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哪里

纯真的小白菜
疯狂的小蘑菇
2023-02-07 19:53:55

建筑节能率是怎么计算的?

最佳答案
忐忑的项链
天真的星月
2025-08-26 06:38:47

100%-(设计建筑能耗/基准建筑能耗)%,即为该建筑的节能率。

提出的50%或65%节能目标,是有其比较基准的。在保持与目前标准约定的室内环境参数的条件下,计算“基准建筑”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将它作为100%。我们再将现在设计的建筑按节能标准的规定参数或实测参数进行调整。

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

扩展资料: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依据JGJ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室内平均温度、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补水率、室外管网热损失率、锅炉运行效率、耗电输热比等进行节能检测。

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

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筑节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能率

最新回答
老迟到的唇膏
活力的蜗牛
2025-08-26 06:38:47

主要区别在于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评选的项目上,正式文稿可以参照参考资料中的链接。

5 公共建筑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 制 项

5.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5.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或采取措施避免洪灾和泥石流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或采取措施避免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1.3 采取措施避免对周边建成环境带来光污染。

5.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5.1.5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 般 项

5.1.6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或《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对于噪音的规定

5.1.7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5.1.8 新建建筑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天然照明(采光)要求。

5.1.9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空中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

5.1.10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5.1.11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5.1.12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优 选 项

5.1.13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5.1.14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5.1.15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 制 项

5.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或香港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5.2.2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第5.4.5、5.4.8及5.4.9条规定或符合香港《空调装置能源效益守则》第九章“空调设备最低效能”中的对应条文规定。

5.2.3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香港《照明装置能源效益守则》规定的最高可容许值。

5.2.4 新建的公共建筑,冷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一 般 项

5.2.5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5.2.6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2.7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7106规定的4级要求。

5.2.8 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

5.2.9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5.2.10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5.2.11 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第5.3.26、5.3.27条的规定。

5.2.12 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

5.2.13 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优 选 项

5.2.14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现行国家或香港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5.2.15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5.2.16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

5.2.17 合理采用蓄冷技术。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 制 项

5.3.1 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5.3.2 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5.3.3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5.3.4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节水率不低于10%。

5.3.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一 般 项

5.3.6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5.3.7 绿化、景观、洗车等室外非饮用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5.3.8 绿化灌溉采取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

5.3.9 室内非饮用用水采用海水或再生水。采用再生水时,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5.3.10 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5.3.11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0%。

优 选 项

5.3.12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0%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 制 项

5.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或地方标准的要求。

5.4.2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一 般 项

5.4.3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

5.4.4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采用预拌砂浆。

5.4.5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5.4.6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5.4.7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5.4.8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

5.4.9 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

5.4.10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优 选 项

5.4.11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构件。

5.4.12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5 室内环境质量

控 制 项

5.5.1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或香港《空调装置能源效益守则》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5.5.2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5.5.3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设计要求。

5.5.4 室内游离甲醛、苯、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或香港《办公室及公众场所室内空气质素检定计划指南》中的有关规定。

5.5.5 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的相关要求。

5.5.6 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有关要求。

一 般 项

5.5.7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5.5.8 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5.5.9 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50118中的一级要求

5.5.10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5.5.11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

5.5.12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优 选 项

5.5.13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5.5.14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5.5.15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5.6 运营管理

控 制 项

5.6.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5.6.1 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5.6.1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一 般 项

5.6.1 建筑施工兼顾土方平衡和施工道路等设施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

5.6.1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6.1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5.6.1 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

5.6.1 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5.6.1 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

5.6.1 办公、商场类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优 选 项

5.6.1 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烂漫的眼神
雪白的外套
2025-08-26 06:38:47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1]

全面的建筑节能,就是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所使用的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立法、政府主导,对建筑节能作出全面的、明确的政策规定,并由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制定全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要真正做到全面的建筑节能,还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贯彻执行各项节能措施,从而使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

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日趋枯竭,人类将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的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和核能,而我国的能源问题更加严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①人均能源拥有量、储备量低;

②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约占75%。全国年耗煤量已超过1 3亿吨;

③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和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造成北煤南运、西气东送、西电东送;

④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 0%。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 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m2,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m2,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我国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