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自考详细介绍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科主要从事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污染物监测技术和废弃物热力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及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系统工程研究等。
本学科属于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与该一级学科的其它各二级学科有密切关系并相互渗透,并将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和现代控制工程等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并有机交叉。
我校本专业主要研究:低污染、高效燃烧技术,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技术),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废弃物热力处理技术,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分析技术。欢迎具有环境工程、应用物理、电子技术、光学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背景的考生跨学科报考。
7月26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第九场主题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
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五年来,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
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在前沿科学技术方面,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生物农药品种在微生物底盘中的高效合成,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原材料来源受限及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自主开发的基因编辑器CAS12ij,为我国种业振兴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农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超前部署“细胞培养肉”前沿研究,2019年11月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与乡村振兴科技供给。
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校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问题。五年间,高校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围绕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应用,针对破解我国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科技支撑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例如,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与系统实施方式上引领技术革新,已在全国快速应用推广;同济大学采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循环农业模式,建设阜南县有机废弃物消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基地,总投资10.44亿,作为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样本向全国推介。
三是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超过500个,打通转移转化通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例如,在主粮方面,吉林大学的抗盐碱水稻“吉大6号”“吉大7号”“吉大158号”推广面积800余万亩,增产4亿公斤,为农民创收12亿元。在经济作物方面,华中农业大学在长江流域湖北油菜主产区推广优质油菜累计1.5亿亩,在西北、东北地区推广麦后复种饲料油菜150万亩,仅饲料一项,为农民增收4.5亿元;东北农业大学东农系列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占黑龙江省大豆面积的1/10,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农民新增效益3亿元。在蔬菜方面,厦门大学新型胡萝卜试种成功,亩产1.3万余斤,每亩可增收4000余元,且种植成本大幅降低,每亩仅需800元,比进口种子价格降低73%。在家畜方面,广西大学科研团队指导全区453家牛羊规模企业通过生态养殖认证,指导和帮扶全区54个贫困县开展牛品种改良工作,品种改良母牛69.69万头,产杂交牛48.82万头,为群众增收19.53亿元。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各高校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培育涉农高质量人才;依托 “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开展调研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如清华大学围绕乡村设计、产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开展讲座近30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50余人进行分享;通过农业骨干技能培训覆盖5000多人次,通过乡村振兴云讲堂覆盖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
五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五年间,各高校共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00余个,服务乡村振兴条件能力大幅提升;成立近800个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基地、科技服务点等乡村振兴对接点,深度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如北京大学塞罕坝观测站立足科学前沿,通过多学科长期综合研究,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面临的“林水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为主线,形成了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全球变化控制实验、不同造林模式的适应性监测的研究体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方面,近200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政策研究机构,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模式,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围绕精准脱贫总目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培训优势,联合相关中央直属单位,探索组团式帮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实际,探索多种富有成效的脱贫模式与机制。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摸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还有如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复旦大学“光伏农业+科技教育”融合扶贫模式等。
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广大高校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涉农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院、“一带一路”绿色科技扶贫创新联盟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00余个。积极培育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治理新机制新体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8个国家的95个科教单位成立“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8个农业示范园。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乡村振兴引才引智。
还有电气四虎。分别是清华,西交,浙大,华科。然后是西南的重大和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工,都在电气方面实力强劲。报考身体如果没有什么传染病之类的,是没有问题的。
下面是名单,2012年发布的,你看下,希望采纳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080800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
北京:(10003)清华大学 (10004)北京交通大学 (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019)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10056)天津大学
河北:(10080)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0112)太原理工大学
吉林:(10188)东北电力大学
黑龙江:(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10248)上海交通大学
江苏:(10286)东南大学
湖北:(90038)海军工程大学
湖南:(10532)湖南大学 (10533)中南大学
重庆:(10611)重庆大学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080801 电机与电器
北京:(10007)北京理工大学 (10019)中国农业大学 (10054)华北电力大学
