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的项链
2025-07-26 22:24:01
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型。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
人类使用再生能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的进步让此类能源更加“好用”;
2、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不仅其价格会日渐增涨,而且终会有枯竭的时候;
3、某些再生能源(如风能、水力、太阳能)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因此不会增加温室效应的风险;
4、为了增进能源供应安全,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满足对可持续性能源的需求。
风能
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我国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岛屿,风能资源丰富。
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它的计量一般以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总量,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自古人类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
害怕的吐司
2025-07-26 22:24:01
在诸多可再生能源中,理论储量最大的是_______。
A.热能
C.太阳能
B.风能
C
47
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我国居民多发的高血压,与_______摄入过多有着密切的关联。
A.糖分
C.油脂
B.食盐
B
48
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常常会感到浑身酸痛,这是因为肌肉内积累了无氧呼吸产生的_______。
A.乳酸
C.碳酸
B.肌酸
A
49
我国探月工程的“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承担着实现月球探测“_______”三步走的重任。
A.绕、登、驻
C.绕、落、回
B.落、回、驻
C
50
在国际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诺贝尔奖,至今尚未设立的奖项有_______。
A.化学奖
C.数学奖
B.文学奖
C
51
运用3D打印机,暂时还不能制作的物体是_______。
A.活的动植物
C.人体组织
B.糖果
A
52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让食品更加安全健康。其中,植物油中添加的特丁基对苯二酚是一种_______。
A.防腐剂
C.食用色素
B.抗氧化剂
B
53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自主创新模式不包括_______。
A.原始创新
C.协同创新
B.集成创新
C
54
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形成的“臭氧层空洞”主要出现在_______地区上空。
A.北极
C.亚洲
B.南极
B
55
在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
A.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D.持续稳定
B
56
修建于长江干流之上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功能是_______。
A.蓄电
C.防洪
B.运输
C
57
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的“阿尔法狗”(AlphaGo)程序,展示了_______技术的巨大威力。
A.超级计算
C.量子计算
B.人工智能
B
58
生活垃圾分类的“四分法”是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_______四个类别。
A.电子垃圾
C.其他垃圾
B.不可回收垃圾
C
59
根据化石的保存类型,可以将化石分为_______化石、痕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A.微体
C.实体
B.矿物
C
60
各类传感器在_______技术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用途。
A.机器人、自动驾驶
C.以上皆是
B.可穿戴设备
C
科普小知识
地球与环境篇
1、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的天气现象,通常出现在地球大气的 对流层中。
地球与环境篇
2、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
地球与环境篇
3、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丰富程度仅次于氧的化学元素是 硅。
地球与环境篇
4、太阳风暴不可能直接导致 超强台风生成。
地球与环境篇
5、潮汐的涨落周期,主要是由 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来决定的。
地球与环境篇
6、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轴不一致,不是导致 昼夜更替变化的原因。
地球与环境篇
7、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我国 台湾属于地震多发地区。
地球与环境篇
8、地球表面有着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其中分布最广的物质是 水。
地球与环境篇
9、“桂林山水甲天下。”美丽的桂林群山是一种典型的 喀斯特地貌。
地球与环境篇
10、我国的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其中 西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
地球与环境篇
11、深邃美丽的蓝天,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散射作用而形成的。
地球与环境篇
12、根据化石的保存类型,可以将化石分为 实体化石、痕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地球与环境篇
13、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形成的“臭氧层空洞”主要出现在 南极地区上空。
地球与环境篇
14、生活垃圾分类的“四分法”是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 其他垃圾四个类别。
地球与环境篇
15、我国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现阶段所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 全球变暖。
地球与环境篇
16、华北地区的雾霾极为严重,该地区的雾霾多发于 冬季。
地球与环境篇
17、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一年。
地球与环境篇
18、北斗七星位于 大熊座星座。
地球与环境篇
19、从地球表面到地心,温度从14℃左右一直上升到超过 4000℃ 。
地球与环境篇
20、大陆其实是在 板块运动驱动下发生漂移的。
粗心的鞋垫
2025-07-26 22:24:01
1.本文运用哪种说明顺序,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逻辑顺序,先说明海洋能源有几种、特点在拓展到海洋能源目前的研发状态。
2.请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别是什么?
