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安全“回家”细数哈工大技术力量

重要的短靴
高大的飞鸟
2023-02-06 15:58:01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安全“回家”细数哈工大技术力量

最佳答案
无辜的中心
传统的发箍
2025-09-10 13:21:39

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

据了解,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航天员佩戴舱外服反光镜出舱

空间交会对接是现代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期间不可缺少的操作,是载人航天活动三大基本技术之一。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采用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实现了硬度与成分双梯度过渡复合表面强化层的制备,获得了太空环境下的高抗磨损、自润滑和防冷焊等性能,从而攻克了空间对接机构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难题,并研制了离子注入与沉积工业化装备,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和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团队完成的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技术也为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哈工大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保障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顺利进行。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则参与了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 健康 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的设计与研制。

航天员在空间站使用彩超(图片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提供)

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主要成员,是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蓄压器壳体作为长七系列火箭伺服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直接关系飞行控制精度的可靠性;五通件是火箭液氧增压输送系统中的核心关键件,直接关系四台并联工作发动机的可靠性。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中国“太空首单”任务的背后,哈工大和航天一院合作攻关,研制的火箭伺服系统耐磨动密封涂层轻量化蓄压器壳体和整体五通件两项技术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和核心舱机械臂零重力装配及试验系统(央视《大国重器》报道)

从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成功首飞以来,材料学院周玉院士创新群体王亚明教授课题组研发的耐磨动密封陶瓷涂层技术,突破了陶瓷涂层致密化理论与技术、复杂型腔内壁涂层均匀生长与抛光等技术难题,已经实现伺服机构蓄压器壳体耐磨动密封涂层高质量稳定制备;苑世剑教授团队研发的流体压力成形技术,突破传统多块拼焊结构可靠性低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整体结构五通件并实现高质量稳定生产。两项成果均成功用于长七遥一、遥二火箭,以及长七甲遥一、遥二火箭。

最新回答
贤惠的泥猴桃
耍酷的墨镜
2025-09-10 13:21:39

哈工程核学院张志俭是我国的重要核心人才。

1989年5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前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据公开资料介绍,张志俭,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核动力仿真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6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沉痛公告,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志俭教授于2021年6月17日上午9时34分许不幸坠楼身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验、调查,已排除他杀。学校对张志俭同志的离世深感哀痛,并对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张志俭学术成果:

张志俭多年从事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反应堆与核动力装置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截至2010年,张志俭教授兼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专家顾问组成员、《核动力工程》杂志编委。

同时也是大型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张志俭

小巧的战斗机
虚拟的茉莉
2025-09-10 13:21:39
历史沿革

1952年8月,创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9月,更名东北第一工业学校

1955年1月,沈阳第一工业学校

1956年1月,恢复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校名

1958年12月,更名沈阳航空学院

1960年2月,更名沈阳航空工业专科学校

1969年3月,更名国营第251厂

1972年9月,更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10年3月,更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截止2014年7月,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办学规模 院系设定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20个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57个、专科专业4个。

教学单位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计算机学院 民用航空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理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社科部 体育部 工程训练中心 研究生学院(研究生部) 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处) 空军后备军官学院 创新学院

本科类专业

经济学 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文学 英语、日语、广告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物理学 工学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网路工程、物联网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交通运输、飞行技术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消防工程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 艺术学 表演、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专科类专业

交通运输 空中乘务 电子信息 计算机网路技术 文化教育 套用英语 艺术设计传媒 表演艺术 师资力量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48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0人。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9人,校级教学名师28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38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45人拥有博士生导师近20人、硕士生导师324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 *** 教授。

新校区图书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凤田(专职)。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5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沈航一号飞机模型

国家级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安全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机械振动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飞行器设计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行器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

多元文化共存下的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

省级示范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空中乘务、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专业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通信工程、安全工程

省级紧缺人才培养专业

飞行器动力

省级精品课程

英语、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电路信号与系统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高校创新团队

