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2040》带给我们的遐想 新能源汽车真的就是为环保而来?
?
2019年澳大利亚拍摄的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2040》在柏林电影节上映,我近日也刚刚看完全片,整部影片从父女的视角去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穿插了女儿在2019年和2040年的生活现状对比。同时,导演让一些儿童在镜头前述说各自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不过会感觉到明显的引导成分在其中,尤其是片尾那句“我希望人们落实环保3R原则”不像是出自儿童之口),但是整部纪录片所倡导的环保理念还是值得人们去深究,必须肯定它在正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本片提出的一系列环保问题也激发出我的很多共鸣,在劳伦斯·史密斯的著作《2050人类大迁徙》中也深入讲述了地球碳排放日趋严重,其中大部分的热量被大海吸收(在《2040》纪录片中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大海吸收了90%的热量和过量的二氧化碳”),这让海洋温度持续增高,相比150年前海水酸度增加了30%。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南北极冰帽开始消融,冻土变得松散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海洋中能够有效吸收碳排放的珊瑚礁和藻类因为海水酸度提高而死亡,造成多米诺效应大量的鱼类死亡和部分海洋生物的灭绝。
人类在加大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中,形成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才有了1997年的《京都协定书》。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海平面不断上升,各地风暴、海啸、旱涝等情况也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这里自然也绕不开汽车排放这个话题,世界著名的美国汽车行业杂志Wardsauto公布,截至2011年8月16日,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各种汽车,包括轿车、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总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在美国汽车占了碳排放总量的20%,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走高,我们的蓝色星球确实在不断地经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纪录片里面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未来加大推广智能化纯电车,城市出行实现共享化,这和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基本还是一致的,未来的蓝图虽然美好但是这背后呢?理想总是显得丰满诱人,而现实往往又让理想碎了一地。
在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中东的几大产油国各自叫卖,有了相互间的竞争就会压低售价来争取更大的市场,消费者最乐见其成,因此当时油价非常低廉。你看看那会美国生产的汽车动不动就是8缸、10缸,甚至还有配备12缸发动机的跑车,那会真是油价便宜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好景不长,美国为以色列撑腰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那些阿拉伯的“骆驼”们开始向欧美国家禁运石油,暂停出口导致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没有石油这种工业“血液”的支撑,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消费不振,经济陷入萧条,好吧!这让西方国家纷纷掉进坑里。
好不容易刚刚爬出坑,没隔几年又爆发了伊朗和伊拉克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接憧而至,好在世界产油国不只中东一家,也让一些非产油国熬过了危机。但是接二连三的“鞭笞”开始让一些国家长了记性,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相似的尴尬局面,除了在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囤积石油,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至关重要,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才有了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些新事物。一切的产生都是源于危机,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产物,现实给出的答案是不是很“残酷”。环境保护、降低碳排放、解决能源短缺,这些只是表面的浅层描述,其实很多现象产生其背后的原因无非还是“利益”二字。
所以,在《2040》纪录片中所展现的10后新能源车来取代全部的燃油汽车,我们要告别内燃机、告别石油,出门依靠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纯电车接送目的地,这些我们暂时听听就好哈。纪录片塑造的未来场景比较乌托邦,毕竟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利益集团还是把持着绝对话语权,片中也提到石油时代的既得利益巨头们每年投入10亿资金对碳排放造成的危害进行“辟谣”。我也曾在一些杂志和网站上看到过,有专家表示地球经历过多次的气候巨变,但最终都能通过大自然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温室效应之后还可能出现冰河期。我也只能“哈哈”了,这就好比病人已经出现重疾症状,却对其不闻不问、不及时医治只说靠自身的免疫力,病人还能康复一样的无稽之谈。所以,要真的取缔燃油车,全面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从石油时代回到电力时代现实中会面临层层阻力,除非全球石油储备真的到了消耗殆尽的地步。
我们知道中国并非产油国,而国内的基建、工厂、汽车让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很大。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俄罗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的进口占比也不小。就石油储备而言,中国的石油储备也能在石油进口中断的情况下支撑33天左右。至于33天左右的石油储备供应,离国际能源署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规定的90天石油储备“安全线”,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知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8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
想要脱离石油造成的能源约束,除了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之外,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同步推进,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去年3月,海南省政府就正式印发《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其中提出“2030年起,海南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去年,我去了一趟雄安新城参观,发现新城区内必须是纯电车才能进入或者就搭乘新能源大巴,燃油车必须停放在城区外的停车场。国家已经在很多新建城区或者是一些大型园区内逐步推广新能源试点,当新能源车慢慢普及之后,以后很有可能在部分城市只能使用智能化纯电车,中国的未来可以说是离《2040》中所构建的发展蓝图最近的。
未来也许燃油车会像磁带、唱片、CD光盘一样告别历史舞台,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明确了这点,只是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真的不得而知。也许快则10年、可能20年,甚至燃油车还将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关乎环保问题(可能绝大部分人还没有环保意识,毕竟照顾好工作与生活才是每天的日常),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资源的储备量,还有随着用车成本的不断上升,道路交通负担太重造成拥堵频繁,也会加快汽车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汽车共享化的到来,真的到了这一天也许《2040》中所塑造的场景才能真实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篇“The Kubuqi Model: A New Life for the People of the Desert”(库布奇模式:沙漠人民的新生活)的文章在罗马尼亚Occidentul Romanesc报纸的网站首页发布,并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随即在罗马尼亚和西班牙两国全国发行。
为何罗马尼亚的报纸用整个版面专题报道了一个中国沙漠里的牧民?
