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新能源时代是国企吗
宁德时代不是国企。
拓展资料:
公司介绍: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2018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750。即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电箱等,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公司非常关注产品和技术工艺的研究,造就了多领域全面的研发体系,同时建设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公司2020年底产能约100GWh,2021年底预计将达到200GWh,全球范围内有七大产能基地在公司的规划中,加上此次定增拟扩产137GWh,预计到2025年公司产能将超过600GWh,全球动力电池产能王者的地位更加的坐实了。公司目前已为大众、宝马、戴姆勒、PSA、现代、 特斯拉等大多数全球一线车企供货,公司预计等到2025年的时候,全球市占率能到30%以上。
汽势Auto-First|梁树一
近年来,新能源车在终端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消费者而言,较低的用车成本;在一线城市更易获得号牌;更平顺的动力输出都是新能源车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新能源车市场,主要分布了采用PEV、HEV、PHEV三种动力形势车型,那么它们都代表什么呢?哪种动力形势更适合消费者呢?
PHEV更全能更均衡
首先来看PEV,即EV,就是我们常说的纯电动汽车。这类车型的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组成。
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它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不需要发动机,所以其行驶时的静谧性是非常不错的,而同样,由于没有变速箱,所以车辆的平顺性也是传统燃油车型很难匹敌的。此外,纯电动除了行驶品质,还有两个非常大优势:用车成本低;在一线城市不需参与摇号或竞拍号牌。对于用车成本低而言,我们可以简单换算一下:以工信部续航里程305km的比亚迪e1为例,其电池容量为32.2kWh,言外之意充满32.2kWh的电量就可行驶305km(工信部续航,并非实测),而以万城万充为例,其充满32.2kWh仅需要47元。相比之下,同平台的比亚迪F0其工信部油耗为5.1L/100km,这意味着行驶305km需要超过15L燃油,以目前每升价格在5.5元的中国石化92号汽油为例,15L燃油的价格为82.5元,用车成本相差悬殊。
不过,纯电动车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受到电池成本影响,纯电动车的售价相比同级别传统燃油车要昂贵不少,还是以比亚迪e1和比亚迪F0为例,在两车的顶配车型中,比亚迪e1的售价为7.99万元,而比亚迪F0的售价仅为4.79万元。除此之外,由于充电速度较加油速度差距明显,且目前充电桩仍然不够普及,所以纯电动车往往会令车主产生续航焦虑,且长途旅行时,受充电速度慢、高速公路服务区间隔较大、服务区充电桩数量有限等因素影响,纯电动车更是劣势明显。
再来看HEV,其英文全称为Hybrid Electric Vehicle,即混合动力汽车,燃油车上的发动机、变速箱它都提供,并在此之外提供容量较小的电池、功率较小的电机。但需要注意的是,HEV车型不能自行充电,仅可依靠发动机以及动能回收系统进行反向充电,而在车辆加速、起步时释放电能输出动力。相比之下,HEV车型虽然同样属于新能源车型,但它却与纯电动车截然不同,反而更像是一辆油耗较低的燃油车。
对于混动动力汽车而言,它的优点也非常明显。由于电池、电机的加入,可以将发动机过度释放的动能以及减速时车辆回收的动能先储存至电池,而在车辆起步、加速时电动机辅助输出动力,这样一来,将大大降低车辆的油耗表现。以丰田荣放四驱混动车型为例,其工信部油耗仅为5L/100km,较四驱燃油车型的6.3L/100km的工信部油耗有明显优势。此外,由于混合动力车型不需要充电也不能充电,仅需要加注燃油即可,所以它的用车环境也与燃油车完全一致,不需要考虑车辆的续航情况。
其实某种层面来说,混合动力车型就是一辆更加省油的燃油车,那么除了油耗,其他燃油车上的劣势自然它也具备,譬如上牌、限行政策均与燃油车相同。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PEV车型和HEV车型都是优劣明显的,那么为何不将他们各自的优势放在一辆车上呢?有这样的车吗?
