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2022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洁净的世界
仁爱的唇彩
2023-02-03 00:20:16

2022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最佳答案
尊敬的香氛
拼搏的书包
2025-07-30 13:49:06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按用途划分中国不同种类新能源汽车占比

新能源产销规模翻倍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40.70%,仅比欧洲少3.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7.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

在销量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连续七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纯电动汽车占据八成市场

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2.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82%。

按用途划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占全国汽车总产销的95%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2020年11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最新回答
风中的大米
愤怒的星月
2025-07-30 13:49:06

2022年12月26日,新能源板块能上涨。市场行情,12月26日,市场行情整体回暖。截止收盘,沪指涨0.65%报3065.56点,深证成指涨1.19%报10978.99点,创业板指涨1.98%报2331.41点。两市合计成交约6200亿元。

美丽的刺猬
矮小的方盒
2025-07-30 13:49:06

2022年新能源应该会涨,但不会涨太多。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受众广度和普及程度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发展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也面临着考验,那就是国家扶持政策的弱化,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是短期的机遇,更是长期的挑战。据了解,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新,补贴金额将退坡30%,并在2022年年底正式取消补贴。

2022年新能源发展趋势

综合各家产能以及新品的规划,包括本身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有望达到510万台,同比增长50%。而且随着2022年底混动车型的补贴逐步退出,2023年开始整个混动也会有一个非常高的增长,所以这个赛道是一个又宽又长的赛道。

2021年的价格平均比2010年低89%,当时电池的成本超过每千瓦时1200美元。对于电动汽车的电池,价格甚至更低,每千瓦时约118美元。分析师表示,价格下跌可归因于镍基阴极中昂贵钴的使用量下降。到2024年,电池价格可能会降至每千瓦时100美元。这个价格标签将使电动汽车与经典的ICE动力汽车达到成本平价。

但最近的趋势表明,市场看到锂价格上涨。更高的原材料成本可以将最终产品的价格推高至每千瓦时135美元。如果未来几个月原材料的增长继续,那么每千瓦时100美元的廉价电池的黄金日期将至少推迟两年。专家还预测,如果锂价的增长趋势继续下去,那么2022年新电动汽车的价格可能会上涨。

专一的芝麻
专注的泥猴桃
2025-07-30 13:49:06

2023年1月1日,易车编辑为您精选以下内容:

1、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649万

2、比亚迪仰望品牌正式发布

3、索尼、本田合资公司推出新品牌AFEELA

4、东风有限/东风日产两级总部开启一体化整合运营

5、2023年北京小客车指标配额10万个

6、疑似小米汽车首款车型路试曝光

7、宝马将推出iDrive 8.5系统

8、福特F-150猛禽开启新一轮定购

头条: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649万

据乘联会最新批发销量统计,1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73万辆,环比11月约增长0.4%,同比去年12月增长约45%。预估2022年国内新能源批发销量为649万辆,较2021年的331万辆同比增长96%。

12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产销态势较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等领军厂商保持强势良好态势。近期14家厂商批发销量万辆以上企业的全月销量占比84%左右,这些企业的12月预估销量为61万辆,按照正常结构占比预测12月的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73万辆,有希望创出乘用车厂商销量历史新高。

新车:比亚迪仰望品牌正式发布

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正式发布,并且还推出了其核心技术“易四方”,未来,“易四方”技术将标配搭载于仰望品牌全系车型。此外,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车型U8和百万级纯电动性能超跑U9也同步亮相。

仰望U8是该品牌首款量产车型,定位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其车长超过5米,车宽超过2米,采用了仰望品牌的家族式设计“时空之门”,通过“易四方”平台,具备极强的越野能力,以及“应急浮水脱困能力”等。而仰望U9定位百万级纯电动性能超跑,整车搭载易四方动力系统,零百加速达到2秒级。设计方面同样采用了“时空之门”设计语言。

