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泾阳要煤单位或个人

文艺的羽毛
无辜的草丛
2023-02-02 23:08:30

泾阳要煤单位或个人

最佳答案
小巧的月亮
俊逸的老师
2025-07-28 16:27:07

咸阳市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35个:沣东工业园、秦都科技产业园、上林苑工业园、纺织工业园、泾阳县永乐工业园、乾县的纺织工业园、西北橡胶工业园、三原的食品工业园、兴平市的装备制造园、食品工业园、彬县、长武、旬邑煤炭产业园、高新区医药产业工业园 筹建:咸阳纺织工业园、硅电子工业园 只有帮你找到这一部分咯

最新回答
天真的飞鸟
知性的帅哥
2025-07-28 16:27:07

【泾河】 泾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产,全长455.1公里,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有两个源头,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弯镇。西源流至甘肃平凉市八里桥汇合,东流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流经彬县、永寿、淳化,在泾阳县张家山界入关中平原,于高陵陈家滩与渭河汇合。 泾河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包括宁夏东南部、甘肃陇东,陕西关中西北部33个县市,总人口570万,有耕地2025万亩。流域内地貌有山区、丘陵、高源、平原四种类型。山区占4.31%、以六盘山、关山为代表;高原沟壑纵横、沟壑面积占50%以上。泾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雨量和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气温10℃左右。 泾河主要支流有马莲河、蒲河、黑河、泔河等,干流平均比降2.47%。宁夏,甘肃两省区支流集中区,干流深切黄土高原和丘陵100-150米,干流自甘肃平凉至陕西彬县早饭头,河谷条1-3公里,跌水少,多沙滩;以早饭头到泾阳县张家山,为100公里的急流峡谷段,穿越沙岩和石灰岩的土石山原区,谷深山陡,水流湍急,多有险滩,为八百里秦川冲积平原区,地势地坦,水流平稳,比降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泾河以洪水猛烈、输沙量大著称(居全国江河支流之冠,是渭河和黄河主要洪水,泥沙来源之一。泾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分配不均匀。据张家山站观测,一般是夏丰(占年径流量42.75%),秋平(占31.6%),冬少(占10.1%),洪水和枯水相差悬殊。该站1933年8月5日,最大洪水流量为920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达14.6亿立方米,酿成陕县特大洪水);1977年4月15日最小流量只有1.94立方米/秒。洪枯相差4742倍。泾河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年平均输沙总量3.09吨。最大含沙量1430公斤/立方米,年均含沙量141公斤/立方米,为黄河的3倍多,年均输沙模数为7150吨/平方公里。 泾河流域土地平坦,农业发达,矿藏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很大。耕地占全流域面积近1/3,是西北地区著名的产粮区。甘肃的董志原素有“陇东粮仓”之称。陕西泾河两岸黄土讥源各县及泾惠渠灌区是陕西主要商品粮油基地。全流域生产小麦、玉米。这里又是著名的水果、药材、烤烟之乡、水梨、红枣、苹果、柿子、沙辣等都有大宗出产。猪鬃、羊毛、肉蛋、兔肉等产量也很可观。这里也是著名的秦川牛,关中驴的集中产区。流域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建筑材料等矿产,仅彬县的煤储藏量就达100亿吨之多。石油量也不少,有被命名长(武)庆(阳)的油田。流域内的采煤、石油、水泥、烟草、机械、电力、皮毛、面粉、食品工业初具规模,乡镇企业突飞猛进。公路干线四通八达,促进了物资交流。 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毛主席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早已脍炙人口《关山月》、《陇头吟》诗词多得不胜枚举。高源景色如画,如清代谭嗣同《邠州》诗(今称彬县): 棠梨树下鸟呼风, 桃李溪边白复红。 一百里间春似海, 孤城掩映万花中。 对这里的美丽景色作了生动的描绘。 泾河流域的文物古迹之多久已驰名中外,1973年在甘肃合水县西北8公里处莲河西岸发现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距今约有250万年。华池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岔旧石器遗址,是世界公认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平凉市西崆峒山道院建筑、泾川县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东方洞)。庆阳县西峰镇南的北石窟寺等都是甘肃有名的古刹名寺。陕西长武县的唐代昭仁寺,大殿建筑别具一格,寺内有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的书刻石碑。彬县城西的大佛寺,是唐贞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为其母庆寿所造。大佛高达24米。水口乡有秦天苻坚的墓葬。此外,还有周部落姜嫄墓、公刘墓。礼泉县唐太宗的照陵更是中外驰名,“昭陵六骏”石刻是举世皆知的瑰宝。在昭陵周围尚有魏征、李靖、房玄龄、尉迟敬德等157座名臣武将,妃子公主的陪葬墓。泾阳县有郑固渠遗址、明代崇文塔和惠梁寺等名胜。西兰公路大体上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关中北线的途径。所以泾河流域是陕西甘肃两省主要旅游胜地和热点之一。 