能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热能工程团队、人工智慧与知识工程团队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团队,物理教学团队,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及振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环境工程教学团队、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在8个领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拥有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高水平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

截至2014年,设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力学

(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

能源与环境工程

(目录外二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计算机套用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通用航空飞行器设计与制造

(目录外二级学科)

软体工程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设计学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工程

机械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控制工程

计算机技术

软体工程

安全工程

航空工程

工业设计工程

专业硕士授权点

工程硕士(含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体工程、安全工程、航空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等8个专业领域)

工信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省级高水平重点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与理论、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机械设计及理论、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所1个、省部级研究院(所)9个。

类别 级别 名称 实验室 部级 国防科工委航空制造工艺数位化重点实验室 省级 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大规模分散式系统重点实验室 数位化工艺仿真与试验技术重点实验室 清洁能源(联合)重点实验室 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航空装备制造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 航空轻合金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市级 数位化制造工艺测试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 省级 知识工程与人机互动技术工程中心 辽宁省雷射再制造与雷射成形技术工程中心 研究院所 国家级 中航工业沈飞国家级技术中心沈航研究院 省级 通用航空研究院 航天技术研究院 机载设备研究院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研究院 材料研究院 可再生能源研究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工作站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套用技术研究所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专用仪器设备研究所 科研成果

1958年10月,由沈航师生自主研制的"沈航一号"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受到举世瞩目。当前,沈航大学科技园是辽宁省人民 *** 重点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之一,年产值超亿元。

空乘专业学生

沈航先后承担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2012年科研经费达1.4亿元。2009-2014年,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500余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达百万册中文报刊3600余种非书资料6.5万余件电子图书50万余册购置、自建中外文资料库30余个。

学术刊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航空制造工程知识工程动力与机械工程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安全与环境工程基础科学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该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资料库、万方数据收录。

学术交流

沈航与法国皮卡迪大学、韩国航空大学、俄罗斯西伯利亚航空航天大学和阿穆尔国立技术大学等8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近些年来,派出600 余人次赴国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在校留学生500余人。 聘请兰宁格等国外知名学者担任 *** 教授。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实施了"2+2"人才培养模式,与法国艾普萨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法国工程师。先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

现任领导 姓名 职务 学术职务 杨凤田 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 党委书记 博士生导师 陈保东 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博士生导师 芮小苗 党委副书记 -- 卢建平 副校长 -- 林峰 副校长 -- 王琦 副校长 -- 尹峰 纪委书记 -- 佟刚 副校长 --

难过的御姐
成就的枕头
2025-09-10 13:21:39

“海马”项目是指一项利用海洋运动发电的项目。

项目介绍:该项目由Tsumoru Shintake教授和Quantum Wave Microscopy公司联合开展的一项利用从台湾东部流向日本东南部的黑潮海流能量的发电系统。“海马”将使用锚泊在海底的潜水涡轮机,将持续的自然洋流的动能转化为电力。涡轮机的直径约为0.7米,具有五个由海豚翅片启发的叶片。

海洋能的定义: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 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并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波浪能发电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运动的动能。

还有那发电的定义:利用海洋所蕴藏的能量发电。海洋的能量包括海水动能(包括海流能、波浪能等)、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所含能量、潮汐的能量等(见潮汐电站、海洋能电站)。

人类对海洋能利用的现状:海流能的研究进展 世界上从事海流能开发的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中国等。70年代末,中国舟山的何世钧先生曾进行过海流能开发研究,建造了一个试验装置并得到了6.3kW的电力输出。80年代初,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始研究一种直叶片的新型海流透平,获得较高的效率并于1984年完成60W模型的实验室研究,之后开发出千瓦级装置在河流中进行试验。 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计划建造海流能示范应用电站,在"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均对海流能进行连续支持。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研建75kW的潮流电站。意大利与中国合作在舟山地区开展了联合海流能资源调查,计划开发140kW的示范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