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不清楚,这种方法是通过外加高温高热使水起化学分解反应来获取氢气。到目前为止虽有多种热化学制氢方法,但总效率都不高,仅为20%~50%,而且还有许多工艺问题需要解决。随着新能源的崛起,以水作为原料利用核能和太阳能来大规模制氢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其中太阳能制氢最具吸引力,也最有现实意义。目前正在探索的太阳能制氢技术有以下几种:
(1)太阳热分解水制氢
热分解水制氢有两种方法,即直接热分解和热化学分解。前者需要把水或蒸汽加热到3000 K以上,水中的氢和氧才能够分解,虽然其分解效率高,不需催化剂,但太阳能聚焦费用太昂贵。后者是在水中加入催化剂,使水中氢和氧的分解温度降低到900~1200 K,催化剂可再生后循环使用,目前这种方法的制氢效率已达50%。
(2)太阳能电解水制氢
这种方法是首先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然后再利用电能来电解水制氢。
(3)太阳能光化学分解水制氢
将水直接分解成氧和氢是很困难的,但把水先分解为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再生成氢和氧就容易得多。基于这个原理,先进行光化学反应,再进行热化学反应,最后再进行电化学反应即可在较低温度下获得氢和氧。在上述三个步骤中可分别利用太阳能的光化学作用、光热作用和光电作用。这种方法为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制氢提供了实现的基础,其关键是寻求光解效率高、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光敏催化剂。
(4)太阳能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
这种方法是利用特殊的化学电池,这种电池的电极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够维持恒定的电流,并将水离解而获取氢气。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选取合适的电极材料。
(5)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分解水制氢
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绿素上进行的。自从在叶绿素上发现光合作用过程的半导体电化学机理后,科学家就企图利用所谓“半导体隔片光电化学电池”来实现可见光直接电解水制氢的目标。不过由于人们对植物光合作用分解水制氢的机理还不够了解,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6)光合微生物制氢
人们早就发现江河湖海中的某些藻类也有利用水制氢的能力,如小球藻、固氮蓝藻等就能以太阳光作动力,用水作原料,源源不断地放出氢气来。因此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制氢的机制将为大规模的太阳能生物制氢提供良好的前景。除了利用太阳能和核能制氢外,从生物质中制氢也正在大力研究之中。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生物质和有机废料中的碳素材料与溴及水在250℃下作用,形成氢溴酸和二氧化碳溶液,然后再将氢溴酸水溶液电解成氢及溴,溴再循环使用〕。
(7)核能制氢。
日本计划采用核能制氢发电,供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使用。
电制造氢比例占六成。
电解制氢,用电解法将水分解成氢和氧的工艺,一般需4.0~4.5千瓦·时的电能才可获得一标准立方米的氢,如采用高温电解水蒸气的方法或其他改进方法(如在电极上覆以各种催化剂的方法等),则可以降低至3.0千瓦·时左右。
如用太阳能作为一种辅助能源进行高温电解,可进一步降低能耗,是将其他各种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转化成氢能储存的有效方法。
随着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提出长期碳中和目标,我们预计氢气的能源属性将逐渐显现,应用领域将逐步拓展至电力、交通、建筑等场景。
目前化石能源仍是氢气的主要来源,在“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国内煤制氢的占比超过60%,电解水制氢的比例则不到2%,因此,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制氢仍然任重道远,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一、概述 石油、煤矿、天然气等能源储量有限并日益枯竭,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明天能源将会是什么呢?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其小说中就预言,有朝一日社会将通过以氢为基础的能源而被彻底改造。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和丰富的新能源已渐为世人所共识。它具有以下优点: 1清洁。氢气燃烧过程中只产生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2贮能高。燃烧1克氢可以放出14万焦耳的热量,约为燃烧1克汽油放热的3倍。 3使用效率高。采用催化燃烧氢气燃烧产热,比常规化石燃料的热效率高10-15;用于内燃 机产生动力,比汽油效率高15-25%。 4来源丰富。占地球表面71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氢,资源非常丰富。 5便于运输。输氢成本最低,损失最少。一条直径0.91米的输氢管道,用于950-1600公里输 氢,其所输送能站相当于5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所输能量的10倍以上。而建设这样的输送管道 所需费用,仅为建设高压输电线路的1/2-1/4。 6.用途广泛。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 即可使用。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 因此,随着“氢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亟待寻求经济有效的,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制氢技术。 21传统制氢技术 传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电耗过高,一般约为45kw/m3H2,成本过高不利于氢气使用技术的普及。而用火力发电的方法同样造成亏染。 此外,采用化石燃料裂解方法制氢,在产生氢气同时还有大量的CO2生成,同时化石燃料本身是不可再的。与当今世界共识的可续发展背道而驰。 22太阳能--氢能转换 太阳能是地球上能量的最终来源,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地球上卜海水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太阳能把海水中的氢释放出来,经利用后又生成水,不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不失为一条环保可持续的方法。 