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奥会秉持什么办奥理念?
2022年冬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绿色办奥"理念来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在战略意义上成为北京冬奥会办赛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共享办奥"理念是让区域经济、地方城市发展、人民共同参与,共享北京冬奥会的发展成果,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开放办奥"理念秉持开放、多元、共享、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寄寓了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一嘹亮的时代口号。"廉洁办奥"理念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延伸,为新时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保障条件。
2022年冬奥会口号:
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10月18日,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成功点燃。10月20日,北京冬奥会火种抵达北京。11月15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全新MV在全平台正式上线。
冬奥会环保理念是绿色环保。
为了实现碳中和,北京冬奥组委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对场馆进行改造、利用节能交通工具以及使用绿色能源。
除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外,冬奥会场馆还将遵守中国有关绿色建筑或冰雪运动场馆的新标准。
报道称,根据组织者在冬奥会开幕前发表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报告,“清洁能源”和节能车辆将占到本届冬奥会全部车辆的八成以上。
北京冬奥会将主要利用北京和张家口的大型造林项目抵消碳排放,同时也利用赞助商捐赠的碳排放权额度。
就在中国希望本届冬奥会能够利用其“绿色”措施铺就一条前进道路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成为奥运会的组成部分。
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环保政策是一项国策。中国在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首次写入了“生态文明”内容,这意味对环保的重视。2020年中国宣布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届冬奥会一共利用了6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开幕式上出现的小小火炬直接成为“冬奥圣火”的一幕,也体现了环保的理念。
在堪称国家秀场的冬奥会上,把环保作为优先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向国际社会展现“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二是在国内增强环保意识。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4个理念是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
1、绿色
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场馆均满足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有竞赛场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雪上场馆注重水资源保护,冰上场馆聚焦能源回收。
2、共享
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加大群众性冰雪运动场地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3、开放
北京冬奥组委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等保持紧密合作,积极促进国际体育、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人文交流。
4、廉洁
场馆持续利用是最大的节俭,北京冬奥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过程监督,确保廉洁办奥。
绿色办奥的体现
在“绿色办奥”方面,低能耗的场馆和“海绵赛区”,最大限度保护山体结构和风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浪费。在场馆建设中,考虑了赛后利用、节能减排等多项指标,如采用了新型真空绝热板保温材料,在保证房屋内冬暖夏凉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整个建筑节能比率82%,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4吨。如“水立方”向“冰立方”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可同时举办夏季、冬季赛事项目的场馆。冬奥村采用的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形式,室内采用剪力墙设计,这是一种可以回收的建筑材料,可以满足从赛时到赛后转换的要求,可以满足未来的居住空间需求。
一大“黑科技”:无人化转播央视的首个手语AI主持人
二大“黑科技”:交通黑科技
由于本次冬奥会有三个赛区,为了让运动员和媒体可以方便、安全又顺利的到达其他赛区,我国为冬奥会“量身定制”了专属列车,在短时间之内修建了复兴号动车路线,其时速达到350公里。除此之外,该列车还实现了区间自动运行,也就是高铁列车无人驾驶技术。除此之外,列车中还有5G技术,为了保持在隧道中也能有良好俄通信信号,我国的科研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环境中进行了一年的实验,所研发的5G技术可以适应各种极端的环境。列车上还具备全球唯一的高清移动演播室,主持人在高速移动中也可以对赛事进行播报。
三大“黑科技”:基建黑科技
为了打造高科技绿色环保的场馆,本次北京冬奥会用的6个场馆都形成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科技,19个场馆都是用的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有很多的建筑都是在原有建筑上进行改造,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变魔术”,而是在原有使用功能之上加入新功能。首都的体育馆将会进行三十次场地的转换,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首个实现冰水转化的场馆,实现了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可持续使用的转换。除此之外,冰壶赛道的场馆也将会假设在水池上。
四大“黑科技”:机器人餐厅
令外国运动员感到感叹的就是拥有大概120个机器人的机器人餐厅,在这里没有厨师也没有服务员,全透明的厨房中“机器人大厨”在24小时中为数千人有序的提供餐食。外国媒体看到不禁感叹:想要超过得用三十年!
