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地理必修三 知识点

粗暴的奇异果
暴躁的日记本
2023-02-08 21:56:48

气候资源包括什么?急!!

最佳答案
害羞的外套
天真的胡萝卜
2025-08-15 23:21:16

气候资源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资源 英文名称:climate resourcesclimatic resources 定义1: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利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资源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3: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依赖的和社会发展可能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能量、条件及其现象的总体。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能源。

目录

气候资源-基本定义

气候资源-形成因子

气候资源-特点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资源-历史记载

气候资源-存在问题

气候资源-保护意义

气候资源-相关区别

气候资源-影响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与建筑

气候资源与交通

气候资源与健康

气候资源与体育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对策建议

气候资源-保护条例

中国气候资源基本特征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

气候资源-基本定义

气候资源-形成因子

气候资源-特点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资源-历史记载

气候资源-存在问题

气候资源-保护意义

气候资源-相关区别

气候资源-影响 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与建筑

气候资源与交通

气候资源与健康

气候资源与体育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对策建议气候资源-保护条例中国气候资源基本特征

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展开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基本定义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资源

的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形成因子

气候资源的形成因子不等同于气候的形成因子,而是比其更复杂。因为气候只是气 气候资源

候资源的来源与基础。气候还必需同一定的社会因子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资源。从70年代起,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圈与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换言之,气候是地表层五大自然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前人们所熟知的太阳活动、海温、地温、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都只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的一些突出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现象都有可能对气候系统有所冲击,进而影响到气候的异常;但是却不能决定整个系统的运转,或者对气候异常起决定性影响。当前,对气候系统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尚没有进行全面和精确诊断分析和作出预测的客观条件,这也是气候预报的准确率难以迅速提高的原因。但是,同样的气候却可以有相差很大的利用效益,甚至也可能转变成为灾害。这主要决定于人们拥有的技术条件(如水利工程、作物品种等)和所采取的决策与管理措施是否正确和得力。这就说明了气候从一种自然现象转变成为一种资源是完全离不开社会因子的作用的。 因此,气候资源的因子是一个既包含许多自然因子,又包括许多社会因子在内的庞大系统。至今人们还没有能完全弄清这一系统的各个成员及相互联系。因此,只能采取一些简化的办法。比如,进行理想化处理。如计算某种资源的潜力时,假设其它生产条件与资源均达到理想要求,只估计某一种气候资源量所能达到的产量极限。如竺可桢估计光能在农业生产上的潜力。他认为,在每年只用一个季度的辐射量,光能效能以1%计,则长江流域单季水稻每亩可得941市斤产量。如提高光能效能达3%,则每亩可得2823市斤产量。 虽然这些简化的办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粗略描写气候资源的分布与丰度,但对于这一资源的数量仍可给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对于规划与管理这一资源都是很有用的。

随着工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产也高速发展,气候资源的不足越来越严重。社会生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敏感性、依赖性日益增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显露。气候资源丰富的土地被超负荷地利用,并向气候资源不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坡地扩大种植,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气污染不但使空气质量恶化,并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人为气候变化。这样,气候资源正面临恶化,以致破坏的厄运。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保护意义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的,要顺利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与保护、气候和环境监测保护等方面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反之,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气候资源,甚至诱发气候灾害。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相关区别

气候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气候环境则只是对人类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大气的性质的总称。 气候与气候环境在现代并不明显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差别,而只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 气候资源则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影响

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资源

和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气候资源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获得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可预防气候灾害。适宜的气候是宝贵的资源,光、热、水、风可无偿提供给任何人。但是,气候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现在已开始改变,河流的污染使淡水资源的价值降低,气候变迁改变了资源的恒定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经济、商业、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这些领域与气候资源的关系,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能源主要指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风能以及直接可利用的太阳能。社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是本世纪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能源的大量消耗、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环境和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节约、控制使用化石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气候资源与农业

①气候中的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而光、热、水、空气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各地区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取最大效益。 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如广泛采用间作、套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气候资源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阳辐射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这些气候要素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布局结构、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气候资源与旅游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 气候资源

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甚至沙漠景观也能使潮湿地带的居民感到新奇不已。香山红叶,洛阳牡丹更是驰名全国。最后,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天高气爽的秋季,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人们度假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也是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资源,无疑也是开展旅游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气候资源与建筑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的原因。建议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选出最佳街道方位,再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 ②风向与城市规划。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当地最小频率的风向的上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下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气候资源与健康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