可再生能源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而非可再生能源,在地球的储量是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用完就没有的了。
(2)海洋能的主要特点有哪几个?(用原文的话回答)
海洋能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它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第三,海洋能有较稳定与不稳定能源之分。第四,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
(3)海洋能的主要来源有哪两个途径?
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
忧伤的唇膏
2025-07-26 22:24:01
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在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底石油、天然气成了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3号文件”),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我国有240亿吨的海洋石油资源量,是中国2003年进口石油总量(9000万吨)的260多倍。可惜的是,石油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没有争议的渤海和争议相对较小的黄海与之相比储量较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渤海是内海,水浅,但开发起来一样有难度,其油气分布零散,被称为“摔碎的金盘子”,且多以重油、稠油为主;而黄海比较“贫瘠”。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据有关报道,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而发现的石油储量有55.2亿吨,天然气储量有12万亿立方米,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一两个百分点。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但是东海和南海这两个海域都是“有争议”的地区。
资源跟能源是不一样的。
纯情的心锁
2025-07-26 22:24:01
可再生能源与常规 能源相比,其优点是: 1、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大于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一般指化石能源(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其储量是有限的。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它的资源对有限的人类发展阶 段可以说是无限的,地球上一年中接收到 的太阳能高达8*10↑18kWh,可见其量的 巨大。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其他可 再生能源都是太阳能的副产物,所以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是非常好的比如。
2、清洁,非常低的污染,不能说无污染 的原因在于,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后 ,对环境的影响有些还未表现出来,如盐 城地区,大规模风电场的出现,对于候鸟 就可能产生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目前没 有发现明显的污染加大的现实。
3、可循环使用,这是确定的,这是由于 可再生能源本身的定义所确定的
4、目前的开发成本仍然较高,这主要是 因为,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大多数比较 低,例如,太阳能每平方米的理论功率只 有1kW左右,生物质能的单位重量的发热 量只有煤的一半不到(秸秆的发热值约为 3000大卡/公斤)等,对于低的能量密度 ,要形成规模化效应,只有规模化应用, 即遍地开花的应用才能达到。由于可再生 能源的能量密度低,它们的开发成本低
激昂的路灯
2025-07-26 22:24:01
嘿嘿。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 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通常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称为能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分类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围内;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 3、按能源性质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人类利用自己体力以外的能源是从用火开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后用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等。现正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当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这些燃料的储量有限。未来铀和钍将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变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实际上将获得无尽的能源。 4、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5、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6、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7、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进入能源市场作为商品销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等均为商品能源。国际上的统计数字均限于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农作物残余(秸秆等)。 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约为0.6太瓦年,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据估计,中国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约合2.9亿吨标准煤。 8、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热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从地球内部巨大的蕴藏量来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质。