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芯片是什么?听说华微电子生产的IGBT芯片很不错?
IGBT芯片是一种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电机节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从2008年华微电子开始研制第一代IGBT芯片至今,其已研发出四代IGBT芯片,目前正在开发集成电流传感和温度传感的第五代IGBT芯片。
北汽新能源芯片问题严重。北汽新能源EU芯片烧毁导致车辆无法充电。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世界500强企业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联合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平台。
最近两个月热火朝天的板块,锂电池、芯片、光伏三大板块,总体来说这三个方向,可以划到大 科技 主线板块之中,是全球新一轮 科技 革命潮下在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这些板块涨的这么好,背后逻辑又是什么呢?
从长期来看,逻辑很清晰,因为这些产业在我国未来成长空间是无比巨大的,用十年十倍形容也不为过。
如芯片,也叫集成电路,近几年我国进口的第一大商品不是石油,而是集成电路,去年公报统计数据主要进口商品,集成电路进口量达到2.4万亿人民币,而第二大进口商品石油才1.2万亿人民币,整整少一倍。
未来在碳达峰时代,我国对石油依赖将会逐渐减少,但是未来也是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同时面对发达国家的卡脖子,未来这数万亿人民币芯片由我们自己来造,而当前中国自主生产的集成电路总产值不足1万亿人民币,而十年之后的总需求可能远远超过10万亿人民币。
按照国家的产业规划,2030年,中国的电动 汽车 总产销量要达到1000万辆以上,而去年电动 汽车 销量只有130万辆,也几乎十倍的产业空间,电动 汽车 的一半价值来源于锂电池,所以锂电池板块同等于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晶科科技(601778)、长江电力(600900)和中国中车(601766)等。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市场规模、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行业被归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国统局代码D44)中的电力生产(D441),包含的统计4级代码有D4413(水力发电)、D4415(风力发电)、D4416(太阳能发电)、D4417(生物质能发电)、D4418(其他电力生产)。
2、产业链剖析
新能源行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以及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其中: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特变电工(600089)、迈为股份(300751)和中国中车(601766)等组件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电力和光伏组件、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组件、太阳能供电电源、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晶澳科技(002459)、天合光能(688599)和通威股份(600438)等。
新能源行业中游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该领域目前的代表上市企业有隆基绿能(601012)、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和长江电力(600900)等
新能源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比亚迪(002594)、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东风汽车(600006)和北汽蓝谷(600773)等加氢站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蓝科高新(601798)、上海电气(601727)和美锦能源(000723)等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和万马股份(002276)等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长缆科技(002897)、金杯电工(002553)和平高电气(600312)等。
我国新能源行业具体产业链布局如下图: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的变化。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10%。其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核能发电装机0.5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38亿千瓦。
2、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11.63%,其中,水电134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风电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光伏发电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生物质发电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3、新能源消费量分析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6年的16.2艾焦增长到2020年的23.18艾焦,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37%。前瞻根据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得到,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消费量约为25艾焦。
4、新能源行业消纳情况分析
2022年1月,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1年1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其中风电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广东、广西和海南光伏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和湖南。
5、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为34.9%,比2017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达到35.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格局
因目前新能源行业可量化指标较多,故行业竞争格局中的区域竞争部分仅以: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进行比较企业竞争格局以:2021年各光伏企业光伏组件出货量2021年各风力发电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进行对比2020年各水力发电企业水电装机总量及水电发电量进行对比。
1、区域竞争:青海、四川和云南位列新能源行业第一竞争梯队
