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阿?
楼上的同志说的是官方说法。核能不是可再生资源。原因是什么呢,现阶段我们使用的核能是核裂变,也就是要用核燃料的,核燃料主要是铀,铀在地球上的含量是有限的,而且就像普通燃料一样,释放过能量以后就成废料了,就像煤炭烧过以后就成渣滓了,因此是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不是可再生能源;核燃料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所以核能属于非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 Energy)为来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力、潮汐能、地热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
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扩展资料: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 ,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核能可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较重的原子核分裂释放结合能。
2、核聚变,较轻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释放结合能。
3、核衰变,原子核自发衰变过程中释放能量。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元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
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资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参考资料:核能-百度百科
核能不是可再生能源;核燃料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所以核能属于非可再生能源。
核电是一种新兴的化学能源。对于核裂变,核燃料是铀、钚等元素,核聚变的燃料则是氘、氚等物质。有些物质,例如钍,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我们把核燃料和可以转化为核燃料的物质总称为核资源。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 Energy)为来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力、潮汐能、地热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
非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经过亿万年形成,短期内无法恢复且随着大规模开发利用,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一天的能源称之为非再生能源。非再生能源包括: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它们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点,便少一点。
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质能。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视作垃圾的工业与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为此,中国需要:1继续加强植树造林,严格保护森林,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确保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调整能源结构,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每年可产生3千多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可减排二氧化碳2亿多吨。 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有望达到7500万千瓦。继续在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方面加以利用。 大力推进清洁煤燃烧技术,包括煤炭气化发电、循环流化床等技术,降低对大气的排放。同时,大力淘汰老旧机组,包括今后要推行在所有的电厂都加装脱硫装置。
3寻求与美,欧进行清洁能源技术合作,当然,还是要多看我们自己。
哥本哈根峰会议题:1,发达国家中期减碳的目标,争议点是2020年。发展中国家要求富国在2020年减碳25%到40%,但少有富国愿意承诺这种减碳水平。
2,发展中国家的“排碳缓和”作法。
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
4,减碳架构的签约方式。发展中国家坚持以1992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作为新公约 基础,而美方表明绝不接受京都议定书。新的国际条约还牵涉到主权问题,美方坚持要由政府自行提出减碳目标,而非写进国际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