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在榆林的投资现在怎么样
严介和在榆林的投资现在怎么样
7月15日,榆林。来自广东的港珠澳建设有限公司与榆林市政府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
金额不是个小数字:2000亿元。
要知道,2020年榆林总共招商引资项目488个,资金到位1116.09亿元,已经创造历史纪录了。
如此大的单笔投资,且来自一家民企,不要说榆林,即使放在西北龙头、副省级城市西安,也是掰着指头能数过来。
这是个什么情况?
1
《城端》注意到,“港珠澳”是家非常年轻的公司。其资料显示,公司于2019年11月25日成立于珠海,注册资本10亿元,业务方向主要聚焦于“公路、桥梁、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等基建领域。“港珠澳建设”目标很宏大的,自其揭幕之日起就表示,未来要控股5家以上企业,转变为“港珠澳集团”,争取2029年前打造为“世界五百强”。
口气这么大?查询“港珠澳建设”股权信息,不难发现它的母体是目前位居全球建筑业私企第一的“太平洋建设”。伴随国内城市近年的大量基建,“太平洋建设”异军突起,2014年时排名世界500强第166位,去年已飙升到75位。
其创始人严介和说,未来“太平洋建设”要打造三个世界500强。显然,“港珠澳建设”就是其重大战略的“铁三角”之一。
从公司成立迄今,“港珠澳建设”见诸媒体的投资合作不多,但一出手都是大手笔,差不多每年以一个千亿级签约的频度推进,如2019年与珠海签约1500亿,去年12月11日又与广州市住建局、广州花都区签订3000亿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此次在与榆林的签约会上,严介和说,“拟以榆林为中心,设立(西北)区域总部,嵌入式多个国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将GDP、税收与高端人才留在当地。”
并邀请榆林市委、市政府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参观考察,以“促进合作”,显示出对与榆林合作的重视程度。
民企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可以看到,“港珠澳”此前业务范畴主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突然“移师”陕北,落子榆林呢?
2
《城端》注意到,一个很关键的市场背景是:2017年6月,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这是一盘大棋。去年10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陕西榆林·跨国公司再次握手共话未来”座谈会上,榆林市长李春临谈到:“西安、榆林‘双核’战略”的话题。
榆林近年“大基建”,可以说也搞的风风火火。2018年8月,榆林“四馆两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东沙文体馆、体育中心、会展中心)项目开工。
2019年2月,榆林与陕西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科创新城。其位于榆林中心城区西南部,控规面积为76平方公里,计划聚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创企业开展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
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发布的省级重点项目计划中,总投资21亿的榆林机场改扩建(二期)、投资25.8亿的清涧至子长高速公路、16.2亿的靖边现代综合物流园、45亿的榆林橡道国际物流园,以及51.9亿的榆林非水可再生能源等共计7883亿的诸多项目赫然在列。
以此为依托,榆林近两年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是底气十足,目光投向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2019年1月15日,榆林《关于印发榆林市支持总部企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中,其开出最大优惠政策之一是:对于在榆林新设立或迁入榆林的总部企业,实缴注册资本达到10亿元以上,经认定后一次性奖励3500万元。
这个数字放到全国是什么水平?
2018年青岛出台政策,对于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给予不高于2000万元一次性补助20亿元以上的,给予不高于4000万元一次性补助。
2019年郑州出台政策,落户郑州的总部企业最高奖励2000万元。
榆林的这个标准,甚至达到和超过了部分万亿俱乐部成员的招商力度。
3
不能不说,很长一段时间来,人们对榆林这座城市大大低估了。
从能源来说,它的资源储备大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拥有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全国储量五分之一的煤炭,能源富集程度全国无双,世界罕见。在国家能源战略中,它是“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
从生态来说,榆林为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居功甚伟。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一半以上面积在榆林,榆林一度被称为“沙漠之城”。但70年来,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3.24%,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导致“毛乌素”几乎被陕西驱逐出境,不仅助力中国拿下植被覆盖面积新增量的“全球第一”,还积累了治沙防沙的“中国经验”。正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曾所说,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经济来看,榆林也是中国北方增长最快的城市,甚至可能不必加之一。20年间,榆林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79.3亿,增长到2020年的4089.66亿,增长了令人震惊的近51倍,这个增速甚至大幅超过号称“近20年增长最快”的网红之城合肥(20年增长30倍左右)。名次也从全国十大产煤城市中倒数第二,上升到仅次于济宁。2020年,榆林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2、2.3个百分点,冲刺的态势丝毫不减。
人口来说,在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汇聚,渭南、宝鸡、商洛等城市相比10年前降幅超过10%的情况下,榆林常住人口从原第六位,上升到全省第四,达到362万人,10年增长超过8.15%。据第一财经梳理2013年以来小学在校生数量变化数据,榆林在被调查的100座城市中,拿下“增速第一”。中长期看,榆林人口完全可能成为陕西第二,成为综合实力无可置疑的陕西第二城。
坐拥这般硬实力的榆林,难怪在未来发展蓝图上,也拿出了堪比省会城市的“狠话”。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春临谈到了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四个新格局”:
一是构建产业低碳化发展新格局二是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主动衔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等主要经济圈,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陕西向北向西开放门户三是构建国土保护和开发新格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四是构建市域一体发展新格局,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
这四点,方方面面都踩中了当下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换句话说,榆林不再是许多中原人眼中的“边陲之城”,而是要站在历史前沿,大展身手了。
而此次签约会,使身怀大量东南城市合作履历的“太平洋建设”和“港珠澳”建设,能为榆林建设中心城市提供先进基建能力。志在千里的榆林,也能为前者提供深入西北、拓展市场的空前机遇,这大概是双方一拍即合的根本逻辑。
尤其是在此次签约会上,严介和自我介绍“一直是拿金牌的运动员”之后,已是市委书记的李春临接上了这句比喻,半开玩笑地说,“在金牌运动员+金牌裁判员的精诚合作下,政企携手,定能发展共赢”。
能耗量在1.39亿吨标准煤以内。
去年以来,陕西省紧盯“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全省能耗总量控制在1.39亿吨标准煤以内,扣减超额消纳可再生能源后,完成“十三五”能耗强度下降15%的目标,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
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今后的高耗能项目,特别是以煤炭消费为主的项目要严格控制、从严掌握,尤其一些小机组、小兰炭、小炼化项目要逐步退出,为新的高质量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晶科科技(601778)、长江电力(600900)和中国中车(601766)等。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市场规模、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行业被归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国统局代码D44)中的电力生产(D441),包含的统计4级代码有D4413(水力发电)、D4415(风力发电)、D4416(太阳能发电)、D4417(生物质能发电)、D4418(其他电力生产)。
2、产业链剖析
新能源行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以及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其中: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特变电工(600089)、迈为股份(300751)和中国中车(601766)等组件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电力和光伏组件、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组件、太阳能供电电源、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晶澳科技(002459)、天合光能(688599)和通威股份(600438)等。
新能源行业中游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该领域目前的代表上市企业有隆基绿能(601012)、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和长江电力(600900)等
