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其类型有哪些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比较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
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
通过使用以下类型的可再生能源,我们可以帮助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不仅将有助于保存不可再生资源,还将有助于减少污染。
1.太阳能
当我们想到可再生能源时,太阳能通常是想到的最早的自然能源之一。每天,太阳以太阳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大量的能量。最终,其中一些到达了地球,我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利用它。
尽管太阳能是最受欢迎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但目前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中排名第三。根据IRENA的2019年报告,该报告研究了2018年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
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光伏(PV)是我们可以用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在这里,太阳能电池板被放置成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然后,他们能够使用太阳能光伏工艺产生电流。
这样的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发电。
我们可以在家庭或工业规模上使用太阳能。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是世界上许多家庭的常见景象。它们有助于发电,供家庭使用。太阳能农场是工业规模使用太阳能的一个例子。在这里,大量太阳能电池共同工作以产生大量电能。
太阳能热
太阳能热是太阳能使用的另一种类型。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来自太阳的能量来加热流体(例如水)。该技术可以在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找到。太阳能集热器是可用于此目的的设备。有两种主要类型,称为“平板”和“真空管”收集器。
太阳能热真空管集热器。
太阳能热电厂也存在,可以利用太阳能热发电。通过集中太阳热能来加热特殊的流体。流体的热量然后转移到水中,然后沸腾并产生蒸汽。然后,蒸汽能够为涡轮机提供动力,涡轮机使发电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
2.风能
风能是另一种流行的可再生能源。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以风船和风车的形式利用风。如今,我们主要利用风力在风力涡轮机的帮助下发电。
许多国家使用风力涡轮机来满足其能源需求。根据它们的位置,它们可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发电方式。风电场是风力涡轮机的集合,可以在陆地(陆上风电场)和海上(海上风电场)中找到。
风能的总容量在2018年略高于太阳能。风能占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的24%,太阳能达到20%。
这样的风力涡轮机可以发电。
3.地热能
地热是另一种可再生能源。我们脚下的地面包含大量热能。地面靠近地面,从太阳吸收热量。在地球深处,岩浆可以帮助加热岩石。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种能量。
家用地热能系统使用地源热泵来帮助加热房屋的水。这可能涉及将几百米的水管放置在离地面几英尺的地方。当水流过管道时,它吸收了地面的热量,并且另一端的热量要比开始时的温度略高。然后可以重复该过程以增强效果。
地热热泵使用类似的管道来加热水。
地热发电厂是工业用途的一个例子。这些装置中的一些可以挖掘到地下深处的过热岩石中。可以将水泵入井中,然后再产生蒸汽,然后将其抽出以驱动涡轮机。这类发电厂仅在岩浆最接近地壳的区域有效,例如火环。由于这一地理限制,地热发电不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受到欢迎。
4.水能
水能包括利用流动的水来发电。数百年来,我们一直以水车的形式使用该技术。如今,我们主要将其用于发电。
水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些最常见的水力发电技术类型包括:
水力发电大坝–这些利用水坝围墙捕获大量的水。然后可以通过水坝的结构释放水,在此过程中旋转涡轮机。
潮汐能–利用水下涡轮机来利用潮汐能。随着潮汐的进出,涡轮机旋转,然后借助发电机发电。
波浪动力–比上面的动力少,但具有利用波浪动能的潜力。在这里,大的管状容器被放置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当它们在波浪中摇摆时,它们能够将波浪能转化为电能。
在考虑可再生能源时,我们经常忽略水力发电。但是,根据IRENA的2019年报告,到2018年底,水能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50%。这不仅仅是太阳能和风能的总和!
