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分布特点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地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90.3%,其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地区占北方地区的65%;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的地区,只占全国的9.7%,其中90.6%又集中在川、云、贵、渝等省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89%,该线以东地区仅占全国的11%,是煤炭贫乏地区。中国煤炭基础储量3261.44亿吨。
中国煤炭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储量较少。根据BP2009世界能源统计评论,2008年底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比例的13.9%,人均储量约86.4吨,约为世界人均可采储量的69%。
中国煤炭资源和现有生产力呈逆向分布,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基本格局。大量煤炭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长距离运输,给煤炭生产和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扩展资料
煤炭可分为褐煤和硬煤两大类,硬煤包括烟煤和无烟煤。烟煤包括: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硬煤按碳化程度从低到高分为: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中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高变质煤(贫煤,无烟煤)
煤炭的演变是逐级进行的:褐煤-低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煤的碳化程度与成煤时间,所处地层的压力和温度有关.时间越长,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则碳化程度越高。
由于碳化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同一成煤年代产生的煤种并不相同,相同的煤种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年代.例如:侏罗纪煤普遍为低变质烟煤和气煤。
而宁夏汝箕沟的侏罗纪煤由于受到火山余热的影响,加速了碳化进程,煤种为无烟煤.辽宁抚顺的长焰煤来自第三纪,阜新的长焰煤来自白垩纪,甘肃华亭的长焰煤来自侏罗纪,内蒙古准格尔的长焰煤来自石炭二叠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资源
我国煤类齐全。按国家现行的煤炭分类标准,将自然界的煤划分为14大类,即褐煤、长焰煤、不黏煤、弱黏煤、1/2中黏煤、气煤、肥煤、气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等。这14类煤种在我国成煤区域中均有赋存,只是有丰有欠之别。中国煤炭资源在成矿空间上展现出西部多、东部少北部多、南部少的成矿地质特征。
从煤的基本用途上看,通常将煤炭资源划为炼焦用煤和非炼焦用煤两大部分。从煤炭资源富有程度上看,我国非炼焦用煤很丰富,而优质炼焦用煤较少。
无烟煤是非炼焦用煤的主要品种之一,是成矿煤化程度最高的煤,具有挥发分低、密度大、硬度高、火力强等优点,用途广泛,通常作民用和动力燃料,也可加工成无烟煤滤料做水处理使用。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河南、四川、宁夏、湖北等省(区)。
我国炼焦用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占全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的22%,不仅所占比重不大,而且品种也不均衡。其中,气煤占炼焦用煤的40.6%,而且肥煤、焦煤和瘦煤三个炼焦基础煤,分别仅占18.0%、23.5%和15.8%。炼焦用煤的原煤灰分一般在20%以上,多属中灰煤,基本上没有低灰和特低灰煤,且硫分偏高,不具优势。我国煤类品种虽全,但有丰有欠。真正具有优势的和勘査开发有潜力、有后劲的是低变质烟煤,而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都不多,属于稀缺煤种。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适合露天开采的煤田(或矿区)少,适宜地下开采的煤田多,非炼焦用煤储量丰富,特别是其中的低变质烟煤规模大、煤质好、储量多,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0%以上。因此,应根据我国煤炭资源特点和成矿地质条件,发挥自有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开发好、保护好、利用好,以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煤炭资源。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作为世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大国,新形势下把中国建设成为煤炭资源强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现我国已具备建设煤炭资源强国的基础,但在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相关技术、产业、市场等方面的转化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加强绿色煤炭资源基础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建设、人才和制度保障,系统提升煤炭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和东部少。昆仑山北部、秦岭和大别山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0.3%,太行山和贺兰山之间的煤炭资源占北方地区煤炭资源总量的65%。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南仅占总面积的9.7%,其中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占90.6%。大兴安岭与太行山、雪峰山之间线路西部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9%,而线路东部的煤炭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1%。在现有探明储量中,无烟煤约占煤炭总量的13%。
山西省无烟煤中,只有山西的灰分和含硫量普遍较低,太原组的含硫量多为高硫煤贵州省和四川省的无烟煤主要属于高硫煤和超高硫煤。河南省无烟煤的灰分和硫含量较低,但主要属于粉状结构煤,应用范围小。虽然,中国宁夏的儒基沟无烟煤,灰分、含硫量很低,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湘中金柱山无烟煤灰分含量为3% ~ 7.5%,硫含量为0.6%。宁夏嘉果山无烟煤是一种稀有的优质无烟煤,灰分含量不足7%,硫分含量在0.6% ~ 2.9%,但矿区规模较小,储量有限。
煤炭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支持与煤炭资源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当前的竞争环境下,煤炭企业需要掌握动态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态势,控制和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和产品的价值,降低经营成本,最大化企业效益,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并适应社会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强大的煤炭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要有强大的竞争力。海外投资应达到一定规模,海外业务的增长应成为企业新的支撑。煤炭拥有世界一流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盈利能力强,引领企业发展靠科技创新,实现安全、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运营。