核能的新发展将使核燃料循环而具有增殖的性质。核聚变的能比核裂变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变最合适的燃料重氢(氘)又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环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专家们会不断开发研究出更多新能源来替代现有能源,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对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研究。 中国的能源 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的探明储量达6000亿吨以上,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气的理论储量也很丰富。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等实际情况,中国已确定开发与节能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将优先开发煤和水电;大力勘探并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在严重缺能地区将有计划地建设核电站;广大农村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沼气和薪炭速生林,推广新型炉灶;积极开展新能源的科学试验和示范利用工作。 中国能源形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自1993 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四种。而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世界能源消费预测 据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预测,全球2005年到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 114亿吨油当量。化石燃料仍将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在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长总量中占到84%。石油仍是最重要的单种燃料,尽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从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16亿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万桶/日(增长了37%)。从绝对数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与近年来的飞速增长保持一致。在2005年到2030年间煤炭需求量将上升73%,其在能源总需求中的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28%。煤炭用量增长大多来源于中国和印度。天然气的比例适度的增加,从21%上升到22%。电力用量将翻一番,它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17%上升到22%。预计要满足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方面投入22万亿美元的资金,筹措所有的投资资金将具有挑战性。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最快,在参考情景中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量的74%。仅中国和印度就占全球增长量的45%。OECD国家占五分之一,转型经济国家占其余的6%。总的来看,到了201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47%,在2030年占一半以上,而目前仅为41%。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将增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约有一半用于发电,另外有五分之一用于满足交通运输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石油的燃料。 世界石油市场预测 1.世界石油价格 世界石油价格定义为石油精炼企业的年平均进口原油收购成本。本文描述了三种不同的油价。基准情景代表了当前对OPEC可能行为的判断,OPEC可以通过调整产量使世界石油价格维持在22-28美元/桶范围内。据估计,OPEC将是中期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因此它的产量决策将对世界油价有很大影响。世界低油价情景代表未来市场石油生产竞争激烈并且供应充足。高油价情景代表OPEC出于非经济原因,制定较低的石油产量目标,内部团结且能够形成市场垄断。 2.世界石油供应 据预测,2025年的世界石油供应将比2001年增加4400万桶/天。产量的增加不仅来自OPEC国家,也来自非OPEC产油国。然而,总增加量中可能只有40%来自非OPEC国家。在过去20年中,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导致OPEC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其历史最高市场份额 1973年的52%。新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工业成本降低、政府对厂商的财税优惠政策都有利于非OPEC产油国石油生产量的继续增加。未来20年中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60%将由OPEC成员国产量的增加来完成,而不是依靠非OPEC产油国。预计在2025年OPEC石油产量比其在2001年的产量高出 2500万桶/天。预计OPEC组织2010年的生产能力比前期预测的略少。一些分析家提出OPEC可能通过保留生产能力扩张的策略来追求价格继续攀升。 3.储量与资源量 石油资源基准可以分为三类:已探明储量(已探明但未开采的石油),储藏增长值(主要由于技术因素增加了油气的回收率,导致储量的增加),未发现储量(有待通过勘探发现的资源)。美国、前苏联、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储量增长较快,而前苏联和中南美洲的未发现储量较大。 4.世界其他机构预测的价格 数家分析机构对石油价格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的差别较大。原油价格在未来的20年中,价格基本维持在20~25美元/桶的水平。 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又名生物质能)是利用有机物质(例如植物等)作为燃料,通过气体收集、气化(化固体为气体)、燃烧和消化作用(只限湿润废物)等技术产生能源。只要适当地执行,生物质能也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能源,但要看生物质能燃料是如何产生出来。 