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纪录片《2040》带给我们的遐想 新能源汽车真的就是为环保而来

生动的哑铃
乐观的皮带
2023-02-06 14:36:32

纪录片《2040》带给我们的遐想 新能源汽车真的就是为环保而来?

最佳答案
尊敬的豌豆
从容的时光
2025-09-10 21:34:37

?

2019年澳大利亚拍摄的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2040》在柏林电影节上映,我近日也刚刚看完全片,整部影片从父女的视角去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穿插了女儿在2019年和2040年的生活现状对比。同时,导演让一些儿童在镜头前述说各自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不过会感觉到明显的引导成分在其中,尤其是片尾那句“我希望人们落实环保3R原则”不像是出自儿童之口),但是整部纪录片所倡导的环保理念还是值得人们去深究,必须肯定它在正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本片提出的一系列环保问题也激发出我的很多共鸣,在劳伦斯·史密斯的著作《2050人类大迁徙》中也深入讲述了地球碳排放日趋严重,其中大部分的热量被大海吸收(在《2040》纪录片中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大海吸收了90%的热量和过量的二氧化碳”),这让海洋温度持续增高,相比150年前海水酸度增加了30%。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南北极冰帽开始消融,冻土变得松散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海洋中能够有效吸收碳排放的珊瑚礁和藻类因为海水酸度提高而死亡,造成多米诺效应大量的鱼类死亡和部分海洋生物的灭绝。

人类在加大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中,形成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才有了1997年的《京都协定书》。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海平面不断上升,各地风暴、海啸、旱涝等情况也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这里自然也绕不开汽车排放这个话题,世界著名的美国汽车行业杂志Wardsauto公布,截至2011年8月16日,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各种汽车,包括轿车、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总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在美国汽车占了碳排放总量的20%,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走高,我们的蓝色星球确实在不断地经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纪录片里面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未来加大推广智能化纯电车,城市出行实现共享化,这和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基本还是一致的,未来的蓝图虽然美好但是这背后呢?理想总是显得丰满诱人,而现实往往又让理想碎了一地。

在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中东的几大产油国各自叫卖,有了相互间的竞争就会压低售价来争取更大的市场,消费者最乐见其成,因此当时油价非常低廉。你看看那会美国生产的汽车动不动就是8缸、10缸,甚至还有配备12缸发动机的跑车,那会真是油价便宜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好景不长,美国为以色列撑腰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那些阿拉伯的“骆驼”们开始向欧美国家禁运石油,暂停出口导致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没有石油这种工业“血液”的支撑,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消费不振,经济陷入萧条,好吧!这让西方国家纷纷掉进坑里。

好不容易刚刚爬出坑,没隔几年又爆发了伊朗和伊拉克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接憧而至,好在世界产油国不只中东一家,也让一些非产油国熬过了危机。但是接二连三的“鞭笞”开始让一些国家长了记性,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相似的尴尬局面,除了在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囤积石油,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至关重要,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才有了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些新事物。一切的产生都是源于危机,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产物,现实给出的答案是不是很“残酷”。环境保护、降低碳排放、解决能源短缺,这些只是表面的浅层描述,其实很多现象产生其背后的原因无非还是“利益”二字。

所以,在《2040》纪录片中所展现的10后新能源车来取代全部的燃油汽车,我们要告别内燃机、告别石油,出门依靠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纯电车接送目的地,这些我们暂时听听就好哈。纪录片塑造的未来场景比较乌托邦,毕竟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利益集团还是把持着绝对话语权,片中也提到石油时代的既得利益巨头们每年投入10亿资金对碳排放造成的危害进行“辟谣”。我也曾在一些杂志和网站上看到过,有专家表示地球经历过多次的气候巨变,但最终都能通过大自然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温室效应之后还可能出现冰河期。我也只能“哈哈”了,这就好比病人已经出现重疾症状,却对其不闻不问、不及时医治只说靠自身的免疫力,病人还能康复一样的无稽之谈。所以,要真的取缔燃油车,全面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从石油时代回到电力时代现实中会面临层层阻力,除非全球石油储备真的到了消耗殆尽的地步。

我们知道中国并非产油国,而国内的基建、工厂、汽车让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很大。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俄罗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的进口占比也不小。就石油储备而言,中国的石油储备也能在石油进口中断的情况下支撑33天左右。至于33天左右的石油储备供应,离国际能源署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规定的90天石油储备“安全线”,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知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8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

