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苦咸的海水中提取甘露?
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无机盐,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咸又苦。渴时喝下去不但不能解渴,反而更会口干舌燥。盐类会和金属起化学反应,使金属受到腐蚀。钢铁尤其怕海水,完好的钢材放在海水中,不用很长时间就被腐蚀得面目全非。铝在大气中表面会生成坚硬的氧化层,能保护内部,而在海水中,铝的氧化层也丧失了保护力。真正能够耐受海水浸泡的只有铁,不锈钢和铜合金也有一定的抗海水腐蚀的能力。海水受热以后,一部分盐会结晶出来,附着在容器表面。海水中的附着生物,像藻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腔肠动物等也会长在通海水的管道和设备的壁上。这些附着物使这些设备传热能力大大降低,甚至被堵塞。
从苦咸的海水中提取淡水的技术叫做海水淡化,也称海水脱盐。
古希腊罗马时代有人做过海水淡化的尝试,亚里士多德用封闭的容器把海水烧开,发现水蒸气里没有盐分,把它冷凝就得到蒸馏水,是纯净的淡水。19世纪英国曾批准用蒸馏法制淡水的专利,在阿拉伯的亚丁湾海滨陆地上建造海水蒸馏器制造淡水,供给过往的船员。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775万吨。
目前世界海水淡化装置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干旱地区、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和沿海缺水的大工业城市。最集中的地区是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这些国家没有河流,地下水也奇缺。过去靠用船从国外运来淡水。幸好这些国家有丰富的石油,有条件用石油当燃料蒸馏海水,解决淡水供应问题。
主要的海水淡化技术有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
蒸馏法实际上还是用亚里士多德阐述的原理,把海水加热使它汽化,再使蒸汽冷凝,得到淡水,剩下的浓盐水另做它用。蒸馏法使水汽化与盐分离,不管从多么浓的海水中都能蒸馏出很纯的淡水,一次成功,所以适合于直接淡化海水。现在已经能用这种技术建造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是最重要的一种海水淡化方法。
蒸馏法也有多种做法,用得最多的是多级闪蒸法。先把海水在管子里加热,然后把海水引进压力比大气压力低的设备中。压力降低,水的沸点也降低,不需要到100℃就汽化了。于是海水在这个低压容器里急速汽化,蒸汽迅速离开热海水,固态的盐类留在剩下的液体中,不会留在换热面上。产生的蒸汽在换热管外冷凝成淡水,海水在管内吸收冷凝时放出的热而被预先加热。海水这样依次通过多个闪蒸室,每个室内的冷凝管上都生成淡水。重复进行多次闪蒸过程,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热量,降低成本,使这种办法成为现实可行的技术。
闪蒸室可以用便宜的低碳钢做成,外面包上不锈钢之类的合金保护,防止腐蚀。冷凝器是最关键的部件,而且温度最高,最容易被腐蚀,得用钛或铜镍合金等防腐材料做。海水中还得加进阻止结垢的化学物质,使剩下的盐不致附着在设备壁上。把各级闪蒸室垂直地叠在一起,效果更好。
多效蒸发法是另一种蒸馏法,它使导热面的两面一边是蒸汽一边是水,蒸汽在上面冷却,水在下面加热,一举两得。不过用这种办法时,结垢问题比多级闪蒸法严重,得想办法解决。
低温多效蒸发法能利用37~65℃的温度淡化,需要的热量少,能用电厂废热供给。有可能用太阳能作为能源,或者直接加热海水,或者把热量储存在太阳能池里再用,这样可以不必燃烧化石燃料。直接利用时把水池壁涂黑,使它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使水汽化,然后在池上方的玻璃壁上冷凝,加上多效的原理,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储存的办法则使太阳能把集热管里的水加热,把热水储存在太阳能池里,热水是很好的热源。太阳能淡化器的投资比较高,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
反渗透法海水淡化,是用压力驱使海水通过反渗透膜,膜的微孔很小,水的分子比较小,可以顺利地通过,而把分子较大的盐留在膜后面。这种淡化技术近来发展得很快,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超滤技术。反渗透法的关键是在膜上。膜既要能透水留盐,又要能经得起高压的水流过而不致损坏。这种膜是用高分子材料做成的。醋酸纤维素膜的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可是不耐用,脱盐的效果也不理想,不宜于直接淡化海水。聚酰胺膜的机械强度比较高,脱盐的效果比较好。聚砜高分子膜是一种复合反渗透膜,本身包含有效层和支持层,性能更好。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纺成纤维,织成膜。叠成平板形的膜不能耐压;卷成管状、螺旋管状最结实,能承受压力;做成中空纤维的效果最好。在海水通过膜之前,要先进行前处理,灭菌、除污和加化学药剂调节酸碱度,否则海水很快就会把反渗透膜堵塞,使它不能工作。反渗透法脱盐的效果与海水的盐度有关,有时一级反渗透脱盐还不足以制出合格的淡水,需要二级脱盐。反渗透法不需要热源,只需要电力驱动高速旋转高压泵把海水加压。目前新材料层出不穷,有了更理想的膜材料,这种淡化方法的效率会更高,成本也还能降下来。
电渗析法也是用膜把水和盐分开的技术,但是这种膜要在电场的作用下才有淡化的本领。在电渗析槽内插上阴阳离子交换膜和隔板,充进海水,加上直流电场,海水里的电解质就被电解,里面的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跑掉,留下的水中就不含盐了。用隔板隔开,可以在一个电渗析槽内装多组膜。膜的材料也是高分子聚合材料——聚苯乙烯磺酸和聚苯乙烯季胺。电渗析法的耗电量与海水的浓度成正比,所以这种办法最好用在浓度较低的地下苦咸水淡化中,如果用来淡化海水,一级淡化效果不好,需要多级淡化,成本就高了。我国1981年在西沙群岛永兴岛上建了一座日产200吨淡水的电渗析淡化站,一直工作到现在。
水有很特殊的性质,汽化时不会把溶质带出来,结冰时也不会把溶质带出来。利用这个性质,与蒸馏法相反,不把海水汽化,而用冷冻海水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淡化的效果。冰融为水所需要的热量只有水蒸发为汽所需要的热量的13%,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另外,低温下盐对容器的腐蚀不像在高温下那么严重,所以冰冻法可能将来还会有发展。如果仿照多效蒸馏的办法,把冰冻和蒸发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热量。
现在海水淡化的真正问题还是成本过高。最初的海水淡化是烧1吨油换1吨水,那就不如用船运淡水了,除非迫不得已,谁也用不起淡化水。自从有了上述的新技术以后,情况要好得多。截至2006年底,我国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万吨,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要使淡化更加实用,还得继续努力开发新技术,研制出效率更高、更耐久的膜,在工艺上巧用多级、多效等方法,更有效地利用能量,以及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
大陆架上有很多古河道,在海面上升时被海水淹没,这些古河道下的沙层中藏有大量的淡水。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古河道,可是海底地层里有地下水。这也是重要的淡水水源。用卫星遥感的方法可以找到海底淡水储藏在什么地方,再用浅地层剖面仪探查海底地层,详细调查沉积物里淡水的分布。在淡水露头的地方可以直接用潜水泵抽取,在没有露头的地层上可以探明含水构造,然后打井抽淡水。这种水源利用起来可能比海水淡化还经济。美国开发海底淡水解决了夏威夷的城市用水,希腊在爱琴海成功地开发了一处日产淡水100多万立方米的海底涌泉,灌溉了沿海3万公顷旱地。我国长江口古河道中有很丰富的海底淡水,现在已经对资源做了周密的调查,还在长江口外的嵊泗列岛开始开发。将来全面开发这个淡水资源将能解决舟山群岛的淡水供应问题。