截至2018年底,水力发电容量最高的三个国家是中国,巴西和美国。中国的装机容量为352,261兆瓦,领先于巴西的104,195兆瓦和美国的103,109兆瓦。
这样的水力发电大坝可以产生大量的电力。
5.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另一种可再生资源。它使用有机物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能源需求。有机物可以包括以下任何一种:
木材–就发电而言,主要来自柳树和杨树。其他来源包括木屑,锯末,原木和树皮。
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蔗和土豆等淀粉类作物。它还可以包括油菜作物,例如油菜籽,油菜籽,大豆和向日葵。
动物与人类废物–包括肥料,污水,泥浆和动物垫料。
园林垃圾–尚未完全分解的鲜草屑。
就生物能源而言,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以上内容。
生物质能
在这里,木材被燃烧以加热水。然后产生蒸汽,该蒸汽可以驱动涡轮以发电。这与使用煤,石油或天然气的传统发电厂的过程类似。
生物燃料
我们可以使用传统的粮食作物来生产生物燃料,例如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然后可以将它们用于兼容的发动机中,以替代汽油和柴油。
沼气
这使用了称为“厌氧消化”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在密闭腔室内加热动物或人类废物。随着加热,它分解得更快并产生甲烷。然后,我们可以捕获它并存储以备后用。它可以在炉子上燃烧以做饭或取暖,有时用于运输。
像这样的厌氧消化池可以产生沼气。
生物能源问题
关于生物质是否可再生存在一些争论。但是,通常认为它是可再生能源。这是因为只要地球上有生命支持,它所使用的有机物就会一直存在。
当然,生物质确实会带来一些环境影响,应予以考虑。尽管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但燃烧时会释放到大气中。这可能对空气质量和我们的健康有害。
回顾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逐年增加,寻找可持续的能源生产方式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生物质能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关键优势,因为它们永远不会耗尽。它们通常对环境也更好。您可以在此处更深入地了解可再生能源的优缺点。
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 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 种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 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3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 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4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航运、 发电 、旅游 、供水、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5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神黄线、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开放分类: 能源
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谨来说,是人类有生之年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可再生的意思并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太阳能
·地热能
·水能
·风能
·生物质能
·潮汐能
所有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都来自太阳,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被吸收。
木材
柴是最早使用的能源,透过燃烧成为加热的能源。烧柴在煮食和提供热力很重要,它让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下仍可生存。
动物牵动
传统的农家动物如牛、马和骡除了会运输货物之外,亦可以拉磨、推动一些机械以产生能源。
生物质燃料
此种燃料原为可再生能源,如能产出与消耗平衡则不会增加二氧化碳。但如消耗过量而毁林与耗竭可返还土壤的有机物,就会破坏产耗平衡。用生物质在沼气池中产生沼气供炊事照明用,残渣还是良好的有机肥。用生物质制造乙醇甲醇可用作汽车燃料。
水力
磨坊就是采用水力的好例子。而水力发电更是现代的重要能源,尤其是中国这样满是河流的国家。此外,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也很适合用来作潮汐发电。
风力
人类已经使用了风力几百年了。
太阳能
太阳直接提供了能源给人类已经很久了,但使用机械来将太阳能转成其他能量形式还是近代的事。
潮汐能
潮汐发电利用潮水涨落,世界已有电站容量16GW。
从地球蕴藏的能源数量来看,自然界存在有无限的能源资源。仅就太阳能而言,太阳每秒钟通过电磁波传至地球的能量达到相当于500多吨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这相当于一年中仅太阳能就有130万亿吨煤的热量,大约为全世界目前一年耗能的一万多倍。不过,由于人类开发与利用地球能源尚受到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地理原因及世界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在内的巨大数量的能源,可以利用的仅占微乎其微的比例,因而,继续发展的潜力巨大。人类能源消费的剧增、化石燃料的匮乏至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逼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仗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这就必须研究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太阳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高达1.05×1018千瓦时(3.78×1024J),相当于1.3×106亿吨标准煤。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可维持6×1010年。所以可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降低开发和转化的成本,是新能源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风能是利用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发电、提水、助航、制冷和致热等。风力发电是主要的风能开发利用方式。中国的风能总储量估计为1.6×109千瓦,列世界第三位,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风能是一种自然能源,由于风的方向及大小都变幻不定,因此其经济性和实用性由风车的安装地点、方向、风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对于核电站,人们有许多误解,其实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获取方式。对于核裂变,核燃料是铀、钚等元素,核聚变的燃料则是氘、氚等物质。有些物质,例如钍,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我们把核燃料和可以转化为核燃料的物质总称为核资源。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性缺电严重,民企投资小水电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和利用小水电资源的总方针是确定的,2003年开始,特大水电投资项目也开始向民资开放。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将对民资投资小水电以及小水电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氢是一种二次能源,一种理想的新的含能体能源,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虽然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但自然氢的存在极少。因此必需将含氢物质加工后方能得到氢气。最丰富的含氢物质是水,其次就是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各种生物质等。氢不但是一种优质燃料,还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和物料。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精炼需要氢,如烃的增氢、煤的气化、重油的精炼等;化工中制氨、制甲醇也需要氢。氢还用来还原铁矿石。用氢制成燃料电池可直接发电。采用燃料电池和氢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其能量转换效率将远高于现有的火电厂。随着制氢技术的进步和贮氢手段的完善,氢能将在21世纪的能源舞台上大展风采。
地热是指来自地下的热能资源。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仅地下10千米厚的一层,储热量就达1.05×1026焦耳,相当于9.95×1015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并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波浪能发电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运动的动能。1910年,法国的普莱西克发明了利用海水波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推动风力发动机组发电的装置,把1千瓦的电力送到岸上,开创了人类把海洋能转变为电能的先河。目前已开发出60-450千瓦的多种类型波浪发动装置。
此外,还有生物质能,是指植物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目前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是,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蜜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
1、太阳能: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
2、生物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掉。
3、风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因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4、水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产生水循环,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太阳能转化为势能,当在高山上形成降水后,水往低处流,势能转化为动能,就是水能。
5、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洋流等海水运动蕴藏的能量,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主要来自于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波浪、洋流的能量主要是受风的影响。
6、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上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而且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一次能源。楼上有提到氢能的,它应属于可再生能源,因为生产氢能的原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它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二次能源。如果这样举例的话,沼气、焦炭、蒸汽(蒸汽机的动力)也是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矿石等一次能源,以及汽油、柴油、煤油等二次能源。
发展水能原因:智利中南部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多,水量大;地处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能资源对技术要求不高。
发展太阳能原因:智利北部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有大面积的无人区,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太阳能发电站。
智利的能源发展原则及战略措施
1、可持续
智利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和环保(2011年参照欧盟标准修改火电站排放标准)。智利需要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智利南方水资源丰富,水电是能源发展的重点。今后几年智利非传统可再生能源将增加,应根据各自特点发展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用化石燃料发电仍是今后智利能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电力发展的重点是提高环保标准,使其成为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
2、着眼长远
智利是世界是较早在电力生产和消费系统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国家,私人资本参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近年来,受到干旱、天然气供应中断等因素影响,以煤炭和柴油为能源的发电量增加,此种发展趋势不符合长远发展战略;受天然气供应影响等,输电设施缺少长远考虑。不断升级的冲突致使一些项目拖延。
因此,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与环境部共同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从长远角度,对现行电力机制调整,增加竞争和公开性,使之更加安全和可信。
非传统可再生能源在智利电力中比重仍很低,发展此类能源是电力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57号促进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法中规定,到2024年此类能源要达到10%。智利本届政府将在年内修改法规,补充促进非传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推动样板工程,争取今后10年内将这一比例翻一番。同期,争取今后10年内水电占比达到45%甚至48%。
智利本届政府不发展核电,但将继续推动其研究及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为将来可能利用打下基础。
3、注重效能
