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四川的主要煤田是什么
1、四川的煤矿集中在川南。
2、泸州的古叙煤田和宜宾的筠连煤田同为云贵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的13个大型煤炭 。古蔺县岔角滩井田2005年为四川探明最大的煤矿。
3、川南煤田地跨四川珙县、筠连、长宁、高县、古蔺等8个县。已探明储
量659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89亿吨,远景储量37亿吨。占全省煤炭已探明储
量的60%和保有储量的35%,是四川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煤田。几乎全系无烟
煤,煤质多为高灰高硫煤,平均发热量5500—6000大卡/公斤。煤层倾角北
陡南缓,大部分资源集中分布在珙县、筠连和古蔺境段,约占本煤田总储量
的72%。这两个地段的可采煤层一般有3—4层,可采总厚度为4—5米。由于
储量比较集中,适宜较大规模开采。但是,这个地区的煤层,多属间距近煤
层,煤质较硬,瓦斯含量高,小断层较多,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但距省
内主要工业城市重庆、泸州、宜宾、自贡等均在200公里之内,运距较近。
煤田现有芙蓉矿务局4对矿井和一些地、县煤矿进行开采,仅占用资源8亿吨
左右。煤田进一步开发后,可提供大量火电用煤和其他动力用煤,对于加速
盆南煤硫重化工建材工业基地建设,促进四川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规划产能9937万吨/年。民用取暖煤价格一般在1110元左右一吨,具体因品种、市场、产地的不同,价格会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近期数据,表示无烟煤(洗中块)价格是1682元一吨,普通混煤(4500大卡)价格是905.2元一吨,山西大混(5000大卡)价格是1054.4元一吨,山西优混(5500大卡)价格是1116元一吨,大同混煤(5800大卡)价格是1137.8元一吨,焦煤(主焦煤)价格是3980元一吨,焦炭(二级冶金焦)价格是3950元一吨。
川渝地区是全国结构性缺煤的主要地区之一,是我国能源消费主要区域,也是煤炭净调入区域。要坚持区内煤炭兜底保供与区外煤炭物流贸易保供相结合,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战略储备煤基地建设。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尽管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自主可控、具有自然优势的能源,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2050年以后,我国煤炭将由兜底保障能源向支撑性能源,最终向应急与调峰能源转变。
川渝地区的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相对较差,但煤炭资源品种齐全,各煤种均有赋存,主要为无烟煤,炼焦用烟煤较少,但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灾害严重(70%以上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开采成本高、煤质较差、竞争力弱。川渝地区是全国结构性缺煤的主要地区之一,是我国能源消费主要区域,也是煤炭净调入区域。川渝地区煤炭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和新疆等产煤大省(自治区),虽已有机融入全国煤炭市场,但煤炭储备调节能力弱,煤炭保供任务艰巨。
川渝地区2021年煤炭市场走势回顾
煤炭市场表现
2021年,四川煤炭产量大幅下降,重庆煤矿退出 历史 舞台,川渝地区煤炭市场“洼地”和价格“高地”迅速形成,需求缺口近1亿吨。2021年1月至4月供求基本平稳,煤价稳中有升;4月至9月供应趋紧,价格一路走高;9月至10月供不应求且达顶峰,冶金煤价格高达每吨3200元,电煤价格高达每卡0.26元;11月逐步回归供需基本平衡,12月库存过高导致供过于求,冶金煤价格跌至每吨1600元,电煤价格降至每卡0.14元。2021年川渝的煤市可谓“风云突变、跌宕起伏”。
煤炭库存忽高忽低,年终达到高位。受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上半年四川煤炭产量一直较低,欠计划产量较多,四川主网电厂的耗煤却达到2227万吨,同比增加37.5%。2021年8月四川主网电厂存煤仅有59万吨,仅够两三天的消耗量。为保障民生,国家出台“保供稳价”政策,随后煤炭产量增长较快。在此期间,西南区域用户集中接收北方流入煤炭,由于调入量大增,用户专用线严重阻塞,区域煤炭发运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库存上升迅速。2021年12月底,川渝地区煤炭库存高达380万吨,同比增加145%。
煤炭价格忽高忽降,最终走弱。2021年的煤炭价格大起大落。由于川渝地区产量不足,供应偏紧,2021年1月至8月价格小幅稳步攀升,9月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煤炭价格飙升并创 历史 纪录。后在政策调控下,短时间供求关系迅速改变,用户抓住机会“报复性”打压价格,川渝区域煤炭价格断崖式暴跌,短短一个月内回落至合理区间。
煤市原因分析
出现这样的“怪相”,主要有六个原因。一是矿井频繁停产整顿,压制了现有产能的发挥,导致产量不足,产能利用率低。二是煤矿压减产能,以减少碳排放。三是运动式“减碳”,将“碳达峰”变成了“罔顾实际、一哄而上”的“碳冲锋”,无视经济发展需求和长远利益。四是个别地方以消灭煤矿事故为由“一刀切”关闭煤矿,导致区域资源骤然紧张,产业链全线“崩盘”。五是长期以来煤炭市场呈现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现象,导致能源紧张的危机意识不强,供需关系底数不清。六是有资本介入煤炭营销层面,控制资源、炒作价格。2021年除四川、新疆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值得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反省反思。
川渝地区2022年煤炭市场走势预测
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仍然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清晰的稳增长信号,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六稳”“六保”适当靠前、集中发力,推进稳增长目标落实落地。国家坚持不懈振兴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系列举措,都将为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规划整体成势,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加快形成集成效应。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需求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外需增速将逐步回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恐将延续局部反复趋势,内需恢复还不充分,经济、消费和投资增势减弱。从供给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对供给端的影响仍将持续,特别是大宗商品自身存在供给弹性不足的特点,保供稳链压力仍然较大。从预期来看,因疫情不确定性大、需求不足、成本高企等因素将继续影响市场和企业预期。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抬头,困难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待稳固,防风险、调结构任务依然艰巨。
重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提振发展信心,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是煤炭行业艰巨且紧迫的重大任务。
