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利好哪些行业?
一、中国碳排放占全球 29%,碳排放与发展紧密关联
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 341.69 亿吨,中国占 29%。2011-2019 年,全球碳排 放总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0.83%;截至 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 342 亿吨。纵 观中国,我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量比例逐年攀升,由 1990 年的 11%快速攀升至 2019 年的 29%。近十年(2011-2019),全球碳排放增量的 55%来自中国,我国碳 排放量年复合增速为 1.35%
我国碳排放占比提升的原因。碳排放的攀升并不意味着我国无视环境地发展,致 使我国碳排放占世界比例不断提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阶段。2)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因此近些年的碳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累计排放量依然巨大。3)基于任何独立个人都拥有平等排放权的基本前提,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处于相对低位。
我国单位 GDP 排放量较 2000 年下降 76%,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二、本轮能源革命中,哪些行业受影响较大?
电力行业受影响最大。依据 2017 年 CEADs 的统计分析,电力行业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冶金、运输和炼化。细分来看:
1)电力行业中火电及供热空间将受到挤压,腾出的缺口将由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予以补充;
2)冶金和炼化行业中,清洁能源供电比例将增加,同样挤压火电的空间;3)交通运输方面,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电能将对燃油形成强替代。殊途同归,无论是电力替代煤、气、油,抑 或是清洁电力替代火电,最终受影响的行业交汇点在发电行业及其产业链。
三、火电行业如何发展?
火电仍为中短期最重要的装机类型,但规模高增长时代基本宣告结束
与 2015 年相比,火电机组规模占比下降 7 个百分点,释放的容量份额被光伏等量替代;水电、核电、风电容量占比变化分别为-3、1、2 个百分点。从装机规模增速角度分析,2015-2019 年,火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速从 7%下降到 4%。在“碳中和”的长期政策指引下,火电机组的规模增速在未来十年间预计会进一步放缓,且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
五大集团在西北五省亏损面超 50%,计划压降产能实现减亏。根据国资委数据, 2018 年,五大集团在西北五省共有燃煤电厂 474 户,其中 257 户亏损,亏损比例 达 54%,亏损额为 380 亿元。分区域看,央企煤电业务整体盈亏主要省份集中在 西南、西北和东北。在“十三五规划”提前完成的大背景下,煤电的规划预计将 转向调整区域结构
四、煤炭是否会被全面替代?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能源消费结构拐点即将出现,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已成定局,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 构中依然无法被完全取代:在碳中和的推动下,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虽然刚刚开始, 但已成定局;
供给侧改革并未停止,“30 万吨以下”去产能正式开启,为实现 2021 年去产能目标,尚有 8200万吨煤炭产能可退出,优势地区的市占率会进一步提升。
煤炭供给趋于平稳,产量向优势地区和头部煤企集中。从煤炭市场的格局来看,2016 年实行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向晋陕蒙等优势资源地区集中。随着运输条件改善以及坑口电厂建设,晋陕蒙地区在煤炭产销方面的核心地位得到持续强化。截至 2019 年,晋陕蒙新四地贡献了当年 77%的全国新增的产量;
煤价逐渐失去周期属性,股价催化因素转向高分红。 历史 上,煤炭价格表现出了 极强的周期性。但是自 2017 年起,煤炭供给侧改革成果显现,煤价稳定性提高, 政策导向的价格绿色区间基本实现,煤价的周期性逐渐消失。目前,煤炭价格绿 色区间中枢依旧维持在 535 元/吨。
煤炭板块的股价催化因素顺势转变为“预期 EPS 提升(或稳定)+预期分红率提升”
五、大规模风光建设,消纳是否存在预期差
兼顾资源错配问题和“碳中和”的钥匙是特高压
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的分布并不平衡:西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风力资源;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但这些能源都远离东部负荷中心。
因此,若想兼顾资源错配问题并实现“碳中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是西电东送《特高压》
特高压输电量存在预期差,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偏低。
目前,在运行的“西电东送”水电特高压与“风火打捆”特高压输送可再生能源占比区别明显。2018 年,国家能源局公布了 20 条特高压线路输电情况表,合计输送清洁能源占比高达 52%,其中,几条水电占比较高的线路表现远超于平均值。据此,在实现“碳中和”的初期,如建设进度出现预期差,特高压线路覆盖的区域的水电、火电的利用率可获得提升。
六、风、光、核电是否可以覆盖电力需求增量?