泾河流域的历史贡献,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发迹和郑国渠的兴建。周王朝发迹于豳(今陕西彬县),从公刘至周太王(古公亶文)十余代在豳居住,开发农业后来受到戎狄的侵略,周太王由豳迁岐,才由泾河流域迁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风县一带)传至文王,武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终于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对伐纣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诗经·豳风·七月》对农事活动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说明当时西周农业在全国曾起先导作用。历史把“重稼穑、殖五谷”称为豳风遗训。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留着古建筑“诵豳堂”,颐和园内还有座“豳风桥”,可见泾河农业对我国农业影响之深远。 到了秦代,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开始兴建郑国渠,用十年时间建成、渠道选在仲山(张家山)西麓谷口(今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引泾水入渠,沿途接纳冶峪河、清水河、浊峪河、漆水、沮水等,东通洛河。渠成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史记·河渠书》),为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后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提供了给养保证。郑国渠连同灵渠、都江堰,前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后来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民国的泾惠渠都是因袭郑国渠的遗迹修建的。 泾河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破坏和农业上的滥垦,使泾河流域的森林遭到破坏,沃野千里的黄土高原被切割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河浊流滚滚,使农业遭受摧残。唐代诗人杜甫曾有“秦山忍破碎,泾渭不可求”的感慨。泾河流域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形成十年九旱。民国十八年(1929大旱)关中陇东饿殍载道。当时仅陕西省即饿死250万人,逃亡40万人,泾河流域也是田园鱼裂,十室九空。 全国解放后,泾河经过30多年的治理,开发、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支援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利水电建设,兴建了1000多亩的水平埝地和水平梯田,把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不少原面实现了方田林网化,并涌现出甘肃正宁县、陕西长武县、淳化县等一批以县为单位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淳化县全县造林30多万亩,绿化了70%以上的荒山,建成了8万亩经济林,成为全国先进林业县,先后有16个国家和地区来这里参观考察。水利建设也在逢勃发展,在泾河千支流上先后兴建了绎山、枣曲、朝阳、巴家咀等水库。井、站更是星罗棋布,使部分高原得到灌溉,并且初步解决了人畜用水的困难。泾患渠建改建了渠首大坝,引水流量由16立方米/秒扩大到50立方米/秒,并且实现了井渠双保险,灌区面积由63万亩扩大到132万亩,成为亩产上千斤的高产灌区。 泾河流域解放以来改善了交通。先后在泾阳在渡、礼泉北屯、彬县火石咀及甘肃的泾川、平凉等地建造了泾河大桥、在西峰建成机场,大大方便了交通。近几年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同时对流域内名胜古迹进行了良好的保护和修葺。陕西先后维修了旬邑塔、彬县塔、永寿塔和彬县大佛寺、水帘洞。在礼泉县建了昭陵博物馆,成为陕西第二个“碑林”,是西安地区旅游的新热点,旅游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愤怒的砖头
坚定的香菇
2025-07-28 16:27:07
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代,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代,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末,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兴平市东南)。三国魏时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彬县城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在今泾阳县城西北)、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建国初,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东经107°39′—109°11′、北纬34°9′—35°34′之间。南北长117—119公里,东西宽65—106公里。东邻渭南、铜川,南接西安,西与宝鸡、杨陵接壤,北与甘肃的庆阳、平凉毗连。下辖兴平实、秦都、渭城区及武功、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十县。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人口483万。每平方公里土地养育473人,人口密度较大。

