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海底智慧生物用之不尽的新能源
能源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但随着人们对于能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大,已经探明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储备十分有限。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如果人们按照现在的用法去挥霍这些地球上蕴藏着的煤、石油或天然气,化学能源将在四五十年后枯竭。能源危机使科学家们忧心忡忡,迫使人们的视野逐渐转向新能源上。
所谓新能源,是对已成熟的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即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十分多种多样,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都是新能源。而这一次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十分新兴的能源,叫做“可燃冰”。“可燃冰”的名字使人一听就感到一头雾水,冰怎么可能燃烧?原来,“可燃冰”并不是真正的冰,将可燃冰中形象地加入“冰”一字是由于它外形惊似晶莹剔透的白色固体物质。而“可燃冰”的实质是一种可燃气体 ——甲烷,所以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
早在1965年,就有苏联科学家曾发表论文叙述预言过海洋底部的地层表中可能存在的“可燃冰”。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北极的海洋深处发现了大量的这种曾被估测过的“可燃冰”。当将这种“冰”从海底捞出来时,它很快就会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奇异的是这些附着在“可燃冰”上的气泡居然都能被点燃。甲烷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这是“可燃冰”化学成分的一大特点。
然而,可燃冰的形成并不是轻易而简单的,需要等到一种特定的环境在能被酿造。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温度、压力和原料是三个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首先,温度不能过高(高于20摄氏度),否则“可燃冰”会因为受热分解而烟消云散。但是因为海底温度的常态就是处于2~4摄氏度之间,所以这一因素在深海区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考虑。第二个因素就是一定的高压(30个大气压),现在普遍认为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这个因素在海底也是迎刃而解,即以深海的深度这种高压随处都是。最后一点便是需要一定埋藏在海底泥沙中的掉下来的生物遗体,来经过细菌的分解后产生足量的甲烷气体作为“可燃冰”形成的原料。这一点也不难再深海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海底积累起来的残骸简直比陆地上多得多!所以,这种“困难环境”是针对于陆地的,海底却是“可燃冰”最好的制造厂。
可燃冰同时也是一种节能且环保的能源。现代汽车大多数是用石油来发动的,但一旦将石油该换为可燃冰,会比之前节能且环保许多。所以说这也是可燃冰的一大好处。
可燃冰产生于深海底,以前人们对于它的重视度并不够大,导致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很少,直到近几年,人们逐渐发现可燃冰的储量十分的多,在深海储存的可燃冰可达全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2倍,美国、中国、日本发达国家才纷纷投入巨资来勘探调查,至今在海底发现了116处含有“可燃冰”的所在地。如果海底智慧生物真的存在,那么这种能源的存在几乎可以用“宝库”来描述,他们可采用的能源要远远比人类可以用到的多。
但不管是什么能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需要的是爱护和节省,用行动来为未来创造出一片蓝天!
1、宝藏一: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
海参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名贵海味。然而,你可能没有想到,有几种海参会从肛门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牡蛎——这种小小的贝类,十分鲜美可口,不过,它更大的价值却是由于含有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2、宝藏二:矿产资源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国际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
海洋文化
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李二和《舟船的诞生》一文中,后被国内外学界陆续引用。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
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人类海洋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人类的特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渴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洋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中,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在广袤无垠的太空看地球,地球的外表就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正是因为地球上大范围内都是海洋的原因。所以要想探究地球的秘密,那就需要有能够潜入深海的技术,所以我国的蛟龙号便孕育而生。
蛟龙号刚问世的时候,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对于深海领域的探索又更进一步,而目前蛟龙号所能够下潜到的深海深度已经达到了7300米,这是一个非常骄傲的数字,并且刷新了世界下潜深海的深度记录,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深海探索技术,我们也要把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便是首要任务。
那么下潜到7300米深的深海之中的蛟龙号,又有着什么样的发现呢?毕竟深海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太过于遥远与神秘,其底下究竟藏着什么,也只有生物进去的蛟龙号才能够明了。
当然蛟龙号下潜到如此深的海域,也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在海底的时候,蛟龙号发现了,这片海域下面有着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这一发现无疑是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十分兴奋的,也引起了国外的普遍关注。毕竟如今的国际社会中,资源是最吃香的一种东西,各大国之间相争,无非就是为了争取资源。而资源有多重要,看看伊拉克被外国所制裁的模样便可得知。
但是在看似无底的深海下,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等待着更为先进的科技去探索,所以世界各大国之间也都不断的在发展自身的深潜技术,希望能够争夺海底资源来发展自身实力。而中国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那么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便是首要任务。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