目前全球范围正在炒做用玉米、小麦、食糖等粮食来制造汽油等能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过高价格带来的过高成本。 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力和动力的物质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费量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能量转化 各种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一次能源中,风、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机械能(动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种风力机械(如风力机)和水力机械(如水轮机)转换为动力或电力。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一般是通过燃烧将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将热能通过各种类型的热力机械(如内燃机、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等)转换为动力,带动各类机械和交通运输工具工作;或是带动发电机送出电力,满足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发电和交通运输需要的能源占能量总消费量的很大比例。据预测,20世纪末仅发电一项的能源需要量将大于一次能源开发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转化为电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电气化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先进,生活水平越高。 节能 节能的中心思想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措施,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能源资源的开发到终端利用, 更好地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以达到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费。由于常规能源资源有限,而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则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节能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节约常规能源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因为这些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尤其是石油,它的世界贮量相对很少),千方百计地寻求代用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寻找一些既能保证有长期足够的供应量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能源。 而目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正是: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中国究竟该寻求一条怎样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业内官员和学者认为,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一方面必须“开源”,即开发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还要“节流”,即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实施节能减排。 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里,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绝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严重制约能源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给能力,缓解压力。 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不到发电装机容量的2%,远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技术路线、投资体制、燃料保障等问题,使我国核电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同时,我国的风电资源量在10亿千瓦左右,目前仅开发几百万千瓦,应当对风电发展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用电健康可持续发展。 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大的能源结构来讲,还是要加快发展核电。最近一两年,从中央到国务院,都坚定了加快发展核电的信心,今年以来核电的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在今后一个时期,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核电的比重、速度要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规模要在短期内有比较大的提升。不光是沿海,还要逐步向中部地区发展。 节能减排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侯云春表示,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缓解能源供需矛盾问题,从根本上就是大力节约和合理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产业发展,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管理节能,大力推广节能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发展,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 能源危机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1913年,英国海军开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动力时,时任海军上将的邱吉尔就提出了“绝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石油、一种工艺、一个国家和一个油田”这一迄今仍未过时的能源多样化原则。伴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渐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世界大战中,能源跃升为影响战争结局、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曾说,“一滴石油相当于我们战士的一滴鲜血”。