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属于什么行业
再生资源产业链涉及范围较广、产业链上各细分产业呈现分散化。从“回收-再生-再利用”的全产业链角度分析,再生资源行业的上游是废弃物产生、排放产业链的中游包括废物回收、再生和再利用三个环节行业下游主要则是再生产品或资源的消费、应用市场,包括塑料制品、电子家电和汽车等行业。本文将从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等多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再生资源产业。
一、再生资源产业链概览
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教、交通、国防等各项活动中被开发利用一次并报废后,还可反复回收加工再利用的物质资源,它包括以矿物为原料生产并报废的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纸张等。随着再生资源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已形成了从产生源经固定收购点、流动收购点、拾荒者、资源加工企业等层层筛选、分类,最终到达利用企业的完整流程:
再生资源产业链涉及范围较广、产业链上各细分产业呈现分散化。从“回收-再生-再利用”的全产业链角度分析,再生资源行业的上游是废弃物产生、排放,这些废弃物产生于居民日常生活、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运转等
产业链的中游包括废物回收、再生和再利用三个环节,其中根据废品种类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废钢、废纸、废塑料、废电子、废有色金属、报废汽车等细分市场
同时产业中游还包括再生资源加工设备的提供商行业下游主要则是再生产品或资源的消费、应用市场,包括塑料制品、电子家电和汽车等行业。
二、产业上游: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长
再生资源行业的上游是废弃物的排放,从我国主要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来看,2016-2019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由2016年37.1亿吨上升为2019年44.1亿吨,上升18.7%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由2016年5219.5万吨,上升为2019年8126.0万吨,上升55.7%而生活垃圾清运量也从2016年的2.04亿吨上升至2019年的2.42亿吨。总体来看,全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处置需求也不断扩大。
三、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回收量不断增长
首先,从回收环节来看,2011-2018年,全国主要再生资源(废钢铁、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汽车、废电器电子、废旧纺织品、废电池、废玻璃等)的回收量、回收价值都总体增长,2018年,全国主要再生资源的回收量为3.2亿吨,回收价值达8704.6亿元
此外,根据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5亿吨。
同时,根据资料的公开程度,前瞻整理了2019-2020年部分再生资源的回收情况,可以看出,与2018年相比,2019年废弃物的回收量都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的回收经营情况较为稳定:
——利用率还有待提升
另从加工处置的角度来看,据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全国一般工业固废和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量总体上升。2019年,全国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为23.2亿吨,工业危废的综合利用处置量为0.75亿吨。
同时,从部分细分市场的利用情况来看,在废金属市场中,再生铜铝铅锌产量不断增长,2020年约为1450万吨在废弃电器电子市场,规范地拆解流程是其得以有效处置加工的前提,但目前的规范拆解率还有待提升
而在废旧轮胎市场,据人民日报报道的数据显示,2019-2020年我国废旧轮胎的利用率在60%左右,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四、再生资源竞争格局分析
——废钢市场的企业竞争力较强
在企业竞争格局方面,由于再生资源行业的业务范围广,行业的竞争者数量较多,但根据废弃物种类的不同,各个企业的重点业务有所不同。2020年12月末,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公布了《2019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50强榜单》,其中,TOP10企业的排名情况如下,废钢回收处利用市场的上榜企业较多:
——华东地区的竞争优势突出
在区域竞争格局方面,从2019年我国再生资源行业50强企业的注册地分布来看,华东地区的上榜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46%,其中江苏省的竞争实力最强。
五、“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从政策角度分析未来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将是“十四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具体内容如下: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再生资源循环属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2016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意见》强调,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树立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积极探索两网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探索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新途径;探索逆向物流建设的新方法。各地应该建立引导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国策。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也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再次强调了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和再生资源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
当前,受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再生资源行业同样面临严重发展困境,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部分再生资源行业已退出该行业。去年以来,退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估计在200万人左右,垃圾减量及再生资源产品的回收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属于:再生资源产业化。