当然有,这类车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PHEV车型,PHEV是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的缩写,代表插电式混动动力车型。
对于PHEV车型来说,其提供燃油车具备的发动机、变速箱,也提供纯电动车具备的动力电池、电机,并支持充电,可支持混动动力行驶、纯电动行驶。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了电动机的加持,所以PHEV车型的动力较同排量的燃油车型动力更强,且车辆整体油耗表现更低。而对于消费者日常上下班通勤而言,纯电动续航里程大多足以应对,这样一来用车成本则与纯电动车无异;而如果消费者需要长途旅行,仅需要加注燃油即可,不存在续航焦虑。不仅如此,即便不对车辆进行充电,PHEV车型也与HEV车型类似,油耗表现极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能兼顾PEV车型和HEV车型的优势,在政策方面,PHEV车型可享受与EV车型类似的上牌、限行政策。
既是如此,在汽势Auto-First看来,PHEV车型是目前最适合消费者的新能源车,而只有等到电池技术足够成熟后,PEV车型才可能能成为最佳选择,反观HEV车型,这仅仅是新能源车发展的过渡产品,实际意义并不大。
哪款PHEV车型最值得买?
对于PHEV车型而言,目前终端市场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再或是豪华品牌,它们都不乏这类产品,那么哪款车更值得入手呢?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目前在终端市场,豪华品牌车型价格昂贵,所以购买这类车型的消费者往往不需要考虑油耗、上牌问题,而价格相对亲民不少;品质也值得信赖的合资车型是PHEV市场的中坚力量。
不过即便合资品牌PHEV车型的价格亲民不少,但也仅仅是针对豪华品牌车型而言,目前终端市场合资品牌PHEV车型的售价几乎都要超过20万元,即便是紧凑级车卡罗拉双擎E+、雷凌双擎E+也是如此,似乎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PHEV车型通用价格仍然有些高不可攀。
但在前不久,一汽-大众旗下全新PHEV车型——探岳GTE正式上市,新车指导价区间为24.98万—25.98万元,需要注意的是,探岳GTE是一款中型SUV,按照细分市场SUV高一级的惯例,中型SUV往往对应中大型轿车,这意味着探岳GTE足足比卡罗拉双擎E+等紧凑级PHEV车型高了两级,而价格却并没有明显拉开。不仅如此,相比卡罗拉双擎E+较卡罗拉燃油车型高出近一倍的售价,探岳GTE的价格区间甚至未能突破探岳燃油车型价格区间,探岳GTE是否诱人自然一目了然。
除了价格,探岳GTE的产品实力更是毋庸置疑。
首先,作为一款SUV车型,探岳GTE具备宽敞的乘坐空间、较强的通过性,这些都是消费者迫切需要的。而在颜值方面,探岳GTE高度遵循了探岳燃油版车型的设计,颜值较高,而中网处蓝色“GTE”标识和下方“C”型转向灯则亮明PHEV车型的身份,这样的设计也很能讨好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
既然购买PHEV车型,用车成本自然是不容忽视的。探岳GTE搭载了宁德时代的容量为13kWh的三元锂电池,可提供54km的纯电动续航里程,而这样的续航表现完全可以应对每天上下班通勤。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有充电条件,如果这辆车只用在上下班通勤,那么你几乎可以一辈子不需要加油。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每天在家充电,按照北京地区民用电0.4883元/kWh计算,充满13kWh的电费仅为6.35元,即便可能会产生一些损耗,但依旧较地铁更加经济。对,你没听过,开着这辆中型SUV车型上下班居然比地铁还省钱。此外,在油电混合的情况下行驶,探岳GTE的工信部油耗仅为2L/100km,用车成本高低一看便知。
而如果消费者需要外出郊游,那么按照工信部数据,探岳GTE充满一次电、加满一次油,可行驶超过800km里程。这样是用车成本是什么概念呢?探岳GTE的油箱容量为47L,以5.8元的中国石化95号汽油为例,加满需要272.6元;探岳GTE电池容量为13kWh,以北京地区民用电0.4883元/kWh为例,充满需要6.35元,二者累计费用约仅为290元。试想一下,用290元,你可以驾车从北京到内蒙古自治州的乌兰察布市跑一个来回,且还富裕100多公里续航用来在当地游玩。
可能有人会有所顾虑,探岳GTE既然用车成本这么低,那么动力会不会大打折扣呢?
……显然不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探岳GTE的这套动力输出系统,其搭载了一台代号为EA211的1.4T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一台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为155kW,峰值扭矩为400Nm,看到这里或许已经不需要太多赘述,数据就在这儿摆着,强不强你说了算!