地球上绝大部分淡水都冻结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等北极岛屿的冰盖里,冰盖边缘不断断裂成冰山后漂流出来。全球冰盖的淡水量等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的3.35倍。能不能把冰山用拖船拖运到缺水的沿海港口,融化成淡水使用呢?有人曾做过这种试验,把南极洲附近的冰山拖到南美洲。人们发现利用冰山淡水有很多困难:形状不规则的冰山在拖运时阻力很大,费力拖到目的地后,很难把它融化,也不容易把融化后的水收集起来,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还会使气候变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虽然已经有这么多的办法和设想向海洋要淡水,可是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十全十美,既有效又经济可行的办法。这个问题只有留待今后去解决了。
永兴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四面被南海环绕,属沙质次生珊瑚岛(灰沙岛),石岛则属岩质次生珊瑚岛(礁岩岛)。
永兴岛面积达3.08平方千米(含石岛),地处西沙群岛东部的宣德环礁永兴礁盘。永兴岛四周高、中间低,由岛缘向中央依次为海滩、沙堤、沙席和洼地,填岛前外形似椭圆,全岛最高点为西北部沙堤(8.5米),北部的石岛高达15.9米。
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为集中、开发利用强度最高的海岛,是三沙市人民政府和西沙区人民政府驻地,为重要的国防用途海岛,被称为“南海枢纽”。
此外还有可燃冰,深海石油,大陆架煤炭,等等都是目前无法开发利用的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1995年的估计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79亿吨,天然气的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3。预计在本世纪,海底油气开发将从浅海大陆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区。
世界海洋石油的绝大部分存在与大陆架上。据测算,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8%。关于海洋石油的储藏量,由于勘探资料和计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0000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约占45%,即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
半坐底式平台(用于深水开采)
波斯湾大陆架石油产量较早进入大规模开采,连同附近陆地上的海洋石油产量,供应了战后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中国近海,包括南沙群岛海底,都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的区域。
在海洋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工作要比陆地上困难多。必须具备一些与陆地不同的特殊技术,如平台技术、钻井技术和油气输送技术等。
工作平台有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钻井平台,移动式钻井平台克服了固定式平台建、柴禾不能重复使用的缺点,并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动式海洋石油钻井设备拥有自己的浮力结构,可以有拖船拖着移动。有的还拥有自己的动力设备,可以自航。移动式海洋钻井设备包括:座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其中半潜式平台是目前适合于较深水域作业的先进平台,它既能克服钻井船的不稳定性又能在较深水域中作业。
为向深水石油开发进军,研究稳定有廉价的深水平台和深水重力平台。张力推平台用绷紧的钢索系留,工作水深刻达600--900米。后两种平台都是从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台,其特点主要是采用缩小横断面等技术,降低造价,其工作深度可达500--600米。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已有描述记录的物种达2万多种。海产鱼类1500种以上,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达28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
我国海洋生物的物种较淡水多得多,有记录的3802种鱼类,海洋就占3014种。此外,我国还拥有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湾、海岛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对各类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极为有利。
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蓝色革命计划”和“海水农业”构成未来海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就是通过人为干涉,改造海洋环境,以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产量。具体就是建立育苗厂、养殖场、增殖站,进行人工育苗、养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为鱼、虾、贝、藻的农牧场。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随着海洋生物技术在育种、育苗、病害防治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海水养殖业在21世纪将向高技术产业转化。
蓝色革命计划
是着眼于大洋深处海水的利用。在大洋深处,深层水温只有8℃~9℃,氮和磷是表层海水的200倍和15倍,极富营养。将深层水抽上来,遇到充足的阳光,就会形成一个产量倍增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温差可以用来发电或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美国和日本已经在进行这种人工上升流试验,认为将引发一场海水养殖的革命,所以称为“蓝色革命”。
海水农业
是指直接用海水灌溉农作物,开发沿岸带的盐碱地、沙漠和荒地。“蓝色革命计划”是把海水养殖业由近海向大洋扩展。“海水农业”则是要迫使陆地植物“下海”,这是与以淡水和土壤为基础的陆地农业的根本区别。人类为了获得耐海水的植物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除了采用筛选、杂交育种外,还采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这些研究仍在继续,目前采用品种筛选和杂交等传统方法已经获得了可以用海水灌溉的小麦、大麦和西红柿等。
海水资源开发
沿海工业用海水在发达国家已达90%以上,如果我国也能大力推广海水利用,是可以大大缓解滨海城市缺水问题的。
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缓解沿海城市缺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达国家,海水冷却广泛用在沿海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纺织、船舶、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日本和欧洲每年都约300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仅100多亿立方米。如果积极把海水在工业中作冷却水、冲洗水、稀释水等以及居民的冲厕用水(约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发展起来,对缓解沿海城市缺水问题,将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术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80年应用史,是目前工业应用的主流;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我国尚处研究阶段;海水冲洗等技术等。与海水直接利用的有关重要技术,还包括耐腐蚀材料,防腐涂层,阴极保护,防生物附着,防漏渗,杀菌,冷却塔技术等。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术,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技术已经成熟。主要的淡化方法有:
多级闪蒸(MSF)。单机容量可达4.5-5.7万m3/d。运行温度、造水比和级数分别在120℃、10和40级。多级闪蒸除了消耗一定的加热蒸汽外,要消耗电能4~5kWh/m3淡水,用于海水的循环和流体的输送。
低温多效(LT-MDE)技术是在多效基础上,于1975年发展起来的,近10年有较大发展。单台装置每天可产淡水20000立方米。蒸发温度低于800度,效数一般在12效左右。造水比大于10。低温多效除了要消耗的加热蒸汽外,要耗电能1.8kWh/m3用于流体输送。
反渗透(SWRO)RO角膜和组件技术已相当成熟,组件脱盐率可达99.5%,能耗在3~4kWh/m3淡水。SWRO技术设备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工艺成熟,已有30年的经验积累,竞争力最强。
最近,日本辛德莱拉依特公司开发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海水淡化新装置。其外表是一个不锈钢制多孔圆筒,里面装有一个由1000枚外径156毫米、内径136毫米不锈钢片摞成的管。这支管经缓慢拧曲,内外会因不锈钢片位移而形成凸凹不平的层次,层次间出现纳米级空隙。使用时,首先将海水放入结晶装置中,再施加高频电压进行“加工”。几十秒钟后,海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会发生化合而形成细微食盐晶体,并逐渐增长为1微米左右的粒子。这些粒子凝聚后,可形成直径为几微米、容易被过滤掉的盐粒。然后,把这种海水放进上述不锈钢圆筒的容器中,施加一定压强,盐粒就会被挡在管外,其余受压而浸入拧曲管内的水便是要得到的淡水,其盐分浓度为0.067%左右,氯化镁等矿物质含量是正常海水的一半,成为理想的饮用水。
新型装置效率是浸透膜方法的3倍,海水利用程度高达95%,所需电费和维修费都很低。该公司已经制造出每分钟可生产200升淡水的大型装置。
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目前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容量已经达到20多亿美元,主要由美、日等强国瓜分,未来20年有近7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在多次国际海水淡化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迫切希望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能够进入国际市场,打破目前的垄断格局。
与核能等新能源结合是海水淡化降低成本走向大型化的趋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已经掌握了低品位核燃料的高效利用新技术。据测算如果把世界上废弃的低品位核燃料全部利用,可建立300余座20万千瓦的低温核供热堆(中国现有废料可建10座)。这些热量全部用于海水淡化,每天可生产2400万立方米的优质淡化水,供养的人口超过2亿。核能技术与海水淡化的结合除了要求核技术本身是成熟的之外,还需要成熟的先进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与之配套,更能显示其技术经济优势。海水淡化技术与中国的核工业捆绑进入国际市场,形成核能海水淡化产业,可实现和平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如果中国能占领1/5的核能淡化市场,可实现核供热设备销售产值150亿元,海水淡化设备销售产值480亿元,形成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
海水淡化在推进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业利用淡化海水虽然量少,但是性质重要,目前全国的海水淡化,每年就能节省约400万立方米陆地水,对保证沿海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如果热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把浓缩海水用来提取化学元素,其淡化成本还要降低。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已为岛屿用淡水和沿海发电厂用淡水和纯水所接受。
海水化学物质提取利用
海水中化学物质提取是有无限前景的新兴产业。溶解于海水的3.5%的矿物质是自然界给人类的巨大财富。不少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获取了很大利益。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规模的有钾、镁、溴、氯、钠、硫酸盐等。但除氯化钠是从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仅限于从地下卤水和盐田苦卤的提取,而且,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落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有一定差距,急需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我国是世界海盐第一生产大国,年产量近2000万吨;目前,我国还处在盐碱工业向海洋化工工业的过渡阶段,经过“八五”、“九五”技术攻关,直接从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的产业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全球数量巨大的海水,其体积为13.7亿立方公里,约137亿亿吨。海水本身就是一座资源宝库,海水中溶解有80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通常把海水中的元素分为两类:每升海水中含有1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含量在1毫克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有60多种,如锂(Li)有2500亿吨,它是热核反应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制造特种合金的原料;铷(Rb)有1800亿吨,它可以制造光电池和真空管;碘(I)有800亿吨,它可以用于医药,常用的碘酒就是用碘制成的。
综合开发海水技术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综合提取利用技术差距较大,但是自90年代以来有很大发展,从传统的苦卤化工“老四样”(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钠和溴),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品种。
还可以加大力度发展的项目有:发展提溴新技术,以提高现有地上卤水资源的溴利用率,提高溴质量,减少能耗,降低成本,积极发展高效溴化剂和新型阻燃剂等;积极发展“无机离子交换法海水、卤水提钾技术”,这项技术的成功,可以改造老盐化工企业,并能弥补我国陆地钾资源的不足;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镁新产品;加强海水提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直接从海水提取其他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水、电、热联产与海水综合利用的结合。
海洋能源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这些能量是蕴藏于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范畴。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论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法国郎斯潮汐电站示意图
花环式海流发电站示意图