(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320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河北:(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10082)河北科技大学 (10216)燕山大学
辽宁:(10141)大连理工大学 (10142)沈阳工业大学 (101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黑龙江:(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10247)同济大学 (10252)上海理工大学 (10280)上海大学
江苏:(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288)南京理工大学 (10290)中国矿业大学
(10295)江南大学 (10299)江苏大学 (11117)扬州大学
浙江:(10335)浙江大学
安徽:(10359)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10386)福州大学
江西:(10403)南昌大学
山东:(10422)山东大学
河南:(10459)郑州大学 (10460)河南理工大学 (10462)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10487)华中科技大学 (10497)武汉理工大学 (10500)湖北工业大学
(86215)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
湖南:(11535)湖南工业大学
广东:(10561)华南理工大学 (11845)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10593)广西大学
四川:(10610)四川大学 (10613)西南交通大学
陕西:(10698)西安交通大学 (10699)西北工业大学 (107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10019)中国农业大学 (10054)华北电力大学 (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230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8380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天津:(10060)天津理工大学
河北:(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10216)燕山大学 (90035)军械工程学院
山西:(10108)山西大学
内蒙古区:(10128)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10141)大连理工大学 (10142)沈阳工业大学 (10145)东北大学
(10151)大连海事大学 (10154)辽宁工业大学
黑龙江:(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 (10217)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海:(10247)同济大学 (10256)上海电力学院
江苏:(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288)南京理工大学 (10290)中国矿业大学
(10294)河海大学 (10299)江苏大学 (82303)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90006)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10335)浙江大学
安徽:(10359)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10386)福州大学
江西:(10403)南昌大学 (10404)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10422)山东大学 (10424)山东科技大学 (10433)山东理工大学 (11065)青岛大学
河南:(10459)郑州大学 (10460)河南理工大学
湖北:(10486)武汉大学 (10487)华中科技大学 (11075)三峡大学
湖南:(10536)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10561)华南理工大学 (11845)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10593)广西大学
重庆:(90025)后勤工程学院
四川:(10610)四川大学 (10613)西南交通大学 (10623)西华大学
贵州:(10657)贵州大学
云南:(10674)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10698)西安交通大学 (10699)西北工业大学 (10700)西安理工大学
(10704)西安科技大学 (90045)空军工程大学
甘肃:(10731)兰州理工大学
新疆:(10755)新疆大学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北京:(10054)华北电力大学 (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230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河北:(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10216)燕山大学
辽宁:(10142)沈阳工业大学
黑龙江:(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
江苏:(10299)江苏大学
浙江:(10335)浙江大学
山东:(10422)山东大学
湖北:(10486)武汉大学 (10487)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10536)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10561)华南理工大学
广西:(10593)广西大学
四川:(10610)四川大学 (10613)西南交通大学
陕西:(10698)西安交通大学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北京:(10007)北京理工大学 (10009)北方工业大学 (10054)华北电力大学
(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230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82605)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90034)装甲兵工程学院
河北:(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10107)石家庄铁道学院 (10216)燕山大学
(90035)军械工程学院
山西:(10109)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10128)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10142)沈阳工业大学 (10145)东北大学 (10146)辽宁科技大学
(101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0150)大连交通大学 (10151)大连海事大学
(10154)辽宁工业大学
吉林:(10183)吉林大学 (10190)长春工业大学 (10201)北华大学
黑龙江:(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 (10217)哈尔滨工程大学 (10219)黑龙江科技学院
(10220)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10247)同济大学 (10252)上海理工大学 (10254)上海海事大学 (10255)东华大学
(10280)上海大学
江苏:(10286)东南大学 (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288)南京理工大学
(10289)江苏科技大学 (10290)中国矿业大学 (10294)河海大学 (10295)江南大学
(10299)江苏大学
浙江:(10335)浙江大学
安徽:(10359)合肥工业大学 (10360)安徽工业大学 (10361)安徽理工大学
福建:(10386)福州大学
江西:(10403)南昌大学 (10404)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10422)山东大学 (10424)山东科技大学 (1042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0433)山东理工大学 (90039)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河南:(10459)郑州大学 (10460)河南理工大学 (10464)河南科技大学
湖北:(10486)武汉大学 (10487)华中科技大学 (10497)武汉理工大学
(10500)湖北工业大学 (90047)空军雷达学院
湖南:(10530)湘潭大学 (11535)湖南工业大学 (9000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广东:(10558)中山大学 (10561)华南理工大学 (11845)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10593)广西大学
重庆:(90010)重庆通信学院
四川:(10610)四川大学 (10613)西南交通大学 (10614)电子科技大学
(10623)西华大学 (82809)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贵州:(10657)贵州大学
云南:(10674)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10698)西安交通大学 (10699)西北工业大学 (10700)西安理工大学
(107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0704)西安科技大学 (10705)西安石油大学
(10708)陕西科技大学 (10709)西安工程大学 (90045)空军工程大学
甘肃:(10731)兰州理工大学 (10732)兰州交通大学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
专业名称: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北京:(10054)华北电力大学 (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河北:(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10216)燕山大学
辽宁:(10141)大连理工大学 (10142)沈阳工业大学 (10145)东北大学
(101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10183)吉林大学