想要脱离石油造成的能源约束,除了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之外,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同步推进,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去年3月,海南省政府就正式印发《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其中提出“2030年起,海南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去年,我去了一趟雄安新城参观,发现新城区内必须是纯电车才能进入或者就搭乘新能源大巴,燃油车必须停放在城区外的停车场。国家已经在很多新建城区或者是一些大型园区内逐步推广新能源试点,当新能源车慢慢普及之后,以后很有可能在部分城市只能使用智能化纯电车,中国的未来可以说是离《2040》中所构建的发展蓝图最近的。

未来也许燃油车会像磁带、唱片、CD光盘一样告别历史舞台,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明确了这点,只是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真的不得而知。也许快则10年、可能20年,甚至燃油车还将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关乎环保问题(可能绝大部分人还没有环保意识,毕竟照顾好工作与生活才是每天的日常),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资源的储备量,还有随着用车成本的不断上升,道路交通负担太重造成拥堵频繁,也会加快汽车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汽车共享化的到来,真的到了这一天也许《2040》中所塑造的场景才能真实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最新回答
彪壮的小笼包
隐形的画笔
2025-09-10 21:34:37

《大国重器》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之上,重装升级,从八个角度,海陆空三方面,60个小故事,全面展现“国之利器”:实体制造的强悍之处。

中国的重器之路,短短十载光阴,即从第一季的追赶者,到全面跨越,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的领先者和掣肘者,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大国重器》。

它之于我们的意义,是教科书,是让我们懂得“大国重器”究竟重在哪里,牛在何处。

第二季共分八集,从传统基石,到移动互联,从海陆齐进,到探索太空,在中国制造的强势攻坚下,一项项让世界为之瞩目的第一、首次,不断破土而出,震撼世人。

每一集五十分钟,一般分为6-8个小故事,以该集主要核心内涵展开,截取国内该领域内的顶尖公司或在建/已建项目为案例,详细的阐述大国重器的伟大和彪悍之处。

与第一季相同,每当熟悉的李立宏老师声音一出,大国既视感随之扑面而来。

另外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之上,出品制作方加入了一位重量级的身影:工业和信息化部。

于是在第二季中,我们看到了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工厂内景,机器内核以及手动操作全过程,站在多个世界第一和全面领先的基础之上,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毫不畏惧的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重器之谜”。

八集剧情中,涉及到的领域,既有传统机床、深海打桩、核能发电这些我们略微知晓的传统行业,也有深海光纤、远洋测控这些我们普通人无法接触的新型领域。每一集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足够精彩到让我们为之激动、沉浸。

截取两个小故事,来感受下国之利器带给我们的深深自豪和切身改变。

第一集中,第四个小故事,尖端领域:远洋测控。

2017年4月,天舟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再次拿下一个世界第一:世界上载荷量最大的运载火箭。

它成功发射的幕后英雄:远望七号,起到了关键性的领航作用。

远航七号测控范围最远可以达到月球,将在火箭升空七分半以后,全面接管和领航火箭到进入预定轨道的全部旅程。

远望七号背后代表的远洋测控技术,是世界上最领先的测控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从0出发,到100%圆满完成每次任务,中国用了30年。

故事中,远洋号在第431秒成功捕获天舟一号,从导航开始到进入预定轨道,远望七号仅用时166秒,这样的壮举,亘古未有。

第六集中,第三个小故事,云计算带来的治安管理之便。

故事以报警中心,接到老人走失报警电话开启,在报警人电话尚未挂断之前,老人的所有信息已经出现在屏幕之上。

再一转,引入眼帘的是全市的电子视频监控网,结合老人离家时长,圈定可能走失的范围。接下来就是云计算大显身手的时刻,人脸识别技术重装登场,一台台不断转动的监控探头,不断比对切换的监控屏幕。

报警十分钟后,人脸识别探头依旧未捕获走失目标。

改变策略,扩大范围,民警将识别方向,改为人脸库检索系统。

对全市上万个探头,四个小时内所有的人脸进行全面识别,五秒以后,老人的行踪轨迹串联成一条线,呈现在大屏幕之上。

整个搜救行动,从报警开始到找寻结束,共计用时25分钟。

智能大脑、云计算、大数据将慢慢的走进我们生活,支撑起我们更快建、便利的生活轨道。

着急的导师
瘦瘦的钻石
2025-09-10 21:34:37

一篇“The Kubuqi Model: A New Life for the People of the Desert”(库布奇模式:沙漠人民的新生活)的文章在罗马尼亚Occidentul Romanesc报纸的网站首页发布,并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随即在罗马尼亚和西班牙两国全国发行。

为何罗马尼亚的报纸用整个版面专题报道了一个中国沙漠里的牧民?

