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区金石能源公司东纬三路几号
台商投资区金石能源公司东纬三路7号,台商区2023年的投资项目是书江泉州塔
目前江泉州塔规划建在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秀涂村金湾商贸区内。是一幢集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等为一体的大厦
泉州市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早在1983年,泉州就批准成立了第一家台资企业。1987年两岸扩大交流后,台资开始大规模进入泉州,至1992年、1993年达到了高潮。进入21世纪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台商投资大陆热潮,但泉州市利用台资却呈负增长趋势,这与泉台关系极不相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泉州缺乏高级别台商投资区,对台招商品牌不强,影响台资企业的集聚。
在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泉台之间具有人缘、地缘、血缘等优势,在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可以提高吸引台资的品牌效应,有利于台商在家乡投资贸易。
其次,国家在福建省的开发区布局不尽合理,全国先前设立的四个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州、厦门,福州、厦门有保税区,莆田有国家级旅游区,漳州、福州有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而泉州至2010年前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或开发区,招商品牌的吸引力不强。
再次,泉州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也是中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具有承接台资转移的有利条件,设立台商投资区,将有效提高泉台经贸合作的水平。
综上,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对于泉州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是福建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有助于泉州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台商投资区引进优质台资企业,可以提升自己,加快成长,进而促进泉州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现泉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走前列的目标。
泉州的大型工业园有6个:
1、浔美工业区。
2、南浦工业区。
3、清蒙工业区。
4、北峰工业区。
5、火炬工业区。
6、仁风工工业区。
泉州的大型开发区有8个:
1、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泉州出口加工区。
3、泉州台商投资区。
4、泉州石化工业区。
5、泉州船舶港口工业区。
6、惠安台商创业基地。
7、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8、泉州软件园。
其中,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最为知名的开发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古属泉州府晋江县、南安县)是由泉州市委、市政府直接开发建设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范围包括清濛园区、国家级泉州出口加工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于2010年,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也是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园区,下辖隶属惠安县的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百崎乡和省级惠南工业园区,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约22.8万人。与泉州市新行政中心隔海相望,投资区依山、面海、环湖、沿江,区位优势明显,属泉州中心城区“一湾两翼三带”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环泉州湾区域,功能定位为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玖龙纸业、中国北车、华锐风电等行业巨头落户区内,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新区品牌效应持续升温,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朝着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元、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滨水新城区方向迈进。2020年,泉州台商投资区将成为超千亿元新经济增长极,闪耀成泉州湾一颗璀璨的明珠。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图(2010—2030)
【规划范围】
泉州台商投资区东至七一围垦,西至洛阳江,南至泉州湾,北至福厦高速公路,包括秀涂作业区,陆域总面积为200平方公里。
【城区性质】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保税物流工业园区”。其中向国家申报的58平方公里台商投资区的功能定位为“海西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极”。
【公共交通】
引入4条轨道交通
在规划期内,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2015年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15%,2030年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跨江交通发展,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达到50%—60%。2015年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10标台,2030年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15标台。
未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共交通体系由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和常规公交组成。其中,引入4条轨道交通线,分别为2号、4号、5号线和6号线,形成“两横两纵”的轨道线网布局。同时,在规划中的泉州东站设置1处综合公交枢纽,主要换乘交通方式为铁路、长途、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小汽车、出租车、非机动车。设置一般公交环城枢纽10处,分别位于各片区,主要换乘交通方式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小汽车、出租车、非机动车。
【空间布局】
构筑“两带两轴一心九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将形成“山耸城中、城在绿中、江海绕城、水绿相融、城岛相映,融山、水、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道路分隔,构筑“两带、两轴、一心、九区”组团状的空间布局结构。
“两带”即蓝色生态带和绿色生态带。
“两轴”即滨水休闲轴和临山景观轴。
“一心”即管理创新中心。
“九区”即古镇风貌区、滨水宜居区、环湖服务区、民族风情区、科技产业区、临港产业区、现代产业区、金融商务区和蓝色经济培育区。
●古镇风貌区:依托洛阳桥的旅游资源,延续古镇特色,以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滨水宜居区:强调临水、亲水的特点,构建时尚滨水的现代住区,以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环湖服务区:围绕百崎湖形成以行政办公、会展休闲、商业娱乐、体育医疗、度假疗养、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民族风情区:保护并延续百崎乡民俗文化和风情,形成闽南特色突出的旅游风情小镇,以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为主。
●科技产业区:以光电、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等生产加工型产业和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临港产业区:以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临港物流产业为主。
