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高粱、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可得到酒精,酒精属于______(“再生”或“非再生”)能源.它是______的俗称

贪玩的蓝天
悲凉的枕头
2023-02-07 10:44:00

高粱、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可得到酒精,酒精属于______(“再生”或“非再生”)能源.它是______的俗称

最佳答案
靓丽的哈密瓜
文艺的草丛
2025-08-27 13:01:36

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粮食的发酵制得,所以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酒精为乙醇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

2

H

5

OH,酒精燃烧的方程式为:C

2

H

5

0H+3O

2

点燃

.

2CO

2

+3H

2

O;

故答案为:再生、乙醇、C

2

H

5

OH、C

2

H

5

0H+3O

2

点燃

.

2CO

2

+3H

2

O.

最新回答
还单身的鸡翅
整齐的灯泡
2025-08-27 13:01:36

(1)A是含淀粉类粮食经过发酵、蒸馏而得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可知A为乙醇,A可以在B中燃烧,所以可以判断B为氧气,生成的C和D为二氧化碳和水,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③常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所以C为二氧化碳,F为氢氧化钙,所以反应③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1)和(2)的解答可以知道C为二氧化碳,所以D为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在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为了减少误差,应该选用和需测量液体的体积相近的量筒来量取,所以量取50mL酒精应该用50mL的量筒,量取150mL的浓硫酸应该用250mL的量筒;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将浓硫酸和乙醇混合的方法和用水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致,所以可以将浓硫酸加入就酒精中,并不断搅拌.

故本题答案为:(1)C2H5OH+3O2

 点燃 
.
 
2CO2+3H2O;-2价;

(2)CO2+Ca(OH)2═CaCO3↓+H2O;

(3)2H2O

 通电 
.
 
2H2↑+O2↑;

(4)BD;A;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倒入烧杯里,边倒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俊逸的羽毛
含糊的帆布鞋
2025-08-27 13:01:36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更新自然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乙醇为可再生资源!!!

最早是从谷物等发酵而来,就是酒;后来工业发展后可以工业合成

冷傲的月饼
阔达的板凳
2025-08-27 13:01:36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是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过发酵而制得。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可能导致相关的粮食作物大量种植,引起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C对。乙醇汽油无法采用成本很低的管道输送,储运周期只有4—5天,不适合出口和远距离运输,A错。乙醇汽油是把乙醇按一定比例与汽油混合使用,还不能取代汽油等常规能源,B错。大量耗用粮食,会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加大土地的压力,D

错。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犹豫的未来
踏实的耳机
2025-08-27 13:01:36
(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故填:煤;

(2)可以利用的新型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故填:风能发电;

(3)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H4+2O2

 点燃 
.
 
CO2+2H2O;

(4)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生成,来源丰富,属于可再生能源,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故选C;

乙醇与氧气、烧碱在燃料电池中反应生成水和另一种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另一种物质是碳酸钠,故填:4NaOH,2Na2CO3

悦耳的魔镜
忧伤的日记本
2025-08-27 13:01:36
A、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C、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D、酒精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而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威武的芒果
怕黑的滑板
2025-08-27 13:01:36
38℃以上的都能燃烧。高于40度易燃状态 酒精是醇类有机物,它的化学特性就是易燃,易挥发,

食用酒精都是粮食发酵获得。工业酒精中由于含有(是添加了)甲醇所以不能食用。想想酒的税率,就应该明白为什么工业酒精要添加甲醇了,要不添加甲醇,食用也没有什么关系。添加甲醇是为了不让人们食用工业酒精,而不是说工业酒精不能食用。当然了,工业酒精中不含有酒中所含有的有益身体的微量物质。