气候资源与体育

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利用气候资源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 气候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资源;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故对一地的气候资源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对策建议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建议 中国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气候资源与区别

但从总体上看,全社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与实际可开发资源量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差距较大。为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气候资源的管理 气候工作、气候资源的管理具有多学科、跨部门的特点。涉及气象、海洋、农业、国土、能源、交通、环保、计划等诸多领域和部门,而且涉及到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布局下,来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通过政府加强管理,增强全社会的气候资源意识,拓宽气候资源的利用领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破坏,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投入、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服务能力 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极具应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服务能力,对于拓宽资源的利用领域,增强预见性,促进环境、资源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大投入。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已有的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等观测系统的作用,通过整合和完善,建立现代化的气候资源变化监测网络系统,加强气候资源影响评估系统和气候数值模式系统的建设,全面开展动态的气候区划分析业务和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气候资源敏感的开发利用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效益评价工作。 3、健全制度、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进一步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要制定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及其它气候资源的法律法规,提供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在有关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统筹兼顾其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建立相关重大工程、重大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条例或规范。制定气候系统资料共享的标准、政策和法规,保障全社会气候系统观测资料和信息的共享。 4、加强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水平 要加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气候资源总体承载能力的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其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将产生的影响,积极开展气候资源变化的研究,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并注意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应对气候资源变化的中长期行动策略和计划。大力开发和改进气候能源(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不断研制气候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实用的产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和新型高效作业工具、作业方式的开发研制。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资源的特点,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编辑本段中国气候资源基本特征

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 我国的气候资源分布图

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资源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资源的再分配 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金沙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资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 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采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气候资源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资源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 气候资源学

~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资源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资源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资源与土地资源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事件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最新回答
谦让的白云
坚定的期待
2025-08-15 23:21:16

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就形成了地热。

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卡路里)。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相当于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扩展资料:

地热的作用:

1、地热供暖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备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

2、地热务农

地热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如利用温度适宜的地热水灌溉农田,可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利用地热水养鱼,在28℃水温下可加速鱼的育肥,提高鱼的出产率;利用地热建造温室,育秧、种菜和养花;利用地热给沼气池加温,提高沼气的产量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热 (能量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热能

寒冷的魔镜
忐忑的世界
2025-08-15 23:21:16
山脉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

l 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l 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l 是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l 是我国积温4500℃经过地区

l 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l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l 我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

l 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

l 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

l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

l 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l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l 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l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

l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l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l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l 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l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l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l 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

3.昆仑山

l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l 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l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

l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

l 西藏藏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界线

4.祁连山

l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

l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l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线

l 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

l 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

5.天山

l 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l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界线

l 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l 南疆与北疆界线

6.阴山(长城)

l 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

l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 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l 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l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l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l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l 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

7.贺兰山

l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l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l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8.巴颜喀拉山

l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

l 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9.横断山

l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l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气候区界线

l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

l 西藏自治区与云南、四川界线

10.太行山

l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

l 山西省与河北省界线

11.巫山

l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 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

l 重庆与湖北省界线

12.雪峰山

l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 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界线

l

13.武夷山

l 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

l 福建省与江西省界线

14.南岭

l 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界线

l 热带季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界线

l 积温7500℃经过地区

l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

l 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

l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界线

15.怒山

l 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界线

l 云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l 怒江、澜沧江分水岭

16.大巴山

l 江汉谷地与四川盆地界线

l 四川省与陕西省界线

l 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不安的龙猫
重要的野狼
2025-08-15 23:21:16
(1)风能属于可再生资源;

   (2)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是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3)风能发电能化解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危机是因为:①“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所产生的一种现象;②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风能发电可以减少煤炭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危机;

   (4)目前中国发电能源中,除风能外还可以用煤炭、水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发电.

故答案为:(1)可再生; (2)D; (3)①“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所产生的一种现象;②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风能发电可以减少煤炭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危机;(4)煤炭、水能、地热能.

