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1、可再生资源: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油页岩。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
一般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经过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仍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且具有自我更新的、自我复原的特性并且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或非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相对应,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加强建设、推广使用的绿色资源。如土壤、太阳能、风能、水能、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热、潮汐能、沼气等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湿地、草原、水生生物等。
土壤,太阳能,风能、水能、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热、潮汐能、沼气等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湿地、草原、水生生物可再生资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是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
与不可再生资源相对应,是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建设、推广使用的清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尽管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形式已发生变化
湿地相关知识概述
五、对湿地保护的若干建议
1.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思想:湿地面积减少,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口、经济问题。湿地保护需要放在经济——社会——环境这个大系统中考虑。湿地退化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上涨而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围垦湿地的面积和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强度就越来越大,鱼类资源越来越匮乏,森林砍伐越来越无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湖泊、河流淤积越来越快,所以控制人口的适度增长,减轻湿地区域的人口压力是必要的。湿地污染与工业污染物的超标排放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有关,因此需要控制污染源,最根本的方式是发展生态经济,采用“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保护与利用并重:湿地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急功近利,对湿地资源过度利用的后果。利用湿地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保护湿地既是为了满足后代的需要,也是维护当代人利益的必要行为,因为当前湿地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及早转变重利用轻保护的思想,保护与利用并重,在湿地保护与湿地利用发生冲突时,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
3.实施全流域生态管理:由于水的流动性和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湿地保护应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管理。湿地是各种污染物的汇聚之地。某一湿地所面临的威胁与湿地流域的生态环境退化息息相关。流域湿地问题,只能放在流域内来解决,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流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很有必要按照湿地的流域分布规律,运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推动区域湿地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4.解决好科研支持与环境监测评估:湿地科学是研究湿地形成、发育、演化、生态功能与生态过程的科学,涉及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等,因此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方法,为湿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与破坏。湿地保护的目标旨在保证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不再恶化的前提下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退化湿地恢复研究。我国的湿地恢复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侧重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进入新世纪,我国湿地生态恢复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在不同地区建立了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区,应尽快将典型示范区的经验推广、应用。
建立完善的全国湿地监测体系,全面掌握我国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湿地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完备准确的参考资料,对于保护湿地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3S”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我国主要湿地网络数据库,以便于湿地科研资源共享。建立基于生态结构、功能和社会经济的预测模型和指标模型,通过模型来进行湿地的管护,科学指导湿地的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湿地立法要提到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到与湿地有关的资源问题,比如《宪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细则》、《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等。但这些法律存在着概念不统一、不同法规的具体规定不协调、湿地保护区土地权属未理顺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不适应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湿地保护法,确定湿地土地所有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等。
6.推动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湿地的资源性质和众多的生态功能使湿地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湿地所在地区还是我国甚至全球的公众的利益都与湿地有密切关系,所以公众参与保护湿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公众的义务。我国的宪法与环境保护法里都有公众参与管理事务和环境保护的规定。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制度,但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很有必要在制定湿地保护法时,将“公众参与”作为立法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能力不高,缺乏提出意见和做出决策的知识背景,因此现阶段公众的湿地教育很重要,需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能够掌握湿地常识,了解进行湿地保护的意义,以及自己在湿地保护方面拥有的权利义务和应该采取的行为。可以通过在湿地保护区建立湿地教育基地,在学校建立湿地生态教育网络,培训生态教育师资,进行全面的生态教育,向公众和基层政府宣传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知识和技术。
7.把湿地保护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5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提出了到2010年通过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措施,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使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较大程度提高我国湿地资源监测、管理、科研、宣教和合理利用能力,这为我们展示了湿地保护的美好前景。为此我们必须开展四大工程建设,即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恢复工程建设、可持续利用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工程建设,让湿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六、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
1.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与评价: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2.确定湿地恢复区域:要选择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水文条件、地理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2014年1月13日,中国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
重要意义
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⑴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沿海许多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中科院研究资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挠力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⑵ 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中国鱼产量和水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中国的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盐湖,分布相对集中,盐的种类齐全,储量极大。盐湖中,不仅赋存大量的食盐、芒硝、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的地下油汽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
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水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蕴藏占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材,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中国约有10万公里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
⑶ 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2.
国外如何保护利用湿地
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乐园
英国在湿地保护利用上的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距离白金汉宫只有25分钟车程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只是四个废弃的水库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的过程中,当地人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意识: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茂.
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科学管理促进湿地健康发展
在保护好湿地的同时,如何既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又能开展科研工作?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于乐不少湿地公园里的动物模型都是用软木雕刻成的这样做既减少了制作费用,又不会伤害动物公园还出售软木,供游客亲手制作小动物模型;三是合理设计公园设施北海道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能看到最多景观的路线,制定最佳观赏时间,并提供大量资料供游客取阅工作人员估算游客感觉疲惫的行走距离,恰到好处地设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还能发现旁边正好就有一些湿地动植物的小图片、小资料一趟旅行下来,游客们玩得尽兴,也学得开心.
湿地风景区还应成为良好的科研基地日本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观测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的那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两公里内设置了大量摄像头,需要时可随时拉近镜头,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方便了科研人员或游客的近距离观察.
在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湿地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静,因为旁边的那只小鸟正在睡觉呢作为回报,公园也会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湿地动植物.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市有一个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小游客们可以亲自用小网兜等工具捕捞鱼虾和昆虫,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在日本琵琶湖湿地公园的体验区,游客可以伸手到水池里摸一摸鱼,捏一捏海参,大人小孩都捋袖子齐上阵,玩得不亦乐乎;在韩国安山市的湿地实验学校,学生们可以自己踩水车扬水,将水引入晒池晒盐,晒好的盐学生们可以自己带走在学校附近的滩涂,工作人员还种上各种湿地常见的植物,让学生们辨识
区域联动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相当一部分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区域联动、通力协作就成为保护湿地及其他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斑尾塍鹬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万只斑尾塍鹬都要从南半球的新西兰出发,一刻不停地飞抵北半球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的滩涂它们在这里停歇约5周后继续飞往美国阿拉斯加繁衍后代,之后再飞回新西兰这趟超过35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这趟迁徙才能顺利完成.
为此,澳大利亚、日本每年都会出资召开研讨会,供沿途的国家交流数据,共享资料美国还为一些鸟装上了价值5000美元的小型卫星跟踪装置,并动用了3颗卫星进行全程监测,所得数据无偿提供给这2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更重要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尽力保护沿途湿地,不轻易开发这些一年可能只被小鸟使用几周的湿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块湿地受到破坏,这个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程就无法继续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当今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的经济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齐心协力,参与到保护湿地的行动中来,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它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有效调节了大气组分。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同时,湿地又是向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开展纪念活动,每年有一个主题。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 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6、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7、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8、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9、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11、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12、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13、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1、巨大贮库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
2、水源地
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3、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4、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5、物产能源基地
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能运输能力。
扩展资料: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
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
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