为何关注罗马尼亚文化的网站会在首页焦点位置推出沙漠人民的故事?
为何库布其沙漠人的故事还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随即报纸全国发行?
文章的作者、资深记者Camelia Julie甚至说:“我们只需要看看牧羊人巴布的故事,就可以了解沙漠的转变对整个人类以及这个星球的意义”。
近日,蓝海云将巴布的故事拍摄成短纪录片,在蓝海云平台传播之后,记者Camelia Julie看到了治沙前后巴布一家人生活的改变。
之前被沙漠困扰的巴布,全家挤在用稻草和泥做成的十平米的房子,经库布其模式的改造,沙漠变绿洲后,巴布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故事中以巴布为代表的库布其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让Camelia Julie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布在罗马尼亚报纸上。
Occidentul Romanesc报纸创立于2011年,是关于世界各地罗马尼亚人的综合性报纸,以罗马西亚语和西班牙语出版。
有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罗马尼亚、德国、英国、比利时和美国的专业记者团队,并且关注世界各地相关的精彩资讯和故事。
Camelia Julie是Occidentul Romanesc报纸主编、作家、摄影师,BBC Radio的资深编辑、Think Outside the Box网站生态环境话题编辑,一直关注着全球生态的变化。
Camelia Julie认为:“目前,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领导者,例如,世界前六大太阳能制造企业中有五家来自中国“,而库布其沙漠中有65万太阳能电池板为国家电网提供了1000兆瓦的电力。Camelia Julie在文章中写道:”库布其模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并且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生态生活方式”。
蓝海云用镜头展现了库布其治沙为库布其居民和整个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在库布其生活的物种由1988年发展成为2016年的530个,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一片绿色和肥沃的土地。
记者Camelia Julie也在文章中写道:“亿利集团在库布其种植树木以稳定沙丘,并在沙漠中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并给牧民建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并且对荒漠化控制的库布其国际模式做出了高度评价,“库布奇模式让超过10万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库布奇沙漠的农民和牧民的生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美好”。
【目标】
2009“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关闭灯光和其他电器(除了交通等必要的灯光、例如电脑显示屏、电视、等)一个小时。
“地球一小时”旨在让全球社会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小小改变就可能成就巨大影响。
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也为出席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各国领导人提供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变革,希望各国首脑达成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
2010年“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通过全球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的参与,政府、企业、社区的积极加入,使“地球一小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行动。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点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仅仅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就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2008年3月29日,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参与其中,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2009“地球一小时”中国启动仪式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 ! ! 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是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该活动的城市。除此之外,得到WWF官方确认参与活动的中国内地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大连、南京、顺德、杭州、长沙、长春、香港、澳门等城市。2009年3月28日晚20:30至21:30,上述城市共同行动,熄灯一小时。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城市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共同为地球的明天做出贡献。