依照“碳中和”的目标做了测算,观察不同类型的电源发电量将受到什么影 响。基本假设如下: “碳中和”目标:风电和光伏的装机达到 12 亿千瓦; 假设 2020-2025 年,我国发电总量维持 4%的 CAGR。
假设到 2025 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超过 20%。
假设各类型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为最近 5 年的平均值。 核电装机容量增长参考在建核电站规模
结论:1)未来 5 年,火电发电量仍为主力:截至 2025 年,我国发电量为 9.3 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占比约58%,较 2019 年下降 10 个百分点。
2)风、光发电量开始高增长:至 2025年,预计风力发电 1 万亿千瓦时,光伏发电 8537 亿千瓦时;未来 5 年,风电的发电量 CAGR 为 18%,光伏 CAGR 为 25%。
3)2020-2025 年的发电量 CAGR,火电仍有 1.1%,水电 2%,核电 5%。
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随着电网逐步建设,风电、光伏运营商通过特高压实现消纳,带来的上网电量边际改善;
看好利用小时数相对有保障的水电、核电项目对火电电量的边际替代;以及为了生产清洁能源设备,在碳达峰的几年里,煤炭消费前置带来的煤炭行业的短暂改善
【免责声明:本人所转载内容,来自知乎自媒体,并不代表本人观点、立场,本人也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人将予以删除】
1.关于电的知识
电,无形,不是物质。
虽然闪电耀眼的光带让人印象深刻,但那只是它强大能量的表现。 电,是电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对于导电固体,如导线。在电动势的驱使下,表层的原子,会将其表层的电子定向地传递给邻近的原子。
如同一条循环的传送带。 在空气有着许多自由电子。
它们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也能形成电流。闪电就是一个例子。
它的形成和复杂,简单的说就是:云层在气流的运动过程中摩擦并积聚了大量电荷。它与周围相反点和区域的电势差逐渐加大。
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强烈放电。放电的对象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别的云。
电子所经过的通路由于电流达到上万安,空气和瞬间被加热到几千度,因而出现肉眼所间的白光。 以上是我对电的理解。
请不吝赐教。 另外,磁产生于原子外电子的运动,与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有关节电的科技小常识
水母网 日期: 2008-06-20 来源: 烟台日报
1:电视机:电视机使用时,控制电视屏幕的亮度、声音是节电的一个途径。另外,声音大比声音小耗电。
2:电冰箱:电冰箱的冷藏室温度定为5度比定为8度每月多耗10多度电,而且保温效果差,一般食物保鲜效果为8度-10度最佳。此外,及时除霜,每月可省电5度至20度。
3:空调器:空调器夏季温度设定在26℃-28℃,冬季设定在16℃-18℃,这样既可节约能源还可防止“空调病”的发生。此外,每月一次清洗滤网,可节电10%至30%。
4:节能灯:将普通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可以比白炽灯节电70%-80%,使用寿命是白炽灯的8-10倍。 谭利明 整理
3.关于电 的知识
远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发现用毛皮磨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绒毛、麦杆等一些轻小的东西,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电”。
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在吉尔伯特之后的200年中,又有很多人做过多次试验,不断地积累对电的现象的认识。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同号电相互排斥、异号电相互吸引的现象。1745,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放电现象。
18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电学家富兰克林又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他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的物体之中。如果一个物体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正电(或“阳电”);如果一个物体少于它正常份量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负电(或“阴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富兰克林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确实能够比较圆满地解释一些电的现象,但对于电的本质的认识与我们现在的“两个物体互相磨擦时,容易移动的恰恰是带负电的电子”的看法却是相反。
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他用金属丝把一个很大的风筝放到云层里去。金属丝的下端接了一段绳子,另在金属丝上还挂了一串钥匙。当时富兰克林一手拉住绳子,用另一手轻轻触及钥匙。于是他立即感到一阵猛烈的冲击(电击),同时还看到手指和钥匙之间产生了小火花。这个实验表明:被雨水湿透了的风筝的金属线变成了导体,把空中闪电的电荷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一年后富兰克林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电流现象的研究,对于人们深入研究电学和电磁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最早开始电流研究的是意大利的解剖学教授伽伐尼(1737-1798)。伽伐尼的发现源自于1780年的一次极为普通的闪电现象。闪电使伽伐尼解剖室内桌子上与钳子和镊子环连接触的一只青蛙腿发生痉挛现象。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没有放弃对这个“偶然”的奇怪现象的研究。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研究象青蛙腿这种肌肉运动中的电气作用。最后,他发现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例如铜丝和铁丝)接触,青蛙腿就会发生痉挛。这种现象是在一种电流回路中产生的现象。但是,伽伐尼对这种电流现象的产生原因仍然未能回答,他认为蛙腿的痉挛现象是“动物电”的表现,由金属丝构成的回路只是一个放电回路。
伽伐尼的看法在当时的科学界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另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伏打(1745~1827)不同意伽伐尼的看法,他认为电存在于金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肌肉中,两种明显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并使科学界分成两大派。
