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中石化对新能源的政策和态度

文静的溪流
大胆的方盒
2023-02-08 06:56:06

中石化对新能源的政策和态度

最佳答案
精明的小熊猫
乐观的砖头
2025-08-21 14:56:24

“在中国,一个以石油为主的汽车燃料结构,向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车用能源多元化转化的总体路线图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就在中国的生物燃油项目因为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而被政府叫停一年后,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作为其替代品即将走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第一家木薯乙醇加工厂将于12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次日起,以木薯为原料的车用乙醇汽油将在该项目所在地广西省南宁市大面积推广使用,届时南宁市所有加油站禁止销售普通汽油,2008年2月底,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与此同时,在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巨大商机的驱使下,大小能源企业纷纷加入新一轮争夺新能源市场的游戏中,而这次新能源的主角则是可替代玉米和棕榈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木薯、甜高粱等非粮食作物。

投资者热捧

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工业园区里,一个占地550亩、年产能达20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正进入生产设备安装倒计时阶段。再过50多天,距北海市200公里以外的南宁市,90多万辆机动车将喝上从北海生产基地流出去的生物燃料。

“在这个国内首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上,中粮集团预计总投资约14.6亿元人民币,其中马上投产的一期投资总额7.5亿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据他介绍,该项目第一期建设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第二期建设5万吨乙醇胺生产装置,预计整个建设期为3年。

布局非粮生物燃料项目,中粮集团并非一时脑热。以乙醇等替代能源为代表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已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方向,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可再生能源法》预示着燃料乙醇作为再生能源将成为政府重点推广的新型能源。而由于燃料乙醇传统原料玉米由过剩变为稀缺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迫使政府和企业开发新的生产原料。

资料显示,一般技术条件下,3.3吨玉米可制造1吨燃料乙醇,生产同样重量的燃料乙醇分别需要7吨左右的木薯、10吨红薯、15吨—16吨的甜高粱,从生产潜力看,木薯是目前替代粮食生产乙醇最现实可行的原料。木薯目前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和广东省种植,其中广西是中国木薯生产的第一大省。据统计,去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600万亩、总产值近800万吨,均占全国总量70%以上。

发展以非粮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中粮集团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粮集团新能源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因此选在了广西。在资本市场,传统能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中粮的非粮燃料项目得到了投资者的支持,今年3月中粮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时,通过IPO募集资金近26亿港元,其核心主业即生物燃料。

最新回答
优秀的短靴
义气的白开水
2025-08-21 14:56:24

不会的,会转型的。

可燃冰等替代能源目前正在研究阶段。

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血液,是不会等到枯竭了再开放另一种的。而且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还在不断地探明,未来50-100年是应该没问题的。

中石化和中石油目前也在国外开发油田,此外,转型到其他能源行业也是必然的趋势。

开朗的日记本
懵懂的奇迹
2025-08-21 14:56:24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朴素的盼望
甜蜜的冬瓜
2025-08-21 14:56:24
我用了80万中到了1000股中国石油,准备在上市当天继续加仓,各位朋友们,你们会买吗??

附一篇券商的调研报告:

投资要点

业务分勘探与开采、炼油与销售、化工与销售、天然气与管道四大板块,贯穿油气供应价值链,勘探与开采为最主要盈利来源。

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与销售商,拥有大庆、辽河、新疆、长庆、塔里木和四川等多个大型油气区。

中国石油有较稳定的钻探成功率,其油气发现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将受益于勘探周期上升趋势。天然气和下游业务规模进一步提升空间大,原油价格长期看涨。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仍受到国家严格管制,布局全球,国际化扩张和进军海上勘探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

股票增值权计划对股价有提振作用,具有稳定创造现金流能力,有稳定的分红政策,募股资金项目有利于产能进一步释放,风险主要表现为油价波动。

公司长远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保守估计,预计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77元、0.84元和0.89元,存在估值溢价成分,短线“强烈推荐”,未来6个月较上市后一个月内的最低价有翻倍潜力。

一、投资亮点:

1、贯穿油气供应价值链

中国石油的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勘探与开采、炼油与销售、化工与销售、天然气与管道,业务贯穿上下游产业链。

2006年上述四大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38.6%、50.3%、7.4%和3.6%,毛利比重分别为83.4、9.1%、4.5%和3.3%。目前阶段,勘探与开采构成公司的最主要盈利来源。