可见,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那时便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能源安全的内涵得到极大拓展,特别是1974年成立的国际能源署正式提出了以稳定石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西方国家也据此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世界上常规能源的储量有的只能维持半个世纪(如石油),最多的也能维持一、二百年(如煤)人类生存的需求。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0亿,比上个世纪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费据统计却增加了16倍多。无论多少人谈论“节约”和“利用太阳能”或“打更多的油井或气井”或者“发现更多更大的煤田”,能源的供应却始终跟不上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化石资源为主,其中中国等少数国家是以煤炭为主,其它国家大部分则是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专家预测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二百年。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都日趋严重。 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呈现出与历次石油危机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它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而是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价格、能源运输、能源使用等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性风险与威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自 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婕能公主参考资料:
洁净的棒棒糖
2025-07-26 22:24:01
资源和储量术语多种多样。将不同的能源潜力进行比较时,由于所采用的能量定量术语几乎没有一致性可言,情况就变得极为复杂。石油的储量用桶来表述(百万桶或几十亿桶),一桶油等于42加仑。油的能量含量是可变的,但平均数为580万英热单位/桶。油产量和消耗量一般用“桶/天”表示(BOPD)。天然气量用千立方英尺(MCF)表示。有时在中间插入“S”(MSCF)表示气量是在标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计量的。气的能量单位通常为1000英热单位/立方英尺,或百万英热单位/千立方英尺(较大气量可以用几百万、几十亿、甚至几千亿立方英尺表示,但都是千进制。应用公司通常都采用较小单位计量,即百立方英尺(CCF)。公制单位用立方米,而不是立方英尺。
下面给出了几种常用的能量表述单位:
1Btu(英热单位)=1055J(焦)=252cal(卡)
=0.000293kW·h(千瓦小时)
如果表述的范围值大,则用不同的前缀表示:
1MJ=106J1TJ=1012J1PJ=1015J1EJ=1018J1quad(夸特)=1015 Btu=1.055EJ油和煤的能量含量虽不尽相同,但许多作者都用如下表述给资源定量:
1tce(吨煤当量)=2778万英热单位1toe(吨油当量)=4000万英热单位由于每个特定的术语本身都不尽相同,所以这里给出的换算只是大概的平均数。例如,同样是以“Btu”计量能量,但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的值就有所变化,好在这种变化的量很小(两种状态下的误差只有0.1%)。资源和储量估算中的误差很大,但这种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描述不同能源及其利用潜力的术语多得数不胜数,最准确的可能还是“资源基础”这一术语,它是指已知条件下已知能源存在的总量。全球太阳能的资源基础是指太阳传给地球的能量总量,由于太阳能持续不断地到达地球,因此计量表述上要有“年”或某种时间概念。非洲的石油资源基础是指整个非洲大陆地下存在的油的总量的估算,不同专家给出的估算值可能会有巨大差异,非洲大陆油气勘探程度低,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
从地球中开采出的所有能源都必须经过地下勘探才能找到,因此,化石燃料、核能及地热资源的已知资源量可能只占总量很小的一部分。一个地区,勘探程度越高,资源基础已知的部分就越大,但对地下存在的资源量的认识程度会有区别。如果地质勘探表明某一地区有资源存在,地质学家们就可以推测出该地区未勘探区域所具备的资源量。
各公司和决策者们最关心的是还有多少资源可开采出来加以利用。受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要把所有的可采资源量都开发出来绝不可能,因此“储量”这一术语是指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采出的总量。单独使用“储量”一词时,最可能的意义是指(经生产证实的)探明储量,细分还有“控制储量”(inferred reserves),是指通过勘测认识的量,但未经开发证实。评价可采资源量比评价原始地质总量更有意义,因此,针对资源基础的估算量,用可采百分比的概念来确定未发现的储量,发现储量和未发现储量之和称为可采资源量。
对于能开发成连续能量流的能量形式(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则无储量可言。因此,非衰竭性能源其潜在的可获取量(与实际显现的储量相比)被称为生产能力。
衰竭性能源,已开发的量被称为“产出量”(produced),一经产出,就不再具备资源量,而非衰竭性能源,相应的产出部分被称为产量(production),并可以持续利用。无论是“产出量”还是“产量”,对于地下资源来说,是唯一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而对于非衰竭性能源,则是最确定的数字计量。还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来表述不同的核实程度和经济产能,在有关能源量的沟通方面引起了相当程度的混淆。
生物燃料和地热资源介于衰竭性和非衰竭性两类能源之间,其原因是这两种资源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和蓄积能力。
令人沮丧的是,在许多流行出版物的报告中,甚至有一些专业技术作者也把“资源量”和“储量”混为一谈。如本书后几章说明的那样,已知石油资源量的最终采收率不可能超过30%,如果将已知资源量(known resource)和储量(reserves)搞混,误差高达300%;如果将总的资源基础(total resource base)和储量(reserve)混用,误差就有可能达到百分之几千。