●现代产业区:以制造业、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金融商务区:以金融商务、行政办公、娱乐文化和生活居住及配套服务等为主。
●蓝色经济培育区:以度假会议、旅游休闲、高端服务业、品牌创新等研发服务型产业为主。
【产业布局】
划为“两带六园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将以市场向导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结合台湾产业转移的需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对台衔接,形成规模性产业区域集聚,具体划分为“两带六园区”:
“两带”即T形产业发展带,包括纵向的新兴产业发展带和横向的临海产业服务带。
“六园区”包括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光电产业园区、传统工业产业园区、现代装备制造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和蓝色经济培育区。
【城市路网】
半小时抵达环湾其他组团
未来,泉州台商投资区道路系统规划将实现以下目标:主要干道平均车速达35—45公里/小时;与泉州环湾中心城区其他组团间小汽车通达时间在30分钟以内;45分钟以内抵达泉州主要市、县的中心地区。
整个道路网络将形成“五横五纵”的骨架路网格局,支撑快速机动车交通要求。“五横”为324国道、惠城大道、洛秀东西主干道、百东大道、沿海大通道,“五纵”为沿海大通道、洛秀南北主干道、洛秀东环路、张坂大道、张经21路。324国道、洛秀东西主干道、洛秀南北主干道均为快速路,并与环城高速出口相连,实现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的有效衔接,其余骨架路网均为主干道,并具有对外交通功能。
投资区定位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功能定位为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区,依托泉州中心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延伸辐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来开发和建设,把投资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中部地区的台商投资区,对台综合改革配套的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极,争取用十年的时间打造成为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新的增长极,并成为我国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台商投资区。
--------------------------------------------------------------------
特色:
在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 区位优势。投资区与新的泉州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南边是美丽的蓝蓝泉州湾,拥有岸线25公里,12个以上的10万吨级码头和多个万吨级码头,中间还有福建省乃至全国都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湖——百崎湖,湖面面积达到357公顷,是全国少有的依江傍湖地区。
● 城市依托。投资区规划及控制范围都已经列入 了2009年5月福建省建设厅审查通过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范围,与现有的泉州市区中心区隔江相望,离中心市区只有5公里距离,可以充分的借助中心市区的延伸和辐射,承接中心市区的人才、科技、经贸、文化和金融等服务。
● 交通完善。投资区区外配套北有沈海高速公路,南有石湖港区和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泉州湾跨海大桥,离中心市区仅5公里,距离福厦高速铁路不到10公里,324国道途径园区,交通极为便利。
● 人才保障。泉州是福建省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之一,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有国立华侨大学、仰恩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大学、航海学院、纺织学院、陶瓷学院等等,这些院校将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全市还设立有七个博士后工作站。
● 产业基础。泉州目前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作、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并建成了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 晋江鞋都是全国最大的鞋业信息基地,晋江陈埭是全国最大的鞋产品生产(产量目前为全球8.5%),加工,贸易基地。产品齐全,且有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完整的企业链,和大量名牌企业群集,市场成熟。福建省晋江市,是闻名遐尔的鞋业产业基地。目前该市拥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达三千多家,年产量7亿多双,年产值超200亿元人更多>>
、闽南建材市场、安溪茶都等一批区域性、全国性专业批发市场,产业基础扎实,市场条件优越。
拆迁现场
海山大道南起于海湾大道,北与惠安县黄塘镇创业路对接,全长约15公里。主线采用双向8车道标准,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100km/h。项目分为五个标段建设,总投资超112亿元。
海城大道
进展:工程概算获批复,征迁启动
6月3日,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科技经济发展局发布了《关于泉州台商投资区海城大道(海山大道——张纬四路)市政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批复该项目总投资概算为149069.25万元以内。
1996年,泉州市开始酝酿筹划设立台商投资区。该区所处的洛秀组团位于泉州市城市规划区东部,由惠安县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和百崎回族乡组成,是泉州城市规划八大组团中的重要部分。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跨江发展战略和“东进、西拓、南下”的城市发展总体部署,泉州市城乡规划局于1998年9月开始委托天津规划院和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洛阳秀涂组团的分区规划。该分区规划于2001年8月通过省内外专家技术评审,并提交2003年3月市政府第38次会议审议。2004年6月通过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的联合评审,为洛秀组团和台商投资区的启动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2005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向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提交了申报台商投资区的报告,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泉州台商投资区申报工作,分别于2005年1月、2006年3月两次正式行文向国务院报告,2006年3月国务院批转商务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办理,商务部则分别于2007年4月、9月和2008年5月派出调研组到泉州调研。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适时推进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
2010年3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并赋予设区市的部分行政管理权限和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委托泉州市委、市政府管理。2010年3月25日,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泉州台商投资区成为福建省开发建设的第五个台商投资区。2010年5月20日,《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2010—2030)》获得原则通过,7月15通过专家技术评审。2010年6月1日,惠安县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百崎回族乡4个乡镇和省级惠南工业园区正式委托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2012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