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碳足迹
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
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般包括了采购、生产、仓储和运输,其中仓储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环保方面
植树造林
保护和管理好现有森林,扩大森林面积、蓄积量、生物量和生长量,可增加森林对碳的吸收,发挥森林碳汇作用,不仅能够有效遏制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还能美化和改善环境,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功能和效益。
比如一棵冷杉30年能吸收111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吸收4公斤左右;1棵成年的沙棘树每年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66kg。3A环保漆在甘肃种植30多万棵沙棘林,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减碳与生态扶贫效果。
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中大咨询官网上有相关案例,是中大咨询对ICT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进行标杆研究,分析其绿色低碳发展策略和具体实施路径,分享给有需要的友友参考借鉴。
在战略层面,将“绿色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从业务、运营、生态共建等层面推进减碳目标实施初心。通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来推进战略方案的实施,分别从减少碳排放、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促进循环经济等三大方面入手。
在经营业务层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开发绿色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确保从源头到终端的低碳减排。
2、绿色运营:数据中心推出液冷方案和冷却系统,助力数据中心散热降耗;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例行节能改造项目;打造智慧园区形成绿色运营管理闭环,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3、绿色生态共建:建立利益相关方识别和参与机制,对应关注点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策略,促进了绿色环保战略的推进。
碳足迹评价原则有GHG Protocol;ISO 14064PAS 2050。
1、“碳足迹”的概念源自于“生态足迹”,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 equivalent,简写成CO2eq)表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较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碳足迹的核算难度和范围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结果包含着碳排放的信息。关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和理解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同的学者或者组织,对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各有侧重,其中学者更多从生命周期评价角度来定义,而机构组织则主要按照其评价对象背景和职能来定义,表1-1和1-2分别汇总了学者和组织机构对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定义。目前碳足迹可以按照其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成“国家碳足迹”、“城市碳足迹”、“组织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家庭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个人碳足迹”。
2、“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
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1、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为一种评价工具,主要应用于评价和核算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从摇篮到坟墓一般指的是从产品的原材料收集到生产加工、运输、消费使用及最终废弃物处置(ISO,1998)。
2、过程生命周期评价(Process-based,PLCA),该方法是最传统的生命周期评价法,同时仍然是目前最主流的评价方法(ISO,199SETAC,1993,1998)。根据ISO颁布的《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ISO14040)(ISO,1998),该方法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目标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而每个基本步骤又包含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流程。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模型,基于清单分析,通过实地监测调研或者其实他数据库资料(二手数据)收集来获取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输入及输出数据,来核算研究对象的总的碳排量和环境影响。对于微观层面(具体产品或服务方面)的碳足迹计算,一般釆用过程生命周期法居多。
3、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且可以根据具体目标设定其评价目标、范围的精确度。但是由于其边界设定主观性强以及截断误差等问题,其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准确,甚至出现矛盾的结论。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Input-outputLCA,I-OLCA):克服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中边界设定和清单分析存在的弊端,引入了经济投入产出表,这个方法又称为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conomicinput-outputLCA,EIO-LCA)。此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up-bottom)模型,在评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时,首先‘自上’表示需要先核算行业以及部门层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此步骤需要借助于间隔发表(非连年发表)的投入产出表,然后再根据平衡方程来估算和反映经济主体与被评价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对应关系和总体行业或部门能耗进行对具体产品的核算。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宏观层面(如国家、部门、企业等)的计算,较少应用于评价单一工业产品。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完整地核算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但是该方法的评估受到投入产出表的制约,一方面时效性不强,因为该表间隔数年定期发布,另外表中的部门不一定能够很好与评价对象相互对应,故而一般无法评价一个具体产品,同时也不能够完整核算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排放(运行使用和废气处理阶段均不核算)。
4、混合生命周期评价(Hybrid-LCA,HLCA),指的是将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按照两者结合方式,目前可以按照其混合方式将其划分为三种生命周期评价模型:(A)分层混合、(B)基于投入产出的混合和(C)集成混合。总体来讲,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但可以规避截断误差,又可以比较有针对性评价具体产品及其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使用和废弃阶段)。但是前两种模型易造成重复计算,并且不利于投入产出表的系统分析功能的发挥;而最后一种模型则由于难度较大,对数据要求较高,尚且停留于假说阶段。
只不过,在计算一个产品的碳足迹时,必须考虑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
即,要考虑从原材料获取,材料以及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分销,用户使用,废气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计算你的“碳足迹” 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
转变生活方式,放弃各种“高碳”生活,倡导“低碳”的生活。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耗电度数×0.785×可再生能源电力修正系数;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该飞机的单位客舱人均碳排放;
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换算后需补偿树的数目
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三棵树来抵消;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