截至2006年底,原油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分别占我国三大油气公司合计的70.8%和85.5%,有2个千万级炼油厂,成品油零售量的市场份额为34.7%,乙烯市场份额为22%,天然气管道长度为20590公里,占全国的77.8%,天然气销量占全国的73.6%。

上游的原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但下游的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管制,由于公司开采的原油90%都销售给自有的炼油厂,中国石油的盈利比其它国内油气公司更为稳定。

2、亚洲最大和世界一流油气企业

中国石油是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与销售商,拥有大庆、辽河、新疆、长庆、塔里木和四川等多个大型油气区,是我国最大的油气一体化世界级企业,是我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2005年实现盈利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亚洲最盈利公司。

在全球油气上市公司中,中国石油的油气储备量位居第二,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在亚洲油气公司中油气储量最大。

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中国石油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在总量上均远超出中石化和中海油,比较而言,中国石油的优势在上游勘探开采领域,中石化在下游炼油加工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而中海油业务集中在海上石油勘探与开采,由于生产基数低,成长性非常突出。

中国石油近三年平均的储量接替率为164%,与中海油不相上下,2007年5月公司对外公布发现冀东南堡油田和龙岗气田,保守估计公司未来几年内的储量接替率将保持100%以上水平。

3、受益于勘探周期上升趋势

与国外油气公司相比,我国油气公司的储量接替率高,中国石油有较稳定的钻探成功率,其油气发现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目前中国石油持有的勘探许可所覆盖的总面积达184万平方公里。由于我国目前尚处在原油勘探周期的中部,国土资源部估计我国有望在十一五期间新增40-50亿吨地质储量油气。

过去两到三年时间,发现了六个主要气田:普光气田、龙岗气田、克拉玛依和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气田、松辽盆地以及高桥气田。随着勘探支出的增加,勘探技术的改进,加上较低的勘探程度,这些将促使更多的油气被发现。

4、将获益于成品油定价新机制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仍受到国家严格管制,未与国际接轨,一旦监管放开,上升空间巨大,产量增长和价格上涨有望使天然气和下游成品油业务成为公司长期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市场定价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很可能建立一套新的成品油产品定价机制,即以原油成本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为基础定价。如果我国成品油和天然气转变成完全以市场为基础,中国石油的利润上升空间非常之大。

5、布局全球,国际化扩张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5年12月公司收购集团下属的中油勘探50%股权,并对中油勘探拥有实质控制权,籍此拥有中油勘探分布在11个国家的多项油气资产。2006年底境外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中国石油的6%和3%,预计到2010年公司的境外油气产量比例将上升到10%左右,国际化布局有利于公司获取可持续的油气资源和稳定的市场,凭借公司的行业主导地位,未来有望获得更多的境外大油气项目。境外油气资产的注入值得期待。

6、天然气和下游业务规模进一步提升空间大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仅占3%,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气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十年内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产量将保持两位数增长,管道业务将受益于天然气需求的上升,如果规划中的西气东输二线能在2010年投产,将推动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业务获得跳跃式增长,同时公司在炼油和销售等下游业务规模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由于炼油销售价受到管制,目前炼油业务毛利率尚处于微利状态。

7、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长期看涨

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将继续带来石油需求量的持续稳步上升,高油价仍将是今后的总体趋势,由于受储量限制,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产能增加的潜力有限,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将逐步上升,其市场控制力将逐步增强,在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环境下,油价有望稳定在60美元之上。

同时,由于原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新兴国家对石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的矛盾决定了其长期上涨趋势。未来替代资源的广泛运用将是一个十分缓慢和漫长的过程,石油作为能源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将难于改变。

8、现金流稳定,募股项目利于产能释放和改善财务状况

集资金主要投向上和下游产能扩建,上游包括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和冀东油田产能扩建,下游包括独子山石化加工进口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炼油及乙炔技术改造项目,由于实际募集资金远超出计划募集资金规模,多出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用于一般商业用途,公司每年实现的经营现金净流量逾两千亿元,基本能够满足公司每年的资本性支出,资产负债率不足30%,利息保障倍数达到165倍,同时2008年两税合并后所得税将调低,超额募集资金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财务实力。

9、股票增值权计划

公司自2000年4月发行H股时开始实施一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期权受益者在行权时,公司以现金支付股票增值的金额,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有资格参与该项计划。高级管理人员被授予8700万股期权,董事及监事会成员被授予3500万股,此项期权自授予起三年后,即2003年4月8日至2008年4月7日止可行权。行权价相当于首次公开发行H股的价格,即每股港币1.28元。