用蒸馏法提高酒精浓度最多能到73%左右,因为乙醇和水会形成共沸混合物。

药用酒精只是浓度为70%(体积比)的酒精,可以用化学合成酒精。

没有具体界限说达到某一浓度就可以成为酒精。实际上,在化学中,乙醇俗称酒精。哪怕1%的乙醇,也可以成为酒精溶液。

补充: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烧,不导电的液体。有酒的气味和刺激的辛辣滋味,微甘。学名是乙醇, 分子式C2H6O,(酒精燃烧C2H6O+3O2→2CO2+3H2O)因为它的化学分子式中含有羟基,所以叫做乙醇,比重0.7893(20/4°)。凝固点-117.3℃。沸点78.2℃。能与水、甲醇、乙醚和氯仿等以任何比例混溶。有吸湿性。与水能形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78.15℃。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引起爆炸,爆炸极限浓度3.5-18.0%(W)。酒精在70%(V)时,对于细菌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也可以作防腐剂,溶剂等。处于临界状态(243℃、60kg/CM·CM)时的乙醇,有极强烈的溶解能力,可实现超临界淬取。由于它的溶液凝固点下降,因此,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可以作防冻剂和冷媒。酒精可以代替汽油作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物理性质:黑体.化学性质:斜体.

大意的含羞草
英俊的鼠标
2025-08-27 13:01:36
(1)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如产物中有H2O生成,则A中的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能把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铜,同时本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所以如是一氧化碳的话,现象应为的玻璃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证明二氧化碳存在,可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性质,B装置的作用是验证产物中CO2的存在;

一氧化碳的检验涉及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工检验一氧化碳需先除去二氧化碳,再检验是否又生成了新的二氧化碳,所以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D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CO2是否已除尽.

(3)CO和CO2的总质量为25.2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碳元素的总质量为25.2g×

2
2+5
=7.2g,则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也是7.2g,乙醇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2×2
12×2+1×6+16
×100%=52.17%,乙醇的质量为7.2g÷52.17%=13.8g,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3.8g×
1×6
46
×100%=1.8g,则生成水中的氢元素也是1.8g,所以水的质量为1.8g÷
2
18
=16.2g.

(4)甲烷和乙醇在燃烧时,它们中的碳都形成二氧化碳了,二者含碳量越高,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也越大,甲烷中碳碳的质量占

12
16
,乙醇中碳的质量占
24
46
,所以产生CO2的质量较多的是甲烷.

故答案为:(1)A中的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E的玻璃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验证产物中CO2的存在;除去CO2;检验CO2是否已除尽;

(3)13.8;16.2;

(4)甲烷.

负责的苗条
乐观的胡萝卜
2025-08-27 13:01:36
38℃以上的都能燃烧。高于40度易燃状态 酒精是醇类有机物,它的化学特性就是易燃,易挥发,

食用酒精都是粮食发酵获得。工业酒精中由于含有(是添加了)甲醇所以不能食用。想想酒的税率,就应该明白为什么工业酒精要添加甲醇了,要不添加甲醇,食用也没有什么关系。添加甲醇是为了不让人们食用工业酒精,而不是说工业酒精不能食用。当然了,工业酒精中不含有酒中所含有的有益身体的微量物质。

用蒸馏法提高酒精浓度最多能到73%左右,因为乙醇和水会形成共沸混合物。

药用酒精只是浓度为70%(体积比)的酒精,可以用化学合成酒精。

没有具体界限说达到某一浓度就可以成为酒精。实际上,在化学中,乙醇俗称酒精。哪怕1%的乙醇,也可以成为酒精溶液。

补充: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烧,不导电的液体。有酒的气味和刺激的辛辣滋味,微甘。学名是乙醇, 分子式C2H6O,(酒精燃烧C2H6O+3O2→2CO2+3H2O)因为它的化学分子式中含有羟基,所以叫做乙醇,比重0.7893(20/4°)。凝固点-117.3℃。沸点78.2℃。能与水、甲醇、乙醚和氯仿等以任何比例混溶。有吸湿性。与水能形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78.15℃。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引起爆炸,爆炸极限浓度3.5-18.0%(W)。酒精在70%(V)时,对于细菌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也可以作防腐剂,溶剂等。处于临界状态(243℃、60kg/CM·CM)时的乙醇,有极强烈的溶解能力,可实现超临界淬取。由于它的溶液凝固点下降,因此,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可以作防冻剂和冷媒。酒精可以代替汽油作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物理性质:黑体.化学性质: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