平淡的小兔子
生动的小懒猪
2025-08-15 23:21:16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和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各类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自然资源总的特征是:门类齐全,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却十分有限,资源相对不足且后备资源少;各类资源的质量相差悬殊,国际竞争力较差;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域差异较大;区域资源组合不理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样,资源分布不均衡;山地丘陵居多,耕地后备资源少。土地资源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耕地面积13亿公顷,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全国近5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东部,耕地中旱田又占了3/4。耕地生产力水平不高,耕地质量不断退化且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部分耕地质量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现象扩展;土地重用轻养,破坏污染严重。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占有淡水只有25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淡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南多北少,南方占全国的81%,北方占全国的19%。北方地区严重缺水,水资源不足在北方地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平均每年因灌溉供水不足而减产粮食50多亿斤,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000万吨以上。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淡水资源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的威胁,水流域污染严重;不合理的开采引起部分地面沉降;河流泥沙淤积,增加了防洪困难。

我国的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矿种多、探明储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落后水平。我国已发现168种矿产资源,有探明储量的153种,矿产地1.6万余处,其中45种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居世界前列。我国的钨、锡、铋、锑、钒、钴、稀土、菱镁矿、石棉、石墨等10余种矿产的工业储量居世界首位,铁、煤、铅、锌、铜、铂族、汞、磷、硼、硫、天然碱、重晶石等12种矿产的工业储量居世界前五位。占世界总储量15%以上的矿产有钨、锡、钛、钒、钼、锑、稀土、磷、硫、菱镁矿、石棉、石墨等13种,煤的储量也接近15%。尤其是在被誉为21世纪资源的稀土方面,我国拥有世界储量的80%以上。但同时,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五十三位。2.共伴生矿多,组分复杂的综合矿多。我国含钒、钛、锡、铜的综合铁矿,占铁矿总量的1/4以上。铜矿储量将近1/4是伴生铜,金矿储量中伴生金占43%。煤矿中也往往伴生有硫铁矿、铝土矿、高岭土矿等。3.不少矿产贫矿多,难采、难选冶的矿多,富矿少。4.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如煤炭74%的保有储量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4省区,磷矿中70%的保有储量集中于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北4省,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河北、山西和四川4省。5.中小型矿床多,不利于规模开发。

我国能源品种齐全,总储量较多,但人均储量少。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10000多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0%;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居世界第十位和第九位,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和4/1000;水能资源总量为6.76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63%。我国能源与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近80%的能源资源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而60%的能源消费发生在东南部地区。一方面能源消费水平较低,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能源供应仍然不足,经济发展一直受到程度不同的能源短缺的困扰。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石油、天然气后备资源不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存在,由此对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国的森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8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珍贵树种最多的国家,松香、桐油、生漆、樟脑等林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2.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森林面积为1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3%,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4%。森林蓄积量90多万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3.地区分布不均衡。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以及西藏东部,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0%左右,森林面积却占全国的50%,森林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华北、中原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却很稀少,只占全国林地面积的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以及内蒙古和西藏的中、西部,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2,森林面积只占全国的6.2%。4.结构不够合理。防护林的面积太少,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林面积增加但用材林面积减少,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用材林成熟林蓄积量锐减,林龄结构向低龄化转变。主要原因是砍伐过度,毁林开荒严重,森林更新严重滞后;森林火灾频繁,病虫害严重;综合利用较差,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草地面积总量为40000万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优质草场约占18%,中等草场约占40%,低劣草场约占36%,但人均草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至青藏高原南缘一线以西,草原类型有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在青藏高原上还有高寒草原。在可利用的草原中,多数草原资源质量不高,其中大多数处于干旱地区,缺水的近30%,86%以上的草原分布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草地总面积中,丰蕴的资源仅为1/4。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草场沙化、碱化、退化严重,生产能力差,商品率低。

我国的海洋资源也极为丰厚。我国濒临太平洋,有沿海城市114个,大陆和岛屿海岸线长32000千米,沿海滩涂面积20799平方千米,6500多个岛屿,应归属中国管辖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居第九位。我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凡世界大洋中具有的资源,我国近海海域内大都具有。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的蕴藏量都很大。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亿立方米,海滨砂矿种类达60种以上,探明储量为31亿吨。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在两万种以上,浅海滩涂生物约2600种。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水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五位,人均占有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我国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约有10.45万种。其中昆虫约10万种;鱼类2200多种;兽类45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1%;鸟类1186种,占世界总数的14.4%,是世界上拥有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两栖类210多种,爬行类320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7%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