截至2007年6月30日,股票期权的所有者均未行权,又此项期权而产生的负债以行权价与股票市场价之间的差额计算计入应付职工薪酬,于2007年6月30日累计计提11.85亿元。

公司的此项股票增值权计划相当于影子期权,虽然其激励时间截止于2008年4月7日,但总算赶上了A股发行,预计该项激励计划对股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10、海上石油勘探开采增加新增长点

在陆上开采的基础上,同时公司也开始从事海上石油勘探开采业务。公司已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在我国南海南部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业务。

11、现金回报优厚的分红政策

公司注重投资回报,2000年上市以来每年现金分红率达到45%,并且一年分红两次。至2007年中期累计分红达到3055亿元。公司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将给投资者带来持续可观的现金回报。

综合以上投资亮点,形成了公司以下九大竞争优势:油气资源在国内占显著优势及经营上的规模优势;领先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与销售商,拥有国内最大规模和最广泛的油气输送管网,强化了市场影响力和渗透力;优化高效的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链有利于抵御行业波动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有利于获取可持续的油气资源,提高长远竞争力;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和稳健的财务结构;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拥有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声誉和市场形象。

公司未来以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为发展目标,不断拓展新型能源业务,推行三大发展战略:资源战略、市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二、盈利预测:

得益于高企的油价、油气资源储备优势、快速增长的天然气和中下游业务,强大的竞争优势和2008年的所得税调整,保守估计,公司在未来三年有望实现稳定的盈利增长,年均收入复合增长率10%左右,年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7%左右,预测2007、2008和200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77元、0.84元和0.90元。

三、投资风险:

主要表现为油价波动风险、国家价格政策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但由于公司拥有上下游基本平衡的一体化产业链,形成此消彼长,抵御油价波动风险较强。在当前国内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水平的情况下,原油价格小幅波动不会导致成品油价格的下调,因此对公司业绩影响不明显。

此外,公司境外油气资产注入存在ADS(美国存托股份)管制国的管制,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致使资产注入预期打折扣。

四、公司估值:

通过与中石化进行相对估值比较,以及与世界上同类油气类大公司比较,进行相对估值,同时进行业务分部加总现金流估值,合理估值区间在20-30元之间。

此外,对中国石油估值存在持续不断的评估过程,存在评估溢价因素,主要表现为公司具有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储量接替率,更容易进入资源丰富的其它国家,中国市场的地位发生改变等等。

五、研究结论:

综合分析,公司是一家大而优的成熟型世界级能源企业,具有无可比拟的稳定的资产盈利能力,并有望夺冠全球市值第一,在股指期货推出临产之际,有望成为机构哄抢对象。

公司具有内涵与外延同步扩张的巨大潜力,但公司成长性并不非常突出,公司资产注入预期不十分强烈,成品油和天然气定价改革和定价新机制的推出时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新油气田的发现和开发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阶段业绩出现跳跃式增长的预期不强烈,但公司股票增值权计划暗藏玄机,同时全新的股权激励方案值得期待,预计上市开盘在30-35元之间,上市后有一个快速推高的过程,之后可能归于一段时间的平静,然后复制中国平安慢牛反复盘升走势的可能性大,以上市后一个月的最低价起算,未来6个月股价具有翻倍之潜力,适合大资金重点配置,上市首日集合竞价很可能成为最低价,给予短线“强烈推荐”,中长线“积极关注”的投资评级。

中国石油尚未正式登陆A股市场,机构已经开始夹道欢迎。32.64元,这是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所给出的中国石油A股上市预测价格,若以该价格计算,中国石油A股上市之后将会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国金证券石油化工行业研究员刘波预测,中国石油2007—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7053.14亿元、7440.37亿元、7749.2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55.51亿元、1803.77亿元、2027.94亿元;摊薄前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13元、1.008元、1.133元;上市后合理目标价为30.22元,相当于2008年30倍市盈率,取8%的波动空间,估值区间为32.64—27.81元。

至于中国石油的发行价格,国金证券认为有可能在14—18元之间,考虑到公司不超过40亿股的发行规模,建议投资者积极申购。刘波根据相关数据进行的敏感性分析结论表明,油价越高,中国石油的业绩越好。而天然气由于价格管制,年最大增幅政府定为8%。如果气价调整与国际接轨,则对全年业绩有0.05元以上的业绩增厚。

