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手持式火炬是使用氢气作燃料的,用氢气作燃料的好处是什么?
氢气相比其他的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这是它非常大的优势。可以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然后拿氢气用于燃料电池中发电,产生的电能就很方便被利用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清洁的能源,理论上能量效率也能做到很高,比燃烧做功或者放热效率高多了。氢气燃烧生成的是水,电解水又可以产生氢气相当于是一个循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2年全世界大概650万人的死亡与空气污染(室内和室外)有关,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1%以上,空气污染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也就是VOCs。它是PM2.5形成的主要前提物。他还可能会促使地表臭氧产生,造成光化学烟雾。并且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浓度较大的一氧化碳会导致人死亡。
不过氢气燃料并没有大量推广其中储存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储存难度大,需要高压,密封要求高,不能泄漏,万一泄漏很容易爆炸。并且相对于石油,氢气的制取成本要高很多,而且也只能用石油等制取,既然石油能直接使用,当然不会找麻烦来制取,至于电解水,耗费的电能估计比氢气燃烧能利用的能量还多呢。氢气作燃料还有好多路要走。但是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环境呢,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利用意识,塑料袋、环保袋、纸质物品可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损耗;节约用水用电,随手关灯、不长流水等;使用环保物品,如环保口袋、 环保餐具、环保洗涤剂等日常用品的选择。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张家口赛区完成生态修复,全部场馆实现绿色电网全覆盖,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践行低碳和可持续的理念,努力使北京冬奥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要展示平台和窗口。同时大力普及低碳意识,引导公众低碳行动,确保节能环保筹办工作取得良好进展。“绿色冬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源供应方面,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
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场馆照明、运行和交通等用电都由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到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场馆预计共消耗绿电约4亿度,预计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赛时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清洁能源供应,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二、场馆建设方面,全面满足绿色建筑标准。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室内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同时针对雪上场馆的绿建设计问题,创新制定了我国首个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也填补了国内、国际相关标准的空白。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4个冰上场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且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可实现节能30%以上。
三、交通服务方面,赛事举办期间将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同时将推动氢燃料车辆的示范应用。
综合考虑山高路滑、温低坡陡、超长续航等车辆使用环境,以安全为前提,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量。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积极推进下,冬奥碳普惠制已经启动。为在全社会推广奥林匹克及北京冬奥会可持续理念,北京冬奥组委于2020年7月2日全国低碳日,正式发布并上线新开发的“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低碳冬奥做出贡献。
“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理念之一,全部场馆100%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更将会是奥运史上的创举。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绿电供应,我国在多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凭借多年实践和探索,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实现绿色供电,这些绿电主要由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不仅在奥运史上尚属首次,也实现了人类能源史上一次重要突破。
为此,我国创新研发建设了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将张北地区原本分散四处的风电场、光伏电站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该工程采用我国原创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具有可控能力强、功率调节速度快、运行方式灵活等特点,能够有效抑制交流电压波动,减少功率波动对受端电网影响,成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的“金钥匙”。
冬奥会环保理念是绿色环保。
为了实现碳中和,北京冬奥组委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对场馆进行改造、利用节能交通工具以及使用绿色能源。
除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外,冬奥会场馆还将遵守中国有关绿色建筑或冰雪运动场馆的新标准。
报道称,根据组织者在冬奥会开幕前发表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报告,“清洁能源”和节能车辆将占到本届冬奥会全部车辆的八成以上。
北京冬奥会将主要利用北京和张家口的大型造林项目抵消碳排放,同时也利用赞助商捐赠的碳排放权额度。
就在中国希望本届冬奥会能够利用其“绿色”措施铺就一条前进道路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成为奥运会的组成部分。
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环保政策是一项国策。中国在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首次写入了“生态文明”内容,这意味对环保的重视。2020年中国宣布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届冬奥会一共利用了6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开幕式上出现的小小火炬直接成为“冬奥圣火”的一幕,也体现了环保的理念。
在堪称国家秀场的冬奥会上,把环保作为优先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向国际社会展现“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二是在国内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对中国而言,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布局氢能。工业,促进清洁低碳能源结构。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国,未来几年中国与德国和欧盟将有很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共同探讨和完善与绿色氢能发展相关的技术和国际规范标准。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海南应抓住当前能源转型和政策支持的机遇,积极寻求与德国和欧盟国家在氢能技术交流、绿色融资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和区域氢经济发展。
其次可以完善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链的上游是氢的制备,主要技术方法包括传统能源的热化学重整、水电解和水的光解等;中游是氢气的储运环节,主要技术手段有低温液体、高压气体和固体物质储存。氢下游是氢的应用,可以渗透到传统能源的方方面面,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技术。
再者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最广为人知的氢工业应用之一。大家也一致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氢能是真正的零排放、零污染。氢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意义深远。
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载体,应用场景丰富。以氢替代化石燃料的氢经济被广泛认为是未来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常用的制氢方法有以煤、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燃料制氢、焦炉煤气制氢和氯碱制氢的工业副产品制氢、水电解制氢等。其中,化石燃料制氢的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成熟度最高。目前,全球约95%的氢气产量来自化石燃料。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传统制氢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我国申请冬奥举办权之初,就把实现绿色奥运作为我国申办奥运的理念。作为中国承诺“力争到2030年达到碳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我国要做出表率作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低碳目标是什么?