为此,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官邸奎里纳勒宫都熄灯一小时。位于香港维多利亚码头的标志性建筑也熄灯一小时,以表达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在国内,参与活动的城市和建筑数量同样滚雪球式的上升。作为“低碳城市试点”的保定市政府大楼以及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大厦——电谷锦江国际酒店、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大连的星海广场、南京玄武湖、新街口,上海东方明珠等近80幢高层楼宇都在3月28日晚上8点半关灯;北京的新地标建筑鸟巢、水立方和玲珑塔也加入其中。作为长安街上最高的建筑银泰中心,“灯笼”标志的景观灯届时也被关闭。并成为这些城市参与活动、支持减缓全球变暖的标志。此外,许多城市的个人、社区、企业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积极组织和推动着这个活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全球执行总监安迪·瑞德说:“最近的事件表明,全世界在危机时刻是能团结起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是决定地球未来的一年。全球各大国家将在这一年制定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这也给投资低碳新经济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促成这些改变。我们共同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并确保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
“地球一小时”活动去年年底在中国启动后,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可口可乐、佳能等百家企业已加入活动。北京、上海等地的宜家、沃尔玛、新世界中国地产等也用不同的方式在当天的活动。德高中国还提供了上海、北京与天津的巴士车身以及地铁灯箱的免费广告位,以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
此外,由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参与的系列活动公益广告也亮相。3月27日晚,李冰冰与大家一起加入到“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中。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2010年3月10日WWF对外联络部主任荆卉女士特地为李宇春颁发了“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证书。李宇春说:“非常荣幸成为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推广大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保,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环保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应该更努力地推广环保,加入低碳发展的全球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2 010年“地球一小时”中国启动仪式已于3月10日,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机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象征全球24个时区的24个印有“地球一小时”全球活动推广大使大熊猫“美兰”和李冰冰,中国活动推广大使崔健和李宇春掌印的孔明灯由24名环保卫士点燃放飞,拉开了 “地球一小时”中国活动的序幕。
2010年3月27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活动将在全球开展。届时参与者将以熄灯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
2010年“地球一小时”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择了百度作为中国地区最重要的互联网合作伙伴,对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并为官方网站提供技术支持。相信凭借百度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推广资源,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参与人数一定会再创新高。
到2010年3月27日,我国已经有33个城市加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全球已有1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城市承诺参加2010年的活动,这些城市的部分标志性建筑物、团体和个人将在27日晚8:30—9:30熄灭灯光,表达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愿。WWF今年还在中国延伸发起了“低碳生活周”活动,每天将提出一项节能减排目标,包括节约1升水、节省10张纸、减少塑料袋使用等。
[编辑本段]【合作伙伴】
地球一小时项目合作伙伴
“地球一小时”项目合作伙伴是获得WWF官方认可的赞助“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企业,该企业将以各种形式赞助、支持和推广“地球一小时”活动,并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宣传节能环保理念,履行绿色承诺。目前为止,获得WWF官方承认的唯一“地球一小时”中国项目合作伙伴是中华英才网,WWF将与中华英才网合作,号召数十万企业用户,采用线上“绿色”高效招聘求职方式,提升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排放。
“地球一小时”是WWF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全球性公益活动,该项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夜晚自愿关灯一小时,以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全社会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该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
最近,全球享有盛誉的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宣布百度成为2010年“地球一小时”中国项目合作伙伴,在2010年,百度将作为该项目中国地区唯一的互联网合作伙伴,呼吁更多中国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共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绿色”行动。
[编辑本段]【活动专题】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社会公民,百度在为数以亿计的网民提供便捷获的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环境保护。这次与WWF的合作,百度希望凭借其在绿色环保方面身先士卒的示范效应,以及作为媒体平台的巨大影响力,号召所有百度的网友、客户伙伴、合作伙伴一起参与到“2010地球熄灯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中。