招商证券同样对中国石油的定价很乐观,该公司报告预测中国石油2007—2009年国内会计准则下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8元、0.92元和0.92元。考虑到中国石油是真正一体化的石油企业,在目前国际原油供求相对紧张,油价呈现大幅波动,而国内迟迟不推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背景下,中国石油将会享受更高估值,故给予中国石油2008年30—35倍的市盈率预测,合理估值区间为28—32元。

油价未来走势是影响中国石油定价的重要因素,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油价继续走高的可能性很大。国金证券认为,长期以来OPEC扩张的产能基本能够满足世界原油需求,油价重心下移是趋势,但OPEC以及俄罗斯似乎更希望保持目前的高位,OPEC甚至要减产来维持油价在60美元以上。综合多个因素来看,未来油价仍将维持高位。

国泰君安(香港)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目前国内CPI预期较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也较大。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考虑,能源价格的改革应该是一个缓慢并力求稳妥的过程,预期2008—2009年原油价格将会继续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上升。

近期最受瞩目的事莫过于中石油登陆A股市场,这只新股不仅仅权重大,而且是大盘股中难得的高盈利金股。金股的回归适逢6000点高位,市场处于高估值和政策调控的边际范围,分歧和震荡已经凸显,中石油此时的衣锦还乡,前后市场格局将会怎样?

资金能否流向二级市场

中国石油A股每股发行价格为16.7元,对应全面摊薄后2006年市盈率为22.44倍,按此计算,融资规模将达到668亿元。从发布的定价公告显示,共有484家配售对象参与网下申购,超过了此前中国神华465家和中国建行432家的水平。在众多的投资者中,大型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财务公司云集,其中,共有8家机构按照上限12亿股进行申购,单家冻结资金高达200亿元,在A股IPO历史上属罕见。中国石油本次网下冻结资金7,992亿,网上冻结资金2.57万亿元,总冻结资金高达3.37万亿元,改写了一个月前中国神华刚刚创下的2.66万亿元的纪录。如此之大的申购资金解冻之后能否进入二级市场呢?

分析人士认为,参与申购的资金性质一般为偏重安全度的风险回避性资金。而从资金来源渠道来看,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另一方面多来自于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数据显示:中石油申购前夕的22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两周利率已经达到8.46%,而当时一周前该利率还仅仅处于2.35%的低水平。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机构对中石油IPO的资金筹措程度,也说明资金融资成本较高,更多资金将很快回流或还款。同时在中石油解冻之时,当日仍有两家中小企业板新股发行,申购资金仍会有大部分回流到申购之中。中石油申购中的部分私人资金和游资有可能回流二级市场,但其不足以大规模影响市场格局。

上市之后能否追进

中石油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其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石油股份公司资产总计为8794.7亿元,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约1059亿元,相当于目前A股上半年总利润的22%,同时,中石化以目前的85亿股流通盘和中石油将发行的40亿股将直接助推石化板块成为沪深300指数的最重要权重板块之一。日前,中石油已取代通用电气,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登陆A股后,中石油或能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去年底,中石油全部油气储量合计205亿桶。同期,埃克森美孚油气储备为228亿桶,荷兰皇家壳牌为113亿桶。今年5月在渤海湾发现冀东南堡油田后,中石油的油气储量更大幅向上修正。

难怪各路资金趋之若骛。中石油作为大盘股上市首日涨幅与近期建行、神华等上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果按中石油发行价16元溢价90%取值,其目标定价在30.4元。按60-70%相对于H股目前的溢价计算,中石油A股股价也在30元以上。目前机构普遍对其首日市场定价预期在30-50元。由于市场点位较高,大部分股票仍有震荡风险,所以中石油首日上市也可能引发抢购潮,分析人士认为,30元左右为安全区域。如果股价一步达到高位,则中小投资者亦应注意风险。

哪些股票具有短期机会

近期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10月31日收盘价格达到每桶94.53美元,这使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的供求矛盾加剧。为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1月1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对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类公司形成了较大利好,周四以中国石化、黑化股份、中海油服等为首的石油股大幅上涨,短线强势明显;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石油上市的日益临近,在成品油价格上调的行业利好推动下,与石油有关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炒作机遇。

此外,收益人民币升值和盈利连续上升,应关注主营业务稳定、持续盈利能力强以及没有被严重高估的银行类和地产类上市公司。

中石油(601857)即将在周一,万众瞩目之下,上市交易了。

从流通盘来看,如以首日换手率50%计算,将吸纳二级市场至少500-600亿元的资金。

如果中石油(601857)定价处于合理范围,上证指数向下的调整空间不大,而如定价较高,那么将形成阶段性的抛售压力。

楼主你可以根据中石油(601857)的定价(以收盘价为重要参考)来确定自己的操作策略。

我认为,中石油(601857)上市可能引发两种行情:

①再度带动央企大盘股及新股板块,资金从其他板块流出,导致弱者再弱,强者恒强.