如果不以种树补偿,则可以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补偿10美元钱。用这部分钱,可以请别人去种树。
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Kg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几棵树来补偿。 首先碳足迹的计算有几种方法:
第一种,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这种方法更准确也更具体);
第二种是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IPCC)(这种方法较一般);
第三种是投入产出法(IO);
第四种是Kaya碳排放恒等式。
生命周期分析法是一种自下到上的计算方法,是对产品及其“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计算方法,计算过程比较详细准确。
IPCC碳排放法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编写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其在计算过程中全面考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自上到下的计算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不精确。
Kaya碳排放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建立起联系。
不只一种方法提供给大众,这取决于人们如何去使用。像这样在世界地图和美国国务院提供的地图上自上向下计算,即可计算出人均碳足迹,以及每个国家的总排放量(或其他高级工作团队、组织等),并可以将居民个人排放量和集团分隔开来。自下往上计算,就好比上面举的以你的车子碳足迹的例子,总结归因于单独个体行动的碳排放量。
用你的车子的碳足迹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种方法会估计所有的碳排放量,从汽车的原材料开采(包括制造汽车所有的金属、塑料、玻璃和其它材料)开始到汽车的生产、开车和处置车整个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第二种方法则只计算制造、驾驶和处置车时所用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 2013所有的一切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实测每一项,但它不仅仅只针对二氧化碳(虽然它是相对其他温室气体是最常见的),其他温室气体包括(但不仅限于):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合物,全氟和氯氟烃等。鉴于此,美国多数碳足迹计算包括所有适用的气体,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温室效应与地球变暖。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计算,根据不同的个人会有不同的变数,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我们的家园、运输(包括旅行时乘坐汽车、飞机、铁路和其它公共交通工具)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消耗品。以上很多个人的因素,可分别计算(例如个人碳足迹,从你的家、旅行、食品等)。一旦你明白你所产生的碳足迹,你的碳足迹从哪来(也许这更重要),那你就可以开始减少它;很多方法方式产生碳足迹,但总有一些方法可以减少碳足迹。
你可以用碳足迹计算器测出自己的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组织、产品或者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ISA, 2007)”。
二氧化碳排放的本质是能源消耗。比如你家里烧煤,煤气,汽车烧油,用电等都要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国际上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衡量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团体的能源消耗水平,并用碳足迹称呼。一个人,节电节能意识强,能源消耗少,碳足迹小,越环保。因为世界的煤炭石油越来越少了,号召大家节约。
对于个人、企事业单位,碳足迹的统计计算比较简单,统计期一般为一年,不涉及生命周期的问题。
而产品的碳足迹计算,就没这么简单,有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也就是说,计算要考虑原材料的提取过程,产品的装配制造过程,运输过程,销售过程、用户使用过程,废弃处置过程,它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总共消耗了多少能源,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这是正宗的碳足迹概念。
请耐心阅读。
比如,一瓶矿泉水的碳足迹计算,要从塑料瓶的原材料开始计算,也就是说,首先要计算制造一个塑料瓶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然后计算矿泉水工厂的排放,包括水的净化、加工,设备能源消耗等,折算一瓶水封装完毕排放量了多少二氧化碳。再计算运输到超市的过程,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电冰箱储存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太复杂,不再赘述。
国际上没有隐含碳一说,在国内部分人可能有这个概念,我查了一下,他是这样计算的:计算了塑料瓶的碳排放,计算了工厂装瓶完毕后的碳排放,最后结果是,平均每瓶水排放108g二氧化碳。他没有计算矿泉水运输到超市,以及超市冷冻储存的排放。显然,他没有计算完整,他把这一部分未计算的排放称为隐含碳。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低碳制造以应对来自政府、社会及公众的压力,展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众多行业内优秀企业开始着手从产品源头设计开始,减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GHG排放量。
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联手香港环境保护总会举办的“中国企业低碳管理与行动论坛”在广州召开,CQC开展的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及产品碳足迹认证企业有30余家,3A环保漆、蓝月亮等成为国内首批通过CQC碳足迹认证的企业。
从CQC分析的数据得出,2013涂料行业中采用高耗能的设备,以及部分原材料本身具有较多的碳排量,是造成大多数品牌涂料产品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主因。
《“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发布。《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支撑“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相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产品碳足迹评估认证,这也将成为评估企业低碳环保社会价值的新坐标。
认证标准
据易碳家了解到,按照预定程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的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简称ISO碳足迹标准)的最终版草案稿仍将在2013确定,定稿将在2013年内发布。专家普遍认为,根据该标准最新版的征求意见稿,大国将展开新一轮碳减排博弈。该标准旨在为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通报和核查制定更确切的要求,提供清晰和具有一致性的叙述方式,也许很快它就会成为一项有关碳足迹的评估、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国际通行标准。
不排除以后一些国际采购商会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中。据易碳家了解到,英、日、美等国已建立多种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也通过在其产品上标注碳排放或节能信息,迎合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一方面,ISO碳足迹标准会形成新的贸易门槛,增加碳认证、碳标识等开支,加大小型出口企业成本,削弱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该标准会形成新的技术门槛,加速落后技术的淘汰,大多数企业不得不花高价钱向发达国家购买先进技术。
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专家认为,我国虽然是全球出口大国,但大多数行业属于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以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为例,产品的大部分碳排放出现在使用阶段,但如果按照ISO碳足迹标准,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都会被算在中国头上,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出口大国是不合理的。ISO碳足迹标准一旦通过,就可能纳入到WTO框架下,成为各个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规则;中国是WTO成员国,也必然受制于该标准。一旦ISO碳足迹标准正式发布,根据WTO的规则,该标准的出台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的多边TBT体系框架内,届时中国将只能非常被动地接受这种多边机制。
为此,检验检疫机构提醒各相关出口企业要积极关注ISO碳足迹标准发展进程,多了解相关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要加大研发力度,改进工艺技术方法。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