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铜吗?
缺的。世界上的铜矿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智利,秘鲁)、澳洲(澳大利亚)、北美(美国、墨西哥)及中非(赞比亚、刚果金)。
在中国,铜矿资源在空间位置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西藏(占中国铜矿总量22%,同后)、云南(11%)、江西(17%)和内蒙古(16%)等地。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国内市场对铜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自2005年起,中国已至少连续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和最大的铜消费国。
在精炼铜方面,从电力传输到电子元器件制造,从能源工业到海洋工业的各种铜质管道,从汽车、火车到船舶、飞机,从传统工业的关键部件到高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精炼铜器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铜冶炼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到2020年,中国在建筑、汽车和家电等,消费了全世界54%的精炼铜产品。
一、铜的资源概况
世界铜矿资源较为丰富,据美国矿业局1993年统计,世界陆地铜资源估计为16 亿吨,深海结核中铜的资源为7亿吨。1992年世界铜储量为3.10亿吨,储量基础为5.90亿吨。其中储量最多的为智利,其次为美国、俄罗斯、波兰、墨西哥(表1-3-1)。
我国是世界上铜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截止至1997年底,保有铜储量627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A+B+C)2525万吨(表1-3-2)。与国外的储量基础相比,在世界上大概排第四位(表1-3-1中我国储量数据为美国矿业局的估计,可能偏低)。
世界上铜的矿床类型较多,其中斑岩型、砂页岩型、黄铁矿型和硫化铜镍型这四大类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勘查和开采类型。尤其是斑岩型和砂页岩型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55%和24%。
表1-3-1 世界铜储量和储量基础(金属量/万t)
表1-3-2 中国铜储量表(金属量/万t)
我国的地质背景造就了许多类型铜矿床,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和黄铁矿型,分别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 41.1%、27%、10.7%、6.4%和5.5%。
二、铜的开采量(矿山产量)
据英国《世界金属统计年鉴》统计,1991年至2000年间,世界铜矿开采量(以铜精矿含铜总量计)由916万吨增至132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2%(表1-3-3)。我国铜矿开采量由30.4万吨增至58.8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9%(表1-3-4)。我国的统计数据与表1-3-4数据基本相同。
三、(精炼)铜产量
据英国《世界金属统计年鉴》统计,1991年至2000年世界精炼铜的产量由1069万吨增至147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7%(表1-3-3)。我国由56.0万吨增至132.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8%(表1-3-4)。
表1-3-3 世界铜矿开采量、精铜产量和消费量(金属量/万t)
表1-3-4 中国铜矿开采量、精铜产量和消费量(金属量/万t)
将(精炼)铜的产量与同年度铜的开产量相比,前者普遍多于后者,这主要是精炼铜的原料除矿山开采所获铜精矿外,还有相当比例从废旧材料中二次回收的铜。我国(精炼)铜的产量远远高于铜的开采量,如2000年铜的产量为132.58万吨,而铜矿开采所获铜精矿仅为58.85万吨,二者之比为2.25:1。大量精炼铜的原料是靠进口,如1997年我国进口铜精矿93.78万吨,废杂铜79.73万吨(表1-3-5)。此外还有一部分为二次回收的铜,如1997年就回收再生铜37.9万吨(表1-3-6)。
表1-3-5 1996~1997年我国进口铜材表(金属量/万t)
表1-3-6 再生铜产量表(金属量/万t)
四、铜的消费量
据英国《世界金属统计年鉴》(2001)统计,由1991年至2000年世界铜的消费量由1069.5万吨增至1511.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9%(表1-3-3)。我国则由59.0万吨增至188.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6%(表1-3-4)。《中国有色金属年鉴》(1992~1998)统计年增长率为5.25%(表1-3-4)。二者差别大的原因是统计年度不一致,1991年和2000年铜消费量相差很大,导致年增长率高。
世界铜的消费量与精铜产量相差不大,供需基本趋于平衡。我国则不同,铜消费量明显大于精铜产量,而且随年份增大差值越来越大,如1995年消费量为114万吨,精铜产量为108万吨,而到2000年铜消费量达188万吨,而精铜产量132.58万吨,铜开采量为58.85万吨,供需缺口很大,主要依赖进口来弥补。据统计,1996~1997年间,除进口铜精矿和废杂铜外,还进口精炼铜28.27万吨,铜材42.25万吨(表1-3-5,图1-3-1)。
五、铜的未来市场需求预测与资源保证程度
1991~2000年世界铜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3.95%,考虑到近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预计2001~2020年铜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3%,预算2010年世界铜需求量为2031万吨,2020年为2730万吨。按1996~2000年再生铜在精炼铜中所占22%比例扣取,预计2010年世界原生铜需求量1584万吨,2020年为2129万吨(表1-3-7)。
表1-3-7 铜需求量预测表(金属量/万t)
图1-3-1 中国铜生产、消费和净进口量示意图
以世界现有铜储量与1998~2000年平均年开采量相比较,世界铜的静态保证年限为25年,与2001~2010年世界原生铜累计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2.3;以基础储量与2001~2010年累计原生铜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4.2;表明到2010年世界铜资源基本可以保证需求。
1991~2000年我国铜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4.6%,若以此增长率预测,2010年铜的需求量约为720万吨,与2000年美国(297.9万吨)和日本(188.3万吨)消费量对比,上述估计值显然是大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于世界发达国家,近几年经济增幅在7.5%左右,我们预测2001~2010年间铜的需求量亦以每年7.5%增长,到2010年铜的需求量为344万吨。我国1995~1997年再生铜在精铜产量中份额为38%,若2001~2010年以30%计,那么2010年原生铜需求量为241万吨。2010~2020年预测铜需求量年均增长5%,则预测铜需求量为561万吨,其中原生铜393万吨(表1-3-7)。
