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山东开创能源发展利用新格局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能源供给绿色多元、能源消费合理高效新格局,节能降耗取得显著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从发电装机容量看,2020年末,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4791.2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长3.3倍,五年年均增长33.9%;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30.1%,五年累计提高18.7个百分点。从发电情况看,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823.8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9倍,五年年均增长31.6%;占全省发电量的14.2%,五年提高10.0个百分点。从全国看,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019年居第16位,比2015年提高6个位次。
化解传统产能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时期,全省化解煤炭产能6460万吨,淘汰落后燃煤机组778万千瓦,压减焦炭产能2800万吨。从产量看,原油、煤炭、焦炭产量分别累计下降13.9%、23.0%、35.3%。受压煤措施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火电产能得到有效抑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15年的5288小时减至2020年的4423小时,减少865小时;火电产量仅累计增长7.4%,五年年均增长1.4%。
省外优质能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2020年,净调入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达到1158.7亿千瓦时;天然气突破200亿立方米,达到205.9亿立方米,分别比2015年增长1.3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8.4%和21.5%,均远超火力发电增速。
一次能源产量中非化石比例大幅提高。 非化石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等一次电力,以及生物质等其他绿色能源,“十三五”时期,山东非化石能源占比累计提高16.2个百分点,而原煤、原油占比分别累计降低13.7和2.7个百分点。
能耗总量稳定低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山东能耗总量累计增长6.3%,以年均1.2%的增速较好支撑了GDP年均6.0%的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累计下降约10.5%,石油消费量累计增长约9.6%,天然气消费量累计增长1.6倍,用电量累计增长28.2%。从全国看,山东能耗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但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9.1%降至2019年的8.5%;煤炭消费量由全国第2位退居2020年第3位,占全国消费比重由10.9%降至9.4%左右;用电量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比重由9.3%升至9.4%。
能源品种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能耗总量中煤炭占比由2015年的76.5%降至2019年的67.3%;油品占比由14.7%升至15.5%;天然气占比由2.6%升至5.0%;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3%升至7.2%。
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偏重现象有所缓解。 “十三五”时期,从能耗结构看,工业能耗占比由2015年的78.9%降至2020年的75.6%,降低3.3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能耗占比分别提高1.4和1.7个百分点。从全 社会 用电结构看,工业占比由80.4%降至76.8%,降低3.6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用电量占比分别提高2.7和1.2个百分点;从全部工业用电结构看,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比由54.3%降至52.0%,降低2.3个百分点。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 能源加工转换综合效率由2015年的77.2%升至2020年的81.0%,其中火力发电效率由39.3%升至42.0%;供热效率由80.5%升至83.7%,炼油效率由93.6%升至95.5%。
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任务目标。 截至2019年末,山东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4%,超过“十三五”下降任务目标1.4个百分点,2020年万元GDP能耗仍保持下降趋势。压减煤炭消费任务有望完成。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为37061.9万吨,比2015年减少4100多万吨,为完成全 社会 “十三五”压减煤炭消费4352万吨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结构看,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2008年,十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7.2%,而高科技产业产值仅为4118.2亿元,分别比广东、江苏少12812.5亿元和7694.1亿元。 从产品结构看,工业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不多。比如,山东钢铁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但汽车、家电、船舶需要的高端钢铁产品基本需要进口;纺织产品多,但真正叫得响的服装产品则寥寥无几。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布局过散,产业集中度低。以钢材为例,日本年产钢铁11874万吨,生产企业只有5家;韩国年产钢铁5349万吨,浦项制铁一家企业就达到3500万吨;而山东2008年生产粗钢4459万吨,却分散在24家企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内陆城市,不仅产能小,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从投资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偏低,2008年,山东只有11.3%,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4%,比江苏低0.5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14个百分点。尤其是2009年以来,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至11月份,钢铁、水泥、铝行业投资分别增长 64.1%、252.6%和65.4%。从能源结构看,山东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80%左右,火力发电装机占全省的93.9%,风电、核电、生物质发电仅占3.7%。