新车:索尼、本田合资公司推出新品牌AFEELA

索尼和本田的合资企业索尼本田移动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宣布推出智能互联汽车新品牌AFEELA,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开放预订。

按照此前曝光的消息,在索尼和本田的双方合作中,本田将主要负责车辆的驾驶性能、制造技术、售后服务管理等工作,而索尼将负责开发娱乐、网络和其他移动服务功能。电子科技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的跨界联合是否预示着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索尼预计在车内引入“PS5娱乐”元素。该概念车的尺寸为4895mmX1900mmX1460mm,轴距3000mm,标准B+级主流轿车级别。

行业:东风有限/东风日产两级总部开启一体化整合运营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东风有限、东风日产两级总部开启一体化整合运营,撤销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五大总部及下设机构,职能转移至东风日产相应部门,同时设立东风有限武汉办公室。

东风有限、东风日产两级总部的一体化运营和武汉办公室成立是公司组织机构改革落地的重大举措。此次改革,目的是聚焦乘用车和零部件事业,精简层级、提高效率,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让公司总部更好地为前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及优异的保障。其中武汉办公室在未来公司的重大战略方向、经营业绩掌控、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政策:2023年北京小客车指标配额10万个

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发布《关于2023年小客车指标配额和配置比例的通告》。根据通告,2023年小客车指标配额为10万个,其中普通指标额度3万个,新能源指标额度7万个。

2023年小客车指标配置比例如下:1.普通小客车指标。家庭和个人指标额度共计28600个, 家庭和个人同池摇号;单位指标额度1200个;营运小客车指标额度200个。2.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家庭和个人指标额度共计63600个,其中家庭指标额度50880个、占比80%,个人指标额度12720个、占比20%;单位指标额度3600个;营运指标额度2800个。

曝光:疑似小米汽车首款车型路试谍照

社交媒体上曝光了疑似小米汽车首款车型路试谍照。据悉,图片拍摄于小米科技园附近,考虑到传言中首款车型造型酷似保时捷Taycan,因此本次曝光的谍照有着较高的真实性。根据小米汽车公布的规划显示,旗下首款车型预计2024年正式量产。

2022年8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中透露,小米自动驾驶要全栈自研已组建了500人规模的团队,计划到2022年底扩张到600人,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车机:宝马将推出iDrive 8.5系统

有外媒曝光了宝马智能车机系统的规划,iDrive 8.5车机系统将会在全新5系上首先搭载,新车预计会在今年底前上市销售。同时,iDrive 9车机系统也将会在不久后到来,预计将会被MINI、全新X1、全新X2等较小的车型首先搭载。

由于全新5系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因此宝马选择首先为该车搭载相对可靠性更高的iDrive 8.5车机系统,避免全新iDrive 9车机系统可能带来的软件系统问题,导致消费者们产生不满。根据目前掌握的消息,iDrive 8.5车机系统基于Linux系统打造,将会针对UI界面和触控操作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特定硬件支持,因此并非所有iDrive 8.车机系统,都能升级为iDrive 8.5车机系统。

上市:福特F-150猛禽开启新一轮定购

福特中国宣布,F-150猛禽正式开启新一轮定购。新车将继续以官方直销模式销售,售72.08万元,新车将继续搭载3.5T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推出了升级客户权益及交车礼包。

新款车型配备了全新的前包围组件,整体极具气势。同时新车将提供无畏橙、硬核黑、极致白、探秘银、激情蓝以及澎湃灰六种可选车身颜色。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上线!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云集,易车年度车型榜单新鲜出炉!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等你来看!