以1997年我国铜保有(工业)储量与1998~2000年铜平均年开采量相比较,铜的静态保证年限为47年,与2001~2010年原生铜平均需求量(175万吨)相比较,铜的静态保证年限为14年,与2001~2010年累计原生铜累计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1.40。以保有储量与2001~2010年累计原生铜需求量相比较,其比值为3.1。由上述分析可见,在2001~2010年我国铜资源基本可以保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多数铜矿品位较低,不少大型矿床地处西部边远,矿山开采量较低,如2000年铜矿开采量为58.85万吨,若按7.5%的增长率,至2010年铜矿开采量为121万吨,只能满足相应年份预计原生铜需求量的一半。
从消费增长趋势看,2019年的全球精炼铜消费为2387.49万吨,其中我国精炼铜消费达到1294万吨,占全球消费的54.2%;2020年1~10月份,我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达到了1217.89万吨,远超上一年同期。初步估算,2020年前10个月,中国铜表观消费已上升至全球消费的60%,预计2020年消费量将实现正增长。中国经济复苏超预期将带动铜下游传统需求的持续回升,同时新能源汽车等铜的新需求领域快速发展,也会结构性带动铜消费的上升可以说,我国依旧是全球铜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种惊人的增长不仅归功于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还应归功于全球稳定地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一变化,如风能和太阳能,这对铜矿商来说是个好消息。可再生能源需要的铜量是传统能源铜需求的数倍。例如,覆盖整个西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其他一些州的风力发电场对铜的需求量多达1500万吨。2018年是可再生能源创纪录的一年,目前美国发展最快的工作岗位是风力涡轮机维修技师和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工。
根据彭博新能源 财经 (BNEF)的报告,可再生能源企业铜采购量从2017年到2018年增加了一倍多。去年全球公司购买了13.4千兆瓦(GW)电力,这些电力就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而2017年则为6.1千兆瓦,翻了一倍多。超过63%的采购活动发生在美国,仅脸书就消耗了2.6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是电信巨头AT&T消耗量的三倍。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加速。分析人士认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所有发电量的一半以上,其价格低于煤炭和天然气生产的电力的价格。15多年之后,全球近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耗将来自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这对铜矿商来说很有吸引力,那么现在可能是开始参与的绝佳时机。当然,高品位铜矿以及良好的管理对铜矿商来说至关重要。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将快速从燃油车转向电动 汽车 。电动 汽车 消耗的铜量是传统内燃机 汽车 的三到四倍。中国对电动 汽车 产业的扶持力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还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据彭博社报道,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占全球电动 汽车 销售额的60%,中国拥有全球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的一半。截至去年年底,电动 汽车 销量占中国新车总销量的7%左右,自2011年以来复合增长率高达118%。十年左右,亚洲国家电动 汽车 将占全球电动 汽车 市场近40%的份额。据BNEF称,紧随其后的是欧洲(26%)和美国(20%)。
中国不仅向新能源 汽车 制造商发放了国家补贴,而且还建立了信用体系,该体系要求 汽车 制造商通过销售电动 汽车 来获得积分。据BNEF称,这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动 汽车 政策,正在大规模实施电气化计划。除此之外,中国还在环境保护方面提高了排放标准,正如现在在欧洲部分地区看到的那样,中国将很快开始禁止生产燃油 汽车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看到了政策的住转变,并已经对燃油 汽车 销售实施了限制。2018年,深圳和上海在全球的电动 汽车 销量超过16.5万辆,这比挪威和德国的总和还要多。由于对电动 汽车 的需求如此之高,1月份中国铜进口量攀升至47.9,万吨,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纪录。
摩根士丹利今年看好铜价,所有这些让人相信2019年是铜矿商的机会。2019年初到至今铜价上涨了约6%。2019年铜价接近每磅2.80美元,这比2011年2月创下的 历史 高点4.62美元低约67%,这表明铜价还有更多的上涨空间。上周,摩根士丹利、花旗和高盛都看涨铜价。由于铜供应短缺口扩大以及贸易争端缓解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预计2019年铜价将上涨14%。
至于铜矿开采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上调了Freeport-McMoRan的价值,而高盛最近上调了力和力拓(Rio Tinto)的极致。另外,新加坡星展银行也预计到2020年中期铜会出现短缺。分析师预计,从现在到至少2022年,铜供应量每年都会出现缺口。铜是影响全球电气化趋势的重要因素,预计未来几年铜需求将稳步增长。到目前为止,铜供应仍未跟上。据路透社报道,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铜需求,明年将有四个美国铜矿项目开放,这是几十年来首次大规模开放铜矿项目。
全球铜的显性库存都是过去十年的一个低点 。全球全年铜的需求大概是2300万吨、2400万吨左右,经我们测算,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抬高,从2021年到2025年,每年大概会有20万吨左右的边际需求增量。
铜价在今年2月初迎来快速上涨,沪铜主力最高涨到2月底的每吨7万元,近期略有回调但仍保持在6万元以上的高位,累计涨幅超过10%。
扩展资料
铜价中枢保持上移态势
铜产业链上游是矿山,是铜价上涨的直接受益者,全球前13家采矿企业占据50%市场份额,不像铁矿石集中度那么高。中游冶炼企业和下游铜加工环节主要赚取加工费,不承受铜价波动,但是近年来冶炼加工费处于下行通道中。
中国的在全球铜消费占比超过50%,主要用于电力、家电、建筑、新能源车等行业。分析师称,像家电等存量需求会逐步向下,但是新兴产业包括风电、光伏、新能源车的增量需求会逐步增加。铜的供应偏紧加上导电性能的不可替代性,将让铜价中枢保持上移态势。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冰箱、洗衣机、空调都涨价了!竟因为这种原材料!库存创10年新低、价格创9年新高!什么这么“紧俏”?