海洋能具有一些特点。第一,它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而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这就是说,要想得到大能量,就得从大量的海水中获得。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海洋能有较稳定与不稳定能源之分。较稳定的为温度差能、盐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稳定能源分为变化有规律与变化无规律两种。属于不稳定但变化有规律的有潮汐能与潮流能。人们根据潮汐潮流变化规律,编制出各地逐日逐时的潮汐与潮流预报,预测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潮汐电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既不稳定又无规律的是波浪能。第四,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开发后,其本身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小。
各种海洋能的蕴藏量是巨大的,据估计有750多亿千瓦,其中波浪能700亿千瓦,温度差能20亿千瓦,海流能10亿千瓦,盐度差能10亿千瓦。从各国的情况看,潮汐发电技术比较成熟。利用波能、盐度差能、温度差能等海洋能进行发电还不成熟,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这些海洋能至今没被利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经济效益差,成本高。第二,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
核能 能够发生裂变反应的最佳物质是铀,能够发生聚变反应的最佳物质是氘。这两种物质的绝大部分赋存在海水里。
铀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铀可供利用的能量相当于2250吨优质煤。然而陆地上铀矿的分布极不均匀,并非所有国家都拥有铀矿,全世界的铀矿总储量也不过2×10 6吨左右。但是,在巨大的海水水体中,含有丰富的铀矿资源,总量超过4×109吨,约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2000倍。
吸附法海水提铀示意图
海水提铀的方法很多,目前最为有效的是吸附法。氢氧化钛有吸附铀的性能。利用这一类吸附剂做成吸附器就能够进行海水提铀。现在海水提铀已从基础研究转向开发应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产10千克铀的中试工厂,一些沿海国家亦计划建造百吨级或千吨级铀工业规模的海水提铀厂。如果将来海水中的铀能全部提取出来,所含的裂变能相当于l×1016吨优质煤,比地球上目前已探明的全部煤炭储量还多1000倍。
重水也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减速剂和传热介质,也是制造氢弹的原料,海水中含有2×1014吨重水,氘是氢的同位素。氘的原子核除包含一个质子外,比氢多了一个中子。氘的化学性质与氢一样,但是一个氘原子比一个氢原子重一倍,所以叫做“重氢”。氢二氧一化合成水,重氢和氧化合成的水叫做“重水”。如果人类一直致力的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得以解决,从海水中大规模提取重水一旦实现,海洋就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蕴藏在海水中的氘有50亿吨,足够人类用上千万亿年。实际上就是说,人类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从永兴岛航拍图显示,同2013年相比本岛面积已经扩大约40%,机场跑道明显加长。从机场附近将填海“造出”新的停机坪和机库分析认为,永兴岛机场的维护改造工程完工后,起降飞机的最大重量将有所提高,为我国大型运输机在当地起降做准备。
永兴岛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1160米,陆地面积2.6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诸岛最大岛。和南海诸岛其他岛屿不同,经过50余年的治理,永兴岛有了医院、邮局、银行、超市,明年还将建立一所学校,是南海诸岛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最近一年来,中国在南海多个岛礁进行大规模填海扩建工程,包括赤瓜礁、永暑礁、华阳礁、南薰礁在内的大批岛礁上及其附近海域,均出现了大批中国工程人员的身影,施工进展极为迅速。相比之下,西沙群岛的填海工程也一度被网友忽视,但相关的工程却从未止步。作为三沙市的主体所在,永兴岛的建设一直是南海开发的重点。
在南沙群岛诸岛礁继续实行填海扩建工程的同时,西沙群岛的扩建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近日,有网友上传了一组10月和12月份西沙主岛永兴岛的最新航拍图。航拍图显示同去年相比,永兴岛本岛面积已经扩大了大约40%,机场跑道也明显加长,且机场附近也有一片新的填海成陆区,未来机场的停机坪和机库将在这片新土地上建立起来。
永兴岛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1160米,陆地面积2.6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诸岛最大岛。和南海诸岛其他岛屿不同,经过50余年的治理,永兴岛有了医院、邮局、银行、超市,明年还将建立一所学校,是南海诸岛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最近一年来,中国在南海多个岛礁进行大规模填海扩建工程,包括赤瓜礁、永暑礁、华阳礁、南薰礁在内的大批岛礁上及其附近海域,均出现了大批中国工程人员的身影,施工进展极为迅速。相比之下,西沙群岛的填海工程也一度被网友忽视,但相关的工程却从未止步。作为三沙市的主体所在,永兴岛的建设一直是南海开发的重点。
同2013年8月相比,永兴岛的面积已经扩大了接近40%,原位于永兴岛东北的石岛也已经本岛融合为一体。此外更令网友关注的是,永兴岛机场跑道的长度增加了大约300米,达到大约3公里级别。此外,跑道以北和石岛之间的澙湖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有消息称,原来的澙湖区将用来建设新的机库和停机坪;永兴岛机场跑道最近一段时间也在进行维护工程。分析认为,永兴岛机场的维护改造工程完工后,起降飞机的最大重量将有所提高,为我国大型运输机在当地起降做准备。
不可以。
永兴岛属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东部的宣德群岛,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呈椭圆形,是西沙群岛陆地面积最大的岛屿,在南沙岛礁吹填以前曾一直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
相关信息:
历史上,最早到达最早开发永兴岛的,是居住在南海沿岸中国的先民。据《西南中沙群岛志》记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人类“新石器时代”,居住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先民就凭借船只,向南海索取生存资源。
3000年前的殷周时代,南海沿岸的土著越族就与中原地区开始往来。从那时起,我国渔民便常年不断地在南海航行和从事捕捞作业,并最先发现南海诸岛。最迟从唐代起,海南渔民已在南海诸岛上居住。
永兴岛是南海渔民活动的区域,中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数据文献对该岛均有记载。宋朝曾派海军巡视,并将南海诸岛划归宋朝版图。
元代时,地理学家郭守敬曾在南海进行天文测量。明朝郑和下西洋,标绘过南海诸岛地理位置。清朝宣统皇帝年间,曾派广东海军赴西沙群岛查勘,刻碑升旗。
海南渔民在南海航海和捕鱼作业的历史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从未间断 。他们称南海为 “祖宗海”,他们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南海岛礁,并不断经营建设,创造了海南渔民独具特色的 海洋文 化 。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渔民调查均证明了中国在南海岛礁及海域的历史性所有权 。
[关键词] 南海 历史性所有权 海南渔民
