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海洋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丰富的便当
灵巧的小鸽子
2023-02-06 11:09:09

海洋可再生资源有哪些?!资源跟能源不一样的吧?!

最佳答案
优美的香菇
轻松的煎饼
2025-09-11 09:03:45

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在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底石油、天然气成了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3号文件”),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我国有240亿吨的海洋石油资源量,是中国2003年进口石油总量(9000万吨)的260多倍。可惜的是,石油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没有争议的渤海和争议相对较小的黄海与之相比储量较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渤海是内海,水浅,但开发起来一样有难度,其油气分布零散,被称为“摔碎的金盘子”,且多以重油、稠油为主;而黄海比较“贫瘠”。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据有关报道,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而发现的石油储量有55.2亿吨,天然气储量有12万亿立方米,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一两个百分点。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但是东海和南海这两个海域都是“有争议”的地区。

资源跟能源是不一样的。

最新回答
听话的饼干
沉默的滑板
2025-09-11 09:03:45

渔业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养殖资源

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要科学利用,如果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匮乏,最后无鱼可捕捞;我国现在很多近海因过度捕捞和自然破坏意境很少能捕到鱼了...

大方的煎饼
时尚的金针菇
2025-09-11 09:03:45
D分 析: 可再生资源如果处理不当,过度使用的话,也会导致资源的不可再生,所以可再生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鱼属于生物资源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资源;海南琼海的大鱼少见,是由于过度的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故选D.考点: 本题考查我国渔业资源的有关知识.

清脆的墨镜
单薄的舞蹈
2025-09-11 09:03:45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可以循环使用,但由于是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有枯竭的一天,故A错误;

海鱼属于可再生资源,故B错误;

海南琼海的渔民不是不喜欢大鱼,而是由于人类的过度的捕捞,没有大鱼,故C错误;

人类过度捕捞使使鱼类资源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想人陪的猫咪
靓丽的金鱼
2025-09-11 09:03:45

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宇宙幸运之舟——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到71%。

广阔无垠的海洋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据科学家测定:测海底蕴藏有巨量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锰含量约2000亿吨,大体相当于陆地储量的40~1000万亿立方米;海底磷矿、硫化矿、砂矿亦很丰富;海洋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海水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理论储量约为1500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70多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发电总量的十几倍;海水中含有大量化学元素,可提取的元素包括铀、氘、氚等80余种;海洋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海洋生物20万余种,所能提供的蛋白质将占到人类食用蛋白质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浩瀚的海洋空间也正引起人类越来越大的兴趣,除了传统上作为海上通道之外,工程师们正在开拓新的利用领域,包括建设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下桥梁、海底隧道、海底仓库等,以期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同时,海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可以通过脱盐处理变成淡水,还可以直接用于工业冷却、印染、清洁、消防,甚至将来有可能用于农业灌溉。

下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种提法的产生是因为海洋经济在未来世纪经济中将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是人类所需资源的主要供应地。因此,海洋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仅为2%,但其影响力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可以说,现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海洋产品,连人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海洋产品。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碱、盐酸和含钠、含氯的原料等都离不开海洋产品;人们天天都要吃碘盐,使用的聚氯乙烯等塑料制品,鱼肝油等营养品、药物,也都是海洋产品。

几十万年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陆地资源,而矿产等资源是无法再生的,有些已消耗殆尽。西方一些学者按世界陆地矿产资源储量和80年代世界年消耗量进行计算,结论是陆地资源只够人类再使用40~50年。随着陆地资源行将枯竭,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矿产供应地。太空、南北极和海洋,就是人们关注的地方。太空资源虽丰富,但开发是遥远的事;南北极环境脆弱,开发资源会破坏其平衡,给人类生存会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只有海洋资源丰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浅海地带,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就可以进行开发。海水中的元素,海底的矿物,足够人类使用几千年甚至一二万年,有些资源还可以再生。

我国古代海洋产业主要有海运、海洋捕捞和海洋盐业,现代又兴起了造船业、筑港、水产品加工、海洋仪器加工、盐化工业、海洋药物生产、海洋旅游、海上油气开采等。尽管现在的海洋产业还仅仅是陆地产业向海洋的延伸,局限于利用海洋优势上,但是随着开发海洋技术的飞速发展,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出现一批新的产业,如深海采矿、深海油气开采、海水中化学元素提取、海洋能的开发等,更能在海洋里建造农牧场、水下工厂、水下城市……

未来的海洋产业,是高科技在海洋开发中的全面应用而产生的,人类将从利用海洋的时代跨向开发海洋的时代。那时,和陆上产业有渊源关系的海洋产业,将会以全新的面貌,跻身于经济领域。

未来的海洋产业,需要各行各业的高技术支持,陆上产业的所有高技术在海上都有用武之地,可以说开发海洋的能力就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准的显示。例如在水下5000~6000米开采金属矿,不仅对开采设备的材料有极高要求,要具备承受500~600个大气压和巨大的抗张力、耐海水腐蚀能力等,而且深水作业,人下不去,就需用机器人和遥控、遥视等技术,只要有一项技术不过关,开采就无法进行。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们翻开数千年来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画卷则不难看出,海洋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锹未斯托克就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在20世纪末的今天,人们强烈意识到由于陆地资源的日趋紧张,人类将在下个世纪更多地依赖——占地球面积2/3以上,且远未被充分合理开发利用的海洋。民族的强胜和国家繁荣与海洋密切联系在一起,海洋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海洋是如此富饶,它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矿物、水源、化工原料乃至广阔的空间,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切严重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海洋中找到出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现实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地球上这块最后的资源丰富的宝地,是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海洋科学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先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在21世纪必将成为人类最为重要的、支柱性的高科技之一。

老迟到的夏天
端庄的火车
2025-09-11 09:03:45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风趣的老鼠
有魅力的玫瑰
2025-09-11 09:03:45

海洋资源利用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等。

1、海洋食物: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虾,真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2、海水能源:海水不但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给我们电能,从海水中还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铀在海水中的储量十分可观,达45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烧发生的热量计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万年。

3、海滨砂矿:从矿带分布的特征上可以看出,金和锡石等比重大的矿物的分布,离海岸较近,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等比重较小,沉积的地点较远,而耐磨性很强却又较轻的金刚石被搬运到几百公里远的地方,然后沉积成矿。

扩展资料:

基本分类:

1、按照资源有无生命分类,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2、按照资源的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资源,来自地球本身的资源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资源。

3、按照能否恢复分类,可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4、按照资源的属性分类,可分为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空间资源和化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