一、原生铜矿资源可承受漫长时间的消耗
作为地球上一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铜和其他金属、能源等矿藏一样,在人类的不断开采使用下存量资源会日益减少,并终有用罄的一天,这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但我们考虑和分析问题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才有价值。
1.全球铜资源储量处于不断探明发现之中。根据USGS的统计,1950年世界铜矿探明储量才9100万吨,1999年全球铜矿的储量(含铜量)为3.4亿吨(储量基数为6.5亿吨),而到2004年则增加到4.75亿吨。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发现的铜矿储量达3.84亿吨,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储量约710万吨;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间,新增探明储量1.35亿吨,平均每年新发现2700万吨,呈加速增长之势。这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勘探和开发投入的增加,铜的探明储量增长远远超过了铜资源的消耗量。中国是世界上铜储量相对短缺的国家,2003年铜矿储量为2600万吨(金属含量),占全球储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开采铜资源储量就上升到2900万吨(储量基础63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见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未探明的潜在铜储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探明储量应该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况且,我们得到的铜探明储量,还仅仅限于全球陆地资源。
2.铜的可开采资源将随着科技发展而变相增加。我们所说的世界铜储量是指铜含量达到根据历史和现有科技水平具有可开发经济价值的矿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于衡量可开采价值的铜最低品位标准可能向下调整,铜的所谓探明储量也会相应提高。现在的贫矿,将来可能会被视为富矿;现在没有开采价值的保有储量,将来也可能得到开发。同巨大的消费量和增长潜力相比,中国显然是铜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以中国每年自产60万吨(金属量)铜精矿的速度,并根据2004年探明储量2900万吨来计算,中国铜矿的静态保证年限约48年,还高于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自产铜精矿增产缓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铜矿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铜矿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资成本过高所致。中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87%,高于1%的储量,仅占资源总储量的35%,而国外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则超过1%。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远低于智利和秘鲁的1%¢2%的水平;砂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1%,远低于刚果和赞比亚的2%¢5%。因此,目前中国只能依赖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废铜等铜原料来满足精铜生产需要,但国内的铜资源储量迟早是要被开发利用的。
二、铜的可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铜将越用越多
虽然与大豆等可再生性资源相比,铜属于非再生资源,但铜却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即具有可循环利用的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再生铜”概念,实际上是指废铜的回收利用。理论上讲,铜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据称在过去1万年开采的所有铜中,有80%仍在继续使用。在所有的金属中,铜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无论经过多少次回收,经过精炼之后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及抗腐蚀等基本属性。一般来说,废铜产生量的多少与精铜的消费量正相关,全球废铜的产生量将随着全球精铜消费量和社会保有量的提高而递增。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的铜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担心铜的消费会造成铜资源的耗尽或枯竭,似乎有点杞人忧天。随着废铜产生量的不断增加,再生精铜的比例也将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对矿产铜或原生铜矿的依赖度,同时也日益提高废铜在整个铜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说,铜矿开采使用不过是把地下沉睡的铜搬到了地上,并供人类通过废铜回收而永久性重复使用。随着铜使用量的蓄积,也许若干年后,庞大的废铜资源将成为铜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原生铜的开发反而只是作为新增资源的一种补充。
废铜按其来源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废铜,即在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和废品,包括铜冶炼厂本身产生的废铜和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工业废杂铜;另一类是旧废铜杂铜。铜和铜基材料,不论处于裸露状态,还是被包在最终产品,作为使用后被废弃的物品,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废杂铜经过再加工后有大约1/3以精铜的形式返回市场,另2/3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废杂铜的利用途径有两种,一是间接利用, 即经过阳极炉熔炼之后生产电解铜,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再生精铜;二是直接利用分类清晰的废杂铜生产铜材或铜合金产品。如中国相当数量的高品位废杂铜未经精炼即被直接生产铜线锭和铜黑杆。
废铜的产生量与再生利用,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铜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间早、程度高,年人均铜消费量达到10¢20公斤,因而产生大量的废铜,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有部分废杂铜由于环保等方面问题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加工和消费。美国的铜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间,美国废杂铜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费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间,由废铜再生提供的铜占每年铜消费量的比例则提高到44%¢55.6%。欧洲由于铜矿资源缺乏,废铜就成为重要补充。据统计,1997年再生铜占总原料的42.6%。其中废铜直接利用的为22.4%,经再次精炼的为20.2%。工业化完成时间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进入大量产生废铜的阶段。据有关资料,在1953¢1993年间,西方发达国家所消费的精铜有40%是通过再生废杂铜获得的;1994¢1998期间,世界废杂铜每年的回收总量平均约为5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再生精铜的年产量约155万吨,约占31%,直接利用的为每年345万吨左右,占到69%左右。