根据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30个省(区、市)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80%以上的3个,分别为青海、四川和云南40-80%的6个,分别为甘肃、重庆、湖南、广西、湖北和贵州20-40%的10个,分别为上海、广东、吉林、宁夏、江西、陕西、黑龙江、新疆、河南和内蒙古小于20%的11个,分别为浙江、福建、山西、安徽、辽宁、江苏、北京、海南、天津、河北和山东。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尚未发布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1)光伏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PV-Tech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top10》,以光伏组件出货量来看,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厂商中,中国企业包揽八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依次位居2021年组件出货量全球排名前三,光伏组件出货量分别为38.52GW、24.80GW和24.069GW。据PV-Tech介绍,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光伏行业整体产能和出货量均超过190GW前十大组件供应商出货量超过160吉瓦,市场份额超过90%。
(2)风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数据显示,新增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7家,新增装机容量5592万千瓦,排名前5家市场份额合计为69.3%,排名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为95.1%累计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前5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为57.3%,前10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1.8%其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占国内市场的23.4%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11.1%和9.6%。
(3)水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因存在严格的行政准入门槛、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等,目前,我国水电行业运营企业的数量不多,主要大型集团包括:长江电力、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等。根据企业的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20年按在水电装机总容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2.32%,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7.5%之间。按照水电发电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6.75%,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5-8.5%之间。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除大唐集团外的其他五大能源集团均为公布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故此处仅以2020年数据为例,对我国水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时期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
2、“十四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作为绿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还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据此,前瞻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7亿千瓦,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达到21亿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预计至2027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火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也将随之进一步高增,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以及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可达到4.28万亿千瓦时,至2027年末,新能源发电量或将突破5.20万亿千瓦时。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经济产业中,新能源、半导体芯片、5G通讯、人工智能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对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1、包括5G通讯、半导体芯片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30万亿+级别,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236279亿元,同比增长16.6%。几年之后就是30万亿级别的超大型产业。
其中,半导体芯片有巨大的国产替代进口需求,2021年半导体芯片进口金额达到46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8%;出口金额达到2026亿美元,同比增长34%。按照发展规划,2025年半导体国产化率将由目前的20%提高到到70%,无论是国产替代需求还是出口需求都是市场巨大。
2、新能源及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20万亿+级别,十四规划2021年至2025年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实现翻倍,空间巨大。新能源 汽车 是国家战略规划产业,目前新能源 汽车 保持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2021年销量已经达到330万辆,发展潜力巨大。
3、人工智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成本的攀升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更好需求,机器人替代人工,工业生产自动化、全屋智能等行业需求巨大。
4、云计算:云计算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未来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进,政府云上办公、企业上云等成为驱动云计算的主要增长力。
如此巨大的新经济市场需求,驱动各省纷纷向新经济转型。那么怎样才能算是拿到新经济船票?就像当年互联网往移动互联网发展一样,腾讯推出基于移动端的超级APP——微信,是第一个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互联网企业。要拿到新经济这张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船票”,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新经济龙头企业及配套新经济产业链发展。那么我国的经济大省中,谁拥有新经济龙头企业?谁率先拥有比较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呢?