黑龙江:(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10280)上海大学
江苏:(10288)南京理工大学 (10299)江苏大学 (10319)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10335)浙江大学
安徽:(10359)合肥工业大学 (80168)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福建:(10385)华侨大学 (10386)福州大学
山东:(10422)山东大学
河南:(10459)郑州大学 (10462)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10486)武汉大学 (10487)华中科技大学 (10497)武汉理工大学
广东:(10561)华南理工大学 (11845)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10593)广西大学
重庆:(10617)重庆邮电大学
四川:(10610)四川大学 (10613)西南交通大学
陕西:(10698)西安交通大学 (10699)西北工业大学
甘肃:(10731)兰州理工大学 (10732)兰州交通大学
新疆:(10755)新疆大学
学科门类:08 工学
一级学科:0808 电气工程理
北京: (10054)华北电力大学
080821 电力经济
(8230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080821 可再生能源
(80148)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080820 生物电工
080821 微纳电工技术
080822 能源与电工新材料
黑龙江: (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
080820 电介质工程
浙江: (10335)浙江大学
080820 电力工程管理与信息化
080821 航天电气及其控制
湖北: (10487)华中科技大学
080820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080821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10486)武汉大学
080820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技术
重庆: (10611)重庆大学
080820 电气工程(建筑电气)
四川: (10613)西南交通大学
080820 电磁浮悬与超导工程
080821 电气系统控制与信息技术
080822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
知识结构要求
就业方向
修业年限
授予学位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
知识结构要求
就业方向
修业年限
授予学位
[编辑本段]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和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编辑本段]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编辑本段]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编辑本段]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编辑本段]主要专业实验
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等
[编辑本段]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编辑本段]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
[编辑本段]修业年限
四年
[编辑本段]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开设院校 烟台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西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五年)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商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商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南京化工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集美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五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燕山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石油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茂名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苏州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燕山大学 中原工学院 新疆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其中粗体为国家重点学科)
能源动力学 目录[隐藏]
一、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1. 形成时期
2.计划经济的调整
3.新的调整
4.现状
5. 国外相应专业设置的对比
二、能源动力学科面临的形势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
国防安全问题
三、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主要特点 1. 与环境问题的密切相关性
2. 不同学科间的高度交叉性
3. 对国家政策法规及发展计划的依赖性
4. 基础知识的广泛适用性
5. 专业方向的对口性
四、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1. 中长期发展规划
2. 对能源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
2. 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初探
(1)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2)国内部分大中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3)部分高校中进行建设大机类专业的探索
(4)建议教育部促成继续教育制度
一、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1. 形成时期
2.计划经济的调整
3.新的调整
4.现状
5. 国外相应专业设置的对比
二、能源动力学科面临的形势 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
国防安全问题
三、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主要特点 1. 与环境问题的密切相关性
2. 不同学科间的高度交叉性
3. 对国家政策法规及发展计划的依赖性
4. 基础知识的广泛适用性
5. 专业方向的对口性
四、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 1. 中长期发展规划
2. 对能源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
2. 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初探
(1)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2)国内部分大中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3)部分高校中进行建设大机类专业的探索
(4)建议教育部促成继续教育制度
[编辑本段]一、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1. 形成时期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汽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六七十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新的挑战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 2. 不同学科间的高度交叉性
能源动力学科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就涉及到以下各学科:(1)热学学科;(2)力学学科;(3)机械制造学科;(4)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学科;(4)水力发电学科;(5)化学学科。为适应21世纪初我国能源学科发展的需要,应当在各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适当安排各个有关学科的知识。美国设有机械系的各高等院校,之所以专业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宽(除了机械与热流科学外还包括信息控制,生物力学, MEMS等) ,也是与本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密切相关的。类似地,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不但要以传统的热、力、机械、强/弱电等为专业基础,还与新兴的信息、生命、生物以及能源等相互交叉。
3. 对国家政策法规及发展计划的依赖性
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国家的发展政策。最典型的是核工程专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在核能发电上没有投资新建项目,使得我国各高校的有关核能发电方向的教师都一度没有足够的学生,有的甚至准备转业。以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核电,情况就有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需要核能专业毕业生的数目超过了可分配毕业生的人数。
4. 基础知识的广泛适用性
节能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节能的知识不仅能源动力学科的学生应当掌握,也是几乎所有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这就要求不仅要做好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也应当承担起向所有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节能技术教学的任务。