根据ICSG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球再生精铜产量为197.6万吨,约占全球精铜总产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废杂铜回收利用的总量估计为637万吨左右,已经占到当年全球铜表观消费总量的38.6%。由此可见铜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铜市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1998¢2002年5年间的精铜生产原料构成中,国产废铜比例约占9.7%,进口废铜比例约占18%,废铜再生利用比例已占到精铜总产量的27%左右。过去3年来,我国自产废杂铜年均仅为60万吨左右,而每年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废杂铜实物量则平均超过330万吨,折合金属量约80万¢85万吨。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铜消费水平约2.7公斤,不到发达国家的1/5。目前我国的自产再生铜利用量仅为精铜消费量的17%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铜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铜的社会保有量和废铜产出量也将大幅增加。一般铜制品和含铜设备的折旧期为15年,那么目前所消费的精铜在15年后就进入报废期,并成为旧废铜。根据2004年中国铜表观消费量350万吨推算,到2014年中国的废铜产生量就将达到225万¢260万吨,并且会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利用国内外废杂铜生产的电解铜、铜材和铜合金达到140万¢150万吨,大约占到精铜产量的67%,消费总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计算,可生产各类铜产品135万¢145万吨,其中电解铜至少在50万吨以上,其余的则直接被利用来生产铜材和铜合金制品。
三、铜需求增长不可能是无止境的
1.铜需求在不断增长,但最终将趋于饱和。从全球铜消费演化曲线来看,其消费增长的总体趋势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绝对量在不断提高。但观察美、日、欧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铜消费趋势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铜需求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消费增长停滞不前,基本上在萎缩和小幅增长之间徘徊。有资料显示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低于2.4%时,铜消费量不会增长。从长远角度看,这也将是全球性的趋势。
2.新增铜需求的放大效应,催生了历史上铜的牛市循环。日本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的畸形繁荣,推动了1989年的大牛市;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烘托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铜需求爆炸式增长,则造就了本论牛市。尽管铜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观经济的景气循环密切相关,但每一轮牛市背后都有铜需求的额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额外的推动作用都只是阶段性的,铜市终究逃脱不了周期循环的自然规律。
3.中国铜消费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铜消费增速平均高达17%以上,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费基数的增大,中国的铜消费增长率将放缓到8%以下的可持续水平。据测算,1983¢2003年的20年间,全球铜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3.4%,而新兴市场国家也不过6%左右,中国高达两位数的消费增速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把铜市需求增长的宝都押在中国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4.替代产品的增加趋势是难以避免的。近些年来,在高压导体和汽车等领域,铝及铝基合金成为铜消费的主要竞争对手,光纤成为铜在远程通讯领域的替代品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铜消费难免会受到各种替代品的冲击。
5.价格和价值规律本身将对铜的供给和需求产生自然调节作用。铜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价格弹性,原生铜矿的长期价格弹性可达到1.60,而铜价高涨更会刺激废杂铜的使用量;价格的提高同样将有效抑制铜的消费增长,并激发更多替代品的出现
铜,英文名称:Copper,元素符号是Cu,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29,原子量63.546,是IB族金属。密度8.92g/cm_,熔点1083.4±0.2℃,沸点2567℃,铜是一种呈紫红色光泽的金属,稍硬,极坚韧,耐磨损,有很好的延展性、较好导热性、导电性和耐腐蚀能力。铜及其合金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其表面会生成一层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_(OH)_CO_,俗称铜绿。自然界中的铜被分为自然铜、氧化铜矿和硫化铜矿。常见化合物有:氢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铜。由于铜在自然界储量非常丰富,性能优良,且加工方便,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机械制造、建筑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铜资源状况
尽管世界每年矿产铜金属规模均超1000万吨,但是随着新一轮矿业经济周期中全球铜矿勘查投资的不断增加,世界不断地有新的铜资源被发现,使得世界铜资源储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向好,但由于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危机的出现,铜矿勘查投资减少,使得2009年世界铜资源储量略有下降。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9年世界铜资源储量54000万吨,比上年减少1.8%。铜储量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2009年占世界总量的29.6%其他储量较多的国家还有美国、印度尼西亚、秘鲁、波兰、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及俄罗斯等(表1)。
表1 2007~2009年世界铜矿资源储量分布情况单位:万吨(铜)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7~2010
(二)我国铜资源状况
尽管我国是世界铜资源大国之一,铜储量在世界排名第六位,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铜资源依然很贫乏。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铜储量1461.4万吨(比上年增加4.4万吨)、基础储量2951万吨(比上年增加60万吨)。目前,我国的铜储量主要分布在江西、山西、安徽、云南、甘肃、黑龙江、新疆、四川、内蒙古,这九省(区)约占全国总量的82.8%(表2)。
表2 2009年我国铜矿储量分布情况单位:万吨(铜)
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有色金属价格止跌回升,国内现货铜价走出了“V”字形的反转,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刺激采掘业投资力度的增强,使得开发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促使社会各方面对地质勘查投入不断增加,使得新发现矿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增加了查明资源储量。同时,由于矿产品价格回升,查明资源储量升级转化为储量的动力逐步增强,加快了查明资源储量向储量转化的态势,扭转了资源储量减少的趋势。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铜生产状况
