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现在查明有多少亿吨煤炭?
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地球上资源的消耗量日趋增长,根据相关科学家的估计,地球上每年都要消耗近80亿吨煤炭,不光如此,地球上还有很多东西都在被大量的消耗着,各种金属和矿物材料还有石油也是其中之一,每年有几千万桶石油被用作汽车燃料消耗掉了,地球上每年都有那么多的资源被消耗掉,那地球是不是在逐年的减轻重量呢?
相信很多人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其实我们的地球重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时间的更迭,在不断的增加重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看似煤炭和汽油都被燃烧消耗掉了,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形式是可以相互之间转换的,总能量的质量保持不变,石油和煤炭的燃烧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还会产生硫化物之类的一些物质,这些物质重新回到大自然,有些呢被植物吸收,有些呢被大海溶解,再过上成千上万年,它们也许会重新演变成石油或者其他的资源,这些物质其实并没有消失,我们只是将它转换成了另外一种形态,在形态转换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就为我们所利用了。
世界煤炭预测储量为13.6万亿吨,世界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11亿吨。
所以地球的重量并不会因为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变重量就变轻,众所周知地球的引力束缚是非常的大的,人类想要离开地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达到11.2米每秒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的束缚,到宇宙当中,而燃烧后所产生的那些气体和残渣是没有能力自主散溢到宇宙当中。而且地球的总质量还是在不断的增加当中。
每年至少有数十吨小行星宇宙尘埃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被吸引来到来到地球,而且根据测算,我们的地球差不多有60万亿亿吨重,我们所消耗掉的这点,包括每年发射出去的那些卫星,和地球自身庞大的质量算起来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况且煤炭和石油还是只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受能量守恒的定律它们的质量并没有消失。
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
煤炭储量是指煤炭的储存量。一是将煤视作均一物质来处理。长期以来,在应用的煤质检测指标和以此将炼焦煤分类,并以此作为经验配煤的基础。其优点是检测简单而迅速,并因长期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缺点是出现问题时难以解说,也不易找出正确原因和合适措施,故再提高一步有困难;
另一种方法是从别的学科移植过来的煤岩学,其概念符合炼焦煤客观实际,并在作一些针对性工作后,再在煤焦领域应用,均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种针对性工作难度大,而且已形成的基础工作又十分费时,难以随同生产三班按时出结果。这就是这新旧两种不同概念形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
回顾2021年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报告》表示,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煤炭集约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科技 创新引领能力持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加快;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报告》提到,2021年煤炭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全国原煤产量完成41.3亿吨,创 历史 新高。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6%。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利润总额7023.1亿元。
具体来看,煤炭供应方面,一国内产量创 历史 新高,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煤炭产量企业原煤产量40.7亿吨,同比增长4.7%;二煤炭进口量增加,2021年全国煤炭进口量3.23亿吨,同比增长6.6%,创2013年以来新高,出口煤炭260万吨,同比下降18.4%,煤炭净进口3.2亿吨,同比增长6.8%;三煤炭运转能力提高,全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25.8亿吨以上,同比增长8.8%。环渤海七港口发运煤炭8亿吨以上,同比增长8.7%。
煤炭消费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煤炭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4.6%。煤炭库存方面,截止2021年12月末,全国煤炭企业存煤5800万吨,较年初增长5.6%。
煤炭价格方面,一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彰显稳价作用,2021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全年均价648元/吨,同比上涨105元/吨,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保供稳价“压舱石”作用;二煤炭市场现货价格出现升幅波动,年内价格峰谷差达到1900元/吨左右;三炼焦煤价格大涨,山西吕梁部分主焦煤长协合同全年均价1609元/吨,同比上涨273元/吨,CCTD山西焦肥精煤综合售价全年平均2326元/吨,同比上涨1017元/吨;四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受能源整体供应紧张,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煤炭年均离岸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33%、116%、138%。
行业效益方面,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收32896.6亿元,同比增长58.3%;利润总额7023.1亿元,同比增长212.7%。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1%。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
《报告》总结了未来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一全力做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二积极 探索 煤炭双碳战略发展路径;三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着力提升 科技 创新支撑能力;五纵深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六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校对:刘威
大药一百斤。
煤炭的种类有9种,为焦煤、肥煤、无烟煤、瘦煤、弱粘结煤、气煤、褐煤、长焰煤、贫煤。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
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全县成功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期间,引导农民由自愿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组织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利地进行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较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设投资额为8862万元,先后有省耐火材料厂、王石凹煤矿、三里洞煤矿、铜川人民电厂、省耀县水泥厂动工修建和建成投产,新增固定资产574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385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899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轻工业产值1390万元(占13.4%)。 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1958年8月,全市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实行“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的方针,经济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在生产上,盲目追求高指标,打乱了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膨胀达3891万元,积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过全市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农民人均口粮仅115.5公斤;现金收入54元。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极为困难。