不仅如此,为了营造更强的行驶品质以及更高的传动效率,探岳GTE并未选择大多数PHEV车型上采用了单速变速箱或E-CVT变速箱,而是采用了成本较高的双离合器变速箱,让动力可以更直接地传递给车轮,让驾驶者能更好地领悟车辆的行驶感受。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探岳GTE动力很强,但毕竟这是一辆十分注重经济性的新能源车型,所以即便车辆加速很快,但带给车内的更多的则是一种优雅的快,为了给驾驶者带来置身性能车的感受,探岳GTE还带来了模拟声浪功能,让驾驶员能够与车辆进行交流。
汽势观点
在新能源车大行其道之际,选车更不能盲目,而毫无疑问,兼顾PEV车型和HPEV车型共同优势的PHEV车型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新能源车,且探岳GTE更是该细分市场值得选择的一款车。作为一款德系中型插电式混合动力SUV车型,它能上绿牌、品质过硬、动力强劲、用车成本低,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更是极具诚意。在汽势Auto-First看来,尽管目前PHEV车型在终端市场仍非主流,但探岳GTE到来后,极有可能打破这一局面,并成为PHEV细分市场的销量担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时代已经到来了,在最近结束不久的广州车展上,就能看到几乎所有的车品牌对新能源都有了一定规划。
相信很多车主都会被这些新能源车型弄得晕头转向的,什么混联式啊,什么增程式啊,什么插电式啊,真的是费脑的科技。
说起混动车,应该都听过“混合动力分两种。一种是丰田家的混合动力,一种是别人家的混合动力”哈哈~哈哈~~
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是同时拥有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相互合作,不需要外接充电,核心是丰田的“电动机”绝对不是辅助装置,可以单独启动,用来对车辆进行加速。
正因为这个技术的成熟,因此丰田家的混合动力也被称为“双擎”,在你开车时候可以一起充电一起进行驾驶,很方便的解决了目前公共设施对机动车的充电桩问题。
接下来说说我们国家的BYD吧,据说BYD的董事长原来是做电池出生的硕士生,BYD的车也以混动的为主,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双模”混动系统(纯电动+混合动力),这个系统可以在纯电动的模式下行驶,也可以在油电混合的模式下行驶,驾驶者在驾驶的过程中可以自由随意低切换这两种模式。
“双模”技术在环保节能、动力性能、充电的便捷性和成本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三种是通用汽车最近推出最新一带eMotion智能驱动技术,将传统的混联式、增程式和电驱式连为一体,简单说就是,发动机可以为电池充电,也可以外接电源对车进行充电,上下班代步使用可以进行充电,进行零排放纯电动的行驶,高速上可以纯动力行驶。它能让发动机可以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不破坏车辆本身的动力性能,也不会牺牲动力换取经济省油。也是通过电池传递到车轮上的,不像以前的是直接通过发动机直接传到车轮上的。
目前的混动车型也是非常成熟的,经济环保的纯电动也不断的创新改革,城市的公共设施配套也在不断地完善,作为上下班代步使用还是日常家庭用车,广大的朋友们还是可以放心选购混动车型和纯电动车型的。
现在人类科学家可以制造一台机器,在地球上复制太阳内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没有太阳那么大的规模。理论上,科学家们只需在一端注入氢气,将其原子聚合在一起,然后从另一端回收氦就可以达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机器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这些热能来驱动任何东西,就像传统的发电厂一样。没有污染,没有二氧化碳,也没有致命的核废料,核聚变能源将是清洁而又安全的。
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很多,但是给我们的考验更多,现在,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制造所需的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太阳能,水力,垃圾焚烧和生物能量等等。有这么多种能量还要核聚变有什么用呢?很现实,人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未来几十年,地球会给人类出一系列现实问题。
世界人口在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从现在的大约75亿人口增加到100亿人口左右。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目前使用的能源很少,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未来他们会使用更多的能源。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需要的能源是现在需求能源的2-3倍。目前,我们80%的能源来自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然而这些燃料供应有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正迅速枯竭。
另外当我们燃烧使用化石能源时,它们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会导致气候变化,最终我们的星球会面临全球性火灾,海平面上涨,火山问题等等。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和其他能源制造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办法,但目前这些方法的效率不够高,无法产生足够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数千个风力涡轮机的发电量只相当于一个燃煤发电厂。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建造出和燃煤发电厂一样甚至更高效率的核聚变电站,还没有环境问题,我们就能永远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反应并将其大规模商用呢?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目前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比普通氢原子稍重的其他氢同位素,它们拥有不同的原子形式。大多数核聚变实验的基础是将氘和tri转化为氦,当两个不稳定的原子重新排列成一个稳定的原子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非常困难。
因为要使两个原子融合,你必须让原子核足够靠近,问题是,每个原子的原子核都有一个相对较大的正电荷,原子核离得越近所需的能量就越大。通过库伦定律我们知道,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每减去二分之一,就会增加四倍能量,这就意味着科学家们必须使用大量的能量才能使原子聚合在一起。