为何关注罗马尼亚文化的网站会在首页焦点位置推出沙漠人民的故事?

为何库布其沙漠人的故事还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随即报纸全国发行?

文章的作者、资深记者Camelia Julie甚至说:“我们只需要看看牧羊人巴布的故事,就可以了解沙漠的转变对整个人类以及这个星球的意义”。

近日,蓝海云将巴布的故事拍摄成短纪录片,在蓝海云平台传播之后,记者Camelia Julie看到了治沙前后巴布一家人生活的改变。

之前被沙漠困扰的巴布,全家挤在用稻草和泥做成的十平米的房子,经库布其模式的改造,沙漠变绿洲后,巴布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故事中以巴布为代表的库布其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让Camelia Julie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布在罗马尼亚报纸上。

Occidentul Romanesc报纸创立于2011年,是关于世界各地罗马尼亚人的综合性报纸,以罗马西亚语和西班牙语出版。

有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罗马尼亚、德国、英国、比利时和美国的专业记者团队,并且关注世界各地相关的精彩资讯和故事。

Camelia Julie是Occidentul Romanesc报纸主编、作家、摄影师,BBC Radio的资深编辑、Think Outside the Box网站生态环境话题编辑,一直关注着全球生态的变化。

Camelia Julie认为:“目前,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领导者,例如,世界前六大太阳能制造企业中有五家来自中国“,而库布其沙漠中有65万太阳能电池板为国家电网提供了1000兆瓦的电力。Camelia Julie在文章中写道:”库布其模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并且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生态生活方式”。

蓝海云用镜头展现了库布其治沙为库布其居民和整个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在库布其生活的物种由1988年发展成为2016年的530个,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一片绿色和肥沃的土地。

记者Camelia Julie也在文章中写道:“亿利集团在库布其种植树木以稳定沙丘,并在沙漠中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并给牧民建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并且对荒漠化控制的库布其国际模式做出了高度评价,“库布奇模式让超过10万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库布奇沙漠的农民和牧民的生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美好”。

醉熏的奇迹
如意的豌豆
2025-09-10 21:34:37
如何拯救你,地球

有一部纪录片,《北极传说》。在位于地球最顶端的冰天雪地中正经历着一场宏大的历险,以一种变相的勇气进行着非凡的生存,到此都混合着无与伦比的美和突然而至的危险。画面对准在一只小北极熊和一只小海象身上,娜努和希勒,它们的族群所延续下来的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全球气温变暖,北极的浮冰正在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消失。夏日的早至,冬季的迟来,让她们从祖辈上学习来的生存经验毫无用武之地。栖息地的日渐稀少,食物的严重短缺,对每一个个体的生存都提出了挑战。在这个动物和冰雪的王国里,我们能看到年幼的熊宝宝因体力不支而不幸夭折,也能看到为保护年幼后生,而独自迎战北极熊的成年海象。在一个生生死死的世界中,作为局外人体会这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在关注全球变暖,确切的说,是全球变暖使这部影片诞生。全球变暖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当然这其中包含一些正面的作用。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促进植物生长,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全球变暖的危害虽然已经被人所熟知,但是为了结构的完整我还是再复述一遍。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

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

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 (新华社北京1月7日专电)

这些危害是我们一提到全球变暖便会想到的,但是我却发现全球变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除了这些,在查资料时我还找到它别的一些罪证。

全球变暖似乎也是野火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数十年来,美国西部城镇的许多村庄遭遇野火侵袭。科学家们将其与日益升高的大气温度和冰雪融化联系起来。由于全球变暖,早春的出现使得冰雪更早融化,深山密林将会变得更加干燥,从而增大野火出现的几率。