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铜川各级领导机构先后陷于瘫痪,许多厂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所属矿厂动辄停工停产,规章制度废弛,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武斗频繁,交通阻塞,使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以后,由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导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分别比1970年增长26.9%和25.2%,均突破国家计划,国民经济出现失调局面,企业经济效益差。1975年,通过全面整顿,才使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在这10年期间,市铝厂、市水泥厂等厂矿开始建设;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共44.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共生产煤炭5731.22万吨,水泥754.85万吨,电解铝(1969—1975年)2.14万吨,交流电机4.67万千瓦,变压器(1971—1975)24万千伏安。裸铝线、电石、灯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装等重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铜川制定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不包括中央、省属工业企业)超越了市力地情实际。规划提出:10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每年平均递增13%;农业要求1976年全市实现粮食上“纲要”(亩产200公斤),1977年过黄河(亩产250公斤),1985年跨“长江”(亩产400公斤),人均粮食640公斤;工业产值1985年达到2.59亿元;10年内基本建设总投资额为1.5亿元。从而,使全市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更加严重。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六五”时期,铜川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万针。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5902万元,比1980年的49059万元增长54.72%,年均递增13%;国民收入38425万元。5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45946人。全市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456万元,比1980年的6743万元增长84.72%,年均递增9.8%。“六五”期间,共产粮食14.6亿斤,比“五五”期间增产8亿斤,人均产粮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农业商品率达到29.3%。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七五”期间,铜川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冶金和轻纺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主要目标是: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市属7.2亿元),年均递增9.5%(市属13%);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年均递增6%;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市属5.84亿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0%(市属1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国民收入5.91亿元;地方固定投资计划3.5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递增6%。
初步核算,2008年铜川实现生产总值128.6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7%。铜川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62元,较上年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7.5:34.8调整为7.5:59.9:32.6。
2010年11月12日,陕汽集团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项目在铜川市新区南部工业园区投产,为铜川市优化经济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揭开了新的一页。总投资12亿元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突出重型车零部件、电动车桥、特种电动车三大产品,使基地逐步成为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配套主力军。已建成锻造、机加、热处理、涂装、总装等17条生产线,完成了电动车桥、微型车桥生产线的搬迁,形成年产20万根重型半轴、22万根微型车桥、8万根电动车桥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十五”期间,该市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接续产业,旺旺、绿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李华葡萄酒厂、绿想集团、祥云公司等企业的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占有一定份额。食品工业年总产值已超过2亿元,占到铜川工业总产值的9%。
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2.9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5.8%,连续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3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长15.6%。
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133.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8%,涨幅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0.6%,较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1.1%,较上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粮油生产
“十五”以来,铜川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以小麦、玉米、油菜生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广“三项”技术,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的技术推广力度,实现玉米品种优良化、包衣化、杂交化,并且采取典型示范、行政推动、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等措施,使粮油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2005年,铜川播种粮食作物108.45万亩,油料11.18万亩。其中小麦51万亩,玉米37.65万亩,粮食作物在粮食面积比2000年减少4.15万亩的情况下,总产达23.69万吨,单产达到218.5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和7%,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积11.18万亩,较2000年增加1.03万亩,总产达0.91万吨,平均单产81.7公斤。