怕孤独的玉米
凶狠的斑马
2025-07-30 13:49:06
随着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数据逐步出炉,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在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上升趋势已经不能再用潜力巨大形容,简直就是炙手可热的发展状态。所以汽车行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其一,目前国家正处于氢能、电能两手抓的政策引导下。因此在今年以及未来几年中,一场氢能源与纯电能源之间的碰撞势必会发生,而最终结果是一方胜出还是共存暂未可知。但可以预估的是,在这场碰撞中,势必会出现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品。

其二,疫情、芯片短缺、供应链吃紧的状况,在2022年大概率还会延续。而这已然成为所有新能源车企,必须共同面对的困境。随之出现的问题则是供应端紧张带来的产品成本上涨。综合目前已有的消息,由于锂和其它原材料的供应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需求,电动汽车电池的价格在经历10年的大幅下跌后,或将在2022年上涨。

对于本就供不应求的新能源车型来说,主机厂的手段必然是加价。事实上,现如今主流的新能源车型基本都出现了加价的情况。当然,上涨的幅度大都不足万元,部分消费者可能并不在意,但如果你是追求性价比的人,那现在入手肯定是不划算的。

其三,现在恰逢新能源膨胀期,随着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的入局,竞争关系将进一步加剧。届时不管是为了应对竞争对手也好,提高自身竞争力也罢,势必会出现“让利冲量”的局面,以从产品销量上提振。因此,最起码在今年上半年,入手新能源车型都不是一个具有高性价比的选择。

忐忑的铃铛
震动的月亮
2025-07-30 13:49:06
一、今日股市锂电池板块为什么跌

多数都是讲故事,没有什么价值。

回归理性就是跌。

二、股票同板块前后同涨同跌现象的原因?

1,操作这些个股的,不可能是同一个主力,尤其是宁德时代这种体量的公司,里面会存在不止一个主力。

2,板块会有一定的抱团效应,跟热点也有关系,简单理解你可以把资金比喻成水,水往低处流,板块是轮动的,当一个板块被炒高之后,资金会获利了结,然后流入相对炒得比较少,或者没有炒过的版块里。

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从去年11月开始到现在,已经被抄的非常高了,翻倍的都好几家,所以资金做高低切换是很正常的事情3,50亿以下的个股,逻辑不一样,宁德这种龙头里面的主力,是大资金,机构为主,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的规模都算正常,这么大的资金量,是进不来这种小市值公司的,比如你说的达志科技,我看了下今天尾盘总买都不到1千万,上亿的大资金要往里进的话,那得砸多少个涨停板,根本不划算。

这种小市值的一般都是小资金,游资一类,他们拉升股价的目的就很多了,但一般都是为了短期吸引人气炒作,行情来得快,去的也快

三、为何金属期货出现大涨,金属股票却下跌,很多品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是为何

看来你还是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价格变化模式,股价为何会下跌期货价格又为何会上涨,弄清楚深层次的原因这些问题不难理解,期货价格上涨是因为所对应的现货未来的价格预期比较好价格坚挺的基础上会进一步走高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股价相对应的背后是一个公司或者机构的盈利状况,很简单现货上涨,机构并不一定能盈利也许在期货上有保值业务或者公司生产成本加大导致机构盈利预期减小或者根本不能盈利,

四、今日股市锂电池板块为什么跌

一是前段时间涨太多,主力已经有较大出货空间,

二是今天的利空消息(中科院制出石墨烯电池,充电7秒续航35公里),可能会对锂电池板块有影响

五、比亚迪的股票为什么跌的这么惨

在电动车“大行其道”的今天,随便个汽车企业都可以造个电动车赚钱,最早进入电动车领域的、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却面临着巨额亏损。

汽油车方面,比亚迪更是和长安、长城和吉利等厂家不可同日而语。

这不能不说比亚迪在经营上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最近还面临着涉嫌拖欠媒体广告供应商10多亿欠款的舆论风波……股票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六、为何金属期货出现大涨,金属股票却下跌,很多品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是为何

