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无锡开工,规划产能超15GWh
2022年2月7日,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在江苏无锡开工。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等一行出席了开工仪式。
据悉,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将生产最新一代高品质动力电池产品,规划产能超15GWh,于2023年建成投产。
张雷在现场致辞中表示:“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意义非凡。这里生产的产品会销往全球,满足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头部汽车主机厂商的动力电池需求。同时将成为远景最先进的标杆工厂,向全球复制。二期项目既承载着远景进一步全球化发展的希望,也是基础。”
(无锡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效果图)
作为最国际化的电池科技领军企业之一,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布局了7大生产基地和多个研发与工程中心, 预计到2025年全球产能超过200GWh。2021年6月,远景成为雷诺全面电动化战略伙伴,同时在杜埃建设法国第一座数字化、绿色的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同年7月,远景和日产深化战略合作,在英国创建世界首个集汽车生产、电池制造、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零碳新工业区。
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位于无锡“远景绿色科技产业园”内,一期项目已于2021年实现量产。电池制造基地连同远景智能风机制造中心等新能源产业布局,形成了“能源+交通”两大千亿级绿色科技产业链,协同引领零碳新工业革命。
除无锡外,远景还正在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建设20GWh的储能及动力电池产能以及产业链生态项目,每年将为超过3万台电动重卡提供动力电池,并提供超10GWh的储能电池产品。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与储能、电动重卡、电池材料等上下游业链,依托覆盖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碳管理、电力交易等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园区的零碳闭环。
关于远景动力
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隶属于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 Group)。远景科技集团是全球领先绿色科技公司,旗下拥有智能风电和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公司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动力、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管理远景-红杉百亿碳中和基金的远景资本,以及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设立多个全球创新研发中心。2021年,远景荣登《财富》杂志“改变世界的公司”全球榜单第二位。2019年,远景荣登权威机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榜单前十。
远景动力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公司,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在日本、美国、英国、中国及法国设有7大生产基地,拥有来自海内外2500名优秀员工。在过去15年,远景动力已经为44个国家的60多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产品,迄今为止从未发生任何一起重大事故。2021年6月,远景动力再次被英国知名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研究机构Benchmark评为“全球一级电池制造商”。
远景动力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品质为核心,大力投入新一代产品开发,携手战略伙伴,持续提升产品、工艺、质量、制造、商业模式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以最高效率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安全、高性价比的卓越产品。远景动力还将充分利用远景科技集团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物联、数字化、碳管理等领先技术,助力全球零碳转型。
青岛市城阳区龙海路。
经查阅百度地图可知,青岛河套街道储能产业园地址位于青岛市城阳区龙海路。
青岛,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2008-03-31 来源:人民日报
2月2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得到国家发改委“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授牌后,河北省保定市市长于群兴奋地对记者说:这块牌子的含金量大啦!保定“中国电谷”建设的发展规划,终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于群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打拼,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年均增速都在50%以上,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86.4%。与此同时,保定市和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还获得了“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和“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称号。
打造“中国电谷”,保定得天独厚
“随着能源短缺时代的到来,打造‘中国电谷’,建设太阳能之城,是保定市顺应时代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于群说。
保定市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国惟一的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全国惟一的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城市,具有建设“中国电谷”、打造全国首座太阳城的独特优势。
保定是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天威集团旗下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天威英利公司”)是世界第四家、国内最大的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拥有国内惟一的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
在风能发电产业上,中航惠腾公司是国内惟一能实现国产化风能发电叶片批量生产、也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产量占国内国产叶片的90%。
在输变电设备制造上,天威集团是中国最大并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的输变电制造基地,其变压器产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储能设备产业上,风帆集团是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中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在人才支撑上,中国电力行业的最高学府——华北电力大学和一批高等院校坐落于此。
目前,保定“中国电谷”已形成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材料、电力电子与电力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和高效节能设备六大产业体系,为保定打造“中国电谷”、太阳城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10年和1000亿
放眼中国和世界,许多城市和地方都在强力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设备产业,保定将靠什么保持和增强“中国电谷”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技术上要高起点,要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形成强大的创新实力。”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说,目前,保定“中国电谷”与中国风能协会、中国可再生资源协会、中国节电协会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风电叶片研发中心、中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中心。近年来,“中国电谷”取得的新能源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450项。
华北电力大学创办了国内唯一的可再生能源学院与风能专业;仅天威英利公司一家近年自主研发、科技创新项目就有500多个,目前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工艺技术。保定科诺伟业公司已大批量投产兆瓦级风电控制系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风电控制系统制造商。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保定市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制定了以国家“十一五”规划为指导、以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参照的总体规划,专门出台了鼓励投资“中国电谷”建设的若干规定。
日前,记者在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看到,“中国电谷”的光伏产业园、风电产业园、输变电设备产业园、新型储能产业园、高效节能产业园、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园、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园七大园区建设已次第展开。
于群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10年努力,把‘中国电谷’建成每年创产值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出口60亿元的区域性综合创新基地,使保定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军城市。”
打造全国首座“太阳能之城”
截至2007年底,保定市区50%的公共场所、40%的生活小区、40%的旅游景区完成了太阳能应用改造。
于群市长告诉记者:“我们要依托‘中国电谷’建设,让太阳照亮保定,让太阳温暖保定,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我国首座在照明、供热、取暖等各个方面大范围应用太阳能的城市。”
谈起太阳能的节能降耗减排效果,于群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5公里长的路段,满足路灯的照明需要,太阳能灯的购置安装费用为650万元,普通灯为380万元。太阳能灯的寿命为10年,普通灯只有1年;如果按使用8年计算,太阳能灯的总成本为688.78万元,而普通灯具加上电费和更换灯泡的费用是870.44万元,还不包括每年对普通灯的线路检修、维护,对控制设备的投入及员工工资和办公费等。
目前,保定市正在市区62条主次支道路、139条小街小巷、161个旅游景点、广场、机关、学校、居民社区进行传统电源改用太阳能照明改造。保定市还规定,从2007年3月起,新建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新建居民小区,都要加快应用太阳能。
于群市长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通过5年的努力,使保定成为全国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将来,‘太阳城’一定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另一张名片。”(王方杰)
责任编辑:卢俊宇
零碳工业园意味着在无碳汇抵补的前提下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方面绝对的无碳排。
网络供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必删!
因此,零碳工业园可以说要求极为苛刻,其标准甚至超过碳中和(即净零排放)的要求。
零碳工业园的工业体系概览
对于工业园区而言,其碳排放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直接排放,产生于园区内部的能源活动(工业、建筑和交通),如工业过程、燃料燃烧、废物处理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是间接排放,产生于外购的二次能源,包括电力、供热/冷等能源消费。那么,实现零碳排放的核心就在于发挥工业园区的整合优势, 使工业过程电气化,并转变对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
具体而言,零碳工业园的建设以零碳能源为起点,需要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零碳能源:
零碳能源指的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相较于独立的工厂,工业园区的规模优势更能有效的进行一体化的综合能源规划,整合能源投资和能源技术。
对于工业园区而言,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系统,不仅要考虑所采用的能源种类,还要搭建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储能设备。
零碳建筑:
零碳建筑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以独立于电网运作,全部能耗由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提供。此外,零碳建筑还可以减少其他空气污染物、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改善建筑内部环境,并提高建筑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希望的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