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利昂是不可再生能源吗?
不是再生能源,这个是化工生成的化学物,
理论上这个是在更高效和便宜替代制造出来前是无法使用完的。
氟利昂是比较差化工产品,目前国内数个工厂和实验室对其展开替换研究。
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的实例(二)
长江,我为你哭泣!
第二条黄河
20世纪的近百年,对于万古奔流的长江来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这期间给它带来的巨变,却比长江在多少万个世纪中的变化总和还要多。
持续增长的数亿人的生存需要,造成了长江流域的两个致命问题:因暴雨而酿成洪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洪灾发生时的抗洪减灾能力大大降低。
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0.2%。仅仅30年之后的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1%。
长江上游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更是这条大江的众水之源。四川全省在元朝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0%以上,至解放初尚有20%,但到80年代初只有12%。现在四川一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超过了50年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总和。
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
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仅就水土流失而论,其实长江早已后来居上了。
湖群消失
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几十年来,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到1984年只有2145平方公里,徒有虚名的800里洞庭于是把第一大淡水胡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
然而,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40年中,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
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确实达1066个。如今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
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亦达1600平方公里。
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50年代以来丧失的淡水贮量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占了库容的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河段的“悬河”。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
乳汁变毒液
长江帮助人们创造了财富,人们却把它当成最大的“下水道和流动的垃圾场”,沿江几万个污染源日夜不停地向它倾泻着肮脏的物质。
在人口方面,长江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总和,而那三条大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更超过长江的7倍,早已疲惫不堪的长江,你还能坚持多久?
已经超载的环境容量的每况愈下和前所未有的巨量人口的与日俱增——这是现代长江的最大难题,也是当今中国的最大难题,同样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最大难题。
液态的氟利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氟利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气态的氟利昂会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氟利昂可以循环利用。
氟利昂
freon
几种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 。包括 CCl3F(F-11)、CCl2F2(F-12)、 CClF3(F-13)、 CHCl2F (F-21)、CHClF2(F-22)、FCl2C-CClF2(F-113)、F2ClC-CClF2(F-114) 、C2H4F2(F-152)、C2ClF5(F-115)、C2H3F3(F143)等等。以上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低毒,化学性质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氯二氟甲烷CCl2F2(F-12)。二氯二氟甲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熔点-158℃ ,沸点-29.8℃,密度1.486克/厘米(-30℃);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与酸、碱不反应。二氯二氟甲烷可由四氯化碳与无水氟化氢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得,反应产物主要是二氯二氟甲烷,还有CCl3F和CClF3,可通过分馏将CCl2F2分离出来。
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它们的商业代号F表示氟代烃,第一个数字等于碳原子数减1(如果是零就省略),第二个数字等于氢原子数加1,第三个数字等于氟原子数目,氯原子数目不列。由于氟利昂可能破坏大气臭氧层,已限制使用。
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它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根据资料,2003年臭氧空洞面积已达2500万平方公里。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即意味着因此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万到1.5万人。
由于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滞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停留在对流层,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利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回氯原子,氯原子又与臭氧反应生成氧气和一氧化氯基……),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Cl+O3→O2+ClO ClO+O→O2+Cl
如此周而复始,结果一个氯氟利昂分子就能破坏多达10万个臭氧分子。总的结果,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O3—→3O2 (虽然反应中氟利昂分子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但由于其参加了反应过程,因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催化剂)。
反应机理:
臭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反应条件不好打,自己加上)
O3 —→ O2 + O
氯氟烃分解(以CF2Cl2为例)
CF2Cl2 → CF2Cl• + •Cl
自由基链反应
Cl• + O3 —→ ClO• + O2
ClO• + O —→ Cl• + O2
总反应:O3 + O = 2O2
又名氟里昂,名称源于英文Freon,它是一个由美国杜邦公司注册的制冷剂商标。在中国,氟利昂定义存在分歧,一般将其定义为饱和烃(主要指甲烷、乙烷和丙烷)的 卤代物的总称,按照此定义,氟利昂可分为 CFC、HCFC、 HFC等4类;有些学者将氟利昂定义为CFC制冷剂;[1]在部分资料中氟利昂仅指 二氯二氟甲烷(CCl₂F₂,即R12,CFC类的一种)。 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无味或略有气味,无毒或低毒,化学性质稳定。 由于二氯二氟甲烷等CFC类制冷剂破坏大气臭氧层,已限制使用。地球上已出现很多臭氧层空洞,有些漏洞已超过非洲面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CFC类氟利昂的化学性质。氟利昂的另一个危害是 温室效应。
氟利昂,又名氟里昂,名称源于英文Freon,它是一个由美国杜邦公司注册的制冷剂商标。在中国,氟利昂定义存在分歧,一般将其定义为饱和烃(主要指甲烷、乙烷和丙烷)的卤代物的总称,按照此定义,氟利昂可分为CFC、HCFC、HFC等4类;有些学者将氟利昂定义为CFC制冷剂;在部分资料中氟利昂仅指二氯二氟甲烷(CCl₂F₂,即R12,CFC类的一种)。 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无味或略有气味,无毒或低毒,化学性质稳定。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较多的即为空调中的氟利昂,单纯的氟利昂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少。但是,我们不可随意将其排放到空气中,其会导致严重的二次危险,影响全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