新能源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比亚迪(002594)、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东风汽车(600006)和北汽蓝谷(600773)等加氢站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蓝科高新(601798)、上海电气(601727)和美锦能源(000723)等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和万马股份(002276)等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长缆科技(002897)、金杯电工(002553)和平高电气(600312)等。
我国新能源行业具体产业链布局如下图: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的变化。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10%。其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核能发电装机0.5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38亿千瓦。
2、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11.63%,其中,水电134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风电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光伏发电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生物质发电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3、新能源消费量分析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6年的16.2艾焦增长到2020年的23.18艾焦,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37%。前瞻根据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得到,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消费量约为25艾焦。
4、新能源行业消纳情况分析
2022年1月,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1年1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其中风电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广东、广西和海南光伏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和湖南。
5、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为34.9%,比2017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达到35.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格局
因目前新能源行业可量化指标较多,故行业竞争格局中的区域竞争部分仅以: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进行比较企业竞争格局以:2021年各光伏企业光伏组件出货量2021年各风力发电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进行对比2020年各水力发电企业水电装机总量及水电发电量进行对比。
1、区域竞争:青海、四川和云南位列新能源行业第一竞争梯队
根据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30个省(区、市)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80%以上的3个,分别为青海、四川和云南40-80%的6个,分别为甘肃、重庆、湖南、广西、湖北和贵州20-40%的10个,分别为上海、广东、吉林、宁夏、江西、陕西、黑龙江、新疆、河南和内蒙古小于20%的11个,分别为浙江、福建、山西、安徽、辽宁、江苏、北京、海南、天津、河北和山东。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尚未发布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1)光伏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PV-Tech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top10》,以光伏组件出货量来看,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厂商中,中国企业包揽八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依次位居2021年组件出货量全球排名前三,光伏组件出货量分别为38.52GW、24.80GW和24.069GW。据PV-Tech介绍,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光伏行业整体产能和出货量均超过190GW前十大组件供应商出货量超过160吉瓦,市场份额超过90%。
(2)风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数据显示,新增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7家,新增装机容量5592万千瓦,排名前5家市场份额合计为69.3%,排名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为95.1%累计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前5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为57.3%,前10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1.8%其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占国内市场的23.4%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11.1%和9.6%。
(3)水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因存在严格的行政准入门槛、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等,目前,我国水电行业运营企业的数量不多,主要大型集团包括:长江电力、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等。根据企业的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20年按在水电装机总容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2.32%,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7.5%之间。按照水电发电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6.75%,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5-8.5%之间。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除大唐集团外的其他五大能源集团均为公布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故此处仅以2020年数据为例,对我国水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时期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
2、“十四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作为绿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还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据此,前瞻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7亿千瓦,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达到21亿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预计至2027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火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也将随之进一步高增,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以及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可达到4.28万亿千瓦时,至2027年末,新能源发电量或将突破5.20万亿千瓦时。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可再生能源一般是指可循环可转化的能源,如水、风可持续能源一般是指可持久供应且较稳定的能源。
是清洁能源,也是绿色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报道,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5亿千瓦,同比增长14%。
报道称,数据显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全年水能利用率达到96%左右;弃风率12%,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弃光率6%,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同比分别增长2.7%、10.5%、68.7%和22.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大部分弃风限电严重地区的形势有所好转,其中甘肃弃风率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吉林、新疆、宁夏、内蒙古、辽宁弃风率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黑龙江弃风率下降接近5个百分点。
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全部被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