海平面上升,恶劣的天气变化,种种相关问题都将彻底的毁灭这些不能替代的人类文化遗产。过去由于全球变暖引发的洪水就已毁坏了一个600年历史的遗址——素可泰(Sukhothai),它曾经是泰国的首府。

人类的作为同时还影响着其他生物。由于全球变暖,地球开始出现早春。但是迁徙的鸟类可能因此错过了捕捉食物的最佳时节。有些鸟儿将重新调整自身的生物钟,选择更好的时机并努力生存下来。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它们将该习性代代相传,最终改变整个群体的遗传描述。

•有趣的是,人类的身体也在反抗着人类。在最近几年的每个春季,喷嚏不断、眼睛搔痒等敏感病症是不是一直困扰着你?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科学家们会告诉你全球变暖是问题主因。虽然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严重使人类更容易受到呼吸过敏原的攻击,但是研究发现,许多植被出现早开花、产出更多花粉的现象与全球变暖引发的的众多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每年春季持续的时间变长,人类呼吸的花粉过敏原就更多。

前面我们先说了全球变暖的危害,但我们也知道,这个结局不是一日促成.

奥斯卡获奖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中是这样讲述的:他介绍关于人造全球变暖的逻辑,:比如你分析极地冰芯中的空气成分,你可以发现过去数万年中地球温度和空气里面的二氧化碳含量之间存在一个很强的关联: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温度就越高。"人造全球变暖(man-made global warming )学派"对此的解释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有利于大气吸收和保有太阳热量。而这些多出来的二氧化碳是哪来的呢?是人类活动,比如说汽车尾气带来的。所以为了避免全球变暖,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但是令我惊讶的是,BBC最近拍的纪录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它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一个打破我传统意识的观点: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无关。作为一个外行,我无法对此作出评论,只能说,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在这里提到也只是作为一个补充,毕竟科学没有绝对,但在下文论述时,我还是会按传统观念,即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原因进行。

当然,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相互作用,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论述,下面我想写一些我想到的东西。

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 。天下为公是道德君子们对自己及他人的要求,世界大同是一种愿望与理想,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三四千年了。这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意思是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有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在这里,我将它有所引申,我并不是说要将世界统一变成“公天下”,而是想说一种世界一体意识。纵然地球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家,但彼此间不是分割独立的。我们彼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全球变暖正是其中一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在1997年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公约》实施取得重大突破,缔约方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2007年12月15日出台的"巴厘岛路线图",将为进一步落实《公约》指明方向。公约有了,问题会解决吗?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公约的落实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生态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另一方面的影响。

经济发展虽可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却可能使污染落入"区域转移陷阱":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改善,除了技术因素之外,可能还得益于其原有高污染产业的转移,如今中国环境管制宽松,《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有可能加快一些工业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向中国的转移,以此来减少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过去几年,日本等发达国家把重化学工业不断转向中国,而自身则在不断的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各地这几年上马的规模很大的项目,很长时间内不可能搬走。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此时的中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种例子何止中国一家?这样的公约哪里还有这公平?即使产生了作用,那它随后的影响又算在谁的头上?一系列问题让我们思考。明显的是,这不是我们所谓的“大同精神”。何时,当这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真正得以落实时,我相信,那些公约可以退出视线了。

同时,仿照莎士比亚表达苏格拉底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我也有一个问题, Living, or living better :that is the question.活着还是活得更好,这是一个问题。从远古时期的茹毛饮血到逐步的进步发展,毫无疑问我们是想要过的更好,到如今,我们的“过得好”的概念却令我疑惑。我们富裕了,却也贫穷了。全球变暖,即是自然原因在重要,但几千年来它一直存在,却从未像人类发展后如此明显,剧增的人口,满目的汽车,冲天的烟囱,以及越来越少的森林,到底是在证明我们的生活变好了还是在讽刺我们离好生活越来越远。

记得国际知名图画作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的一本名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故事中的小女孩对她爷爷说 ,我长大之后,要到很远的地方旅行,然后,我要住在大海边。她的爷爷说,这些都很好……但是,你还要再做一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於是,小女孩长大后,选择在海边种满了美丽的紫蓝色扁豆花,美化地球。“Who say you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谁说您不能改变世界)。

到底该拿什么拯救你,地球?