活动专题页面
l WWF百度地图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官方参与“全球一小时”的活动入口,百度地图将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全面记录每一位熄灯朋友的足迹。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地图标注自己的位置,宣告自己参加这个关灯活动。用户标注自己的点后,不仅能分享到很多社区(i贴吧、人人、开心、新浪微薄)甚至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等网页上加入这个html代码片段,也插入这个地图。你也可以看到他认标注的点,还可以缩放地图,看某区域有谁参加了这个活动
l WWF百度知道
展示相关的知道内容,包括WWF、地球一小时、低碳生活等此次活动相关的知识性内容,帮助网友理解、扩展知识;参与活动的网友可在活动页面点击领取icon,icon可在其知道个人首页、问题页展示,给予其荣誉感;在商城中增加几件WWF的专属礼品,网友可以按规则购买。
l WWF百度空间
百度空间在空间的模块中置入了“地球一小时”倒计时的模块,该模块计划和专题页面一同上线,上线时间计划在3月19日持续到3月31日。
[编辑本段]【活动意义】
2008年,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当于熄灭了160万只灯泡。新西兰唯一一个正式参加熄灯活动的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公布的数据显示,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了将近13%。
毫无疑问,熄灯秀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的减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灯秀”接力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参加这一活动。
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一家钢铁公司的顾问斯蒂芬妮·韦里克利用熄灯一小时为朋友们办了一场派对,主题是“B YOC”,即“带着你的蜡烛来”。42岁的斯蒂芬妮·韦里克有了这次经验后,决定以后每个月都在自己家中搞一次“地球一小时”活动,甚至打算为自己办“绿色葬礼”。
2008年,随着“地球一小时”的依次来临,从斐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再到亚洲、欧洲和美洲,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市民开始名正言顺地享受烛光晚宴。其中,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在市长的主持下率先熄灯。数百名当地民众在大教堂广场观看了一部关注环保的纪录片,然后一起涌向当地的餐馆、酒吧。这里全部点上了蜡烛,举行烛光晚餐。数千个家庭也在家中开始了浪漫的烛光幽会。
熄灯时刻,泰国曼谷一家饭店虽然暂时中断提供热食和需加热的饮料,但前去参加烛光宴会的人还是让餐厅爆满。芝加哥喜来登饭店熄灭灯光后,在大堂中为客人们提供发光的冰块,别有风情。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广场上,许多人抬头仰望天空看星星。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丹麦的发言人说:“在城市里,你能看星星的日子恐怕不是很多。”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凤凰公园,爱尔兰天文学会为人们架起了硕大的望远镜,希望人们能利用城市灯光熄灭的时刻好好观赏“灿烂的星空”。最善于利用时间的恐怕是芝加哥的一些大厦,比如约翰·汉考克中心,管理者利用熄灯时间将大厦内数百个白炽灯永久更换成了节能灯泡。
针对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今年3月28日晚上的一小时,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建议不乏幽默:“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不要小看熄灯一小时,”比干投资中国区副总裁易轰说,“城市是大量使用电能的地方之一,如果能让城市关闭不必要的景观灯一小时,可以节省的能源将是一个大数字。”
“短短60分钟,其实可以为地球做大贡献,因为每节约1度电,就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一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说。
据统计,2007年,“地球一小时”启动的第一年,澳大利亚悉尼设定了降低5%能耗的目标;去年3月31日仅悉尼节省的电能,就足够20万台电视机使用1个小时,相当于一小时内路上少跑了48613辆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易轰表示,“地球一小时”通过这样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活动方式,将世界团结在一起,并以此提醒人们停下生活的脚步,去思考该如何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在他看来,“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在非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的今天,如果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积极采取措施,投身其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是有助于促进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进一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地球一小时”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一个履行了“地球一小时”承诺的城市,熄灯之后提倡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地球一小时”不只是一个熄灯仪式。在中国,该活动也是对国家2010年前实现节能减排20%的能效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旨在鼓励个人和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地球一小时"更是一个节能理念,不论是在工作地点或居家用电,都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支持,时时提醒自己,关掉不必要的电灯,拔掉不需要的电源。