1.铜精矿生产情况
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强劲,供应吃紧,市场铜价不断走高,对广大铜矿生产商产生了极大的诱惑。虽然丰厚的利润诱使铜矿生产商试图恢复或扩大生产能力,并且带动新建矿山项目投产现象较明显,但是在实践中因罢工、劳资纠纷、经营失误等问题比较突出,抵消了部分新增矿山的产量,导致近几年世界矿山铜产量增长缓慢。特别是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疲软,铜需求受到影响,导致铜价持续走低,铜矿山利润受到直接影响而减产,对冲上半年矿山铜产量的微幅增长,使得2008年世界矿山铜产量基本与上年持平。但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铜需求增大,铜价走高,世界矿山铜产量1580万吨,同比增长1.73%(表3)。
表3 2004~2009年世界铜矿(铜)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5,12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8,6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9,2有色金属统计,2010,6
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采铜矿,但是从区域分布上看,美洲是世界矿山铜生产的核心,2009年产量达897.1万吨,占世界比重的56.8%,其中特别是智利,产量高达538.9万吨,占世界比重的34.1%其次,亚洲的中国、欧洲的俄罗斯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是世界矿山铜的重要生产区域,但是他们的产能明显逊色于智利。
2.精炼铜生产情况
铜精矿主要用于冶炼生产精炼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铜精矿供应仍然是世界铜工业发展的“瓶颈”。这些年来,随着世界铜精矿产量的缓慢增长,世界精炼铜产量也在缓慢增加。2009年世界精炼铜产量为1859.8万吨,比上年增长0.6%(表4)。
表4 2004~2009年世界精炼铜生产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5,12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8,6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9,2有色金属统计,2010,6
目前,全球虽然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精炼铜,但是精炼铜属于高耗能产业,因而发达国家一般都不鼓励发展铜冶炼项目,提倡进口消费。例如欧洲,其精炼铜生产规模基本稳定在330万~360万吨之间,满足不了自身的消费需要美国、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精炼铜的生产规模也比较稳定。只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或出口等方面的需要,才不断地上冶炼项目,使得精炼铜产量规模不断扩大。这方面,中国是明显的例子,2009年中国精炼铜产量约为411万吨,比上年增长了8.8%。
基于对铜冶炼项目观念上的差异,铜精矿生产与其冶炼地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铜精矿的生产地不一定是其冶炼地,这揭示着世界铜精矿贸易问题比较突出。从统计资料看,目前世界精炼铜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与美洲地区,2009年这两大洲的精炼铜产量分别达808.2万吨及575.1万吨,占世界的比重分别约为43.5%及30.9%。未来几年,这样的格局估计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我国铜生产状况
我国铜矿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中型占9%,而小型占88%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诸如此类的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且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部分矿山的资源储量在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已接近枯竭。早些年虽然国家花大气力发展铜矿业,但是铜精矿(金属量)生产成效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危机矿山找矿政策的实施及市场高铜价的刺激,矿山扩产及利用低品位资源的积极性高涨,导致前两年铜精矿(金属量)产量增长比较明显。2008年第四季度,受世界金融危机及铜价走低等因素的影响,铜矿山利润降低,采掘积极性明显回落。2009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仅97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图1)。
图1 1995~2009年我国铜产量情况
受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以及我国高需求的激励,在前期铜冶炼加工领域投资所形成新增产能集中释放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精炼铜产量增长依然明显,达411万吨,较上年增长8.8%。我国铜精矿与精炼铜之间的供需差距越来越大。2009年,我国铜精矿仅能满足冶炼需求的23.6%,未来,虽然拟新开发的新疆阿舍勒、西藏玉龙、青海德尔尼、黑龙江多宝山及江西德兴富家坞矿山将投产,估计2010年前国内可新增加矿山铜生产能力13万吨/年,但是据报道,2010年我国粗铜冶炼能力将接近每年400万吨、精炼铜估计超过500万吨。因此,不管情况如何变化,近几年我国铜精矿短缺的问题将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一)世界铜消费状况
200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铜消费量稳步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对铜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直接造成2009年欧美地区主要发达国家精炼铜消费下降明显,欧洲同比下降22.6%,美洲同比下降13.3%,但是在以中国为龙头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量的带动下,2009年世界铜消费总量依然增长了0.6%。
从区域上看,世界铜消费最多的是亚洲,它不仅消费量最多,而且逐年呈增长态势,2009年消费量达1168万吨,较上年增长16.9%。从国别上看,世界铜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特别是中国、美国、德国,铜消费量不仅都长期高于100万吨,而且合计消费量占世界消费的比重基本稳定在二分之一强(表5)。
表5 2004~2009年世界精炼铜消费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5,12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8,6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9,2有色金属统计,201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铜消费增长中起较大作用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另一类是亚洲和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西及智利等。目前,在消费中所占比例两类国家大致各占一半。从今后发展趋势看,第一类国家的铜消费已经基本趋于稳定,增长幅度较低第二类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大,对铜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尤其是中国,近两年铜消费量增长迅猛,2009年消费量高达714.4万吨,增幅达39.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表面上是世界铜消费的核心区,2009年消费量已高达714.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9.1%,这其中虽然与中国经济发展对耗铜产品消费拉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制造业及中国铜进出口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中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实,很多耗铜产品在中国生产制造,其消费量记在中国账户上,但是中国很多的耗铜产品是出口而供世界消费的,因而中国铜消费增长存在一定的“虚拟”或“泡沫”问题。