如果我们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拯救很多全世界人类和动物的生命。

如果我们每次离开房间都记得关灯的话,所有在北极圈的动物们将有更好的未来。

如果我们能把家中其中一直电灯泡换成荧光灯,就等同于路减少了一百万辆汽车排放的废气。

如果我们把家里的暖气调低一点,就能够减缓海象家园的温度上升。

如果我们洗澡的时候能少用两分钟时间,那么一年下来,这些水足够用来贮满整个游泳池了。

如果我们购买新鲜食物而不是冷冻速食类,我们就可以省下更多的能源,还能拯救更多动物。

如果我们能找出一种消耗少的可再生能源,我们就可以拯救整个世界。

尽管这些事情琐碎, 但是,凡事是没有如果的,只有行动才是真实。国家政策如何我们无法过问,但做好自己,无论何时都显得异常重要。

外向的小蝴蝶
拼搏的自行车
2025-09-10 21:34:37
问题一:怎样可以减缓全球变暖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5%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

问题二:全球变暖如何改变 食:

一、吃素。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羊及饲养猪鸡,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二、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三、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衣:

一、认识衣料来源:1.选购纯棉、全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才可回收再生。2.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二、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三、旧衣新穿要诀:

⒈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⒉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裁剪)最能表现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⒊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住:

一、多用二手家具(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具,既可回收再利用、节省资源,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路举办定期二手旧货交换的跳蚤市场,既环保,又可互助,增进人际间的情谊)。

二、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过度性的装潢布置,应以简单、天然为原则。居家布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多种花草盆栽,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三、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中国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国,南台湾已陷入严重干旱,但我们使用水的需求量却已经到达民国100年的标准。法国节约用水的宣导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们的用水量持续恶化,我们也将面临相同的处境。

四、房间之电源、冷气集中使用(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减少冷气、电灯用量)。

行:

一、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若您不赶时间,不妨试着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二、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问题三: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问题四: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这是个最简单的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能做到的却是极少数人。

我们能做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所谓温室气体,就是指那些使大气中的热量不容易散失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等含碳的气体碳化合物。

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生火、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等。知道的人很多,几乎每个拥有小轿车的人都知道,但是让他们不开车而去骑自行车,又有几个人能办到?道理虽然简单,做到却是难如登天啊。

问题五:平时要怎么做才能减缓和阻止全球变暖啊? 1、变食物为燃料美国对乙醇燃料突然涌现出极大热情。数十亿蒲式耳玉米被送往加工厂,转化为数十亿加仑的乙醇燃料。汽车制造商制造了数百万辆能够使用这种燃料的新车,美国也因此减排数百万吨温室气体。由于成本过高,研究者正致力于研究如何用白杨树、柳枝稷及玉米秸秆等植物纤维生产乙醇。2、建造绿色住宅不只是汽车,你的房子也在排放温室气体。如果你的房子采用节能技术,能为你节约40%的能源。使用中空玻璃、太阳能热水系统、竹料地板和可回收建材等,既利己又利地球。3、换个灯泡最热门的家庭节能方法就是换个灯泡。用节能型荧光灯(CFL)取代老式白炽灯。虽然价格比白炽灯高3到5倍,但CFL的耗能只有白炽灯的1/4,使用寿命更多出好几年。注意,不要乱丢CFL,因为灯泡里面有水银。4、用节能光照耀城市在城市公共场所用LED灯取代高压钠灯,既节能又省钱。相较传统灯泡,LED灯虽价格贵两到三倍,却能使用5年,而传统灯泡18个月就要更换。如果停车库、交通灯、飞机场和城市广场还在使用老灯泡,你快去质问市长。5、缴纳碳税关于如何减排温室气体,有两种政策模式:一是“排放交易”体系―― *** 制定一个总排放额度,然后把限额分配到各企业。企业可以把未用完的限额拿到市场上出售;限额不够的企业则要决定是减少排放,还是到市场上购买其他公司的剩余限额;二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征收税额。企业喜欢前者的灵活性,而碳税支持者认为前者太难管理。或许,世界需要二者并行。6、 住小房子相比小房子,大房子即使装了节能设备,耗能还是高。在美国,大房子是首选,当然温室气体排放得也更多。你如果真想住小房子,去参观艺术教授沙弗的家。他的房子只有9平方米,少排温室气体能让他少些愧疚感。7、用绳子晾衣服你衣橱的环境质量最终由你的洗衣方法决定。研究显示,一件衣服的耗能有60%发生在洗晾过程中,一件T恤一生能排9磅二氧化碳。衣服不能不洗,但方法要对:用温水而不用热水;用大容量、节能的洗衣机;洗好后放在绳子上自然晾干而不是用干衣机。这样,你能少排90%的二氧化碳。8、旧羊毛衣再利用赫赫有名的户外服装商Patagonia正在回收由Polartec和Capilene材料制成的旧衣。Patagonia估计,与使用新材料相比,用回收旧衣融化后制成新衣,要节能76%,少排71%的温室气体。9、兴建绿色摩天大楼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正在兴建的美洲银行中心尽全力做到节能。明年竣工后,该中心将是纽约第二高建筑,但却是最绿色的摩天大楼。节能效益能很快弥补购买节能设备所付出的大量金钱。10、 引入地热著名设计师戴安娜・冯・弗斯滕伯格一直在引导时装界潮流,她能在建筑上也做到这点吗?是的。她的新展示大楼的供暖和制冷能源全部来自地热。大楼顶部有两个日光反射装置,可以在白天用阳光取代人造光源。11、 再看一眼古董衣古董衣要比新衣更利于气候。买一件旧衬衫意味着你省下了制作和运输一件新衣所需的能源,当然温室气体也少排放了。你衣服的每个零件都对环境有影响。一些合成纺织品是用石油产品制造的;全球棉地占耕地不到3%,却消耗1/4的杀虫剂。想穿新衣服?和朋友交换吧,对环境和你的钱包都有好处。12、捕捉二氧化碳煤是世界最脏的燃料之一,也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假如烧煤工厂停止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转而把它们储存在地下深处呢?报告显示,该措施对减排二氧化碳的贡献远大于使用可再生能源。丹麦、瑞典和挪威的工厂已经在尝试。但还有两个障碍:一是成本过高,二是没有大规模的科学论证。13、让公司离家更近点在波音公司,8万名员工每天......>>