固体废物再生资源产业化的提出: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的品种增多,数量不断增大,我国每年要产生超过10亿t的工业固体废物,大量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有毒物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大连市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31万t,比上年增长5.5%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95.30万t,比上年增长18.5%。如不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利用,不仅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到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上,固体废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后可成为新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005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力争到2010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03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m3。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t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我们积极实践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固体废物再生资源产业。
废旧物品回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属于批发与零售行业大类中的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类,行业代码5191。
废旧物资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可回收利用。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剩余的价值不大的物资,包括:陈旧、报废、二手、库存、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物资。例如废金属、废纸、再生塑料等,甚至废旧家电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部件可以重复利用和作为再生资源的。
废旧也是一种资源,只是不被人们所关注,很长时间一直秉持着旧货即丢、废品即扔的传统思想。这样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这些“宝贝”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生财之道”。
废旧物资回收垃圾回收站属再生能源、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分类。在城镇化进程中,废弃物作为大城市新陈代谢的物质以前是城市的发展的压力,全世界很多大城市均经历垃圾过多的局势。而现如今,废弃物被觉得是具开发潜力的。
绝不匮乏的“大城市矿产地”,是“弄错地区的资源”。这即是对废弃物了解的深层次和推进,也是城市的发展的必定规定。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领域起步较晚,但根据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日趋完善。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
在19世纪中叶煤炭发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主要来自太阳光。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如今,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垃圾处理行业起步晚,但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垃圾处理产业初具规模,垃圾处理市场容量有了显著增加,市场渗透率迅速提高,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在迅猛增加。现在中国的垃圾处理市场已经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并正向成熟期迈进。
垃圾焚烧发电是把垃圾焚烧厂和垃圾焚烧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工作。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二恶英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二恶英类剧毒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有效控制二恶英类物质的产生与扩散,直接关系到垃圾焚烧及垃圾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工作原理
二恶英在焚烧炉内的生成的来源是石油产品、含氯塑料,他们是二恶英的前体。生成方式主要是燃烧生成。生活垃圾中含大量的NaCl、KCl 等,而焚烧物中经常会有S元素,从而产生。和含Cl元素的盐在有氧气存在时反应生成HCl。HCl又和Cu被氧化生成的CuO反应生成 。经研究发现,致使二恶英产生的最重要的催化物就是和C元素(以CO为标准)。
控气型热解焚烧炉将焚烧过程分为二级燃烧室, 一燃室进行垃圾热分解温度控制为700℃以内,让垃圾在缺氧状态下低温分解,这时金属Cu、Fe、Al等金属元素不会被氧化,因而不会有 的产生,会大大减少二恶英的量;同时,由于HCl的产生量受残氧浓度的影响,因而缺氧燃烧会减少HCl的产生;并且 自还原气氛下也难以大量生成。由于控气型垃圾焚烧炉是固体床,所以不会产生烟尘,不会有未燃尽的残碳进入二燃室。垃圾中的可燃成份分解为可燃气体,并引入氧气充足的二燃室燃烧。二燃室温度在1000℃左右并且烟道长度使烟气能够停留2s以上,保证了二恶英等有毒有机气体在高温下完全分解燃烧。此外使用布袋除尘器可避免使用静电除尘时Cu,Ni,Fe颗粒对二恶英生成的催化作用。
「新能源」或「新及可再生能源」(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指传统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及核能以外的能源资源或能源载体,包括可再生及不可再生的类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小水电、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新能源」这名词亦可包括各种新的能源技术,例如燃料电池技术等。?﹝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及氧气的化学作用产生电力,过程不牵涉燃烧或机械动作。﹞ 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谨来说,是人类有生之年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可再生的意思并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传统化石燃料除了有耗尽的问题外,在使用中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使到地球暖化情况加剧。 在中国香港,如能源消耗量继续以目前的趋势增加,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期会比2000年的水平增加39%。有效使用再生能源将有助减少本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亦可减低使用化石燃料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 请到机电工程署网站阅览「齐来认识可再生能源」小册子,它详细阐释何谓可再生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好处。