核聚变研究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研究之一,通俗的讲就是连电费都付不起,也造不起托卡马克装置……不过一切总会改变,核聚变对于未来能源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未来的核聚变能源不只可以帮助地球人类解决能源问题,利用核聚变,人类甚至可以大步向太空进发,这将帮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现在,超高速计算、材料科学、超级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的进步正在帮助打破核聚变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大量人才和预算也正在流入该领域。一些新的核聚变项目正在利用最新一代的超级计算机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超高温等离子体的行为。
整天梦想新能源可不行,科学家们都是实干家,科学正在不断进步,核聚变领域科学也不是单一的科学,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追求核聚变科学与其他领域科学共同发展,这对于商业化核聚变能源有很重要的意义。全球国家或者个人投资者都在努力以早日实现核聚变,不过纵观所有核聚变实验,核聚变设施等,可以把地球上的核聚变实验归类为三种主要方法,这三种方法其实更像是三个方向,这将是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
说到核聚变,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托卡马克装置,强大的电磁场会把超高温等离子体限制在托卡马克的圆环形结构内,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可以给托卡马克通电,然后托卡马克外圈可以利用磁力来控制核聚变所需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在超高温等离子体中,氢原子核会聚合形成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建造了200多个功能性托卡马克,托卡马克设施是目前实现核聚变的主流,全世界很多国家或者机构都资助了托卡马克设施。
目前现存最大的托卡马克设施就是位于英国的JET托卡马克,自1983年开始运营以来,JET在核聚变科学和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它的成功促成了第一台商业规模核聚变装置ITER的建造。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JET进行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以协助下一代ITER的设计和建造,该项目正在法国建造。经过30多年的成功运营,JET为人类聚变研究提供了许多知识。
现在在法国南部,有35个国家正在合作建造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它的名字也叫作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ITER将是第一个长时间保持核聚变效果的装置,这也许是人类在最近几年最接近核聚变成果的时刻。另外,ITER还需要测试商业核聚变所必需的集成技术,材料和物理机制,这将是第一次大规模尝试。
托卡马克装置是有了,相关的技术也不能停滞不前,目前托卡马克可控核聚变实验的难点就在这些等离子体身上,这些等离子体的行为很难控制。刚才说到必须要克服原子核的正电荷斥力才能让原子核聚合在一起,而这实际上只能通过非常高的温度才能实现。
为了让氢原子核融合,科学家们需要找到方法来克服正电荷离子的斥力,最后科学家们利用托卡马克把太阳核心温度(约1500万摄氏度)提高几个数量级,以至于物质只能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在这种状态下,电子会脱离原子核,更方便其融合。不过等离子体是出了名的“调皮”,它非常不稳定且难以控制。在托卡马克实验期间,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等离子体会飘到能量场边缘,在那里它会迅速消散。核聚变的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等离子体:如何加热和控制等离子体,让它们乖乖聚合。
如此高的温度,托卡马克反应室的壁是不是会融化呢,那么这些实验等离子体就会暴露在外部环境,因此,对于托卡马克来说安全性非常重要。另外建造托卡马克的材料不仅不能熔化,还需要在高温下具有足够低的蒸汽压,以避免污染等离子体。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我们一直提到的托卡马克的原理是磁约束等离子机制,科学家们还有新的方法,名为惯性约束聚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在创造稳定且能量密集的等离子体场时,其规模是越大越好。但随着超级计算机和复杂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正在解开更多有关等离子体行为的谜团,并开发出在没有托卡马克情况下分析等离子体行为的新方法。
德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所的物理学家Wendell Horton使用了Stamped超级计算机来模拟托卡马克内等离子体的行为。“我们的计算规模不断扩大,数据不断增加,我们还在三维和时间上对等离子体数据进行建模。现在我们的数据比托卡马克探针系统所得到的数据还要准确详细,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改进实体托卡马克装置。”Wendell Horton说到。
超级计算机的数据结果为不同规模的托卡马克设计提供了依据,这其实就是复杂建模技术,科学家们们现在甚至可以模拟30亿光年范围内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更不用说模拟等离子体的行为了。不光是模拟等离子体,美国一家名为TAE的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数据设计了一种托卡马克装置,他们的设计是利用磁场反转结构来产生一个漩涡状的等离子体环,他们设计的托卡马克没有使用氘和tri,而是向氢硼燃料中注入高能中性氢粒子束,迫使其反应并产生电离氦核。
产生的热量将通过传统的热转换系统转换成电能,这样的话一个完整的核聚变反应设施就完成了。另外氢硼燃料这意味着初级反应不会产生破坏性的中子辐射,不过缺点是这种设施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大约需要30亿摄氏度。TAE还与Google合作,采用了一种核聚变人工智能模型算法来分析等离子体行为数据,并将这些变量组合起来,为核聚变环境创造最理想的条件。
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数据模型帮了科学家很大的忙,接下来我们说到的第三种方法叫做磁化靶核聚变技术,这个方法也与超级计算机息息相关。它工作的原理就是将脉冲磁约束等离子体燃料注入到一个充满熔融铅锂混合材料的球体中,围绕在反应堆周围的活塞结构会让冲击波轰击中心,压缩燃料,迫使粒子发生聚变反应,由此产生的热量可以被液态金属吸收,并被用来产生蒸汽,使涡轮机旋转并发电。
