.1%、11.7%。9月份,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29%,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73%,企业融资成本再创新低,金融业对稳定全市经济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昌平区作为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是致力全国 科技 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按市委、市政府的发展规划,昌平区将在生命科学园重点布局医药 健康 产业,在未来科学城重点布局能源 科技 产业。2020年,昌平区通过精准助力企业渡难关稳发展、率先启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着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发展等举措,在金融助力防控复产、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郝刚同志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获得更多业务资质、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金融 科技 的优势地位、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支持保障功能、优化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等七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北京市推动 “两区”建设的有关金融政策,并在致辞中指出,市金融监管局自去年2月以来,牵头实施北京畅融工程,立足本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突出首都“高精尖”产业特色,聚焦科创、文化、民营、小微及外向型企业,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按年度、季度、月度、每周的频率,根据不同主题安排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旨在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语言体系不匹配、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郝刚同志强调,此次活动是“畅融工程”第99场活动,结合今年金融助力防控复产、稳企业保就业,特别是下一步服务“两区”建设,邀请30余家金融机构,结合各自产品特色,为6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产品对接服务,希望通过本次对接会,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有效对接。
刘玉苓同志在致辞中提到,今年6月,人行营管部会同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行动方案》,旨在用好货币政策“两项工具”,支持优先保障类、重点保障类和普惠保障类“三类企业”,建立“市级部门协调、市区两级联动、政银企对接、金融机构落实”四项机制。下一步,围绕金融让利和保市场主体,金融管理部门将重点抓好两项直达工具的督查督办。将保市场主体和向实体经济让利作为工作核心,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点确保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有序开展北京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方案批复后的政策落地和宣传工作。指导市场主体切实将便利化政策用好用足,持续释放改革政策红利。
张念木同志在致辞中表示,昌平区通过协调区内金融机构强化落实“京16条”“京19条”等政策要求,用足用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金融政策工具,瞄准实现“提速、增量、降价、扩面”,着力助力区内企业渡难关、稳发展、保就业,推动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一步,昌平区将做好与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对接,以“两区”建设为引领,创新发展环境,优化发展平台,打造北京医药 健康 产业的“核爆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结合国家碳减排部署和绿色发展要求,加强能源领域 科技 创新和产业布局研究,深化与企业对接合作,用好政策优势和市场机制,推动“能源谷”建设取得新突破;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高水平推动沙河高教园区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努力发挥更大效益。
此次活动为昌平区各类重点企业与优质金融资源搭建了全方位的交流对接平台。昌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生命科学园管委会与人民银行营管部跨境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昌平区金融助力稳企业保就业,服务“两区”建设。储蓄银行、华夏银行、晨光昌盛等金融机构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截至目前,“畅融工程”已举办99场对接活动,包括2场年度活动、5场季度活动、24场月度活动、68场周活动,累计服务金融机构2100余家次,对接企业3700余家次,参加人数超过9700人次。
题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在给新能源行业带来更为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居高不下的热度以及跃跃欲试分一杯羹的资本、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这其中,地方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方,完全掌握着 游戏 的主导权,正试图将招商引资的压力传导给那些有着新能源开发任务的投资企业。
与此同时,目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并未落实到县,所以无论是集中式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光伏的整县开发,地方政府只是将这些资源视为换取“利益”的筹码,而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行业乱象或许最终将由整个 社会 买单。
双碳目标加持下的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热度,“某上市公司市值多年一直未见起色,在收购了一家新能源行业的小公司半数股权之后,股票几乎一夜起飞”,某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士感慨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都在寻找合适的新能源标的,尤其是一些发展前景受限的行业正迫切希望搭上碳中和的“东风”,来盘活上市公司的市值。
新能源的风口:蜜糖还是砒霜?
资本嗅觉灵敏,新能源行业自身也感受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热捧,然而这种热度对于行业来说,也许是蜜糖,但也可能是砒霜。
在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们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分布式光伏嘉年华上,多位嘉宾提到近期各地陆续发文暂停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工作的问题。日前,凤凰网旗下《风暴眼》以一篇《县城里的光伏垄断生意:1家国企包全县,7家民企备案难》的万字长文报道了以河南襄城为例的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中的典型问题。同是河南,11月19日河南省商丘市发改委的一纸文件更是将地方政府与行业之间的矛盾推上了风口浪尖。