(二)我国铜消费状况
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力、机械、军工、建筑等行业。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铜供应紧张,铜消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形成了被压抑的消费(如1988年原国家物资部曾下文205种产品禁止用铜等),其消费量低于国民经济正常高效运行的合理需求,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和铜消费政策放开,我国铜消费才开始迅速增长。我国精炼铜消费量突破第一个100万吨经历了46年(1949~1995年),消费量突破第二个100万吨经历了5年(1996~2000年),消费量突破第三个100万吨只经历了3年(2001~2003年),突破第四个、第五个100万吨只经历了5年(2004~2008年)。到2009年,我国精炼铜消费量已达714.4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9.3%,且连续8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制造业步伐加快及国内电网改造与新建电力项目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精炼铜消费量的增长,成为影响全球铜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铜工业产业链是非常脆弱的:上游的资源采掘业不能满足中游冶炼发展的需要,而冶炼产品又不能满足下游对精炼铜的消费需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靠进口来弥补供需差距换言之,我国铜工业的蓬勃发展及精炼铜消费的快速增长,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利用国外资源的基础上(图2)。
图2 2001~2009年我国铜生产与消费情况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铜贸易状况
在资源型领域,世界铜贸易量比较大的是精炼产品。从统计资料来看,2007年之前,世界精炼铜的贸易量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铜消费减少,影响到世界精炼铜的进口情况,出现同比下降现象2009年中国经济首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带动铜消费增长,铜进口量成倍增长,增幅达118.4%,带动了世界铜消费,2009年世界精炼铜的进口量回升到797.8万吨,比上年增长121.1万吨。
从出口国家来看,智利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09年出口精炼铜319.1万吨,比上年增加18.7万吨,其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7%赞比亚、日本也均有超过60万的出口量(表6)。
表6 2004~2009年世界精炼铜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5,122008,62009,22010,5
从进口国家来看,2009年中国进口量超过300万吨,达到318.5万吨,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同比增长118.4%,占世界进口总量的39.9%。此外,进口量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德国、美国、意大利等(表7)。
表7 2004~2009年世界精炼铜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2005,122008,62009,22010,5
(二)国内铜贸易状况
尽管2008年宏观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但是我国铜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受国内资源禀赋制约,我国铜精矿的实际生产能力与国内对铜的消费状况不匹配,尤其是在国内各大铜冶炼企业纷纷扩产的背景下,对铜精矿等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加,造成铜精矿等基础原料供需矛盾不断扩大,原料缺口必须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调剂。2009年我国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613.2万吨,比上年增长18.1%进口粗铜22.8万吨,比上年增长15.1%进口废铜399.8万吨,进口铜及铜材425.6万吨(图3)。出口铜及铜材58.2万吨,比上年减少5.2%。
图3 2001~2009年我国铜资源产品进口情况
五、铜价格走势分析
(一)国际铜价变化
从2003年起,受世界宏观经济复苏及需求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铜价延续走上冲行情,并且走势壮观。2007年第四季度虽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11~12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持续下挫,但是对冲2007年第二、三季度的高位铜价,总体依然使得2007年铜价继续走上冲的行情。2008年虽然次贷危机在延续,并最终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是在金融炒家等因素的作用下,2008年上半年国际铜价不仅持续走高,而且刷新了历史纪录之后稍微震荡,最终于下半年铜价急剧下滑,并在12月份创下了该年度的最低水平。进入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向好,促使铜价逐步回升,形成了“V”型反转的走势(图4)。
图4 2007年以来LME铜价变化情况
(二)国内铜价变化
我国铜价与国际市场基本实现了价格联动机制,国内铜价一般总是随国际铜价变化而波动。2007年上半年,铜价以上冲行情为主基调,第三季度以震荡为主,第四季度受次贷危机影响而出现一定的下挫。2008年第一季度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而反弹冲高,第二、三季度在震荡中缓慢下滑,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加速了前期的下滑趋势,使得铜价出现急剧回落而显示出典型的“熊市”特征。2009年中国经济逐步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从第二季度开始,铜价趋势显示出不断上扬的格局(图5)。
图5 2007年以来上海金属交易所铜价变化情况
六、结论
(一)世界铜供需趋势
无论是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的驱动,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铜产品生产与消费并没有显著增长,而是以缓慢的速度在微增长。目前,矿山铜产量与冶炼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供需差距,但是如果考虑废杂铜回收情况,则铜原料不仅能满足世界铜正常的冶炼需求,而且还有一部分铜精矿富余而需要库存(近几年,世界铜精矿的库存量基本在10万~20万吨之间波动)另外,世界精炼铜生产与消费也都在微增长,之间基本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因而总体来看,世界铜资源供需是健康平衡的。
(二)我国铜供需趋势截至2009年底,全国铜储量为1461.4万吨(铜),在不考虑采矿损失的情况下,以目前年生产能力约90万吨计,我国铜资源静态供应保障能力大约为16年,支撑能力比较脆弱。我国铜矿资源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这一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虽然国家花大气力发展铜矿业,但成效并不显著,因此目前国内铜矿产量与实际消费量不匹配另外,我国铜冶炼及消费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而国内铜矿山增产潜力有限,导致我国铜资源自给率进一步降低,并使得铜矿业成为我国铜工业健康发展的约束环节。