由于能源价格居高,同时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和能源安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能源有效性(EE)是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
提高能源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扩大能源供应,在发电、输电、变电各环节采用先进技术,同时也应降低需求,鼓励使用低耗能电器。
为提高能源有效性,将制定能源有效性认证体系,鼓励企业发展有效能源;制定电器和材料用电标准,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居民和公共照明用电使用效能;设立部际委员会,协调推动能源有效使用。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单位,它是人们在 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 、 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 ,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
。
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地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 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气候区 气候区
土地条件 ① 土为主,②耕地多为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 ①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耕作业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 ,还有油菜、
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 、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 熟 一年 熟
其他 水产业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 我国的 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相关案例】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
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阶段、 阶段、
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稠密的水系成为 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 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分析鲁尔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 、管理、和应用 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 、 和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 、 等领域。(结合实例分析)
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 ,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 的系统,简称 。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
和 -GPS信号接收机。
5、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
、、连续性和的特点。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高程,从而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
6、专门处理 的 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进行、修改、 、距离测算等,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8、数字地球指 地球,即把整个 进行数字化后,由 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 、地区以及一些 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 、 。
2、分析思路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
设保护不当。
(2)、危害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3)、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体系;③退耕还林、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
3、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本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以 、
为主的景观特色。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 ,干旱程度 ,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 。
(2)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本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过度 ;过度 ;过度 。
(4)措施:见第2(3)题。
(5)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有 防护林体系建设、 林的保护、退耕还还
、防沙治沙等。
【相关案例】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森林不仅是重要的 资源,又是重要的 资源,被誉为“ ”。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 林和 林地区。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60%在 境内。
3、热带雨林对调节 ,维护全球 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雨林生态具有 性,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5、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发展中国家的 和
,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6、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应该把 放在第一位。
【相关案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洞庭湖地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
1、能源可分为 能源和 能源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包括
,非可再生能源包括 。
2、分析思路
(1)、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区域资源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
(2)、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图文材料中挖掘。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如何开发资源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科学技术、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入手。
3、案例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
(1)开发条件
① ;
② ;
③ 。
(2)存在的问题
①煤炭外运能力 ;②产业结构 ;
③水资源;④产生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地表被破坏)、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3)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煤炭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④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⑥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⑦调整产业结构;⑧“三废”的治理
【相关案例】分析鲁尔区煤炭资源开发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征外,更要考虑流域的 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2、分析思路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资源等方面分析。
(2)、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3)、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有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
3、案例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 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
①地形:多山,有丰富的 资源,航运作用显著。
②气候:气候 。
③水文特征:水系 ,支流 ,水量 ,通航里程 ,但水量不稳定。④矿产资源:矿产资源 。
(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将 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 、 、
、 、 、
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相关案例】
1、分析长江流域综合开发
2、分析伏尔加河流域综合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主要知识点:
1、不同区域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在区域内部,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气候,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2、分析思路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
(3)、针对区域农业存在的问题,寻找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案例分析——我国东北地区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和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①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属于 、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包括 、 、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 。
④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等。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 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 和。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 、 及部分。
(4)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5)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业,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相关案例】分析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会促进工业化。
2、分析思路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根据材料,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主导产业是 产业,工业产值增长 。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主导产业是 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 化的进程,一方面 数量猛增,另一方面 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 ,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②;
③。
(4)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①;②;
③。
【相关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必须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2、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区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入地区影响:调入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3、案例分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1)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 建设;
②增加 机会;
③拉动产业发展;
④把 优势转变为 优势。
(3)对东部地区发展影响
①缓解 紧缺状况;
②优化 消费结构;
③推动产业发展;
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 优势与东部地区的 、 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5)对环境的影响
①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相关案例】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
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成为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称 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 产业转移。
2、分析思路: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3、案例分析——东亚地区
【相关案例】1、日本的产业转移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