煤炭储量是指煤炭的储存量。一是将煤视作均一物质来处理。长期以来,在应用的煤质检测指标和以此将炼焦煤分类,并以此作为经验配煤的基础。其优点是检测简单而迅速,并因长期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缺点是出现问题时难以解说,也不易找出正确原因和合适措施,故再提高一步有困难;
另一种方法是从别的学科移植过来的煤岩学,其概念符合炼焦煤客观实际,并在作一些针对性工作后,再在煤焦领域应用,均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种针对性工作难度大,而且已形成的基础工作又十分费时,难以随同生产三班按时出结果。这就是这新旧两种不同概念形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制定资源勘探和开发战略布局的地质依据。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我国有数百个大小不等、类型各异的煤盆地,有4个大型煤盆地煤炭资源量超过500Gt,它们是鄂尔多斯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华北煤田,均以规模宏伟、煤层厚而稳定著称。我国的煤盆地大多为板内盆地,但往往受到汇聚板块边缘活动的显著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大陆增生的盆地演化系列。我国地史期的聚煤作用,随着海陆变迁和植物演化逐步由浅海、滨海向邻海和内陆环境推进,海西印支期是我国构造体制和海陆分布的重大转折期。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预测埋深在2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45521.04×108t。埋深在1000m以浅、预测可靠、具有普查找煤前景、近期适宜安排普查找煤工作的预测资源量只有2862.45×108t,仅占全部预测资源量的6.2%。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但人均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
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占90%以上,而这一线以南地区不足10%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占89%,这一线以东地区仅占11%。
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的保有煤炭储量占全国保有煤炭储量的80.0%左右,而我国经济最发达的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5.0%左右,资源十分贫乏。
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0%,并多是褐煤。
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各煤盆地在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含煤地层沉积和后期变形后,形成了现在的东北、华北、西北、华南、滇藏5个赋煤区,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
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据我国1799对大、中、小型矿井统计资料,高沼气矿井占27%,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4%,高沼气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煤炭产量仅超过3000×104t。随着煤田地质工作的发展,经过几十年努力,全国已经建成100多个大型矿区,2003年,全国生产原煤16.67×108t,创历史新高,居世界第一位,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阶段战略目标提供了能源保证。
截至2002年初,全国保有煤炭储量/资源量10201.50×108t,其中储量1891.22×108t,基础储量3340.88×108t,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5%以上,探明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是石油和天然气潜在价值总和的60倍。我国煤类齐全,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褐煤占12.69%,低变质烟煤占42.46%,中、高变质烟煤占30.54%,无烟煤占14.31%,炼焦用煤占14.70%,相对缺乏。我国尚未利用资源量中,特低灰、低灰煤占21.6%,低中灰煤占43.9%,中灰煤占32.7%,中高灰以上的煤占1.8%。在我国,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50.4%,低中硫煤、中硫煤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34.2%,硫分大于2.00%的煤占15.5%。几十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的比重。即使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仍将占50%以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以下是资料,喜欢可以研究一下
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埋深在1000m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t。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6%和38%,炼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中国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硫分1%-2%的约占15%-20%。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上部煤层多低硫煤,下部多高硫煤。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49年仅产煤炭3243万t,1950年4292万t;1960年达到3.97亿t,1970年3.54亿t,1980年6.20亿t,1990年突破10亿t,1995年达到13.61亿t,1996年增加到13.96亿t,创历史最高年产量记录,占世界总产煤量46.07亿t的30%。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产量下降到13.73亿t。中国煤炭产量分布很不均衡。
根据2007年的《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我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煤质优良,煤类齐全,约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85%。13个基地中有10个基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先天不足,煤炭开发将可能加速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破坏地下水系统,并造成环境污染。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总需水量296万立方米/日,现有供水能力152万立方米/日,缺水144万立方米/日。除云贵、两淮基地水资源丰富以外,其余11个基地均缺水,到2020年,年需水约26亿立方米(日需水700万立方米、年缺水约12亿立方米、日缺水330万立方米)。 环境容量小的基地有4个,即晋北、晋中、神东、陕北煤炭基地;环境容量较小的基地有8个,即晋东、两淮、蒙东(东北)、河南、鲁西、宁东、冀中、黄陇煤炭基地;环境容量大的基地有1个,即云贵煤炭基地。13个煤炭基地1500米以浅的预测资源总量为7819.40亿吨。其中,小于1000米预测资源量为4106.77亿吨,占基地预测资源总量的52.52%;1000米~1500米预测资源量为3712.63亿吨,占基地预测资源总量的47.48%。神东、云贵、晋中基地位居前3位,均超过千亿吨,其次是陕北751.17亿吨、晋东532.79亿吨、宁东377.70亿吨,其余7个基地均小于30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