五大“黑科技”:运动员装备
除了有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羽绒服,还有自带记忆的冰壶刷,这种冰壶刷可以记录下来运动员的各项指标,可以为教练选拔运动员提供参考数据,也可以作为运动员可以不断提高成绩的参考。除此之外,冬奥村更是给运动员们配备了“有记忆功能的床”,不仅舒适而且还有按摩功能和“叫醒服务”。
六大“黑科技”:用雪自由
作为举办冬奥会,顺利进行冰雪项目的基础,我国虽然起步较晚,相关技术又被外国垄断,但是由于我国科研团队的不断努力,此次冬奥会我国实现了真正的“用雪自由”,冰状雪的技术赛道制作技术被我国的科研团队所攻克。
七大“黑科技”:防疫黑科技
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防疫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我国的“科学防疫政策”也不是说说而已。此次冬奥会我国采取了大量的“黑科技”防疫设备,数百台的机器人为此次的防疫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 智造前研
1934 年,在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上决定,恢复部分古代奥运会旧制。规定运动会期间,从开幕日期至闭幕式止,在主体场燃烧奥林匹克圣火。火种必须来自奥林匹亚,采取火炬接力方式从奥林匹亚传到主办国。
自此之后,从 1936 年柏林奥运会起,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之一,延续至今已经经过了 39 届。而在这 39 届奥运会中,奥运火炬从设计、材质以及燃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兼顾美学与实用的平衡中,绿色环保的概念也逐渐渗透在火炬之中,见微知著,奥运火炬变迁的背后是一场能源变革。
柏林奥林匹克 体育 场的主火炬呈三脚架形状,灵感来自古希腊的图案,大约有 2.20 米高。柏林奥运圣火传递为第一次成功举办的圣火传递,媒体、电台和拍摄奥运会官方电影的团队都对此进行了记录和报道。
在第一次奥运火炬传递之前,1928 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和 1932 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都有标志性的主火炬点燃仪式。然而,点燃主火炬的火种并非采集自奥林匹亚,也没有通过传递的方式被运送到开幕式现场。
使用火炬传递圣火的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受到古代方法启发组委会最初的想法是将圣火保存在树茎上,这种树茎取自地中海的一种树,这种树以燃烧缓慢而闻名。但是,从实际出发,最终采用了火炬传递的方式。由于市场上没有符合要求的火炬,组委会决定制作特定火炬。
(图为 1936 年柏林奥运会火炬,银色钢制材质,整个火炬 70 厘米,其中支架 28 厘米,燃料采用镁管、易燃膏。燃烧时间至少为 10 分钟)
现代奥运会火炬传递仪式,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896 至 1932 年的酝酿萌芽期、1936 至 1980 年的仪式形成期和 1984 年至今的创新发展期。经过 80 余年的发展完善,火炬传递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仪式。智造前研对过去的 39 届奥运会的火炬细节做了详细的统计。
奥运火炬的传递需路经各种自然环境,冬奥会火炬尤其要注意应对冬季地温、多风、多雨雪的气候条件。历届奥运火炬设计都必须通过极为严苛的环境技术测试,在风雨交加、大雪纷飞的各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均需保证火炬熊熊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且需要考虑手持奔跑的传递姿态下,确保火炬火焰燃烧时火炬手的安全。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也需针对性的做出技术调整和突破,以使用极端传递环境的严苛挑战。而燃料作为火炬燃烧的核心成分,一直是火炬设计者精心考虑的重要方面,除了受到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外,节能、环保、燃烧安全及火焰颜色等均是影响火炬燃料选择的因素。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奥运会火炬主要是以金属镁作为燃料。镁的熔点为 65.1 摄氏度。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但镁十分活泼,同时由于成本较高,燃烧颜色不够美观,后不再采用。
天然树脂松香也曾短暂的出现在奥运会火炬燃料中,但是树脂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烟雾,而且有刺鼻的气味。燃烧中途易熄灭,火焰的焰色也并不美观,因此天然树脂松香也只是昙花一现。
液化石油气出现在了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但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物质,空气中含量超标后遇明火即爆炸。同时在燃烧的过程中对附近的观众的身体 健康 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低的危害和污染,之后也淡出了奥运会的火炬之中。
火药、汽油、酒精和特制橄榄油等等也在奥运会的 历史 上短暂的留下了一笔,1996 年亚特兰大夏奥会首次以丙烯作为燃料,丙烯燃烧虽然可以产生清晰显目的火焰,但却会产生污染严重的黑烟。2000 年悉尼夏奥会火炬采了用更为环保的混合燃气,丙烷和丁烷以 35:65 的比例混合燃烧产生的火焰无烟尘且清晰明亮。
