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如何
根据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3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截至到2020年底,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增长14.6个百分点。而针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也持续的上升,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再生能源技术日益完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可探测的到的能力范围内,地球上的中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存储量是固定的,而且这些化石能源的使用,也会使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可再生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电能等依靠大自然能力而创造的能源,这些新能源遍布世界各地,比如利用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的优势在于清洁,无污染。
最早利用风力的国家是丹麦,在1890年,而真正兴起,是世界各国对能源需要量剧增,不少国家也逐渐的注意到风力发电这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后来因为石油危机,环境恶化等情况的发生,世界各地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风力发电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到如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十三五”治疗成效显著,水源变得更加干净,老百姓放心喝。
生态环境部近日通报了今年前8个月全国地表水质量状况。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8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1.0%,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9%,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
这个“81.0%”来之不易!
——“81.0%”,来自水环境治理工程如期推进,治理步伐提速。
碧水源发布的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311.31%;鹏鹞环保同样传来捷报: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7.5亿元,同比增加68.08%。不只是这两家从事水污染处理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水处理市场呈现明显向好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地水污染治理步伐正在提速。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天堂村三桥坡,一座投资200万元新建的花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格外显眼。过去,三桥坡的生活废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如今有了治理设施,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如期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各地加大治理工程投资力度,更加注重治理效益。长江保护修复、农村污水湿地处理设施等全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以广西为例,全区累计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532座,配套建设污水管网2617公里,形成镇级污水处理能力约74万立方米/日,受益人口超过550万人,覆盖度约74%。
——“81.0%”,来自饮水安全保障、黑臭水体治理等同步推进。
家住辽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堡河畔李相街道的白瑞,经常到张沙布村河边走走,看看河道治理的最新进展。
在浑南区,张沙布村支流河由于接纳农村生活排污,形成黑臭水体,对村民生活环境以及白塔堡河水质的影响日益突出。为加快解决群众关切的农村黑臭水体问题,不久前,浑南区完成了白塔堡河张沙布村支流生态治理设计方案的专家论证。投资10万元的治理工程,今年9月底基本完工,白瑞对治理效果充满期待。
上半年,各地着眼群众关注的水环境问题加大投入,治理捷报频传。比如,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7月22日,天津宣布全部567条黑臭水体(含城市黑臭水体26条)治理中,已有505条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主体完工率达89.1%;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黑龙江各地上报已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40处,黑臭现象基本消除……
经过几年大规模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我国饮水保障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但县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仍相对突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底前,全国农村要完成“千吨万人”(供水人口在1万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农村10764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中,已有9344个完成保护区划定批复,占比达86.8%。广大农村居民的“水缸子”更安全、更洁净了。
——“81.0%”,也来自有效处理、加强监测,避免环境消毒杀菌等因素对水质造成影响。
在疫情防控中,医疗废水增多,大范围高强度的环境消毒杀菌,个人消毒产品用量显著增加,这些因素可能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1月3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应急监测方案,要求各地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余氯等疫情防控特征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加密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控制风险、消除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对全国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排查,截至6月,累计对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5.6万次,未发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受到影响的情况。
如今,“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地表水的约束性指标,已经提前完成。治理的脚步不会停歇,水清岸绿的美丽图景将越来越多。
“十三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十三五”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何?
8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约束性指标已提前完成——分别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比例、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劣Ⅴ类水体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
第9项约束性指标也将完成——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今年1-9月份,优良天数比例为87.2%,预计到年底能够完成84.5%的约束性目标。
取得了哪些成效?
201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目前全国公交车电动化比例从2015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60%。
“十三五”以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主体。
相关部门指导各地方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2019年卫星监测到的全国秸秆焚烧火点数比2015年下降了42%。
截止到2019年底燃煤电厂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亿千瓦,目前,全国约6.1亿吨左右的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重点地区的39个城市列入2018、2019年“散乱污”企业清单台账的7万余家企业清理整顿开展专项排查。
截至去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
在战略、顶层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战略部署上依法治污为主——,“十三五”期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党章,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依法治污、依法排污意识逐渐形成;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顶层设计上“大格局”形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落地见效,全面加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的机制;排污许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相继出台。
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间我们完成制修订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551项,包括4项环境质量标准、37项污染物排放标准、8项环境基础标准、305项环境监测标准、197项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其中配套大气十条的实施,发布了122项涉气标准。配套“水十条”的实施,发布了107项涉水标准。配套“土十条”的实施,发布了49项涉土标准和40项固体废物标准。
科技研究上大放异彩——“十三五”期间,国家在生态环境科技投入方面,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
大气领域:针对京津冀区域雾霾成因专项成果已公布;
水环境领域:形成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系统与应用等八大标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
土壤环境领域:开展了铬、砷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示范;
固废领域: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金属安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支撑了无废城市建设;
环境基准领域:首次发布了我国保护水生生物镉和氨氮水质基准,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十四五”即将到来之际,科学设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做好下一个五年污染防治行动的开局。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1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5.8%。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9%。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Energy)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近日,华润电力(00836.HK)正式发布的《201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华润电力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排放。截至2018年底,整个公司的清洁能源运营权益装机占比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至20.4%。其中,火电和风电利用小时均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此之前,笔者注意到,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明确表示,当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变革趋势越来越明显。此后,华润电力进一步把业务重心向可再生能源倾斜。
华润电力能源结构的变化是中国能源结构变化的缩影。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比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可再生能源国家,打破国际间固有的中国严重依赖煤炭的负面形象。
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下称《战略》),到2030年,中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战略》提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清洁能源成为增量主体,非化石能源占比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数量重要,质量更重要。过去一年,华润电力坚持创新驱动增长,全年科研投入约1.97亿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促进公司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通过继续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华润电力附属燃煤电厂98%的权益装机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主要能耗和排放指标进一步改善,平均供电煤耗同比下降3.62g/kWh。
过去一年,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华润电力大幅减持和处置煤炭资产,减持和处置了部分火电资产和其他低效资产,提质增效成绩显著,果断处置和出售了位于山西的煤炭资产,收回高达95亿元人民币现金。
与此同时,华润电力积极 探索 火电厂固废处置掺烧发电技术,旗下广东海丰、江苏常熟等13家电厂参与市政污泥垃圾处置,2018年全年累计掺烧污泥40.3万吨,为城市解决污泥围城难题,也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此外,该公司高度重视水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2018年全年环保总投入超过15亿元。
华润电力还创新地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精准扶贫攻坚相结合,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授人以渔”,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8年,华润电力向 社会 捐款捐物合计606.69万元。
笔者从华润电力获悉,今年是华润电力连续第九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系统披露华润电力2018年在环境、 社会 、治理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绩效。华润电力董事局主席李汝革表示:“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进一步促进公司提升在环境、 社会 、治理等方面的责任落实和实践水平。”
截至201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总量达12.47亿千瓦,同比增长9.3%。其中,水电装机2.8亿千瓦,同比增长12.3%;火电8.6亿千瓦,同比增长5.7%,核电1461万千瓦,同比增长16.2%;并网风电7548万千瓦,同比增长24.5%;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79万千瓦,增长3.4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31%,较上年提高5.7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