商丘市文件要求,光伏、风电项目建设必须同步配套产业以及签订碳指标协议,没有达到要求的未施工项目,继续暂停实施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项目建设指标收回。这一文件在新能源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多位行业人士评价这一行为无异于明抢,“新能源投资在地方政府眼里就是一块肥肉,每个地方都想割一块”。
面对行业舆论的诸多压力,11月22日,河南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要求不得以开展试点为由暂停、暂缓现有项目备案、电网接入等工作。屋顶光伏整县开发试点建设,要按照国家能源局“五个不”的原则,把握好地方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既要在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群众利益上不缺位,也不能在项目管理法定程序、捆绑配套产业上越位。
文件下发同日,商丘市发改委召开关于风光电建设工作座谈会,表示即日起,对各县(市、区)下发的“关于风光电新能源项目建设事宜的通知”收回,暂停实施,并提出妥善处理新能源有序开发、产业融合、保护群众利益等方面之间关系。
地方管理政策的反反复复对于企业来说来说,无疑是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除了自身业务能力之外,这种来自于政府部门的不可控因素更让从业者无所适从。这实际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在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风口下,对于行业的理解、行业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目标等仍然缺乏统筹的规划以及深度的认识,出发点仍多以资源换产业为主,这其中的合理性仍有待探讨。
产业配套的“魔咒”
河南商丘仅仅是一个被摆在明面上的案例,但更多的要求其实被掩盖在暗地里,“河南发改委文件初衷跟导向是好的,但到了执行层面,省发改委的文件实际上对于地方政府没什么效力,地方政府包括市县甚至到乡一级”,一位从事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多年的一线人员告诉媒体,“在我们开发的项目中,另一省份的一位县级领导明确表示,省里发指标那是省里的事,到了地方还是县里说了算,县里要给谁省里管不着”。
在新能源管理权限下发到地方政府之后,投资企业打怪升级之路愈发漫长,从省、市、县再到乡级政府,“省里把规则定的清清楚楚,但如果项目走不出县,连上报的机会都没有”。新规则下的新能源项目投资,正进入一个被多级政府“围攻”的阶段。
从乡到县市,这些门槛的设置大部分仍以产业配套投资为主,以西北某省为例,今年竞争优选名单中,大部分以投资企业+制造企业的联合开发体为主,或者是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投标,“开发项目的企业负责拉制造企业进驻,下属的地方政府几乎都有相应的配套要求,还有地方召开新能源对接大会,大比例的产业配套,大部分的投资企业做不了”,一位熟悉该省情况的开发人员告诉媒体。
媒体还了解到,某中部省份,县级政府“狮子大开口”,要求投资企业建设一座投资成本3000万元的畜牧场,加上1万头牲畜,合计投资成本高达1.3亿元,“没有投资企业敢做,投资企业曾承诺一家出1000万的居间费,但地方政府并不接受”。
以资源换产业,这很难说是一个黑白对错的问题,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阳光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资本”。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合理的诉求以及不能真正给制造企业带来优惠的招商引资,最终只会扰乱行业的正常秩序,以闹剧收场。
今年以来,站在新能源风口上,多个地区提出了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目标,大部分地区试图通过资源换取新能源产业落地,但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税收等方面的实际优惠条件,产业落地最终也只是一场空谈。“其实有些制造业来了只是走个过场,然后找各种理由说做不下去了,最后不了了之”,上述人士认为,地方政府的眼光不能如此短浅。
纵览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浙江义乌、江苏盐城、安徽滁州等为例,均给产业落地提供了优惠的税收以及其他配套等措施。真正吸引企业落地必然要遵循市场化规律,否则一场闹剧下来也只能是一地鸡毛。
农户、企业屋顶不能成为政府可垄断的“资源”
在地面电站陷入产业配套的怪圈时,整县推进政策的刺激下的分布式光伏也从市场化趋向地方政府垄断,要求产业配套、项目备案暂停、指定名单等情况频出。多位分布式光伏项目一线开发人员反馈称,“地方发改局以整县推进为由不给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起码工商业企业以及农户屋顶的决定权并不能由他们来决定,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选择哪家理应由屋顶所有者来决定”。
有行业资深人士评论,“与传统的集中式风电、光伏电站不同的是,分布式项目是建设在农户或者企业屋顶上的,这不能称之为‘资源’。资源从来都是独家的、垄断的,但在目标群体是企业或者农户屋顶的时候,这些并不具有独家开发权。地方政府不能也没有权力把千家万户‘客户’的自由选择权(买不买,买谁的,多少钱买)当成自己可以控制的‘资源’。”
诚然,在整县推进这一宏大目标的背后,由于涉及到农户、企业等众多主体,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来维护群众利益,但是如果通过指定名单的形式来推进市场化的工作,那么这个领域会失去活力,同时对于已经在当地市场深耕许久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新能源管理权限的下放,不能仅仅是赋予地方政府的权力,更多的应该是共担双碳目标的职责与维护新能源行业有序 健康 发展的重担。
“我们希望市场稳步 健康 发展,众多的企业与资本进入,打乱了原本市场的发展节奏,垄断与无序竞争也在破坏原有的规则,这对于国内的分布式光伏市场也很难说明白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位深耕浙江分布式光伏市场的资深人士感慨道。
“十四五”第一年,新能源行业刚开始迈入平价,尽管行业已经为此努力许久,但在今年的大形势下,风、光的平价仍然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未来面对电网调峰、配置储能、光伏+应用场景多样化,风、光电力还需要持续降低度电成本。越来越多资本与企业的进入,也带火了行业热度,但这个热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的有序实现,而非一拥而上的热炒,否则带来的只能是行业内卷、外部施压、一起买单!
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接会上,福州大彻精准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亿懿兴华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阿美龙(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亿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吉安(福州)基因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等6家生物医药企业,分别带来莽草酸生产、医用引导组织再生产品、智能采血系统等创新项目。中金资本、阳明资本、点点创投、拱配资本(上海)、兴业证券等投资机构参加对接会。
这两个课题都没有就业前景。(跟选别的光学课题相比)
所以,你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没有必要考虑就业。
这两个课题,实验培养的技能也差不多。
理论的话,感觉这两块可以挖的东西都比较多。例如等离子体产生太赫兹的机理,成丝机理之类的。不懂瞎说的。
你老板这块应该是偏学术,所以指标一般就是文章。因此,建议从考虑哪个课题近一年内容易出文章成果出发。
而且这个思路应该可以维持几年,意思就是,你发现太赫兹某个工作A好发,就去做A, 做完后发现成丝的B工作好发,紧接着就去做B。这个好发不仅仅是说难度,而是考虑实验室条件,自身能力这些因素。当然,也不要局限于太赫兹和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