菲律宾于 2013 年 1 月单方面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2014 年 3 月又向仲裁庭呈交约四千页的陈情书,相继挑战“九段线”的法律效力 。2015 年 11 月,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总部“和平宫”举行听证会,菲律宾继续指责中国无权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权利范围之外对南海特定水域、海床和底土行使“历史性权利”,宣称“九段线”在国际法上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等等。菲律宾还说中国渔民在 1935 年以前没有进入过中沙海域 。那么包括中沙群岛在内的南海岛礁及海域在历史上究竟是谁“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先经营管理”的呢?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名从主人”命名原则已成为国际惯例,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历史性所有权也 一直坚持“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先经营管理”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学界已提供大量证据证明中国人是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者和经营管理者 。1988 年建省之前海南归广东省管辖,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和经营建设者通常归在广东省名下,但笔者根据考古资料、史载和调查研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发现,海南岛具备距离西沙和南沙群岛最近、东部海域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等诸多便利条件,海南渔民才是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者、最早命名者和最早开发经营者 。海南渔民可能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西沙群岛航海捕捞和居住生活,至少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就在南沙群岛航海捕捞,而且从未间断,他们祖祖辈辈 南海岛礁开发经营,早就获得了南海诸岛及海域的“历史性所有权”,对中国南海航海乃至海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海南渔民最早发现与开发南海诸岛
1974 年和 1975 年,我国考古队在西沙群岛发现了大量自南朝延续至近代的中国陶器、瓷器、铜钱、铜 器、铁器等 。特别是在甘泉岛发现一处唐宋时期我国居民居住遗址,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陶瓷器、铁刀、铁凿、铁锅残体及居民吃剩的鲣鸟骨头、各种螺蚌壳及燃煮食物的炭粒灰烬,不仅证明了这是渔民在岛上生 活居住的遗址 , 还说明早 “在一千多年 前 我国广东等地人们已经来到西沙群岛从事开发经营 ” , 而且 从其地理 选 址可以看出 “当时居民通过生活实践 , 对西沙群岛的水源 、 气候 、 地形和物产等已有相当认 识。 ” 笔者认为 , 这些文化遗址的主人应是海南的渔民。
1991 年 5 月和 6 月,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家王恒杰又在西沙群岛“发现并采集到从史前、战国、秦、 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各时期的遗物,包括石器、陶器、瓷器及大量陶瓷碎片和铁器等。”特别 是他在甘泉岛西北岸的环墙内侧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梯形石斧、断面为锛形的有肩石器、手制夹砂陶网坠、陶甑和瓮棺 。与海南岛同时代、同类器物对比中发现,这些手制夹砂陶器的形制、原料和制做技 术,都与海南文昌、琼山、万宁、陵水、保亭、东方等市县出土的器物相一致,如陶网坠“在陵水的猴岛遗址 及万宁的港北镇新龙村都有出土。”特别是陶甑陶瓮,属于实用的炊煮盛贮器,没有海潮冲刷痕,也没有附着珊瑚礁痕,因此不是沉船所遗,岛上也没有制作这种陶器的原土,“这种陶片显然是来自海南及华南沿海地区。”“在陵水的三才、英州及东方的四更都有类似的较完整的陶器及瓮棺出土 。 陵水的瓮棺为 三瓮套起,口上盖一小罐。”需要补充证明的是陵水县在汉代还一直流行这种瓮棺葬的形式,可见,甘 泉岛上的瓮棺极有可能是古代海南渔民的墓葬。
我国考古人员两次在西沙采集和出土的文物说明,至迟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居住在海南岛的百越先民 就已经开启了由海边到近海捕鱼的历史,有些渔民还有能力来到西沙群岛,而且一直延续,从未间断。
对于南沙群岛,王恒杰于 1992 年和 1995 年先后两次进行考古调查 。他在阳明暗沙西侧、南钥岛北侧、郑和群礁和太平岛礁上都发现有印纹硬陶片和秦汉时期陶瓮的腹部残片,类似陶器在海南陵水、东方 以及广东一些秦汉遗址里都有出土,“故当为秦汉时期的器物 。 这应是中国渔民自海南或华南带去的盛 贮容器”。 至于唐宋以来至近代遗物则更多,如陶器残片、青瓷残片、青花瓷残片、青白瓷残片、货币等。 特别是他们在南薰礁发现了一件青花碗底,其外底上有一方落款,“史树青先生鉴认时认为它可能是盛水做航海指南器的水浮罗盘。 ”罗盘是航海必备的技术性工具。 “这些遗物是我国海南、华南地区先民为开发、经营、建设南海所携去,是中国历代渔民、商人、航海家在南沙海域生活、渔作、交通往来的史迹。 ……说明至少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华南沿海先民已经开始在南沙群岛进行生产和生活,”而且这些文物的分布并非孤立和偶然,而是有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广泛性,“表明我国对南海区域的开发是久远、广阔、 持久的,并且经营至今 。 这些考古发现向世人昭示中国对南沙诸岛及整个南中国海拥有主权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 ”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在 1 700 多年前的晋代,海南渔民就在西沙群岛上居住并植树 。西晋左思《吴都 赋》中有“穷陆饮木,极沉水居”之句,后人释意为南海诸岛上种有椰子树 。与左思同时代的刘欣期也在 《交州记》中记载“椰生南海”。“可见南海诸岛种植椰子树已很普遍,岛上也会有中国人作为临时居 民。”椰子果汁解渴,可解淡水不足之困 。有说“早在我国宋代,即有广东琼岛渔民来往”于南沙群岛,他 们“多随季节风的转变来此捕鱼”,又有说“宋元以来,( 南沙群岛) 已为我国渔业据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在世的海南老渔民回忆,至迟在清代已有海南渔民长期居住在西沙和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 。这表 明当时南海诸岛上已经具备长期居住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无疑与其祖辈的开创不可分割 。 而且可以想 见,在这些渔民的古老祖先的记忆和亲身经历中,应该也有住岛开发与建设南海诸岛的历史,只不过这些 历史都随着一代代渔民的逝去而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 有专家就我国南海诸岛的历史主权做出结论 : “中国人民最早经营开发南海诸岛,而其他国家并无类似活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 权。 ”
据调查,文昌渔民去西沙和南沙捕鱼的时间最早,人数也多,后来琼海渔民跟随文昌渔民前往西沙和南沙捕捞,清末起就后来居上,为海南各县之冠 。笔者调查,两地渔民的渔作范围主要有海南岛近海、七 州洋、西沙、中沙、黄岩岛、南沙,甚至到南纬 2° 海域 。如文昌铺前镇蒙宾文在清嘉庆年间就随同村老渔民 去西沙和南沙捕捞作业 。琼海市潭门镇草堂村委会文教村老船长苏承芬今年已 80 多岁,他家祖孙六代 皆是前往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捕鱼作业的渔民,他年老不任船长后,总结他家世代在中沙群岛的航海经 验,写成了一本《中沙水路簿》,这是海南渔民世代在中沙群岛捕鱼作业的有力证明 。 文昌市东郊镇现年 50 多岁的渔民郑文琴回忆说,其曾祖父(晚清) 和祖父(民国时期) 每年驾船去中沙群岛捕鱼,他们通常先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然后去中沙群岛,到达第一个礁盘后开始捕捞作业,接下来依次往前面的礁盘推进 作业,收获后回到第一个礁盘,最后循原路返回永兴岛 。 由此可见,菲律宾有关中国渔民在 1935 年前尚 未进入中沙海域的说法毫无根据。