其实第三种方法和磁约束托卡马克设施的工作原理正好相反,因为托卡马克的实验环境是一个相对低密度的较大的等离子体能量场,而这种方法是想要制造出一个密度极高的小尺寸等离子体,然后用冲击波轰击。因为磁场非常密集而且很小,所以核聚变哪怕只能维持一毫秒也能有能量反应。这其实不是新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想用这种机制触发核聚变,但是实验失败了,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他们无法精确控制冲击波的时间。而现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公司已经开发出新算法和高度精确的控制系统来微调冲击波的速度和时间。
对于核聚变,有一种说法是“核聚变的梦想有多长,笑话持续的时间就有多长”,其实想要实现核聚变确实很难,但是正因如此才值得全世界科学家和科学机构的共同努力。从1958年第一个托卡马克的诞生开始,人类就一直在进行核聚变方面的研究,现在我们看到的核聚变研究正在从局部区域化转变,未来全球共研将是主流,ITER就是最好的事例,去年,ITER的研发工作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这是不错的进度。
气候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等,我在思考这是地球给人类出的难题还是人类自作自受,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想要解决所有问题,这两个方法非常重要,一是实现商用核聚变,二是实现多星球文明,未来的人类不会只在地球生活。其实我总在想,什么是未来科学,什么是能够影响未来人类的科学,思来想去,核聚变确实是未来人类科学前进举足轻重的一个领域。
托卡马克不止一个,人类实现核聚变的方法也不止一种。无限清洁能源,这个理由足以让全人类共同协作开发,从这里我也看到了科学合作的重要性,未来也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到核聚变研究行列。时间拥有记忆,本文将与你我共同期待商用核聚变的到来。
这是美国宇航局设计的核裂变核聚变结合使用的推进器,该系统能达到15kw/kg和30000秒的ISP。该推进器核聚变方面的设计主要集中在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上,而磁约束聚变包含低密度稳态等离子体。裂变过程加热聚变等离子体,增加聚变反应速率,然后聚变产物加强了裂变反应,这些过程可以相互促进其反应速度
目前,我市正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11月7日,我市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举办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交流活动,记者对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宿佳敏进行了专访。“全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汽车工业颠覆性浪潮,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宿佳敏说,一方面,当前燃油汽车面临很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约有56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无法并入国家电网,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这些都为国际、国内研究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动力支撑。“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制定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我们国家有也相关的研究部署。可以预料,燃油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宿佳敏表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在经历高期望峰值后正经历谷底期,但很快会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进而进入实质生产的高峰期。届时,电动汽车将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货物流通、商业运营及私人用车等领域。
宿佳敏说,目前电动汽车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电池、电机、电控、轻量化、智能化及配套6个方面,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制造工艺、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襄阳新能源汽车基础很好,建议可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升级、电池研发、智能化融合等方面多做产业布局。”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扩张而出现,是历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产生的矛盾,也会随着历史进一步地发展而得到解决。
可能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目前的环境危机吧,主要的出路还是在于未来利用更清洁能源的技术的发展,因为试图减缓甚至倒退历史发展的进程是非常困难且要付出惨痛代价的,生产力要继续发展,谁也阻挡不了,就像没有谁能接受没有电的生活一样。
人类只要用上风能地热能和太阳能不到10%的能源就可以满足所有的能源需求,所以说没有技术可以解决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假的。难点在成本问题,经济效益是目前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旦旧能源的成本比新能源更高了,那么能源危机自然而然就解除了。
0020世纪科学最大的迷题是“太阳能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如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研究这个世纪谜题中产生的。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上述这些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会产生令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00使用了暗物质,人类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这想法尚太遥远,先让我们满怀激情,迎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