1800年春季,有关电流起因的争论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伏打发明了著名的“伏打电池”。这种电池是由一系列圆形锌片和银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装置,在每一对银片和锌片之间,用一种在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中浸过的纸板隔开。银片和锌片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作为电解液,它们构成了电流回路。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电池,是由很多银锌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但在当时,伏打能发明这种电池确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电池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可以人为控制的持续电流,为今后电流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电流效应的应用打开了前景,并很快成为进行电磁学和化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4.关于电的科学知识
关于“电”的十个小常识一、电的旅程有哪些环节?发电——变电——输电——变电——用电①电力输送的源头:发电②电力输送的媒介:输电③电力输送的终端:用电通过发电厂发出电,进入变电站把电压升高,以便电能可以送得更远,线路通过输电铁塔输送到远方。
再通过变电站将电压降低,以便工厂和大型商场使用,再通过变压器将电压降得更低,以便家庭使用。二、电的速度有多快?输电是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之后的“第六种运输方式”。
电场以每秒30 万公里的光速传输,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同时完成。为了可靠地供电和优化资源,降低用电成本,我们将输电线路联成一个大电网,供人们使用。
电场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可以绕地球差不多8圈。三、为什么要变压?人们可以把水储蓄在罐子中,可是电无法储存,必须在一瞬间制造它,并通过电线输送。
为让电流能输送更远,就要给电增加电压。电流从升压变电站里流出后,就会进入高压线。
高压线远离地面,架设在巨大的铁塔上,将电流从发电站送往各地。四、可发电的能源有哪些?可发电的能源主要分为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目前主要以传统能源发电为主。传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
五、什么是“西电东送”?我 国西部地区水力资源丰富,缺乏开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缺乏能源。通过“西电东送”这一能源发展战略,开发西部水电、火电,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地区,既 为西部省区把电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又缓解了东部电力紧缺的现状,促进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利用。
六、为什么要巡线?线 路工人沿着电线塔巡视,检查设备是否完整,若有被损坏就要及时报告上级部门,进行抢修,以免耽误电源的正常输送。因为有些线路要跨越山河,或在崇山峻岭之 间,巡线工作十分艰苦。
超高压巡线员登上高压线后,脚下的电缆离地面最近距离为12米,最高则达800米。心理素质和体能要绝对过硬。
七、输电线路遇到冰雪灾害怎么办?暴风雪会使电线上结出凝冰,有的铁塔因为不堪承受冰雪的重力,倒塌在地。现在最新研发的直流融冰装置,安装在覆冰线路上,冰雪就可以一点点融化。
八、高压线有辐射吗?很多人会疑惑输变电设施周围的电磁环境是否安全。其实,我国的输变电设施的电力频率是50赫兹,只有频率超过3000 赫兹的电力才会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形成辐射,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变电站或高压电线对健康安全产生影响。
九、1度电能做什么?最能跑的1 度电:电动自行车跑约80 公里最凉爽的1 度电:普通电风扇运行约15 小时最清洁的1 度电:9 瓦的节能灯亮超过100 小时最娱乐的1 度电:看电视约10 小时最解渴的1 度电:烧开水约8 升最消暑的1 度电:生产啤酒约15 瓶最保暖的1 度电:织布约10 米十、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度电,会有怎样的效果?我国13.3 亿人口,一年能节约13.3亿度电,假设1 度电0.61 元,则13.3*365 = 4854.5 亿度;4854.5*0.61 ≈ 2961.2亿元。以广州每年用电637.51 亿度计,4854.5÷637.51 ≈ 7.6 年,一年节约的电够广州用7.6年。
发1度电需要用0.3 千克标准煤,会产生0.8 千克二氧化碳。按上述算法:4854.5*0.8 = 3883.6 亿千克= 3.8836 亿吨,可以减少3.883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5.防电安全小常识
1、避免在电线杆、变压器等电力设施附近走动,遇到垂落的电线尽可能绕行。
2、避免与信号灯杆、落地广告牌等的金属部分接触,尽量不要蹚水。
3、如发现供电线路断落在积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记号,提醒其他行人不要靠近,并及时打电话通知供电部门。
4、一旦发现有人在水中触电倒地,不要贸然靠近或尝试接触施救,先确保自己处于安全区域。如果能找到电源开关,应尽快切断电源;如果无法找到,在使用绝缘材料工具的前提下,可尝试使触电者和电源分离,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5、如果有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可用单腿跳跃行至安全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涉水触电咋防范?(多棱镜)
6.总结有关安全用电的科学知识
总结有关安全用电的科学知识,不必写太多 大约100字左右。
安全用电,其实1000字都写不完。
一、触电的危险性;人体触电时如果100mA流经人体即能致命,所以应当尽快使触电者摆脱电源。
二、触电时有多少电流通过人体;当人体与任何一根相线接触时,对于中性点接地电阻为4欧时,人体电阻为1000欧时,此时的电流是0.219A,这是非常危险的电流,因此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没有保护装置是即对不允许的。
三、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电流入地处,20米以外,电压接近于零。当人受到接触电压时,两脚间就呈现电位差。
四、接地与接零。
五、安全操作。
六、安全用具。
七、现场急救。
7.节约用电小常识
一、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要接触良好才能节电,否则会增加耗电,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电器。
二、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要及时消除才能提高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约了电能。
三、使用电热取暖器的房间要尽量密封,防止热量散失。室温达到要求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四、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W或700W的调温电熨斗。这种电熨斗升温快,达到使用温度时能
自动断电,不仅能节约电能,还能保证熨烫衣物的质量。
五、如熨烫的衣物面料不完全一样,应先熨烫耐温较低的化纤衣物,待温度升高后再熨烫耐温较高
的棉麻织物。断电后利用余热还可再熨烫一部分化纤衣物。
六、电风扇的耗电量与扇叶转速成正比。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尽可能用中、慢档。如400毫米
扇,用快档耗电量为60W,选用慢档只有40W。
七、对于空调,室温设置于27至28℃为宜,另外开启空调时,要关闭门窗;定期清洗隔尘网,可节省
30%的电力;不要频繁启动,停机后必须隔2至3分钟以后再开机。
扩展资料:
(1)节约电能,也就是节约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从而使全国的能源得到节约,可以减轻能源和交通运输的紧张程度;
(2)节约电能,也就意味着相应地节省国家对发供用电设备需要投入的基建投资;