(唐宇)
铜主要用于电力、家电、建筑、新能源车等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铜价在今年2月初迎来快速上涨,沪铜主力最高涨到2月底的每吨7万元,近期略有回调但仍保持在6万元以上的高位,累计涨幅超过10%。铜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对下游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铜价上涨的因素景气好转,需求增加: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所有产业几乎处于停摆状态。所有的需求都突然下降,铜材也不例外。在2021年的时候,疫苗研发成功,疫情好转,景气也跟着复苏。各方面的需求量增加,形成一个抢购现象,铜价也跟着一直上涨。听说铜材厂商的订单排得很长,甚至出现有钱也买不到货的现象。
铜材开采量减少:铜材开采商因为突发事件而减少产量。记得在好几年前,智利铜矿商因为发生突发状况,产量突然减少,在这个时候所有的需求者就会赶紧地去抢购铜材,当需求高于产量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这种状况属于短期的突发事件,当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价格也会跟着恢复。
政治因素所影响的国际走势:澳洲赖以生存的铁矿和铜矿因为受到中国贸易的制裁,而逼得澳洲将铁矿和铜矿价格同时上涨,进而影响到国际铜价跟着上涨。如果国际贸易能够签署,那么铜价就会恢复正常。
铜价创九年新高 需求旺盛供应偏紧铜价从2020年到现在经历了三波主要上涨。第一波:去年3月末一直到去年7月份,全球流动性宽松,再加上国内复工复产,带动铜价从每吨35000多元的底部涨到了52000元左右。第二波:去年11月开始,两个月的时间铜价从52000元一路涨到59000元,主要因为新冠肺炎疫苗的出现,再加上国内的地产数据良好。第三波:今年2月铜价涨到最高70000元,近期略有回调但仍保持高位。分析师称,铜的定价遵循两个模式,一方面是铜的供需,另一方面就是铜的金融属性。
冶炼厂订单充足 全球铜库存降至十年低位铜价上涨利好矿山,冶炼厂订单充足,但加工费却处于下行通道,这是为什么?长江证券钢铁有色行业分析师许宏远说:“算下来全球的显性库存都是过去十年的一个低点。全球全年铜的需求大概是2300万吨、2400万吨左右,经我们测算,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抬高,从2021年到2025年,每年大概会有20万吨左右的边际需求增量。”
再生铜价格水涨船高 七成供应来自进口当前市场上再生铜供应大约七成来自进口,三成来自国内市场。再生铜供应商何华养称,尽管再生铜价格处于高位,国外再生铜贸易商出货意愿强,但是由于疫情影响,航线效率降低、运费大涨,进口再生铜的供应受到阻碍,而国内再生铜贸易商看涨的惜售心理,加剧了整体再生铜市场的供不应求。
江西贵溪金信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华养解释说:“之前的采购量为每个月2万5到3万吨,现在少了差不多五六千吨。供应商惜售的心理,他们对铜价的波幅存在预期,可能认为价格还没涨到他心里所要的价位。”中国从2021年起禁止进口固体废物,但允许符合新标准的高级金属废料重新归类为回收资源,所以现在废铜在业内更多被称为再生铜。政策的改变让再生铜进口不再需要批文,高品质再生铜可以大量进口。
一、原生铜矿资源可承受漫长时间的消耗
作为地球上一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铜和其他金属、能源等矿藏一样,在人类的不断开采使用下存量资源会日益减少,并终有用罄的一天,这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但我们考虑和分析问题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才有价值。
1.全球铜资源储量处于不断探明发现之中。根据USGS的统计,1950年世界铜矿探明储量才9100万吨,1999年全球铜矿的储量(含铜量)为3.4亿吨(储量基数为6.5亿吨),而到2004年则增加到4.75亿吨。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发现的铜矿储量达3.84亿吨,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储量约710万吨;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间,新增探明储量1.35亿吨,平均每年新发现2700万吨,呈加速增长之势。这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勘探和开发投入的增加,铜的探明储量增长远远超过了铜资源的消耗量。中国是世界上铜储量相对短缺的国家,2003年铜矿储量为2600万吨(金属含量),占全球储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开采铜资源储量就上升到2900万吨(储量基础63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见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未探明的潜在铜储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探明储量应该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况且,我们得到的铜探明储量,还仅仅限于全球陆地资源。
2.铜的可开采资源将随着科技发展而变相增加。我们所说的世界铜储量是指铜含量达到根据历史和现有科技水平具有可开发经济价值的矿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于衡量可开采价值的铜最低品位标准可能向下调整,铜的所谓探明储量也会相应提高。现在的贫矿,将来可能会被视为富矿;现在没有开采价值的保有储量,将来也可能得到开发。同巨大的消费量和增长潜力相比,中国显然是铜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以中国每年自产60万吨(金属量)铜精矿的速度,并根据2004年探明储量2900万吨来计算,中国铜矿的静态保证年限约48年,还高于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自产铜精矿增产缓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铜矿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铜矿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资成本过高所致。中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87%,高于1%的储量,仅占资源总储量的35%,而国外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则超过1%。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远低于智利和秘鲁的1%¢2%的水平;砂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1%,远低于刚果和赞比亚的2%¢5%。因此,目前中国只能依赖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废铜等铜原料来满足精铜生产需要,但国内的铜资源储量迟早是要被开发利用的。
二、铜的可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铜将越用越多
虽然与大豆等可再生性资源相比,铜属于非再生资源,但铜却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即具有可循环利用的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再生铜”概念,实际上是指废铜的回收利用。理论上讲,铜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据称在过去1万年开采的所有铜中,有80%仍在继续使用。在所有的金属中,铜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无论经过多少次回收,经过精炼之后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及抗腐蚀等基本属性。一般来说,废铜产生量的多少与精铜的消费量正相关,全球废铜的产生量将随着全球精铜消费量和社会保有量的提高而递增。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的铜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担心铜的消费会造成铜资源的耗尽或枯竭,似乎有点杞人忧天。随着废铜产生量的不断增加,再生精铜的比例也将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对矿产铜或原生铜矿的依赖度,同时也日益提高废铜在整个铜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说,铜矿开采使用不过是把地下沉睡的铜搬到了地上,并供人类通过废铜回收而永久性重复使用。随着铜使用量的蓄积,也许若干年后,庞大的废铜资源将成为铜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原生铜的开发反而只是作为新增资源的一种补充。