第一名:广东——广东拥有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5G通讯龙头企业及配套产业链,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 汽车 及产业链,以及腾讯、大疆、美的等互联网 科技 企业,是新经济最发达、产业链最完善的省份,第一张新经济“船票”当之无愧。
第二名:北京——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高校人才资源和产业优势,拥有京东、百度、小米、美团的新经济龙头企业。
第三名:浙江——浙江的杭州在阿里、蚂蚁金服这两家互联网巨无霸企业的带动下,成全国互联网电商、金融第一城,此外拥有以吉利、零跑、合众为代表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安防、智能产业,新经济发展迅速。
第四名:上海——上海是我国第一大经济金融中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排在北京、深圳之后位居第三位,虽然拥有中芯国际、拼多多这样的新经济标杆企业,但缺少北京、深圳、杭州这样拥有华为、腾讯、京东、阿里这样的大型龙头企业。
第五名:福建——福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诞生了——宁德时代这家新能源龙头企业,都知道新能源 汽车 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占有全球35%的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带动福建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迅速崛起。
第六名:安徽——安徽排名第六可能很多人很意外,作为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内陆省份,安徽最近十年,大力发展新经济产业,省会合肥目前以成为全国最大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集群,拥有蔚来、奇瑞为代表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存储芯片产业,可以说安徽向新经济转型的成果已超过许多沿海省份。
第七名:江苏——江苏作为我国第二经济大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2万家,仅次于广东,江苏含金量更高科创板企业拥有量更是全国第一,但江苏跟上海一样,缺少新经济龙头企业。
第八名:湖北——湖北拥有全国第三的高等教育资源,过去缺少新经济产业,人才流失严重。但随着湖北新经济的发力,长江存储、小米、闻泰 科技 等 科技 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站稳脚跟,湖北在新经济竞赛中开始扳回一场。
第九名:山东——山东作为我国第三经济大省,新经济排名靠后让许多人不服,但不得不说,山东经济传统产业占大头,新经济产业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青岛不敌西安,除量点企业——哥尔声学外,缺乏龙头带动型新经济企业。
第十名:陕西——陕西拥有众多高质量的高校资源,是比亚迪 汽车 的发源地,比亚迪在西安建有全国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制造基地和配套产业链,新能源 汽车 产值和产业链完整度,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第十名:四川——四川的成就在于集全省之力打造全国第四个超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成都,有成都这个西部第一大都市,四川吸引了许多新经济产业投资。成都拥有6120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城市排名第九位。
第十一名:重庆——作为人口最多的直辖市,重庆得到诸多资源扶持,拥有长安、小康等为代表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特别在小康跟华为合作推出智能 汽车 ——问界M5热销后,小康这家近几年业绩暴跌的 汽车 企业,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湖南——在未拿到新经济船票省份中,说实话有些可惜是湖南省,长沙是全球三大工程机械之都,出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样世界级的工程机械巨头,但长沙没有一碗水端平,放任中联重科这个国企跟三一重工这个民营企业恶性内斗,三一没有国企这个显赫身份撑腰,只能远走北京。再说这次比亚迪长沙工厂事件,被搞得沸沸扬扬,长沙决策者管理缺位,民营企业在长沙有不被待见的感觉,只怕会让投资商上望而却步。
你们觉得电动车里面,最核心的部件是什么?
给大家几个选项
1.电池
2.电机
3.其他部件
我目测选2的人会比较多,那么先恭喜你们答对了!
但是电机里面最核心的部件,你知道是什么?
嗯,它就是咱们这一期视频的主角-IGBT芯片。
那么IGBT究竟是何方神圣?
所谓IGBT就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它是由BJT,也就是双极结型晶体三极管 和MOS,也就是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
是不是听的有点晕?
首先小鲸先给大家科普下,半导体器件分类。
它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是否可控和驱动方式。
是否可控里面又细分:
不可控型,也就是不能用控制信号控制其通断,比如普通功率二极管。
半控型,也就是可以控制导通,但是不能控制关断,比如普通晶闸管。
全控型,也就是可以控制其导通和关断,比如IGBT。
驱动方式方面,又分为电流驱动,也就是可以通过电流信号控制导通和关闭,比如三极管BJT。
电压驱动,也就是可以通过电压信号控制导通和关闭,比如IGBT。
细心的粉丝可能注意到,小鲸我前面说到IGBT是晶体管呀,那么它算不算芯片呢?
咱们拿华为麒麟990 5G芯片来举例。
它的芯片面积为113.31平方毫米,这么小的地方集成了多达103亿个晶体管。
可以看到芯片是由大规模晶体管组成的,所以严格来说,单个IGBT不能归为芯片,而是功率半导体器件。
现在一般说IGBT芯片,是指包括了IGBT功率器件和其他很多东西组成的。
IGBT的主要工作是控制和传输电能。
它可以处理6500W以上的功率,并且工作时可以在短短1秒的时间内,实现10万次电流开关动作。
千万不要小看它这个功能哦!
目前的电动车,之所以不需要设计复杂的发动机与变速箱等机械系统,IGBT的存在,可谓大功一件。
并且IGBT芯片,和咱们日常提到的7nm,5nm集成电路芯片一样,也是国家02专项的重点扶持项目。02专项就是指"十二五"期间国家16个重大技术突破专项中的第二位。
也就是说,这块芯片是目前功率电子器件里技术最先进的产品。
就拿我们常用的电脑举个例子。
电脑想要做高速运算的话,它需要CPU。
那像咱们高铁或者电动车这样的驱动,也是需要一种器件,去作为电流的变换,而IGBT就是作为电能变换的这么一个CPU。
据统计,我国发电总量的60%都用在了各类电机上。
如果采用IGBT器件对电机进行变频调速,电机耗费的电能可以节能大约1/3,即可节约全国总发电量的20%,相当于新建5个三峡大坝的效能。
根据工作电压的高低,IGBT 模块一般被划分为三类。
低压600V以下
中压600V-1200V
高压 1700V-6500V
低压IGBT模块一般用于消费电子、 汽车 零部件领域。
中压IGBT模块一般用于新能源 汽车 、工业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
高压IGBT模块一般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
在电动车方面,IGBT成为电动车电驱系统的大头,成本直接占去了一半。
而电驱系统在电动车整车的成本占比约为15-20%,这意味着单单是IGBT就占去了整车成本的7-10%。
IGBT有多重要?