(3)节约电能,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情况下,节电同时必定会促进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4)节约电能,要靠加强用电的科学管理,从而会改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5)节约电能,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失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有限的电力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电能利用率,更为有效地利用好电力资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节约用电
8.关于电的知识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科学上规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
摩擦起电只是一种现象。近代科学告诉我们: 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当物体失去电子时, 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跟多余的电子结合在一起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 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使客观上存在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9.四年级——科学——电的知识
古代发现 在中国,古人认为电的现象是阴气与阳气相激而生成的,《说文解字》有“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
《字汇》有“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
在古籍论衡(Lun Heng,约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时期)一书中曾有关于静电的记载,当琥珀或玳瑁经摩擦后,便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记述了以丝绸摩擦起电的现象,但古代中国对于电并没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腊的哲学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会吸引绒毛或木屑,这种现象称为静电(static electricITy)。
而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在古希腊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腊文的静电为(elektron)近代探索 18世纪时西方开始探索电的种种现象。
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当物体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电就称为带正电;若少于正常份量,就被称为带负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人为规定的),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正电、负电两种名称则被保留下来。
此时期有关“电”的观念是物质上的主张。 富兰克林做了多次实验,并首次提出了电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一个风筝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
从物质到电场 在十八世纪电的量性方面开始发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与1785年库仑(C.A.Coulomb 1736-1806)发现了静态电荷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静电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意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他提供首次的连续性的电源,堪称现代电池的元祖。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场效应的变化,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电力线的概念。
这是首次强调从电荷转移到电场的概念。电场与磁场 1865年、苏格兰的马克斯威尔(J. C. M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数学式,这理论提供了位移电流的观念,磁场的变化能产生电场,而电场的变化能产生磁场。
马克斯威尔预测了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国赫兹(H.Hertz)展示出这样的电磁波。结果马克斯威尔将电学与磁学统合成一种理论,同时亦证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马克斯威尔电磁理论的发展也针对微观方面的现象做出解释,并指出电荷的分裂性而非连续性的存在,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假设这些分裂性的电荷是电子(electron),而电子的作用就依马克斯威尔电磁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1897年英国汤姆生(J.J.Thomson)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
而1898年由伟恩(W.Wien)在观察阳极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粒子的存在。 电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
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放电,就是使带电的物体不带电。
放电: 放电并不是消灭了电荷,而是引起了电荷的转移,正负电荷抵消,使物体不显电性。 雷电: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地球大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大气对流运动现象,其中有一部分大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水气云团。
作高速对流运动的水气云团,作切割地球地磁场运动,水气云团从而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水气云团的两端形成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受大气对流的冲击,异种水气云团积电层在空中相遇,从而产生巨大的电荷放电现象,形成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雷电一般产生于旺盛的雨季,伴有强烈的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雷电产生的自然条件是:热带大气云团,向东、或向西作高速运动,才能产生雷电现象。作高速运动的寒带大气云团,不可能产生雷电;向南、或北作高速运动的大气云团,也不可能产生雷电。
雷电产生的物理条件是: 1、产生雷电的大气层是一个以水为溶剂与其它溶于水的微量物质为溶质组成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的水气云团,以及包围水气云团的绝缘空气组成。 在水气云团中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内,存在着微量的酸、碱、盐等物质,这些酸、碱、盐等物质在水气中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为雷电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电荷源。