问题六: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 应对气候变化,普通人能做些什么?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尊重大自然,从身边事做起。

“只有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自然才会尊重我们。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小事:例如,尽量少排放生活废气;汽车少开一公里;能几个人凑一辆车的就不要各开一辆,能坐公交车就不要开私家车;空调温度稍微提高一两度;多使用节能灯……”这些“小活动”可能只是举手之劳,也可能会带来小小的“不爽快”,却是为保护大自然,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尽了一份力。

问题七:减缓全球变暖我们应该怎样做? 如何拯救你,地球

有一部纪录片,《北极传说》。在位于地球最顶端的冰天雪地中正经历着一场宏大的历险,以一种变相的勇气进行着非凡的生存,到此都混合着无与伦比的美和突然而至的危险。画面对准在一只小北极熊和一只小海象身上,娜努和希勒,它们的族群所延续下来的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全球气温变暖,北极的浮冰正在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消失。夏日的早至,冬季的迟来,让她们从祖辈上学习来的生存经验毫无用武之地。栖息地的日渐稀少,食物的严重短缺,对每一个个体的生存都提出了挑战。在这个动物和冰雪的王国里,我们能看到年幼的熊宝宝因体力不支而不幸夭折,也能看到为保护年幼后生,而独自迎战北极熊的成年海象。在一个生生死死的世界中,作为局外人体会这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在关注全球变暖,确切的说,是全球变暖使这部影片诞生。全球变暖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当然这其中包含一些正面的作用。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促进植物生长,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全球变暖的危害虽然已经被人所熟知,但是为了结构的完整我还是再复述一遍。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

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

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 (新华社北京1月7日专电)

这些危害是我们一提到全球变暖便会想到的,但是我却发现全球变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除了这些,在查资料时我还找到它别的一些罪证。

全球变暖似乎也是野火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数十年来,美国西部城镇的许多村庄遭遇野火侵袭。科学家们将其与日益升高的大气温度和冰雪融化联系起来。由于全球变暖,早春的出现使得冰雪更早融化,深山密林将会变得更加干燥,从而增大野火出现的几率。

海平面上升,恶劣的天气变化,种种相关问题都将彻底的毁灭这些不能替代的人类文化遗产。过去由于全球变暖引发的洪水就已毁坏了一个600年历史的遗址――素可泰(Su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