举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好像管你寝室供电的宿管大爷。
什么时候给电,什么时候拉闸,大爷轻车熟路。具体给多少电大爷也管,你要是用电不规范,偷偷用大功率电器,通报批评没商量。
具体来说,IGBT可以直接控制直流、交流电的转换。决定了驱动系统的扭矩以及最大输出功率。所以你这车加速能力怎样,最高时速多少,能源效率如何全看它。
举个例子:
比如在电动 汽车 特斯拉Model 3上面,提供电源的是密密麻麻的电池,这些电池提供400伏直流电。
而电动车的电机转动必须用交流电,通过改变电机交流电的频率来改变电机的转速,从而精准的控制车辆行驶的速度和加速能力,这背后都是IGBT的功劳。
再比如高铁上面。
在火车运行中,要在短时间内将速度从零提升到300公里以上,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平稳停下来。
这看似简单的加速、减速过程,背后需要一系列相关传动设备,牵引变流器以及其他电动设备的配合才行。而这就需要确保各种设备所需的电流、电压极为精准可靠。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只有大功率的IGBT,才能满足这一苛刻要求。
而且在减速过程中,通过IGBT的作用,还可以将列车减速产生的能量转为电能回馈给电网。
可以说,IGBT的装置就是列车运行的"心脏"。
那么IGBT的研发难不难?
跟传统手机芯片研发一样。
IGBT 行业的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半导体材料,比如硅片、光刻胶等等。以及相关设备比如光刻机、刻蚀机等等。
IGBT行业根据芯片制造的工序,又可依次划分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与测试三个环节。
不过,IGBT芯片相较于手机芯片的制造工艺及设备来说,要求没有这么高。
另外不同功率等级的IGBT芯片,也有不同的尺寸大小。一般来说,功率等级越高,芯片的尺寸就会越大。
目前IGBT 产品最具竞争力的生产线是8英寸和12 英寸。
世界最为领先的厂商是德国英飞凌,已经在12英寸生产线量产IGBT 产品。
国内晶圆的生产企业绝大部分,还停留在6 英寸产品的阶段。目前国内实现8英寸产品量产的有深圳比亚迪、株洲中车时代和华虹宏力。但其产品良率与国际龙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最后是IGBT行业的下游产业。
它包括广泛的各细分应用市场,IGBT 在工业控制、新能源 汽车 ,消费电子、电力储能、轨道交通,家用电器等领域均有大量应用。
IGBT的技术,过去长期被极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所垄断。
比如我国机车车辆使用的IGBT模块都要从德国、日本进口,特别是在高等级的IGBT器件上。
2008年我国的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随后又开通了更多的高铁线路,对IGBT的需求成倍增加。
一个8列标准动车组就需要152个IGBT芯片,光这个芯片的成本就高达将近两百万元,每年中国高铁制造需要向国外采购十万个以上IGBT模块,采购资金超过12亿元人民币。
2014年6月,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由我国自主研制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8英寸IGBT芯片成功下线。
打破了大规模半导体没有自主芯片的 历史 ,预示着我们的高铁拥有了第一颗"中国芯"。
最后小鲸我想说:
十多年前,IGBT芯片基本是欧洲和日本的天下。
高铁用的IGBT被日本三菱重工垄断,电动车的IGBT被德国英飞凌垄断。
而如今国内各类企业开始加紧,对IGBT芯片进行自主研发。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深圳比亚迪,株洲中车时代电气,杭州士兰微等等。
目前复兴号所涉及的高速动车组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了84%。
高铁跑得快,全靠电机带。
其中复兴号的心脏也就是牵引电机。它拥有1152个IGBT芯片,这种能让高铁平稳运行的芯片,目前株洲中车自主研发的生产线,每年可以生产50万个。
中国中车生产的IGBT芯片,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可以达到出口国外的标准,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不得不说,中国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每一项核心突破,拉动的都是整个体系的升级。而一个个体系的升级,最终使得中国制造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