2、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需作切割地球磁场运动,从而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形成巨大电荷体。 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可能向上、向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等方向运动,只有当水气云团有向上、向下、向东、向西作高速运动时,高速运动的水气云团才作切割地球磁场的运动,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当巨大的水气云团在高速切割地球磁场。
1、分布式光伏+荷随源动:江亿院士通过卫星高分图片+现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市和农村的屋顶进行了统计,全部铺设光伏可产生4.18万亿kWh电力。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地消纳,不需要远距离传输。未来凭借对天气变化颗粒度很细的预测能力,用电可能会从“源随荷变”转变为“荷随源动”。
2、储能(抽水蓄能):新能源无法独立支撑供电,因此目前全额上网的新能源,均需要配置10%~20%的储能。因此,新能源+储能的综合度电成本何时能够低于脱硫煤标杆电价(0.4元左右),将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当前抽水蓄能是当前最成熟、装机最多的主流储能技术,使用寿命长,综合效率高(70%-85%),且仅有0.21-0.25元/kwh的度电成本,在各种储能技术中成本已是最低。有公司预测,2025年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将达0.15元,也就是说2025年光伏+电池储能度电成本有望低于脱硫煤标杆电价0.4元。所以这两种将会是绿色能源的龙头。
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宣布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规划10个数据中心集群。
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之后,又一个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拉开了序幕。
毕竟,在碳中和目标确定的背景下,数据中心减碳压力明显。国家发改委人士公开表示,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所谓“东数西算”,“数”指数据,“算”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分析人士认为,“东数西算”工程的本质,在于解决目前各类数字经济业态蓬勃发展所需要的算力需求与我国算力增长速度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 社会 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 社会 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同时,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仍处在较低水平。《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整体上架率为50.1%,华东、华北、华南约在65% 68%,华中为39%,而西部地区的西北和西南分别为 34%和41%,低于平均水平。
然而,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需要通过技术和空间的重新配置来缓解这种矛盾。
从工程推进节奏来看,数据中心的布局调整呈梯次推进。一方面,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率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中心承接。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确保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
西部地区的能源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的布局之所以向西部转移,首先在于数据中心迫切的减碳需求。
作为能耗和碳排放贯穿其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巨兽”,近年来,数据中心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迅速。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专家测算,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能源消耗达到2166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加44%,占全 社会 用电量的2.6%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5亿吨,较2020年增加3915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14%左右。
同时,上述专家预测,“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在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行业逐步实现碳达峰并进入平台期时,数据中心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的少数行业。
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能源消耗总量将达到3500亿千瓦时,约占全 社会 用电量的4%,电能利用率(PUE)1.30;二氧化碳排放2.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接近2%,碳排放强度(CUE)为0.76。到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能源消耗总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 社会 用电量5%以上,电能利用率(PUE)降到1.30以下;二氧化碳排放约3.4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接近3%。
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据了解,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其中,风力资源占85%以上,太阳能资源占90%左右。
更重要的是,数据中心的算力及负荷需求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缓解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的时空矛盾。
尽管目前我国弃风、弃光率不断下降,风光消纳不断向好,但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地区仍是消纳“洼地”。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光伏利用率达98%,风电利用率达96.9%,但其中青海地区的风电利用率为89.3%,光伏利用率为86.2%;新疆和蒙西的风电利用率分别为92.7%及91.10%。
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下一步,还将强化能源布局联动,加强数据中心和电力网一体化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向数据中心供电。支持数据中心集群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
西部证券研报显示,通过“东数西算”能够将高耗电的数据中心放置在西部具有丰富风、光、水电资源的地区,不仅能够实现减碳目标,也能够拉动新能源及配套设施的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