人们之所以对“石油用尽”这一说法感到困惑,上述情况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使没有把资源量和储量搞混,用可延续多少年来表示目前储量也有问题。其实,以目前的产量水平,用时间长度来表示当前储量并没有实际意义,新发现不断使储量增加,而生产又使储量减少;用储采比来表示还有多少剩余油,这种方法忽略了新发现储量、技术改进及价格上涨(随能源供应短缺而持续)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提高最终采收率,从而提高已知资源量中的储量部分。下面这段话(注1)可能出自20世纪70年代某文章的标题,实际上引自1919年的美国燃料研究:“(美国石油的总储量)以目前的消耗水平可持续14年……今后25年左右,美国石油供应将彻底枯竭。”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储采比”做法的缺陷。
术语缺乏统一的标准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同。比如,要想谈论太阳能的最终采收率,最起码要预测一下人类还能存续多长时间,这样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虽然许多种能源形式都可使用“资源基础”这一概念,但用于可再生能源时就要格外注意。每年到达地球的太阳能有4000万亿英热单位,相当于1980年全世界(商业性)能源消耗的15000倍(注2),既然如此,难道可以认为太阳能的资源基础是世界能源需求的15000倍吗?当然不能,捕获的光子用于发电后,就不能再用于光合作用、将水蒸发形成云或日光浴,太阳能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延续地球上的生命,那么对太阳能资源基础最客观的估算,也只占入射地球表面阳光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不管怎么说,太阳能有丰富的资源基础,至少在理论上能满足全人类的能量需求,只是因为受限于技术水平而无法使用和储存,其他一些可再生能源也存在类似问题。
能源分类所采用的术语其实很容易引起误导,如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核能等等。那么每遇到一个术语,建议大家在使用前先弄清它的含义。
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性资源一般包括太阳能、水力、风能和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指可以用做燃料的、近期死亡的有机质)。实际上,太阳能不可再生,太阳本身燃烧,将氢气原子融入氦,释放出像电子辐射一样的核能。事实上,太阳内部每秒有大约65700万吨的氢气熔化,变成65300万吨的氦,400万吨的差表示这部分物质转换成了能量(注3),这一过程中没有再生步骤,一对氢核子一旦熔合,就不再分裂再次熔合,太阳本身的大小和热度都不足以将这种熔合作用再推进一步。之所以称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只是因为它不受人类干扰持续不断地到达地球表面,而且可能会一直延续到人类历史的终结。太阳能尽管有巨大的资源量,但太阳本身的生命也有限,也会衰老,科学家预言太阳还能再释放五十亿年的能量。
有些作者声称其他所有可再生能源都是从太阳能衍生出来的,其实不尽然。风能产生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地球自转,潮汐(本书将之归类为水力发电资源的一种)则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产生。当然了,生物燃料和河流的水力发电利用了其本身储存的能量,而这部分能量是从太阳衍生而来,因此生长过程和水循环过程虽然生生不息,但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有限的资源。
很多人没有把地热归为可再生能源,但地热的再生能力其实很强。地球内部自然放射性衰变、重力、也许还有其他的力,产生了一股相当稳定的热流,并能使热量不断得到补充,关于这些过程的实际意义还有争论,但与太阳能相比,地热的资源量也很大,且有再生的过程。
上述分类基本上从学术角度出发,某种程度上太过琐细。太阳能有巨大的资源基础,这当然毋庸置疑,人类活动不会使太阳能衰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需要强调一点:再生能力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一般认为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实际上,每年大约有16000吨油当量的植物燃料腐烂,使化石燃料资源得到补充(注4)。(全球气候温暖且有巨大沼泽的地质时代,再生速度远高于此,目前人类的各种活动,如乱砍滥伐、沼泽枯竭、过度占用耕地等降低了这种再生速度,但再生绝没有停止。)
绝大部分称为可再生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都属于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源。关于可再生资源,争议最多的就是植物燃料,它像煤、油和气一样持续不断地形成,再生速度也远远高于化石燃料,但尽管它可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新的植物燃料资源却要依赖于现有的储量基础(森林等)。人类活动能够而且也确实衰减了这一资源基础,继而又降低了再生速度。
化石燃料
什么是化石燃料?本质上它和植物燃料相同,唯一区别是其构成物质死亡时间的长短。(根据最为流行的地质理论)化石燃料是:某种程度上,在温度、压力、化学反应和时间作用下而改变的、满载碳物质的死亡有机体的残骸,包括煤、油、气和干酪根(油页岩),并可持续再生。几百万年前所发生的死亡、腐烂、自然埋藏(海底和湖底沉积物)过程,形成了今天的煤田、油田和气田,这一过程今天也同样在进行。其实,只要去一趟佛罗里达州的奥克弗诺基沼泽(Okefenoke swamps)或北卡罗来纳州的迪斯默尔沼泽(Dismal Swamp),就能观察到未来煤层形成的早期过程。之所以说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是因为人类一开始使用化石燃料,其消耗速度就超过了再生速度。
核能
破坏少量物质就可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其具体过程是大核子分裂成小核子或小核子聚合成大核子。对于人类来说,分裂大核子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某些自然状态的原子核,如铀235的原子核本身就很不稳定,只需把中子填到原子核中,它就会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若是把两个原子核放在一起让其熔合聚变就会产生更大的能量。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原子核聚变的潜力——太阳能就来自于太阳中的熔合聚变作用。但利用原子核的电荷很难将原子核拉到足够近的距离使其熔合,因此需要一种可作为触发器的巨大能量来开始聚变作用,这是目前技术和利用原子核聚变之间的一道障碍。
机智的灰狼
2025-07-26 22:24:01
石油天然气不属于可再生资源.他们是常规能源,不可再生,是有限的.
石油储量最多地区是中东占56.8%;天然气和煤炭储量最多是欧洲,各占54.6%和45%。亚洲大洋洲除煤炭稍多(占18%)以外,石油、天然气都只有5%多一点。据预测,全世界石油储量只够开采30~40年,天然气约60年。
等这些能源都用完的时候,地球上的确切温度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知道假如地球平均温度上升2°,灾害性天气此起彼伏假如地球平均温度上升4°,人类无法在这个星球生存.
可再生资源是依靠太阳能而存在的,只要有太阳,可再生资源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