常规的太阳能--氢能转化通常有三种方法: (1)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其能量的利用得不偿失(如21一节所述)。 (2)太阳能热分解水制。生达到3000K以上的高温水的氢氧才能分解,这需要大量高倍聚光器意味着大面积土地和空间被占用,同时也是对景观的一种污染。 (3)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在较低温度(900-1200K)就能进行,但大量中间物的使用影响着氢气的价格并造成环境污染,这不是我们提们的入法。 水中氢和氧结合非常牢固。要释放出氢需要很高的能量,同时考虑对环境的作用寻找合适的太阳光分解水催化剂,通过光合作用或模拟光合作用制氢是可行之道。 222太阳光络合催化分解水制氢 科学家发现一(联吡啶钉络合物的激发态具有电子转移能力。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中国籍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光催化剂,它由钢钽氧化物组成,表面有一层镍氧化物。这种催化剂在可见光波段起作用。 利用催化剂的化学活性,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吸收光能,产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集结,与水的电离反应状联,把集结的电荷转移给H+从而释放出氢气。因此,应选择易发生电荷分离的、多电子的。具有电行集结和转移能力的物质作为该过程的催化剂。锰、铬、镍、姻、担的双核或多核三联吡啶钉络合物作光解水制氢的催化剂。 采用曲率适当的透明球形密封反应器可以最大量地吸收太阳光和收集氢气,反应器内壁附着一层出纳米技术处理其表面结构制成某三联吡啶钉络合物催化剂。为了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在反应器内适当增加吸光板,以增加吸光面积和反应接触面,吸光板下部装上清扫刷,通过固定转轴与反应器底部相连。反应原料(水)在压力作用下从反应器表面和吸光板上进人反应器,以利于生成的气体及时释放出去,同时可把由于水量减少,饱和沉淀出的溶质洗到反应器底部,以防止气泡和溶质隔离水和催化剂,减小反应效率。吸光板在进水作用下以适当的速度旋转,使气体尽快逸出。在此动力作用下,清扫刷不停清扫底部淤积的溶质于反应器带的容器中,溶质可定期从容器中取出。反应器可安装在低于海平面处,利用水压自然驱动。不用额外提供动力维持反应器运行。 223利用光合作用制氢 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利用太阳光将水分解为活泼的氢和氧,再利用活泼氢同二氧化碳作用合成有机物。爱默生(EmersonR)发现光合作用是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即光系统 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美国田纳西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已成功将光合系统Ⅰ与光合系统Ⅱ分离开来,即去掉光合系统Ⅱ和连接结构,并在光合系统Ⅰ的一侧涂上一层铂原子,在加人电子给予体后成功地制造出氢气。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利用光合作用的两个系统从水中释放出活泼氢和高能电子,同时阻断活泼氢同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的过程,并把高能电子导出给活泼氢使之还原为氢气。要使这一设想称为现实,有两个技术关键需要解决:一是怎样使反应既产生活泼氢和高能电子,又不会消耗活泼氢生成碳水化合物。爱默生提出光合作用的两个系统各自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不同的特征反应。PSI的反应是长波光反应,其主要特征是NADPH的还原:PSⅡ的反应是短波光反应,主要特征是水的光解和放氧。可见活泼氢的产生和还原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因此,分离两个系统让它们单独作用是可行之的。实际上美国研究员已完成这步的工作,并证明是可行的。 另一个技术关键问题是如何导出高能电子并传递给活泼氢,即怎样把分离的两个系统“从头到脚”重新连接起来,从而使光合系统Ⅰ可以直接利用光合系统Ⅱ分解水分子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我们知道光合作用产生的高能电子要经过复杂的电子连传递才能被利用,而从电子的产生到被利用是在 10-15-10-12秒内完成的。如此短的时间想要直接导出电子显然不可能。不过,我们可以设想利用磁场作用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提供一个强度足够大的勾强磁场并保证磁场的边界性,以保证电子有确定的偏转角;其次,得为电子提供一条合适的通道。光合系统Ⅰ和光合系统Ⅱ都是极其微小的,要建造这样小的匀强磁场同时保证其边界性还要提供一条足够小的电子通道,其技术难度相当高。电子的运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决定最终的前进方向的不确定性,这将影响电子导出效率。那么导出电子有效可行的方法在哪呢?除草剂的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草剂能够与电子传递链中某些物质相结合,从而阻断电子传递,阻断光反应,阻断了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死亡。我们可以设想,同样可以利用某种物质(可能具有除草剂类似的结构)同电子传递链上的某种物质结合以阻止其电子传递,同时用电子受体代替这种物质导出电子并传递给活泼氢。理想的电子受体是既能够吸附活泼氢有能传递电子,使活泼氢在它表面接受电子还原成氢气。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从吸氢材料和及其电子传递机理人手,适宜的吸氢材料可能是含有某种活泼金属(如Ti、Fe、Mg等)和非金属(如P)的合金。 3小结 氢气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人类未来主要能源之一。太阳能一氢能转化和生物制氢是氢气工业化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大胆提出“氢经济”下的太阳能一氢能转化方法,提出了太阳能络合催化水制氢的反应装置。生物制氢的原料可以是工业和生活有机废水,通过发酵细菌可以获得氢气,同时净化水质。既能处理有机废水,又保护环境,获得清洁的氢能源,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仍然有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光催化剂的催化原理,怎样生产具有催化活性的反应器及吸光板,如何使电子受体接受电子等还都有待于深人研究。但“氢经济”即将成为必然,而清洁高效的氢气生产技术的工业化必将在远的将来成为现实。有理由相信,人类社会告别化石燃料时代的时间不会太远,基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一条光明大道。
希望我的回答能带给你帮助,给个好评吧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