此外,丁烷丙烷混合燃料沸点低,在常温常压下易气化的特点大大减轻了燃料罐的重量,且更为经济。在此之后举办的 2004 年雅典夏奥会、2006 年多哈亚运会等,均采用了相似的燃料方案。
近代奥运会的火炬燃料通常采用的是丙烷,价格低廉且温度范围比较宽,常温加压后更易液化,便于贮存在火炬中。丙烷燃烧只形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清洁燃料,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同时丙烷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为亮黄色,这样的颜色便于识别和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的需要。这也使得丙烷成为了众多奥运会火炬燃料的首选。
2020 年东京奥运会和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燃料都采用了氢气,但两者之间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当时日本计划借助东京奥运势头,大力发展氢能。不仅有丰田车企提供的氢能大巴、作为运动员往返场馆与奥运村之间的工具,同时日本政府还专门在奥运村附近建设了加氢站。但氢能利用涉及“制备、储存、运输、应用”多个环节,对氢能综合利用水平要求很高。最终由于受到氢燃料电池市场空间小,制氢、储氢、运氢等环节仍有技术瓶颈,同时成本层面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再加上疫情控制不力等因素影响,最终奥运氢能源秀只能搁浅。
而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却顺利实现了氢能利用的多个场景,开展制、储、运、加氢全供应链建设,氢能发动机已装配在公交、物流等不同车型;试制氢燃料电池发电车作为赛事场馆应急电源备用,配置输出功率为 400kW 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可实现无时差供电切换。北京冬奥会将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投入 789 辆氢燃料大巴车服务赛事,赛后将转换为城市公交。氢能在北京冬奥会的应用,推动了氢能在交通、发电、供能、工业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灵感:北京将是第一个先后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2022 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是向中国首都的奥运遗产致敬,设计上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火炬造型相似,看起来像一个大卷轴。)
目前京张尤其是张家口已形成产业链齐全,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值得一提的是,2 月 4 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火炬台创新采用绿氢作为燃料,点亮冬奥史上首支“绿氢”火炬。氢气被认为是最为清洁环保的燃料,其燃烧产物只产生能量和水,是完全的零排放燃料。而根据氢气制备的来源,以煤炭为原料制取的氢气被称作“灰氢”,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备的氢气被称为“蓝氢”,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的氢气被称为“绿氢”,是最为环保绿色的氢气。
百年奥运火炬的变迁是全球能源领域大调整、大变革的缩影,全球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呈现多点突破、加速应用、影响深远等特点。供给侧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需求侧的电动 汽车 和转化环节的智能电网处在市场导入期,可燃冰开发、碳捕获封存等技术有望取得新突破。能源技术革命已经引发了产业革命,将对能源供应结构、生产和利用方式、产业组织、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引领全球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
“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理念之一,全部场馆100%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更将会是奥运史上的创举。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绿电供应,我国在多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凭借多年实践和探索,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实现绿色供电,这些绿电主要由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不仅在奥运史上尚属首次,也实现了人类能源史上一次重要突破。
为此,我国创新研发建设了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将张北地区原本分散四处的风电场、光伏电站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该工程采用我国原创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具有可控能力强、功率调节速度快、运行方式灵活等特点,能够有效抑制交流电压波动,减少功率波动对受端电网影响,成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