按照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划分,山东省全部含煤区域均属于华北赋煤区,根据区域性大断裂、大地构造单元分区及主采煤层的层位、煤质、聚煤规律等将全省划分为5个赋煤带,结合成煤时代共划分了26个煤田(图1-2;表1-1)。本研究区包括了阳谷-茌平煤田、黄河北煤田、章丘煤田、淄博煤田、昌邑煤田、五图煤田、坊子煤田所在区域及其以北的山东省境内区域。
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探获煤炭资源储量510.1×108t,其中,已完成勘查工作(勘探以上)的区块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61.9×108t,目前正在进行的勘查区块的资源量(333+334)约148.2×108t。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中,保有资源储量320.4×108t(包括基础储量约69.4×108t,经济可采储量仅46.3×108t左右),已利用资源储量242.5×108t,尚未利用资源储量118.4×108t。
山东省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地理位置西部资源丰富,东部贫乏。以沂沭断裂带为界,以东地区仅占全省总量的2.5%;以西地区则占全省总量的97.5%。②地质时代晚古生代、新生代煤炭多,中生代煤炭少。山东省聚煤期共有四期,分别是:石炭-二叠纪、早-中侏罗世、古近-新近纪和第四纪,石炭-二叠纪煤炭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94.1%,早-中侏罗世占0.3%,古近纪占5.6%;新近纪煤层规模小,分布局限,仅见于昌乐、临朐一带,经济意义不大;第四纪泥炭分布在鲁东沿海一带,无开发价值。③煤炭种类较多,但以烟煤为主。全省煤炭种类有烟煤、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及天然焦,其中烟煤占81.6%、无烟煤占7.2%、褐煤和长焰煤占6.9%、天然焦占4.3%。④埋藏深度深部多、浅部少。符合当前开采技术要求埋深小于1000m的预测资源量占总预测资源量的18.4%;埋深1000~1500m的占41.9%;埋深1500~2000m的占39.6%。
图1-2 山东省赋煤单元划分示意图
表1-1 山东省赋煤单元划分表
8.1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8.1.1 公司简介
8.1.2 2007年1-12月兖州煤业经营状况分析
8.1.3 2008年1-9月兖州煤业经营状况分析
8.2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8.2.1 公司简介
8.2.2 2007年1-12月华电国际经营状况分析
8.2.3 2008年1-9月华电国际经营状况分析
8.3 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
8.3.1 公司简介
8.3.2 2007年1-12月齐鲁石化经营状况分析
8.3.3 2008年1-9月齐鲁石化经营状况分析
8.4 山东鲁能泰山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8.4.1 公司简介
8.4.2 2007年1-12月鲁能泰山经营状况分析
8.4.3 2008年1-9月鲁能泰山经营状况分析
8.5 新汶矿业集团
8.5.1 公司简介
8.5.2 2008年新汶矿业“以矸换煤”成效显著
8.5.3 新汶矿业集团推行能源梯级利用
8.5.4 新汶矿业集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8.6 皇明太阳能集团
8.6.1 公司简介
8.6.2 皇明集团推动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
8.6.3 皇明太阳能集团的品牌提升策略
8.6.4 皇明太阳能集团加快异地扩张步伐
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传统能源生产、加工能力突飞猛进,能源产业开创全新局面。2007年,山东省生产一次能源14617万吨标准煤,达到历史最高产量,增长10.4%。山东省能源消费增长迅猛,能源消费总量升至全国第一,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重增至10.7%。能源工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山东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东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截至2007年底,胜利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7亿吨,其中可采储量11亿吨左右。2008年,胜利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408.04万吨,原油产量达到2774万吨。胜利油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280亿立方米,标定可采储量595亿立方米。
山东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煤类多样,煤质优良,赋存条件好。预测煤炭储量约2680亿吨。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结焦性强等特点,为优质工业用煤。山东煤炭产量稳步增长,已成为全国产煤大省和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08年山东煤炭工业生产原煤1.35亿吨,与2007年基本持平;实现销售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42.02%。
2005年山东电网并入华北电网,结束了山东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山东电力工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从1978年的293万千瓦增长到2008年的5762万千瓦,形成了“五横两纵”的500千伏主网架。
山东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半岛沿岸地区、海岛和山区海拔较高的平坦区域。2007年山东省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9万千瓦,山东积极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填补电力缺口,优化电力结构。
山东作为太阳能产业大省,近几年来都保持快速增长,领跑国内太阳能产业。山东省可利用生物质能资源量丰富,生物质能发电走在全国前列,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潜力巨大。山东省地热资源分布面积广,资源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海阳核电项目正式实施,山东省核能开发步入新阶段,发展前景乐观。
中投顾问2009-2012年山东省能源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1.堆比重,块状燃料的重量与其堆积体积相等的水重量之比称为堆比重。
2.假比重,也被称为视比重,就是煤料块的重置与料块的实际体积相等的水的重量之比,称为假比重。
3.真比重,是试料重量与其致密物料,除去内部及外部空隙与同体积水重量之比为真比重。
煤的比重大小与其生成年代有关,年轻的煤比重小,年老的无烟煤比重就大_粒度在15~100毫米之间的无烟块煤,其堆比重为0.90-1.10,假比重为1.59、真比重为1.67,焦炭的假比重为1.05~1.30、真比重为1.8-2.0。
比重也称相对密度,固体或液体的比重是该物质(完全密实状态)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与3.98℃时纯H2O下的密度(999.972 kg/m3)的比值。气体的比重是指该气体的密度与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的比值。液体或固体的比重说明了它们在另一种流体中是下沉还是漂浮。
比重是无量纲量,即比重是无单位的值,一般情形下随温度、压力而变。比重简写为s.g.