[编辑本段]【掀起热潮】
“地球一小时”是一个全球性倡议。这项活动始于2007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当时大约有200多万个家庭和企业自愿熄灯一小时。一年以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倡导推动下,“地球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2009年,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0个城市参与活动。
位于新西兰东岸查塔姆群岛上的柴油发电机在3月28日20:30准时关闭,它标示着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壮观的集体活动“2009 地球一小时”的开始。 熄灯前后的悉尼
作为这个全球活动的头炮,WWF“地球一小时”在新西兰的负责人Dairne Poole 认为,她的国家此举在这个牵动着全球10亿人,1000多个城市,横跨24个时区的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场全球上千个城市的“关灯接力”从新西兰起,传递到悉尼,再传递到亚洲的首尔,上海,北京,保定,香港,吉隆坡,马尼拉,新加坡,曼谷,雅加达,孟买和新德里。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罗马斗兽场及时代广场上的可口可乐广告牌,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Giorgio Napolitano的官邸奎里纳勒宫等都在60分钟内关闭灯光。
从亚洲开始,“地球一小时”活动为全球25个时区的人们提供一个表达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的平台。不论是开普敦的街道上还是洛杉矶的山坡, “地球一小时”凝聚世界各个角落的所有人熄灯前后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一起来踏上应对全球变暖的旅程。
中国的保定,在市长的带领下一起见证了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北京新地标建筑鸟巢、水立方和玲珑塔,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玄武湖、江苏电视塔以及重点片区中近80幢的高层楼宇等建筑也携手全球诸多著名建筑参与到熄灯活动中。
巴黎,这个“光之城”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熄灭几个世界闻名建筑的灯光,其中包括埃菲尔铁塔。而在希腊,成千上万的雅典人一起参加地球一小时,以表达他们对减缓全球变暖的支持。
纽约、华盛顿、里约热内卢、多伦多、布宜诺斯艾利斯、芝加哥、墨西哥城和拉斯维加斯等美洲的各大城市会在久违的星光下共同发表他们对环保的心声。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代表欧达梦活动前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正进入冲刺阶段,这场全球城市关灯接力的参与者越来越多。WWF希望更多的中国城市参加这场城市接力,共同显熄灯前后的水立方示大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决心。”
3月,一封主题为“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9:30,请关灯一小时”的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流传开,被众多网民转发、传递。在拥有三亿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上,与“地球一小时”相关的活动和讨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据悉,多家大型网站都对此开辟了专门的网页,以专题、专版的形式进行报道。有的网站还在3月28日推出一款个性化首页,其页面背景将随着页面上新增的“开关”按钮由“光亮”变成“黑暗”,以此让更多的网民也能够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当中。
而在网络讨论版及论坛中,各位网民各抒己见。有的网民打算趁着这难得的一小时“带上手电,去楼下散步”,或者“走到阳台上,仰望星空,一颗一颗数星星”;有的网民建议怀旧一把,重温儿时游戏,在晚间找几个要好的朋友玩玩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过家家……再次体验一回童年;还有的网民提出同亲密的人共进烛光晚餐,和邻居、同事开展“讲故事大比拼”;也有熄灯前后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网民就想一个人安静下来,练练瑜伽,或是想想事情……
一时间,网络上还流行起“12星座的熄灯后方案”,有的网民还打造出不同版本的熄灯方案,比如,享受版——点上香熏,贴片面膜,泡泡脚;温情版——在家里点上蜡烛和家人唠嗑;宠物版——披着夜色遛狗;幽默版——像《非诚勿扰》里面葛优那样,在黑暗中忏悔一下,把从幼儿园开始做下的那些不环保的,对地球带来伤害的行为都数叨出来。
多数网民对于“地球一小时”表示支持。大家都把这不插电的一小时看成是增进感情的契机,一次难得的回归、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则建议大家听听音乐,“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实际上,“地球一小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汇丰银行全球37个国家的汇丰银行于28日晚间关闭办公用灯;佳能也关闭景观照明,号召员工回家关灯,并在700多家经销店摆放活动海报;锦江之星全国240家店、凯德置地全国44家所属物业大楼的景观照明均关闭;上海雅悦酒店在地球一小时的时间段在其“绿色房间”内举办地球一小时之夜,点亮蜡烛,邀请客人免费畅饮,共度这一小时;北京、上海的新世界商场、宜家、沃尔玛关闭景观照明灯,和它们的顾客一起,倡导绿色消费……
全国100多所高校的学生也在那天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意。来自个人、企业、社区、学校的不插电音乐会、黑夜观星、儿童涂鸦大赛、烛光寄语等活动,都把地球一小时活动推向高潮。
[编辑本段]【度过方式】
以下是WWF建议的十种度过“地球一小时”方式,让你减少碳排放:
o参加当地举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或者自己开一个“地球一小时”派对,邀请邻居参加;
o召集亲朋好友,在公园里享受夜幕下的野餐,欣赏星空;