②上市后,不论中石油(601857)如何运行,仅作为个股行情,不影响大盘的运行趋势和节奏。

很多机构都已经为中石油(601857)预留了一部分资金,如指数型基金或社保,中石油(601857)是必须配置的品种,因此届时分流的资金数量不会太多,中石油(601857)开盘价格也会被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假设中石油(601857)上市定价为40元,那么其在上证指数中的权重将达到23.57%,而金融股的权重将由之前的39.01%大幅下降到29.83%。对于这么一个盈利能力极强的“庞然大物”,加上其未来在指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机构资金的积极配置显然没有太大的疑问,由此引发机构的仓位结构调整也将发生。而一旦出现大量资金持续向超级权重股转移,那么市场的二三线类股很可能再次面临持续受压。

中石油(601857)即将在周一,万众瞩目之下,上市交易了。

从流通盘来看,如以首日换手率50%计算,将吸纳二级市场至少500-600亿元的资金。

如果中石油(601857)定价处于合理范围,上证指数向下的调整空间不大,而如定价较高,那么将形成阶段性的抛售压力。

楼主你可以根据中石油(601857)的定价(以收盘价为重要参考)来确定自己的操作策略。

我认为,中石油(601857)上市可能引发两种行情:

①再度带动央企大盘股及新股板块,资金从其他板块流出,导致弱者再弱,强者恒强.

②上市后,不论中石油(601857)如何运行,仅作为个股行情,不影响大盘的运行趋势和节奏。

很多机构都已经为中石油(601857)预留了一部分资金,如指数型基金或社保,中石油(601857)是必须配置的品种,因此届时分流的资金数量不会太多,中石油(601857)开盘价格也会被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假设中石油(601857)上市定价为40元,那么其在上证指数中的权重将达到23.57%,而金融股的权重将由之前的39.01%大幅下降到29.83%。对于这么一个盈利能力极强的“庞然大物”,加上其未来在指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机构资金的积极配置显然没有太大的疑问,由此引发机构的仓位结构调整也将发生。而一旦出现大量资金持续向超级权重股转移,那么市场的二三线类股很可能再次面临持续受压。

作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广发证券给中石油(601857)合理估值区间为26~30元,申银万国给出的合理股价在27.6元-31.6元之间,平安证券给出的上市定价39.50-43.45元,虽然中石油H股在香港遭到巴菲特的减持。

我认为:

①如开盘在38元以上---50元以下,那么它对于大盘的影响可能就在500点左右,如开盘一旦过高后,对于大盘的杀伤力如此巨大。

②开盘要是在24元---36元之间的话,那么中石油(601857)对于大盘的影响就在300点左右,结合大盘目前的情况和蓝筹股周五的提前下跌,选取中石油(601857)中性的表现对于大盘的影响,所以在周五的低点上下确立300点的空间,就是下周主要的运行趋势就在5450点---6050点区间整理的,关键是重点注意2点:

第一,后市量能的一个变化。

第二:就是中石油(601857)上市的定位和表现,这对大盘中线趋势判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有不少人或机构是抱着长线持有的策略,因此上市首日的换手率将不会太高,机构将不得不高价获取筹码,所以中签者的惜售心态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中石油(601857)的定位。

从A-H股溢价水平看,市场能够接受中石油A股较H股溢价100%,从中石油H股目前接近20港元的定位看,A股定位在40元左右也是在市场的预料中,况且近日中石化表现相当理想,周五收盘28.49元,这样的走势也使中石油(601857)下周一上市能在获得一个理想的价位。

当然近日调高成品油零售中准价的消息也是给中石油(601857)一个不小的红包,预计中石油(601857)每股收益可望获得高于0.10元的正面影响。

综合来看,中石油(601857)上市首日如果股价低于40元,建议重点关注;如果股价介于40-45之间,建议一般关注;高于50元,建议观望为宜。

我想讲得简单点```理论上的东西我也讲不好``

1.中石油今天开盘48.60元,收盘报价43.96元。虽然表现不是显得很强劲,但此股的公司作为实力十分雄厚的国家级垄断集团公司,其业绩绝对是优秀的!