市境位于渭河地堑盆地中部,北邻鄂尔多斯地台,南接秦岭地槽。地貌类型为成层的河流阶地与黄土台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主要河流渭河由西向东流经市境南部,泾河自西北而东南穿越全境,形成泾、渭两大水系。峨眉山、北仲山、九嵕山、五峰山等东西向山脉横贯中部,将市境分为南部关中平原和北部黄土高原两大自然区。南部地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主要粮油种植业基地。北部黄土台原沟壑纵横,温差较大,冬春略长,是主要畜牧业和林果业基地。北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矿资源,其中彬长煤带总储量约为150亿吨,是发展能源工业的有利条件。

咸阳地处中国版图的腹心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位于境内泾阳县。这里有中国西北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西安咸阳飞机场,有贯穿东西两半球的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有连接西安咸阳与宝鸡、延安的高速公路以及环汉、唐帝陵旅游专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任何一位企望探访中国古代文明的观光客都不可不来这里。正如中央电视台对魅力咸阳所下的评语“中国版图的圆心城市咸阳,早在汉唐以前,就完成了城市性格的塑造,先民开创的周秦雄风延续成后来的汉唐气韵。咸阳人热情诚实、明理诚信,崇尚一言九鼎,维持着城市的王者风范。”不登万里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而不看汉唐帝陵,等于没到过咸阳。惟有真正领略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秦帝国中枢建设指针,懂得秦人都城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沉雄大气的宽广襟怀,才算是探究到了中华古老文明的历史源头。秦汉帝国的崛起和建立,足以与世界西方的罗马帝国遥相媲美。如果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宝贵遗产的话,那么秦、汉文化就是东方文明的珍贵的宝藏。要体味东方文明的深邃内蕴,就有必要亲自到咸阳原畔来探古寻幽。

咸阳作为中国文物资源大市之一,其文物品类之丰富、文物典藏之独特,号称举世无双。其主要特征,一是数量大,种类多,等级高。据文物部门统计,全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点2106处,其中古遗址825处,古墓葬783处,古建筑93处,石窟寺19处,石刻25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2处,其他文物点92处。定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8处30个文物点,省级保护单位的95处,县区级400多处。全市各级文博单位共收藏套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石器、壁画等可移动文物5.5万余件。诸如淳化县史家原出土的西周大鼎,高122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西周青铜器中最大的圆鼎;茂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汉鎏金马河北周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后金玺,堪称国之瑰宝。二是帝陵多,等级高。据文物部门调查,境内现有历代帝陵27座,埋葬着28位皇帝。这些帝陵周围还分布着大量陪葬墓,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帝陵全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中以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最为集中和壮观。西汉11位皇帝均埋葬于咸阳原上。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岭、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其间还有王侯将相、皇帝国戚墓葬500余座。唐代18座帝王陵有一半在咸阳境内,横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四县,大多依山为陵,气势宏大,而且陪葬墓众多。自西向东依次为唐高祖献陵、唐武宗端陵、唐敬宗庄陵、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唐太宗昭陵、唐肃宗建陵、唐僖宗靖陵、唐高宗和周帝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其中昭陵占地30多万亩,陪葬墓18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三是古遗址、古建筑较多,内涵丰富,保存完整。位于秦都区西南的尹家村遗址,是陕西省最大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型原始村落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而位于长武县城的昭仁寺大雄宝殿,被认定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三座唐代大殿之一。四是时代和地域特征鲜明,序列性强。西周的青铜器、秦代的砖雕、西汉的陶器、陶俑、石刻和玉雕,唐代的石刻、三采俑和墓室壁画,构成了完整的时代特点;而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区以长陵、茂陵为代表的汉文化区、以昭陵、乾陵为代表的唐文化区,构成了各种地域特色。五是石质文化数量大,品位高。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墓前,分布着16件大型汉代石雕群像,其中有12件事国宝级文物,“马踏匈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始凭证,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唐太宗昭陵石刻的杰出代表——“昭陵六骏”驰名海内外,“昭陵碑林”作为全国三大碑林之一,其气度之恢宏、撰文之大气,均为世所罕见。乾陵地面现有124件石刻文物,其中的无字碑、述圣纪碑和“六十一王宾像”,皆闻名遐迩。陕西省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彬县大佛寺,其体量之高达,气势之磅礴,也是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从秦人迁都开始的咸阳建城史,至今已有2350多年了。自古至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无数威武神奇的历史活剧,涌现了无数引领风骚的英雄豪杰。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力的咸阳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朽的华章。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到大唐盛世走向历史深处的“马嵬事变”;从三原学派衮衮诸公重振关学,到维新思想家刘古愚拉下沉重的理学大幕;从一代代瘗埋地下鲜为人知的碑志风流,到活跃于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昆仑人物;从于右任领导靖国军奋起抗争到人民解放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前赴后继的风流人物,都是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纪念的。

沧海桑田,辉古耀今。穿越漫漫历史的隧道之后,如今的咸阳人民正以弘扬汉唐精神为主题,与古都西安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经济协作,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实现建设西安——咸阳大都会圈的宏伟构想而不懈努力。可以相信,咸阳的未来会更美好。(摘自《咸阳史略》,作者张世民系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科长)

壮观的鸡翅
曾经的丝袜
2025-07-28 16:27:07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

水文

陕西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 陕西黄土高原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泾阳、富平、蒲城一带亩均不足100立方米。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4以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达20000~30000吨/年·平方公里,窟野河下游最大年输沙模数在40000吨/立方千米以上,最大含沙量高达1700千克/立方米。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水旱灾害频繁。 陕西黄土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 陕西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7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6.43亿立方米。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 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某些河段的水质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编辑本段地貌类型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 黄土高原

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墚,称为“墚”地。如果墚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墚”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墚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