5. 专业方向的对口性
目前,我国能源动力学科的不同专业方向服务于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还多少带有产品专业的烙印。不仅在冷的方向与热的方向中,主导专业的工作机械与系统差别巨大(例如制冷机与发电厂),就是在同一个专业方向,例如热方向中,锅炉与 汽轮机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旨在以零距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与学校,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到对口的专业单位工作,及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些专业工厂希望能找到进厂后能立即从事本专业具体技术工作的学生,而目前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这些单位的需要。所以,急需解决以能源动力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与目前能源动力类大部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专门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以上这些特点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确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
[编辑本段]四、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1世纪我国在能源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是:(1)人均能耗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虽大,但人口过多,人均能耗水平很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能源效率低: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1.4%,与先进国家相差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3)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石油探明采储量居第11位。但中国人口众多,我国煤炭人均探明储量是世界人均值208吨的70%,石油人均探明储量为世界人均数的11%,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数的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数也低于世界人均值;(4)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调整:我国高度依赖煤炭的消费,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75%,过多地使用煤炭必然会带来效率低 、效率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 针对上述我国能源状况,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现状与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是我们考虑能源动力类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
1. 中长期发展规划
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是:以保障供应为主线,实施“节能优先、供应安全、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远近结合、分阶段部署,争取用三个15年,初步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节能优先战略 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的先决条件,中国人口基数大,到下世纪中叶将超过15亿。无论是从国内资源还是世界资源的可获量考虑,中国只有创造比目前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能源效率,才可能在有限的资源保证下,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如果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替代现有落后技术和设备,全部节能潜力可达目前能源消费量的50%,如用国内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落后设备的更新,总节能潜力可达目前能源消费量的30%。 (2)优化能源结构 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维持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结构,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中国要改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状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由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先进国家油气比例在60%以上,中国现在为20%,到2020年,水电和核电可分别占一次能源的10%和3.7%。可见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多种优质的清洁能源。从全国来看,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某些大城中可否先行,率先实现能源供应的优质化? (3)发展清洁煤技术 煤炭在未来几十年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清洁地利用煤炭必将是能源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从长远来看,应减少煤炭在终端的直接利用,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和气体、液体燃料的比例,必须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 (4)适当发展核电 ,加快核电国产化 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能力,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以有竞争力的电价为目标,实现核电国产化。同时,积极支持我国自行开发新一代核电站工作,为“十一五”及以后核电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中,将核电及核燃料设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等也列为重点领域。 (5)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降低进口的风险,拟采取以下措施替代石油:一是水煤浆代油,此技术应积极推广;二是煤合成液体燃料,现在中国分别与美国、日 本、德国等合作研究开发;三是生物质液化,可引进技术或进行合作生产;四是发展天然气汽车和电动汽年。 (6)提供优惠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可再生能源才是清洁能源。因而,可再生能源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近年来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技术逐步趋于成熟,经济上也逐步被人们接受。欧洲一些国家拟在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 的比例达到10%,中国政府也制定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要求 在15年中实际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数量从目前的近300Mtce增长到390Mtce。
2. 对能源人才培养的要求
上述我国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今后5~10年内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以下几方面要求:(1)要大力培养具备洁净煤燃烧技术知识的人才。(2)要大力培养从事核电和水电技术工作的人才。(3)要培养具备从事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工作的人才。(4)要使所有培养的人才掌握节能理论与基本节能技术。(5)大力加强能源预测与规划人才的培养。五、我国能源动力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模式
1. 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
(1)多层次——根据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能源动力学科的人才层次可分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 (2)多规格——在本科层次中,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4种人才规格:1)研究型大学(更为确切地应为研究型专业)毕业生。2)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生。3)教学为主型大学毕业生。4)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
2. 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初探
(1)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学术型以及复合型(研究与应用)人才,是研究生考生的主要来源;专业教学内容可偏于通识(详细要求与规格待补充)。 (2)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学术和应用型人才为主,部分学生构成研究生的考生源;教学内容以宽口径专业为主。 (3)教学为主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应用型为主,部分学生为复合型,专业教学内容可以宽口径及大模块相结合。 (4)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培养应用型学生,专业教学内容以大模块为主。六、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建设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