2.中石油的表现优点低落的原因,至少一部分与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减持9266万股股份,其持有的H股持股量由10.16%降至9.72%,涉资10.6亿港元的内幕有关!虽然股神抛弃了中石油,但对于这么一家在世界石油中排行第七的石油公司,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此股不能像它的主人表现得更优异呢?

3.中石油也决不会坐视自己的股票下跌不管,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后台庄家,不出意外,基本上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之现象,除非该公司破产,资产遭冻结等原因。

以上就是本人的观点,虽然不能完全说服人,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新股应当先观察一段时间,当你发现其走势开始趋向平稳,建议你此时购入,对于“中石油”是否像“中国神华”那样的泡沫,我个人是持乐观态度的,股市永远不会像个乖乖女,其实它也是个孩子,情绪有时起伏不定,这其实是正常的。但我个人比较乐观地相信“中石油”完全有能力走到28-30元左右的价位,甚至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建议你可以长期持有!

顺利的柜子
务实的眼睛
2025-08-21 14:56:24

新能源和石油不是一对矛盾体!

中石化 投资 光伏

共1500字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文| 沐雨

即便手握石油黑金,巨头们却并不打算丢弃新能源这块大蛋糕!

日前,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宣布,投资入股亚玛顿集团全资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简称“硅谷智能”), 双方将携手布局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

亚玛顿非公开募集资金项目显示,公司募集资金将用于硅谷智能大尺寸、高功率超薄光伏玻璃及BIPV防眩光镀膜玻璃的扩产。

超薄光伏玻璃作为高端材料,是光伏行业及光电显示产业链毛利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中石化本次投资入股硅谷智能,无疑是出于投资回报和产业协同的考量, 但也代表了当前石油公司对未来产业结构的谋划。

01、三桶油强势布局新能源

长期以来,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据着能源市场中心,也催生了大批产业巨头。可是,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能源巨头开始紧锣密鼓地布局与新能源相关项目的建设。

这其中,垄断着国内石油产业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赫然在列。

2018年7月,中石化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联合出资100亿元,设立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五大新兴领域。

作为战略投资平台,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多年来投资了多家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项目。

2019年9月,中国石化资本公司与国内知名氢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上海重塑开展战略合作,未来依托现有3万座加油站的网络优势, 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

转至今年8月,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宣布投资入股硅谷智能,布局光伏产业链。

资料显示,硅谷智能是我国光伏玻璃和光电玻璃重要供应商,主要进行超薄光伏玻璃原片和显示器用特种光学玻璃原片的生产与制造,目前正在新建的特种光电玻璃项目年产能可高达1亿平方米。

事实上,借助资本市场的出击,中石化有望踏准新能源产业的机遇期。

以光伏产业为例,《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 2805.5 太瓦时,同比增长 13.7%,其中太阳能发电量为724.1太瓦时,同比增长24.3%, 成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

预计到2040 年,太阳能发电将达12000太瓦时,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26%以上。

当然,中石油和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也不遑多让。

就在日前,中石油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氢能企业——上海中油申能氢能 科技 有限公司,围绕氢能技术、服务开展业务。

中海油在去年7月正式进军光伏,成立全资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主营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等。

02、新能源和石油不是矛盾体

截至目前,新能源已经逐步渗透到油气行业,成为油气企业业务版图的一员。

全球顶尖油气企业中,诸如BP、道达尔、壳牌、挪威国油等除了以合资、收购等方式发展新能源,还均成立能源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以“管资本”的形式快速抢占新领域的发展机会。

能源咨询机构Rystad Energy 曾预计,随着全球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投入的资金逐渐增多, 未来石油企业的资本结构将发生变化。

今年8月5日,BP发布的十年战略显示,未来10年公司每年在低碳领域投资约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年度低碳投资数额的10倍。

这期间,BP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日产量计划将减少100万桶油当量,比2019年的产量水平 减少40% ,逐步过渡成为一家专注于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性能源企业。

当然,石油巨头大踏步入局新能源,并不意味着石油的“淘汰”。

当前,石油无论是作为化石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短时间内石油依然是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新能源与石油并不是一对矛盾体。

当前,国际石油公司更多的是在保持油气业务核心地位不变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投入,以此来避免成为单一的工业原材料提供商。

正如中石化集团年初的战略显示,公司将着力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能源和合成材料为两翼,以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为重要增长点的“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

未来,或许我们可以乐观预计, 新能源和油气将成为石油企业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