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煤炭保供措施

谦让的月饼
平淡的高跟鞋
2023-02-02 22:18:01

煤炭保供措施

最佳答案
辛勤的哈密瓜,数据线
重要的帆布鞋
2025-07-28 01:45:41

法律分析:要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强化域内煤矿挖潜增加供给。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国家释放优质产能政策机遇窗口期,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解决煤炭供应不足,弥补用煤缺口,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煤炭供给和冬季取暖需求。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大企业煤炭储备力度。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抓紧制定年度应急储备煤炭的工作方案,及时掌握企业储煤动态,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和问题,确保供暖季储煤量达到标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最新回答
失眠的柠檬
大气的衬衫
2025-07-28 01:45:41

2022年山西晋城保供煤12月底结束。根据中新社太原相关信息显示2022年5月26日电全球能源短缺之下,能源大省山西再次承担保供重任。从2022年4月至12月底,山西将保障广东、浙江、福建等9个省市区的煤炭需求,总量约4770万吨。

喜悦的树叶
殷勤的月饼
2025-07-28 01:45:41
“随着气温降低、寒潮加剧,今冬煤炭市场出现波动,迎峰度冬期间煤炭需求持续增长。为防范和应对电煤供应紧张,各发电企业要监测并上报迎峰度冬煤炭供应和库存情况,加强订单发货和合同履约情况管理,提前启动2021年度煤炭保供工作。”近日发布的《上海市经信委关于做好2020年电力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提出,较上次冬峰,今冬最高电力需求预计增长14%,尽管总体平衡,电煤供应仍存在不稳定,需积极应对供应风险。

连日来,多地出现拉闸限电、有序用电等情况,煤炭保供形势牵动人心。另据国家统计局12月24日公布数据,12月中旬全国煤炭价格以涨为主,不同煤种涨幅在0.2%-5.2%不等。面对“保供稳价”压力,2021年电煤够用吗?

电企煤价承受力进一步降低

“近期煤价上涨太快,几乎一天一个样”——这是采访中,多位企业人士的一致感受。在此背后,供需错配是主因。

一方面,部分基建项目在年底加大赶工力度,钢铁、建材行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带动需求短时快速增加。同时,受雨雪降温天气影响,居民取暖用电用煤需求激增。另一方面,随着煤炭生产向晋陕蒙等地集中,三省区煤炭产量所占比重超过70%,对煤炭供给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但因安监、环保等要求收紧,煤炭供给的刚性约束也在增加。以内蒙古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年产量超10亿吨的省份,地方政策对煤炭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倒查20年”、煤管票等制约,今年各月产量均出现同比下降。即便10月以来,在加大保供力度的情况下,增供效果仍不明显。

“随着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产地煤炭消费量提升,产地所形成的新型消费市场与原有消费市场相互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下半年,鄂尔多斯、榆林等地煤化工等产业用煤复苏,坑口直接销售量大幅增长,区内消费对区外市场的资源挤占,进一步使得主产区域煤炭外调量相对减少。”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相关人士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也称,煤炭市场产运需错位较为严重,电煤市场总体呈紧平衡状态,价格波动幅度超过往年。“2016年下半年以来,燃煤发电企业大面积持续亏损,目前经营依然困难。今年1-9月,华电、大唐、国电投等企业的火电亏损面超过40%,东北、西北、西南诸多电厂负债率超过100%,东部地区部分电厂亏损加剧。受此影响,电企对煤价的承受能力进一步降低。”

明年供需形势或呈“紧平衡”

据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称,能源需求增长拉动了电煤需求增长,但根据监测,电厂的存煤天数和存煤总量均有保障。渡过“眼前”难关,2021年供应还会紧张吗?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人士称,从需求来看,新能源发展速度加快,对煤炭的替代作用增强,一定程度上抑制煤炭需求增速,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从生产来看,受资源、环境等约束,晋陕蒙等主产区新增产能释放空间有限,新增产能或更多集中于新疆等地。“明年上半年,预计煤炭市场仍将维持偏紧状态,下半年有望重新回归平衡。随着中长期合同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煤价波动幅度小于2020年。”

