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世界第一,可再生资源是如何实现再利用的?
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存在于阳光,空气,地下深处和海洋中。它们是地球物理结构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们不断通过自然方式进行更新,周而复始,无法用完。
国家能源局3月30日发布,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和利用有什么区别?
简单说,再生资源回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等等。简单的都是回收。不同的是角度。就是铺设的回收环节不同而已。有些是上门回收,有些是中转回收。而再利用则是回收加工。在再生资源行业里算是后端。一般指钢厂,纸浆厂。和一些特殊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含厨余垃圾的堆肥,有色金属回收冶炼,废旧塑料的再生加工。
互联网+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决心和努力,也需要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废品回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废旧物品的处理,废旧物品的回收就是目前非常富有市场前景的行业。在这个万众互联、万物互联的时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和改变。如今,废品回收融入互联网基因,为居民百姓、商家店铺解决卖废品难的问题。总而言之,互联网+废品回收的时代已经来临,不再是以虚打实,而是以实打实,四两拨千斤。受限于回收渠道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蜕变无疑会为再生资源回收新添强劲驱动力。废品之所以成为垃圾其根本在于“回收”,随意抛弃的是“垃圾”,回收成功的是“资源”。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废品回收率呢?废品回收者给您答案:借势,借互联网之势趟出一条“互联网+资源回收”的新道路。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如下: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坚持按规划建设的原则。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资源特点、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项目建设要符合省级以上发展规划和建设布局的总体要求,做到合理有序开发。
一是可再生能源优先、气体能源支持,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在能源的增量上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的气体能源对其作为补充和调节。因地制宜是指,不同地区资源条件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或建立适用于当地的能源结构。
二是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相互协同的可靠供应模式。可再生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就近利用,就近分配。而气体能源可以根据需要分布式或集中式利用,既可以作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调峰支持,也可以是分布式供应不足时的补充。
三是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平衡用能方式。首先,消费者在用能的同时,也可能产能,既是能源需求者,也是能源供应者。而供需双方的地位将趋于平等。其次,为了提高系统可再生能源接受程度,需求侧应响应供应侧,优先配置可再生能源。最后,还应充分发掘供需两侧的可调控资源,实现平衡用能、节约用能。
孟加拉国专家说,他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孟加拉国国土每年在以20平方公里的速度变大。
孟加拉国环境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研究人员说,他们研究了32年来的卫星照片,得出了这一结论。
领导这一研究的马米努尔·哈克·萨卡尔说,这一情况的成因是在孟加拉国入海的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每年带来大量沉积物,在入海口堆积,形成了新的土地。
2.中国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各地均有震感。8.7万人罹难或失踪,1000多万人失去家园,经济损失8450亿元,举世震惊。对生命的珍视,引发了地震、建筑等相关领域的深刻反思。我们或许不能预测地震,但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燃,但愿汶川的悲剧不会重演。
3.中国南方雪灾 2008年年初
年初,中国南方普降大雪和冻雨,波及十几个省份,交通、电力瘫痪,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50年未遇的罕见雪灾,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在今年几次国际高端会议上,中国政府均郑重承诺尽最大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4.黑瞎子岛2008年10月14日
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黑瞎子岛举行界碑揭牌仪式,80年后,该岛屿的一半终于回归中国,这是中国第一块依法要回来的领土。
5.2009地球日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其继续发生的严峻现实显示了采取遏制温室气体行动的紧迫性。为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2009年地球日将“绿色世纪”(Green Generation)确定为活动主题,其核心原则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零排放碳的未来,结束地球村民对于包括煤在内的化石燃料的共同依赖;地球村民对于负责任的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承诺。
6.2009日食
2009年7月22日,在中国大陆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壮观的日全食。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达约6分钟,更为重要的是日食带覆盖的地区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直接观看到日全食的人数有可能创造历史之最。
途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7.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2009年02月02日
中山站时间2日9时25分(北京时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8.中国北方遇严重干旱 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2009年02月04日
由于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二00八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
9.澳大利亚东南部酷热引发严重野火 2009年2月份
澳大利亚北部洪水灾情6日持续加剧,但东部却是酷热难当,并引发严重野火,超过10万名消防员待命。
分析:我国现在处于春季,澳大利亚现在应该处于秋季,秋季干旱高温少雨,是引发大火的原因。我过现在也在干旱中,更应防范大火的产生。
10.台风莫拉克 2009年8月
2009年8月2日,日本气象厅报告今年第十一热带低气压形成于菲律宾东边约1000公里处。8月5日,中央气象局开始发布台风警报,并将莫拉克升格为中度台风。 8月6日14时00分,已经形成台风眼,持续增强。 8月7日于23时50分由台湾花莲县登陆,8月8日14时由桃园县出海。 8月9日迫近中国的台风莫拉克,18时30分由霞浦进入福建,移动速度稍为加快。随着莫拉克迫近,浙江同福建两省共疏散接近100万人,7万多艘船回港避风。浙江苍南县的降雨量超过 250毫米。在8月10日05时30分,中央气象局解除台风警报并在10分钟后发布豪雨特报。 在8月11日凌晨减弱为热带低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