废铜按其来源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废铜,即在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和废品,包括铜冶炼厂本身产生的废铜和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工业废杂铜;另一类是旧废铜杂铜。铜和铜基材料,不论处于裸露状态,还是被包在最终产品,作为使用后被废弃的物品,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废杂铜经过再加工后有大约1/3以精铜的形式返回市场,另2/3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废杂铜的利用途径有两种,一是间接利用, 即经过阳极炉熔炼之后生产电解铜,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再生精铜;二是直接利用分类清晰的废杂铜生产铜材或铜合金产品。如中国相当数量的高品位废杂铜未经精炼即被直接生产铜线锭和铜黑杆。
废铜的产生量与再生利用,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铜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间早、程度高,年人均铜消费量达到10¢20公斤,因而产生大量的废铜,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有部分废杂铜由于环保等方面问题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加工和消费。美国的铜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间,美国废杂铜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费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间,由废铜再生提供的铜占每年铜消费量的比例则提高到44%¢55.6%。欧洲由于铜矿资源缺乏,废铜就成为重要补充。据统计,1997年再生铜占总原料的42.6%。其中废铜直接利用的为22.4%,经再次精炼的为20.2%。工业化完成时间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进入大量产生废铜的阶段。据有关资料,在1953¢1993年间,西方发达国家所消费的精铜有40%是通过再生废杂铜获得的;1994¢1998期间,世界废杂铜每年的回收总量平均约为5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再生精铜的年产量约155万吨,约占31%,直接利用的为每年345万吨左右,占到69%左右。根据ICSG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球再生精铜产量为197.6万吨,约占全球精铜总产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废杂铜回收利用的总量估计为637万吨左右,已经占到当年全球铜表观消费总量的38.6%。由此可见铜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铜市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1998¢2002年5年间的精铜生产原料构成中,国产废铜比例约占9.7%,进口废铜比例约占18%,废铜再生利用比例已占到精铜总产量的27%左右。过去3年来,我国自产废杂铜年均仅为60万吨左右,而每年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废杂铜实物量则平均超过330万吨,折合金属量约80万¢85万吨。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铜消费水平约2.7公斤,不到发达国家的1/5。目前我国的自产再生铜利用量仅为精铜消费量的17%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铜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铜的社会保有量和废铜产出量也将大幅增加。一般铜制品和含铜设备的折旧期为15年,那么目前所消费的精铜在15年后就进入报废期,并成为旧废铜。根据2004年中国铜表观消费量350万吨推算,到2014年中国的废铜产生量就将达到225万¢260万吨,并且会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利用国内外废杂铜生产的电解铜、铜材和铜合金达到140万¢150万吨,大约占到精铜产量的67%,消费总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计算,可生产各类铜产品135万¢145万吨,其中电解铜至少在50万吨以上,其余的则直接被利用来生产铜材和铜合金制品。
三、铜需求增长不可能是无止境的
1.铜需求在不断增长,但最终将趋于饱和。从全球铜消费演化曲线来看,其消费增长的总体趋势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绝对量在不断提高。但观察美、日、欧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铜消费趋势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铜需求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消费增长停滞不前,基本上在萎缩和小幅增长之间徘徊。有资料显示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低于2.4%时,铜消费量不会增长。从长远角度看,这也将是全球性的趋势。
2.新增铜需求的放大效应,催生了历史上铜的牛市循环。日本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的畸形繁荣,推动了1989年的大牛市;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烘托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铜需求爆炸式增长,则造就了本论牛市。尽管铜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观经济的景气循环密切相关,但每一轮牛市背后都有铜需求的额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额外的推动作用都只是阶段性的,铜市终究逃脱不了周期循环的自然规律。
3.中国铜消费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铜消费增速平均高达17%以上,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费基数的增大,中国的铜消费增长率将放缓到8%以下的可持续水平。据测算,1983¢2003年的20年间,全球铜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3.4%,而新兴市场国家也不过6%左右,中国高达两位数的消费增速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把铜市需求增长的宝都押在中国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4.替代产品的增加趋势是难以避免的。近些年来,在高压导体和汽车等领域,铝及铝基合金成为铜消费的主要竞争对手,光纤成为铜在远程通讯领域的替代品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铜消费难免会受到各种替代品的冲击。
5.价格和价值规律本身将对铜的供给和需求产生自然调节作用。铜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价格弹性,原生铜矿的长期价格弹性可达到1.60,而铜价高涨更会刺激废杂铜的使用量;价格的提高同样将有效抑制铜的消费增长,并激发更多替代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