又据 1974 年 1 月琼海县的调查,(潭门) “渔民开发西沙群岛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到西沙群岛生产的渔船就有十多条到二十条,人数在 400 ~ 500 人左右”。琼海市长坡镇青葛港附近的渔民在西沙群岛的生产历史也在 150 年前 。笔者通过潭门渔民的族谱发现,很多琼海渔民的祖辈自大陆迁居海南文昌一带,后来沿着海边南迁到琼海长坡、潭门和博鳌一带,从事渔业 。潭门镇草塘村委会上教村紧邻海边,多有渔民世家,如渔民黄家礼(1930 年 3 月 3 日子时生) 为黄氏迁琼第 37 世,其迁琼第 26 世祖辈已迁居此村,渔民吴淑茂(1944 年 4 月 2 日丑时生) 为吴氏迁琼第 45 世,其迁琼第 35 世祖辈已迁居此村 。 至迟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很多海南渔民就从西沙(如中建岛、金银岛、华光礁) 或南沙 ( 如南威岛、日积礁) 驾船到新加坡等地出售渔货,并购回那边的货物,如黄家礼家藏有其祖辈从新加坡买回来的碟子,碟的背面写有英文 吴淑茂之祖辈抄写《更路簿》的纸张来自于新加坡,纸张背面写有“新嘉坡联捷有限公司” 的字样,还附有三位数的电话号码 。 很多《更路簿》记载有从西沙和南沙前往越南和新加坡等地的更路。 文昌和琼海一些渔民出洋后居留南洋各国,成为华侨。
二、海南渔民最早命名南海岛礁
笔者还对海南渔民的《更路簿》调查发现,至迟在明代早期,海南渔民已经命名了西沙和南沙群岛海 域及众多岛、礁、暗沙和水道 。其命名方式反映了海南渔民对于南海岛礁的认识,也体现了海南话的特征。《更路簿》记载了广东至海南岛、海南岛沿海、海南岛至西沙群岛、西沙群岛至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 西沙和南沙群岛至外洋等地的更路,记载了海南岛东岸和北岸的潮汐,还记载了古代海南渔民对南海海域及其岛礁所命的大量俗名。
1983 年,我国政府公布的“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使用的渔民习用地名共 129 个,除‘月牙岛’一名外, 其他 128 个全是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命名。”海南渔民至迟在明代时已给众多南海诸岛命 名 。如海南渔民的《更路簿》把西沙群岛之永乐环礁记载为“石塘”。永乐环礁的珊瑚岛屿众多,中部为一 巨大的深水潟湖,水深约 40 米,不愧“石塘”称号 。 九章群礁的西南端有一处呈四方形的珊瑚礁,出水不 高,水流湍急,波涛拍打时发出呼呼的响声,犹如鬼喊,令人心惊胆栗,海南渔民把高潮时淹没、低潮时显 露、排列成串、远望成线的暗礁称为“线”,故名之曰“鬼喊线”或“鬼哭线”。 海南话中“喊”即“哭”。 明代 人顾岕在其海南岛风物考察回忆录《海槎余录》中记为: “鬼哭滩,极怪异,舟至,则没头、只手、独足、短秃 鬼百十,争互为群来赶,舟人以米饭频频投之即止,未闻有害人者。 ”可见“鬼哭”或“鬼喊”的名称至迟在明代已流行于海南民间,顾岕有感于其耸人听闻而于多年后仍然记忆清晰。 又如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乘船经南海进入中国,称永兴岛为“poxo”,这个名称“是从琼人俗名‘巴峙’音译过去的”。 刘南威考证,在西沙、南沙群岛英文地名中,至少有 9 个是根据海南渔民对西沙、南沙群岛所命的土地名音译的 : 黄山马、南乙/ 南密、秤钩、铁峙、丑未、铜金、铜铳、白峙仔和三脚。 而这些地名在当今存世的《更路簿》 之较早版本中均有。
海南渔民把西沙群岛及附近海域称为“东海”,把南沙群岛及海域称为“北海”。“在帆船航行时代, 海南岛渔民乘东北风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从事生产活动,先到西沙群岛,后到南沙群岛 。于是,海南岛 渔民就取东北风的‘东’,称先到的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东海’,取东北风的‘北’,称后到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北海’。 ”另一说法是 : 西沙群岛在海南岛的东南方,因受风向与海洋流向的影响, 靠自然风力驱动的帆船离开海南岛时船头必须对东航行,故渔民称之为“东海”古代海南较好的交通工 具为牛车和帆船,从海南岛到中国大陆需要经历很长的路程,海南渔民的意识中,北方的大陆遥不可及, 称为北山,而南沙群岛距离海南岛非常遥远,因此,称为“北海”,意思是十分遥远的海域。 还有一种说 法 : 古代航海图的方向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正好与现在的相反,西沙海域和南沙海域分别位于海南岛 的东北方(左上方) 和北方(上方) ,故分别称为“东海”和“北海”。
海南渔民对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各岛礁以及海域的最早命名,必然代表了中国对西沙、中沙和南沙的历史性所有权。
三、南海诸岛及海域是海南渔民的“祖宗海”
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将南海亲切地称之为“祖宗海”。“祖宗海”这个名称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体现 了中国对南海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性所有权”呢? 有学者总结为亲情概念、地域概念、主权概念和文化概 念 。海南渔民祖祖辈辈在南海岛礁及其海域捕鱼作业,辛勤耕耘,与南海结下了深厚的亲情,开创了海南 渔民独具特色的南海海洋文化 。在地域概念方面,“今天的东南西中沙群岛及其海域是一体的,不容分割 的,就像祖宗完整的身躯一样,谁侵犯了它、侮辱了它,就是对祖宗的侵犯和侮辱。”世界上还没有哪个 民族和国家,当自己的祖宗遭受侵犯时是能够容忍的。“祖宗海”这个名称还包含着“这是由中国人‘最早 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以及最早连续不断地行政管辖’的领土主权”之意。
海南渔民称南海为“祖宗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许多渔民祖先因各种原因死在南海,有些死在南海岛礁并葬在那里,但更多的海南渔民死在南海,没有在岛上留下墓葬,只留在文献和海南渔民的记忆里。“一百零八个兄弟公“的传说不过是众多古代海南渔民在南海遇险死亡的一个被神化了的缩 影,而当今海南渔民记忆中的真实案例更多 。如今海南渔民每逢到了祖先安葬之岛,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纪念并感谢祖先勇闯南海为后辈带来福祉。
南沙群岛的北子岛曾发现有两座清代墓葬,立有墓碑,一碑上刻“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另一碑上刻 “同治十三年吴□□”。 同治十一年是 1872 年 。 台湾驻太平岛的军队也在岛上发现两块清代墓碑, 其一为“皇清显考纯直郭公之墓”,另一为“黄郁堂墓”。从碑文书写内容可判断这两座墓的主人应为 海南渔民,因为在清代海南人的墓碑上常刻有“纯直”、“敦厚”等谥号,是地方乡民封赠的 。潭门渔民彭正凯回忆 : 我们渔民在开发南海中死在那里的不少,民国时期潭门镇草塘村郑心传吃鱼中毒身死,葬在石盘 ( 毕生礁) ,还有一位渔民在捕鱼时中暑死在铁峙( 中业岛) 。潭门渔民柯家裕 1929 至 1930 年住在 小奈罗 ( 南子岛) 时,宝陵港的一位渔民病死在那里,“我和( 符) 永福、琼青等人处理他的后事,替死者穿 好衣服,葬在小奈罗岛上,并用石头砌起一个坟墓,以作纪念。”文昌渔民蒙全洲回忆 : 文昌东郊镇上 坡村人陈鸿伯住岛 18 年,1935 年左右死在奈罗 (双子礁) ,葬在铁柱头( 中业岛东北部) ,东郊镇田尾村人 符用礼死在第三峙(南钥岛) ,铺前镇田良尾村人林鸿昌也死在第三峙,“埋葬时用石头垒起来作个坟地。这些人年纪都比我大 。还有好些渔民死在南沙,名字一时记不起来。”1947 年文昌龙楼红海符香芹病死在第三峙,死后用草袋和一块木板垫底埋葬。1931 年左右的春节后船主符大棠三四十吨的船在六门 礁被大风吹走,全船二十多人失踪。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民国以来海南渔民因航海捕捞葬身南海诸岛的已超过百人 。一位学者调查潭门 渔民时发现,“原来渔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有亲属死于三沙的海难,一些人家的后院里还有‘衣冠冢’(仅埋 有死者的遗物)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潭门镇如今还有众多守寡多年的阿婆,其丈夫在南海作业 时死在海上 。1975 年 1 月,琼海潭门镇文教村和文昌东郊镇良梅村渔民在西沙群岛的浪花礁附近捕鱼作 业,一场不期而至的台风将两艘木帆船和一艘机船打沉海底,70 多人遇难 。如今良梅村民把该村 25 位死 难者姓名刻在牌位上,牌位立于海边“昭应壹佰有捌兄弟庙”内的祭台上,年年祭祀 。文教村民在正对港 门的海滩上建有纪念小亭,将其村死难渔民的名字写在墙额上 。 可以想见,历史上死在南海岛礁和海上的海南渔民更多 。 历代海南渔民在开发南海诸岛的历程中,付出了热血与生命的代价!