参考: Consolidation from various web sites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系指理论上能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力能、潮汐能、生质能等,都是转化自然界的能量成为能源,并在短时间内(几年之内,相对于亿年以上才能形成的石化燃料)就可以再生。 但哪些能源可归类于「再生能源」,目前仍有争议。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大型水力发电厂对河川生态造成破坏,因此仅将小型水力发电列入再生能源。而生质能乃是回收各类废弃物(包括农业、工业、都市废弃物)转化制成燃料,但在利用这类燃料时,仍因其复杂而不易控制的化学成份,难以避免污染产生,因此有研究者质疑将此列于再生能源之中是否适当。而近来颇受重视的燃料电池,由于做为燃料之氢气或甲醇目前仍需倚赖石化工业来生产,因此未被列入再生能源之中。 百科教室 即使在定义上尚未获得共识,但为了降低对石化燃料的倚赖程度,同时兼顾温室气体减量与资源永续利用等目标,提高再生能源的供应量与使用量已成为全球趋势。 目前台湾之再生能源,局限于小规模与家庭用能源。1998年5月之全国能源会议中曾建议,我国之再生能源推广量应于2020年时达到全国能源总供应量之3%(不含大于20 MW之大型水力设施)。若不考虑水力,目前全世界再生能源约占总能源供应量之5.5%,占总发电量约2%;而此一比例在台湾更低,分别为1.1%与0.6%,距离前述3%之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推动再生能源,不能只依赖技术上的进步。相较于传统石化燃料,大多数再生能源均无商业竞争力,必须透过减税或设备补助等方式予以奖励;也可以透过设立基金的方式,扶植相关产业与扩大市场规模。
参考: e-info/column/eccpda/2004/ec04031601
电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 地球的化石资源始终有限,因此我们不时会听到有人谈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其实是自然产生、循环不息的能源,除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亦可由地底深处的热能产生。此外,由水力、地热、风力、太阳能和潮汐、波浪和海洋等产生的能源,也属于可再生能源。 地球上有多少种类的可再生能源? 水力:透过水力发电厂,我们可以将水由高点往下流的动力转化成为电力。 地热能:来自地壳内的热能,通常会以热水或蒸气等形式出现,除了可直接为地区供暖及为农业提供所需的热能外,也可转化为电力。 风力:运用风的动能来推动风力涡轮机的机件,从而产生电力,或直接利用风力推动机械操作。 太阳能:吸收太阳辐射能,以制造热能, 或透过太阳能发电厂或光伏电板来产生电力。 潮汐/波浪/海洋能源:利用潮汐涨退、波浪起伏或海流所产生的动能来产生电力。 我们为甚么需要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具备多项优点,例如: 环保效益:利用可再生能源科技不但可减低污染,亦可减轻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室效应。可再生能源科技能产生热力和电力,但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却是很低至中等。除了生物质能在燃烧时会产生轻微污染外,其他可再生能源对本地或地区的空气质素几乎说得上是全无影响。 保存资源:藏于地底的化石燃料是电力工业现时采用的主要燃料,供应有限。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帮助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延长其作为人类能源资源的时间。 为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可再生能源科技可为安装、运作、服务及市场推广等行业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假如能开发成功的用途,更能在国际市场创造商机。 如欲了解更多中电在提倡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项目及活动,请浏览中电的社会及环境网页。
参考: wedside
定义:可再生能源为来自大自然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
类型: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简介: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随着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依赖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薪柴、秸秆等属于生物质能源,另外还有水力、风力等,这些能源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是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
人类近代社会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其能量来源实际上也是源自太阳能的转化,但它们是地球在远古时期的演化化过程中形成和储存下来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旦用完就无法恢复和再生,因此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清洁能源的准确定义应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体系。含义有三点:第一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利用的技术体系;第二清洁能源不但强调清洁性同时也强调经济性;第三清洁能源的清洁性指的是符合一定的排放标准。
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这些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2019年9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正在研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将继续壮大清洁能源发展。
2、清洁能源和含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可再生能源。
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等。中国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
(2)非再生能源。
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包括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等)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过的化石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等。
核能虽然属于清洁能源,但消耗铀燃料,不是可再生能源,投资较高,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技术和管理最先进的国家,都不能保证核电站的绝对安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美国的三里岛事故和日本的福岛核事故影响都非常大,核电站尤其是战争或恐怖主义袭击的主要目标,遭到袭击后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发达国家都在缓建核电站,德国准备逐渐关闭所有的核电站,以可再生能源代替,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比其他能源要高。
可再生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效率低,所以发出的电成本高,现在许多科学家在积极寻找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效率的方法,相信随着地球资源的短缺,可再生能源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