看来你还是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价格变化模式,股价为何会下跌期货价格又为何会上涨,弄清楚深层次的原因这些问题不难理解,期货价格上涨是因为所对应的现货未来的价格预期比较好价格坚挺的基础上会进一步走高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股价相对应的背后是一个公司或者机构的盈利状况,很简单现货上涨,机构并不一定能盈利也许在期货上有保值业务或者公司生产成本加大导致机构盈利预期减小或者根本不能盈利,

殷勤的小虾米
开心的裙子
2025-07-30 13:49:06
要知道,在整个2021年,新能源市场同比上涨了156%市场渗透率猛增到13.9%。2021年全国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将近300万台。

要知道,这个数字是多么的庞大。可是随着国家退补,以及新能源车的原材料涨价,新能源车也在不断的涨价。特斯拉甚至在一周内涨价两次。

但是油价又涨的这么厉害,这可让我们老百姓怎么办?买新能源?这么贵。不买吧,这燃油车还能开吗?85号汽油都飙到9块了。

先来看看近期宣布涨价的品牌:

比亚迪旗下车型价格上调,幅度为3000-6000元。

哪吒汽车旗下车型价格上调,幅度为3000-5000元。

小鹏汽车旗下车型价格上涨,幅度为1.01-2万元。

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价格上调,涨幅为15060元。

奇瑞新能源旗下小蚂蚁和QQ冰淇淋价格上调,幅度为3000-7100元。

零跑汽车旗下零跑C11全系车型价格调整,涨幅为2-3万元。

欧拉好猫价格上涨,涨幅为6000-7000元。

威马汽车旗下车型价格上调,涨幅为7000-26000元。

就连理想汽车的CEO李想就在3月19月发微博称:已经确定涨价。

那么在新能源不断涨价的背后,仅仅只是因为原材料在不断的涨价吗?

主要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

根据行情信息,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格从2021年7月的9万元每吨,一直涨到目前的50万元上下,涨幅可以说用夸张来形容。

因此,这已经极大推高了电池的成本,对行业的影响可谓十分大。

除了锂,另一种原材料镍的价格也翻了数倍。原材料价格飞涨,造车成本增加,这也导致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近期已两度宣布涨价,同时也大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新能源汽车供不应求

除了原材料上涨,还有就是我们所谓的供不应求,当一个东西变得稀有的时候就会面临着涨价,古往今来就是这样。

随着油价的攀升,很多人都想拥有一台或多台新能源车,从而减少使用成本。所以之前我们也有说过,小鹏汽车迟迟不交车,就连比亚迪也是这样,订车交付周期过长,因为这事甚至还经常出现在车质网投诉前几名。

当然,还有我们之前说的国家退补,还有就是在新能源市场暂时没有成熟,很多车企乱涨价,从而引发市场效应,一涨都涨。

写在最后:在全球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背景下,汽车产业作为供应链最长、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未来或许更多车企将加入到涨价队伍。

独特的冷风
失眠的狗
2025-07-30 13:49:06
2022年世界新能源乘用车走势较强,1-6月达到421万辆,同比增长71%。其中6月销量88万辆,同比增长46%。世界新能源汽车中的商用车有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为主体。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比世界新能源59%的表现优秀,这主要是中国的新能源需求强,而欧洲的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产销偏低,因此中国的发展很强。

美丽的御姐
坚定的毛豆
2025-07-30 13:49:06
1.会涨。

2.相关概况

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1000亿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目前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用。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限于技术水平,现尚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当前由于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尚不成熟,故只占世界所需总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后有很大发展前途。

3.相关特点

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比如,陆上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而截止2003年只有0.57GW被开发利用,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 到2020年到20GW,而太阳能光伏并网和离网应用量预计到2020年可以从目前的0.03GW增加1至2个GW。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继续供能不利;

6)目前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拓展资料:

最新行业地位

1.2015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23个部委召开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

2.据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在新兴产业领域的18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7.6%。2013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3.3%,利润额增长1.6%,明显低于新兴产业。

3.在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占比接近1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接近15%。《“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