多位来自主产区的负责人证实,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开发强度,是“十四五”期间主基调,环保对产能释放的要求趋严。“2021年,陕西煤炭产量将小幅增长,达到6.7亿吨。但同时,生态环境部要求单个煤矿建设规模调整幅度30%及以上的,需修编所在矿区总体规划,或提出局部调整方案,重新补充进行环评。对于已核增产能煤矿,涉及多个矿区,短期内完不成环评修编的系统性工作,或导致已核增煤矿无法完成环评变更,新增产能难以释放。”陕西省发改委运行办主任蔡胜斌称。

部分煤企还反应,煤电峰谷差加剧,给煤炭平稳生产、均衡发运造成困难,进而影响稳定供应。例如,“两湖一江”、西南等市场,电煤消耗峰谷差高达六七倍;在水电大省四川,枯水期煤炭需求旺盛,丰水期部分电厂甚至不接煤。

产运需三方共同发力保供

中电联燃料分会提出倡议:燃煤发电企业要提前谋划、加强预测,科学制定好电煤采购储备计划和应急保障预案。同时,与煤炭生产、运输企业加强沟通,加强诚信建设,共同做好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进一步提高合同履约率,充分发挥电煤中长期合同在电煤供应关键时期的“压舱石”作用。

“目前,全国每年签订纳入重点监管的重点合同量8亿吨左右,其中电煤合同量占80%左右,是保供稳价的重点和关键。煤炭和电力互为最大客户,可以说存齿相依、唇亡齿寒。尤其在碳减排背景下,煤炭和煤电均承受着巨大的保供、发展和转型压力,两个行业更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并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逐步建立更加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该会副秘书长叶春表示。

作为“中间方”,铁路也在全力提升煤炭运输保障能力,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时效,并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国家铁路集团货运部主任庄河介绍,2021年,根据煤炭产销格局变化和铁路通道能力情况,将相应统筹调整铁路运输结构。一方面,实现西煤东运下水煤稳重有增,力保大秦线4亿吨运量不减,唐包线增运1000万吨以上;另一方面,大量组织直达煤增量,瓦日线增运8000万吨以上、浩吉线增运2500万吨。

高兴的乌龟
虚心的小海豚
2025-07-28 01:45:41
3月3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网站发布了《2021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表示,2022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供给弹性增强,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范围扩大,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持续加强,市场总体预期稳定向好,煤炭运输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预计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但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错综复杂,受安全环保约束、疫情反复、极端天气、水电和新能源出力情况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还可能出现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偏紧或宽松的情况。

回顾2021年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报告》表示,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煤炭集约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科技 创新引领能力持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加快;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报告》提到,2021年煤炭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全国原煤产量完成41.3亿吨,创 历史 新高。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6%。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利润总额7023.1亿元。

具体来看,煤炭供应方面,一国内产量创 历史 新高,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煤炭产量企业原煤产量40.7亿吨,同比增长4.7%;二煤炭进口量增加,2021年全国煤炭进口量3.23亿吨,同比增长6.6%,创2013年以来新高,出口煤炭260万吨,同比下降18.4%,煤炭净进口3.2亿吨,同比增长6.8%;三煤炭运转能力提高,全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25.8亿吨以上,同比增长8.8%。环渤海七港口发运煤炭8亿吨以上,同比增长8.7%。

煤炭消费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煤炭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4.6%。煤炭库存方面,截止2021年12月末,全国煤炭企业存煤5800万吨,较年初增长5.6%。

煤炭价格方面,一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彰显稳价作用,2021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全年均价648元/吨,同比上涨105元/吨,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保供稳价“压舱石”作用;二煤炭市场现货价格出现升幅波动,年内价格峰谷差达到1900元/吨左右;三炼焦煤价格大涨,山西吕梁部分主焦煤长协合同全年均价1609元/吨,同比上涨273元/吨,CCTD山西焦肥精煤综合售价全年平均2326元/吨,同比上涨1017元/吨;四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受能源整体供应紧张,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煤炭年均离岸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33%、116%、138%。

行业效益方面,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收32896.6亿元,同比增长58.3%;利润总额7023.1亿元,同比增长212.7%。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1%。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

《报告》总结了未来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一全力做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二积极 探索 煤炭双碳战略发展路径;三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着力提升 科技 创新支撑能力;五纵深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六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