四、海南渔民对南海诸岛的经营与建设
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是中国著名的渔场,海产资源极其丰富,有 1 000 多种海产品,经济价值较高的 有红鱼、金枪鱼、马鲛鱼、石斑鱼等 30 多种 。海鸟也很多,有鲣鸟、白鸟、鹅鸟、白玉鸟、鸥双鸟等,鸟子峙 ( 南威岛) 就是因鸟多而得名 。 自古至今,海南渔民冒着生命危险,驾驶二桅或三桅的木制风帆船前往西 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域捕鱼生产作业经营,使一处处蛮荒之岛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之岛 。经过世代 积累与传承,海南渔民极为熟悉这一海区的每一处岛礁暗沙,积累了大量有关流水、更路、航行技术、气 候、水深、岛礁分布、海产资源分布、淡水分布、海底土质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其中很多内容载于海南渔 民世代相传并不断补充的《更路簿》中,还有更多内容由渔民代代口传,祖祖辈辈在实践中运用。
在风帆船时代,海南渔民从农历十一月出发到第二年农历三月间返航,在南海岛礁上至少生活作业 五个月的时间 。南海的几乎每一个岛礁,只要可以捕捞的,都有海南渔民捕捞经营的历史,其捕捞作业的海域范围很广,最南端达曾母暗沙,有些海南渔民还曾到过南纬 2° 的海域捕鱼 。据调查,有些海南渔民还 到东沙群岛和黄岩岛捕捞 。经常有海南渔民在备足常年的生活资料登陆西沙或南沙的海岛后,长期驻 留岛上,从事渔业生产,获取经济利益,住岛时间有的五、六年,文昌东郊上坡村渔民陈鸿伯住岛长达十八 年! 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经常性经营建设的地方主要有猫注( 永兴岛) 、猫兴(东岛) 、园峙(甘泉岛) 、尾 峙(金银岛) 、老粗(珊瑚岛) 、船晚尾(赵述岛) 、长峙(北岛) 、四江岛 ( 晋卿岛) 、三脚(琛航岛) 、广金岛、全 富岛等 。这一带又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在南沙群岛主要有黄山马峙 ( 太平岛) 、秤钩峙 ( 景宏 岛) 、铁峙(中业岛) 、奈罗上峙 ( 北子岛) 、奈罗下峙 ( 南子岛) 、第三峙 ( 南钥岛) 、罗孔 ( 马欢岛) 、鸟子峙 ( 南威岛) 、红草(西月岛) 、南密(鸿麻岛) ,等等 。只要能够生活居住的南海岛屿,都有海南渔民的住岛建设历史。
长年住在西沙、南沙群岛上的海南渔民是如何生活的呢? “住岛的人在第一年冬季带足米、盐等生活必需品去,第二年不回,住在岛上,生活所需物资,开单托人带回海南岛,待来年来南沙捕鱼时带来。”“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为了栖身,他们就地取材搭建简易茅屋,“在南沙群岛住岛的人,搭草木棚住,用席草、椰子叶作棚 。黄山马 ( 太平岛) 有草海棠树,牛棚树可作屋梁,亦可作船木。”为了获取淡水,海南渔民在南海很多岛屿上凿挖了许多水井 。南威岛上有 百年水井一口,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文昌渔民王安庆说: “罗孔、红草、奈罗 ( 双子礁) 、铁峙、黄山 马、鸟子峙等岛都有我们渔民挖的水井 。…… 在黄山马东( 郭谦沙洲) 、第三、南密也有我们挖的井,但水 质不好,不作食用。”为了避免炎热酷晒,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能够居住的几乎每个岛屿或礁盘上种 植树木,尤以椰子树最多,渔民还用椰子果汁解渴,以补充淡水的不足 。据渔民回忆 : 距今 120 多年前,即 清道光和咸丰年间,海南渔民就曾在西沙和南沙岛礁大量植树。“目前西南沙群岛上所繁生的椰树、海 棠、菠萝蜜、木瓜等树木,都是勤劳的海南岛渔民培植的。”1950 年潭门公社的许书琳等 4 人在双子礁 种植椰子树 50 余棵,还在一棵树上用刀刻“新海利船庄”五字 。如今永兴岛上林木深密,仅百年以上 树龄的椰子树就有 1 000 多棵 。海南住岛渔民还在海岛上开垦园地,“种植果木、番薯、玉米、蔬菜和饲养 家禽家畜等。”
海上航行和捕捞风险极大,于是海南渔民在南海岛屿上建起了小庙,主要祭祀海南渔民信奉的地方性海神—— 一百零八兄弟公和水尾娘娘,以求平安丰收 。这些小庙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如兄弟公庙、公庙、孤魂庙、兄弟孤魂庙、黄沙寺、娘娘庙、石庙、神庙、土地庙、伏波庙、天后婆庙等 。按海南风俗,“最先上 岛盖庙的渔民受人尊敬,捉海龟、拣贝壳等享有优先权,庙就是他们最先上岛的标志和纪念。”1974、 1975 年西沙群岛考古调查共发现 14 座小庙,多数用珊瑚石建成,有的建于明代,多数为清代海南渔民所 建。“在南沙各岛,凡有人住过的地方都有庙,如铁峙、红草、黄山马、奈罗、罗孔、第三、鸟子峙等岛都有我 们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距今一百二十多年前,潭门渔民在太平岛西北部建庙并命名为“伏波 庙” 。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都有功于海南,至迟在宋代海南岛上就建有供奉两位 将军的伏波庙,将之作为神祗祭拜 。 文昌龙楼渔民梁安龙在 20 世纪 20 年代在太平岛曾看到“我们渔民 先辈所建的天妃(天后婆) 庙,用珊瑚砌成低矮的小庙 。 我们到岛后都要去祈求保佑平安,这天妃庙建成 至此时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可见,海南渔民在耕海过程中也把对两伏波和天妃的信仰带到了南沙群岛。