o在家享受烛光晚餐;
o组织一次黑暗中的寻宝之旅;
o晚上出门遛狗去;
o在烛光下放松沐浴;
o大家围坐在黑暗中,一起讲故事;
o组织一次家庭之夜,下棋或者玩游戏;
o同爱人来一次浪漫之夜;
o用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这一个小时发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编辑本段]【底层声音】
在2008年,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人参与了“地球一小时”行动。悉尼歌剧院,旧金山金门大桥,伦敦市政厅……这些各国的标志性建筑都陷入黑暗之中。
JohnRumney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大堡礁的生态旅游从业者。最近几年,Rumne在多处受欢迎潜水点都发现了严重的珊瑚礁白化现象。珊瑚礁白化现象是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归咎于海水温度的升高。珊瑚礁受到的其他严重威胁还包括过度捕鱼、陆地污染,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Rumney说:“大堡礁的健康正在受到水质变坏的威胁,而水质变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以及原生林和湿地的减少。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也远远小于地球气候变化对礁石所带来的伤害。”
“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的。大家都知道不应该将自己的杀虫剂、有毒废物和垃圾倒在邻居家的后院,同样道理,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应该将温室气体随意排放到大气中。”
“我的家庭将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我们希望这一活动能够让人们意识到成为负责任的地球邻居而应尽的义务。”
NolaRoyce是美国东北部纽约州奥尔巴尼市的一名雪山攀登者以及私人教练。她注意到,从上世纪70年代初,她开始从事雪山攀登以来,冰雪覆盖层有了显著的减少。
Royce说:“我旅行的时候绝对不会查看电子邮件。我不用关心我所在地区之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这是非常好的经历,熄灯也是如此。仅用蜡烛来照亮是一件非常愉快和浪漫的事情——前提是,在你身边的是一位合适的对象。”
“我觉得,一年中如果能够不止一次地关掉灯光将会更好。也许我们应该时常这样做,想象一下我们在黑暗中愉快度过一小时,想象能够做些什么有趣的事。”
在瑞典北部J·mtland县生活的德国夫妇Nicole和ChristophMüller说,瑞典北部的年长者也注意到近年来降雪的巨大变化。
该地区最近经历了有记录的108年以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季。NicoleMüller说:“我们相信‘地球一小时’行动能很好地提高人们对全球面临的威胁的认识。人们对于上百万音箱和电视等家用电器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不够,这些家电处在待机的状态也会耗能。”
ChristophMüller说:“这些电能都可以被节省下来,从而大量地减少发电站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这将是向减缓全球变暖影响迈出一步。”
[编辑本段]【背景信息】
2007年3月31日,“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在悉尼展开,有超过220万的悉尼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到2008年3月,参加这项活动的城市已超过270座,参加人口超过5000万。2009年,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城市加入“地球一小时”。在中国,除上海、香港、保定政府官方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外,全国还有北京、重庆、福州、南宁、南昌、武汉、合肥、长春、长沙、西安、顺德等十余座城市积极响应与参与。
附:已确认参加”地球一小时”行动的部分主要城市(篇幅有限,详见WWF官网)
列表中确认参加的城市均满足了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条
有标志性建筑关灯
市长的支持
有当地的知名人士担任地球一小时大使
附:争议
活动前曾经有传言说2009年地球一小时是美国策划的阴谋,意在破坏供电设备;也有的说阻挠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文艺晚会。世界各国大城市、各地各阶层的积极参与使其不攻自破,传言纯属巧合。
家园展示了农业革命及其影响,进而讲到石油的利用,引出能源,工业,城市和前所未有的贫富差距。纪录片描绘了当前的危机---饲养场,森林采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非再生的“化石燃料”的使用,资源的过度开采等等。还列举出纽约市,拉斯维加斯,洛杉矶,深圳,孟买,东京和迪拜等城市作为管理不善和能源,水及食物被大量消耗的例子。通过对南极,北极和非洲的一系列空中拍摄,展示了湿地和冰川的消亡,以及大规模移民和难民的出现,并预测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保持不变。这时候,影片开始关注全球变暖的危机。家园不但展示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是如何肆虐那些与对气候变化没有多大关系的人们,而且会很快会影响人口众多的富庶地区。
本纪录片不但展示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的可怕事实,而且也描述了人类正在做的斗争和保护措施:包括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园,各国在环保事务上的国际合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和改革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以应对目前全球面临的问题。
家园是一部2009年上映,由亚恩·阿蒂斯-贝特朗制作的记录片。记录片由世界各地所拍摄的空中影像而成。它展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至人类的活动如何危害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本片为免费放送,而在影院上映或日后播放时将以非牟利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