畜牧业
“十五”期间,铜川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和召开畜牧产业化会议以后,铜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重点扶持陕西正立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圣公司、齐天乳业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并依托正立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奶牛饲养模式,辐射带动耀州、王益、印台奶牛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畜牧业。坚持“引导、支持、保护、调整”的方针,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民办技术推广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及中介服务组织,搞活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生产热情,有力推动了铜川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2005铜川肉牛19.01万头比“九五”末增长29%、肉羊23.74万只,奶牛新增2002头,存栏达到10268头较“九五”末 20.4倍。为加快畜牧良种化进程,铜川奶牛、肉牛、肉羊、生猪、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80%、90%,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的连年增加,现已成为铜川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药材
中药材产业在铜川市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同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和行医的地方,农民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古已有之,但是中药材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进入新世纪后。“九五”末铜川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3000多亩,但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铜川“果、牧、药、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各区县为顺应市场潮流,响应政府号召,从政策、资金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区、宜君县都分别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耀州区被定为陕西省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县,杨凌麦迪森,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分别将药源基地建在该市,积极开展中药材GAP和SOP规程的研究工作,这些企业的进入为铜川市中药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药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05年铜川的中药材发展到7.22万亩,比“九五”末的3000亩增长24倍。
农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的排头兵,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为加快铜川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铜川市关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意见》(铜发〔2003〕26号)。同时为使铜川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又紧密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了绿想集团、祥云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炼油四个果业加工龙头企业;正立公司、齐天乳业、凯撒肉牛育肥场等三个畜牧龙头企业;方舟制药、秦塬药用化工厂两个药材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依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型机制和模式,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铝业
“十五”期间,鑫光铝业公司完成了老厂“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产能7.5万吨,到2005年底电解铝产能将达到15.5万吨。同时,铝厂5万千瓦自备电厂的建成生产,使铝业形成集铝冶炼、深加工、铝电联产为一体的支柱产业。
煤炭
该市煤炭行业经过“十五”期间的关井压产,取缔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小煤矿。因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业产销两旺,但监管和安全工作压力较大。该市严格按照“扶大抑小、适应环保,延伸开发”的产业调整政策,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确保安全,有序发展,重点做好国有统配煤矿的技术改造和接续矿井的建设。柴家沟煤矿通过技改由30万吨的能力提高到60万吨,照金煤矿60万吨技改项目2006年初完成,铜川煤炭年开采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实际开采能力在1500万吨以上。
建材
按照“调整结构,发展先进,淘汰落后,根治污染”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建材工业的重组,抓住机遇,上大关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关闭了川口地区的9条机立窑,改善了地区人居环境。为了保持建材工业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关小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上大。2005年秦岭、声威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年新增产能400万吨左右,在建的还有惠塬水泥工业园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十五末,铜川地区水泥产能达到近千万吨。
陶瓷
陶瓷产业在该市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生产基础。从已探明的局部储量看,耐火粘土资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资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来,该市陶瓷行业机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失去了优势,但该市陶瓷业依靠已形成的基础和天然气过境的有利条件,仍然会大有作为。“十五”期间确定的思路是在详勘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陶瓷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培育打造铜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设具有相 当规模的现代陶瓷企业。市建陶厂与山东鲁宏沃尔森陶瓷公司年300万平方米墙地砖项目基本落实。市电瓷厂经过技术改造,工业电瓷产能达到近千吨,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纺织
该市纺织业抓住沿海地区同行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5.6万支,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了使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将着重发展无纺高档织物和精纺多高支棉纱,落实100台喷气机项目和6000吨涤纶纺粘非织造布项目。
机电
“十五”期间,变压器厂、东风昌河车轿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资,积极开发新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不断攀升,代表了该市传统机电工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兰芝、麟字等民营电源企业落户新区,给该市机电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