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与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联合发布了《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计划》,贯彻落实碳中和政策,采取碳减排手段,实现冬奥会的低碳目标,有多个方面
采用低碳能源,建设低碳能源项目,起到示范作用,建立跨区域清洁能源电力机制,全面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用电需求;建设总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等低碳示范项目,所有新建永久性场馆均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冬奥会比赛期间,比赛区域内的交通服务基本上由清洁能源车辆(不包括专用车辆)提供保障;低碳要标准,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建立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会计准则,打造冬奥会遗产。
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备以来,北京奥组委与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密切合作,组建了一支联合部队。各项措施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所有场馆使用可再生能源,场馆建设完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奥运会期间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能源节能和清洁能源汽车的比例是历届冬奥会最高的,绿化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冬奥会遗产,冬奥会碳普惠制正式启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到来,“绿色奥运”正在向我们走来。北京冬奥会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将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我国首都已成为第一个大规模使用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冬奥会主办城市,从低碳能源到低碳场馆,再到低碳交通,绿色奥运的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备过程中无处不在。这种低碳不仅是大型活动的好榜样,也是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好榜样。
冬奥会节能小细节有:
1、巧用除湿系统
冬奥会期间,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将承担冰球训练任务,赛后将用于承办冰球、花滑、速滑等顶级冰上运动赛事。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经理冯延军说,冰场在制冰过程中,空气含水量增大,易造成冰面起雾,直接影响制冰质量。
传统冰场采用的转轮除湿系统耗电量高,使用期间室温会上升2-3摄氏度,需要损耗更多电能才能维护冰面质量。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国内领先的溶液除湿系统,即利用溶液吸收水分的特性,充分吸入空气中的水分,再将溶液加热,利用风机把溶液中水分带走,依次循环。
相比传统的转轮除湿系统,溶液除湿可降低50%的能耗,年运行费用可降低70%左右,每年可节约近90万度电,合计每年节省能源费用200余万元。
2、巧借自然光
冰上运动中心位于“冰立方”南广场地下,建成后可为国家冰壶运动员提供训练场地。
传统冰上运动场馆的电力照明系统,每年耗电约58000度,照明系统的使用寿命仅3年,位于地下的冰上运动中心对光照需求更高,耗能随之增大。
中建一局华北公司冰上运动中心项目总工程师王乐说:“我们在冰球场地上方顶板处,安装了直径13米的玻璃幕墙,地面铺设了19根导光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太阳光线透过玻璃幕墙大面积照进地下,让进入场馆的阳光更充足。导光管为可降解材质,无污染,使用寿命达25年。这种巧借自然光的方式可以每年节电约26000度,相当于一个家庭至少10年的用电量。”
3、100%“绿电”
“绿电”即绿色电力,是指通过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等手段,由可再生能源转化成的电能。
“北京冬奥会3大赛区,26个场馆赛期全部使用‘绿电’,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这是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4、黑科技制冰
本届冬奥会首次采用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二氧化碳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环保制冷剂,相较于传统的制冰技术,它不仅将能效提升30%,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制成的冰也更均匀平整,能满足不同比赛项目对冰面的要求。
据介绍,该技术是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向于零,能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运行过程中会节能20%。“一年能够节省用电200万度,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
如果使用传统制冷剂,同等用量下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近4000倍。”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介绍。
这种“黑科技”不光能制冰,还能实现全热回收,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可以产生70℃热水,用于生活用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大大降低场馆的供暖、防冻、除湿、浇冰成本。
5、低碳建筑材料
场馆使用回收水泥和智能造雪等低碳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可比传统技术节省20%的用水量。冰球馆和速滑馆利用光伏板建设了“绿色”屋顶,从源头上减少了碳排放。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