密度是有量纲的量,比重是无量纲的量。
①物质干燥完全密实的重量和4℃时同体积纯水的重量的比值,叫做该物质的比重。
②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逐年增长。
补充:中国在有些书籍中,把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重量也译成比重。它大体也能指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或浮,通称它为单位体积重量,可用符号ω表示。ω和s.g.有所不同。ω和密度ρ之间的关系为ω=ρg,式中g为该地的重力加速度。g 随地区和高度不同而变化,所以ω也随着变化。
地质
地质上矿物的重量与4℃时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称为矿物的比重。矿物的化学成分中若含有原子量大的元素或者矿物的内部结构中原子或离子堆积比较紧密则比重较大;反之比重较小。大多数矿物比重介于2.5-4之间;一些重金属矿物常在5-8之间;极少数矿物(如铂族矿物)可达到23.
石油
比重是指美国石油学会比重或API重力,是比较液体石油与水熟轻熟重的量度数据。如果液体石油的API重力大于10时,它比水轻并漂浮在水上,如果低于10,它是较重。因此,API比重可视为液体石油和水的密度的相对密度。它亦可用于比较不同液体石油的相对密度。例如,如果一种液体石油浮于另一种石油之上,表示其密度较低,其具较高API。
我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根据地区的地理结构特点的不同,而各具优势,沿海城市和地区海洋能资源丰富:能源资源总量分布北多南少、西富东贫,能源品种分布特点为北煤、南水、西部和海上油气沿海省、市、自治区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70%左右,但能源资源占全国比例不足20%。
大量能源不得不靠国内其他地区调入和从国外大量进口,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布局的矛盾,决定了我国能源的流向是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沿海省市能源相对短缺。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我国的能源消费却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分布与消费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为此,大规模、远距离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扩展资料: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问题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能源布局就是能源工业生产力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能源生产要素配置,其合理与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能源布局现状,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之问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所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方案,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6834万吨以内。据了解,2012年到2017年,全省6年煤炭消费量减少2000万吨,2017年煤炭消耗总量控制目标为38233万吨。如此一来,到2020年,3年内山东需要减煤1399万吨。方案规定,结合山东各市煤炭消费占比情况、煤炭消费压减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对煤炭的依赖程度、绿色发展水平以及空气环境质量等因素,将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17市。其中,临沂到2020年煤炭总量要控制在2348万吨。
同时,为了从源头上控制煤炭增量消费,方案提出要求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严格耗煤项目审批管理,控制煤炭增量消费。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减少煤炭存量消费。对于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责令停业、关闭。
除了控增量,减存量,加强清洁能源利用外,山东省还将大力实施“外电入鲁”,减少煤炭消费,扩大集中供热范围,推进城乡清洁采暖。预计到2020年,全省平均清洁取暖率达到70%以上。其中,2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农村地区平均清洁取暖率达到55%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省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3500万千瓦。
(一)煤炭资源总量及分布特点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优势矿种,是能源安全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约占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95%、储量的90%、产量的75%,2007年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9.5%。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达60×104km2,埋深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约2.92×1012t。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品种齐全,除上海市外,在其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探明储量。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南、河北5省,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对贫乏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山西、陕西和内蒙古3省(自治区)储量丰富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也较丰富。煤炭储量超过1000×108t的为山西(占27%)、内蒙古(占21%)、陕西(占16%)3省(自治区),约占总保有储量的64%。储量在100×108~1000×108t的省(自治区)依次为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上述12省(自治区)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95%。地理分布上具有“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特点,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西部及北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少,供应不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煤炭储量多,生产区域集中,决定了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特点,造成煤炭长途运输紧张、水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制约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煤炭的生产和消费
煤炭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1978年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左右。2008年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7.93×108t和27.40×108t(图5-19)。
图5-19 1990~2008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对比图
图5-20 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
我国的煤炭生产能保证国内需求,并保持适当出口。1949年煤炭生产3243×104t,1960年3.97×108t,1970年3.54×108t,1980年6.20×108t,1990年达10.80×108t,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为27.93×108t,比1949年煤炭产量增长了86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超过400×108t。电力、钢铁、化学和建材工业等是主要耗煤部门,发电用煤仍在我国煤炭消费中占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超过50%。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也在煤炭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图5-20)[89]。据中国工程院根据我国2003年实际消费的煤炭总量预测,预计2010年、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分别为22.2×108t和25.8×108t[90]。但实际情况是,2007年煤炭消费就达到26.2×108t,2008年达到27.4×108t,比2007年增长4.5%。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按照目前大多数预测方案,未来20~30年煤炭生产和消费依然在一次能源中保持60%左右的比例,2030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50×108t左右,比中国工程院2006年的预测方案高出一倍。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加快,我国油气资源不足,煤炭成为支撑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能源。但是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产能布局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12省(自治区)。随着开采年限和开采强度的增加,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产能下降,煤炭产量将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3省(自治区),煤炭运输的压力增大。煤炭开发利用对土地、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破坏较大。经济建设对煤炭的巨大需求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及运输等问题日益严重。
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为27.2%,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58%,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地址条件决定了煤炭作为中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位,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会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矿产。
217年至22年,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6.4%下降至5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8%提高至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