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住岛生产生活,外国文献也有验证,如英国海军测绘局 1868 年编制的《中国海 指南》记述 : 西沙的东岛上“有一井,乃琼州渔人所掘”,在南沙的郑和群礁上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 。各岛都有其足迹,也有久居岛礁上的。”1918 年日本人小仓卯之助第一天到达双子礁时就看 见那里住有 3 个海南岛渔民,渔民说他们在此岛住两年了,还出示了他们手绘的、标有海南渔民俗称地名 的南沙群岛图,记载有双峙(双子群礁) 、下峙(南子岛) 、红草峙、罗孔、铁峙、同章峙(杨信沙洲) 、第三峙、 黄山马峙、南乙峙、第峙(景宏岛) 等 10 个地名。笔者在琼海市潭门镇、长坡镇和文昌市东郊镇、清澜镇、 铺前镇、龙楼镇等地调查获知,海南渔民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也从未见其他国家的渔民在此捕捞,而且他们远航到越南时看到越南的竹编船只很小,外涂甘马油和牛粪,内用木架顶着,一只船只坐 3 ~ 4 人,较大的船也只能坐十几人,只能在浅海作业,不能远航到外海捕捞,更不能到西沙、南沙去。而且当海南渔民在台风季节返航海南岛时,菲律宾和越南的小船同样不能顶着台风到西沙、南沙作业。
五、政府对渔民的管理
海南渔民到南海捕鱼作业也接受当时政府的管理 。潭门渔民曾告诉笔者,以前出远海捕捞前,船主要到政府的管理部门办理出海手续,返航后须缴纳税款 。 陈泽宪回忆: “曾见到一张同治乙丑 ( 1865 年) 年海南潭门港邓有吉、曾圣祖等四十二人出去西沙捕捞海螺,在叻埠(新加坡) 过冬的公凭。”清代的渔 船有编号或标记,如文昌清澜港的渔船为“红头船”,即船头处涂有红颜色,便于官府辨认检查 。红头船有 二桅或三桅的,一般载重七八百担 。如清末文昌文教后田村的大船主黄学校有三只大的红头船,一只可 载客一二百人,可载重一千多担。另一个典型案例是,1928 年海南岛琼东县 ( 属今琼海市北部) 商人 李德光曾向广东省政府呈请承垦西沙群岛之吧注 ( 永兴岛) 、吧兴(东岛) 二岛的渔植两业,李德光呈文并 附手绘地图,地图旁还附有“图说”: “民等承领之地为吧注岛及吧兴岛”,并详细说明两岛的相对位置和 经纬度位置、面积、出露海面的高度,周围海域直径、距离潭门的里程数等,广东省“省务会议议决,交商务厅复查”。可见当时政府非常重视西沙岛屿的开垦,管理程序十分严谨。
笔者最近在文昌市东郊镇调查郑姓渔民时,又发现一本手工刻写蜡纸、蓝色油墨油印的资料,记载了 南沙群岛的地理情况和海南渔民长期在南沙诸岛捕鱼作业时积累的大量知识 。该资料现存 80 页,其中部分页面破损,首页标记为第 1 页,没有名称,末页无落款,标记为第 80 页 。第 62 页记载有越南和菲律宾 所占我国南沙的 12 个岛屿,越南侵占有南子岛、郭谦沙洲(当时记为沙岛) 、鸿庥岛、景宏岛、南威岛、安波 沙洲,菲律宾侵占有北子岛、西月岛、费信岛、马欢岛、中业岛、南钥岛 。书末附有《我国海南渔民往南沙群 岛礁的航海更路北海(南沙) 更路》共 114 条,手绘一幅罗盘图,并列表显示罗盘上单针针位所对应的刻度数 。资料中用到的太平岛风速风向气温等统计数据的最晚时间为 1975 年 12 月 。郑姓渔民说,这是他父亲的朋友以前在南海水产局拿来送给他父亲使用的 。该资料的刻印可能不会晚于 1976 年,且是官方刻 印的内部资料 。 这为我们研究四十年以前海南渔民在西、中、南沙群岛航海以及中国政府对南海的管理 和对海南渔民的服务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综上所述,南海九段线内的海域和岛礁是海南渔民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开发且长期经营的,从 古至今就在这片辽阔的海域里捕鱼生产、开发建设,特别是自明代以后更是繁盛,世世代代,从未间断,给 茫茫南海中的蛮荒之岛赋予了海南渔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而且当今海南渔民正在继往开来地续写南海海洋文化的辉煌篇章
西沙群岛现在开放永兴岛、石岛、东岛、七连屿及其附近海区,以豪华游轮为主,航空为辅,开发永兴岛、石岛陆上旅游景点观光;海水泳浴、海上观光、海底潜水,空中观览,海上垂钓等。永兴岛上慢慢步行,一天的时间非常充裕。石岛和永兴岛之间有一座石桥,直接相连,而去七连屿则可以租当地的渔船,价格900元左右往返
永兴岛虽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也只有2.1平方公里。过去这里野草丛生,主要植物有抗风桐和羊角树等。如今经过岛上军民的共同努力,已种上了大量的椰子树等多种花草树木,永兴岛变成为真正的“海上绿洲”。同时,岛上还修筑了水泥道路和楼房。漫步在鲜花绽放,绿树成荫的街道上,犹如进入了“世外桃园”。第三大岛东岛(鸟岛)被精心保护的数以万计的鸟类,整个东岛成为茫茫大海上的“海鸟天堂”。第二大岛中建岛未开放,但有驻军。
另外中国在南海实际控制的只有一小半海域!南海共约300万平方公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都占领了一部分岛礁!越南最多,文莱都说对部分岛礁有主权!
目前,每个月从文昌的清澜港有西沙群岛的补给船琼沙2号,还有不定期从三亚榆林军港出发的补给舰,到永兴岛,15小时左右可以到达岛上,坐琼沙2号需提前一周向三沙市申请办上岛证,没有上岛证是不能乘坐补给船的。如果在岛上有认识的人,可以叫对方发一封信,持信就可以购买船票。如果没有关系,最好直接与三沙市委联系,参加他们组织的考察活动。具体联系海南省三沙市开发建设总公司。
或者在网上报名参加三沙旅游团,在出发前提前1天抵达三亚,然后在三亚凤凰岛码头乘坐椰香公主号邮轮前往三沙市。椰香公主号邮轮可乘坐200人,舱位458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