一方面,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决定煤炭主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继续在能源供应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稳定着能源供应的基本盘。经济的稳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愈发刚性,现阶段新能源出力依然有限,煤炭需求有望保持韧性和持续性。川渝地区是全国结构性缺煤主要地区之一,加之重庆退出了煤炭产业,区域煤炭市场存在较大空间。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电上下游协调联动,煤市发展也将逐渐回归理性和稳定。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2021年以来,“保供稳价”措施效果明显。优质产能加快释放,煤炭库存稳步回升,煤炭需求由紧平衡向基本平衡方向发展。今年有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行“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煤炭价格逐渐向合理区间理性回归,高耗能、房地产等产业收缩,将带来煤价下降,北方煤炭进入川渝的通道将更加通畅,也将推动川渝区域煤价进一步下跌。靠价格高涨拉动盈利的模式不复存在,拼成本、拼价格、拼质量依然是市场竞争的主题。聚焦实现“双碳”目标,未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还将继续下降。煤炭企业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无论是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是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产业链条延伸、产品结构调整方面,都将有不小的挑战。
推动川渝地区煤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川渝地区煤炭企业面对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必须对照“十四五”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做强主业、做优辅业,苦练内功、挖潜增效,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加绿色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政策支持解决的问题。
煤炭企业 健康 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一是出台国有重点优势煤矿智能化综采技改扩能,相邻或异地煤矿兼并重组、减量重组的产业政策,依托存量矿井,释放优势产能,盘活国有资源,充分发挥国有重点煤矿在能源兜底保供中的主力军作用。二是继续给予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技改资金、安全生产发展资金、改革发展资金、产业转型升级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帮助国有重点煤矿转型升级。三是出台去产能煤矿债权债务处置政策,推动部分已去产能但仍保留采矿权的优质国有新建、改扩建煤矿存量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坚持区内煤炭兜底保供与区外煤炭物流贸易保供相结合,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战略储备煤基地建设。
煤企积极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层面予以政策支持。一是国家建立健全煤炭行业低碳发展推进机制,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优先支持煤炭行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二是 探索 研究煤炭原料化、材料化低碳发展路径,打造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引导和推动煤炭行业企业科学转型。三是将西南地区煤炭产业发展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对稀有煤种、品牌资源、有效益、能发展的矿井,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切实发挥区域能源兜底保供作用,推动西南地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煤企必须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系统中“压舱石”作用,积极履行好保供稳价的职责;对接“双碳”战略目标,煤企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只要把握好时代大势,利用好发展“窗口期”,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调整结构、转换新旧动能、转变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在“十四五”时期保持平稳 健康 运行,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作者:川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刘万波)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新一轮总规修编,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30年,其中规划近期2010年至2015年,规划中期2016年至2020年,规划远期2021年至2030年,远景为2031年至2050年左右。
分为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
市域:包括四县三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以及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东西宽113公里,南北长185公里,总幅员面积12246.87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三区,即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幅员面积约为2132.3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主要为宜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隆纳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及周边相邻区域,包括石洞、安宁、城北、茜草、沙湾、泰安、黄舣、城南、蓝田、邻玉、纳溪、高坝、罗汉等地区,面积约为548.07平方公里。
二、
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结构:
各级城镇由于其规模、区位、经济实力不同,在城镇体系中所起作用也有很大区别。为了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发展带动力,培育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镇发展,传递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同时考虑到区域的腹地。因此,全市的城镇体系分为四个等级,而将乡作为农村主要的新型社区建设。
泸州市中心城区为市域的一级中心城市,不仅辐射全市域,而且对周边地区,包括渝西、滇东北、黔北、川南地区。
以县城作为全市的二级中心城市,包括合江县、泸县、古蔺县、叙永县4个县城。
以县、区内的片区性城镇为三级中心城镇,带动市、县、区内一定区域的城镇和经济发展,是市域的重点镇,可带动3—5镇发展。包括玄滩镇、立石镇、兆雅镇、牛滩镇、况场镇、大渡口镇、分水岭、白沙镇、福宝镇、九支镇、先市镇、白节镇、护国镇、江门镇、水尾镇、摩尼镇、太平镇、二郎镇、双沙镇、石宝镇、大村镇、龙山镇,计22个。
四级中心是一般建制镇,作为镇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计101个。
2、城乡空间结构:从大区域视角入手,分析泸州市域在川南乃至整个“成渝经济区”、川滇黔渝毗邻地区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以泸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经济带,以主要交通干线为骨架,以县城为辅助增长极,通过“核的集聚、带的生长、网的复合”,形成泸州市域内“一心一带、一区二轴“的城乡空间格局。在市域内打造主城区和泸县县城、合江县城、叙永县城、古蔺县城等五个经济辐射中心,依托区域交通廊道、经济发展带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成规模的三级重点城镇,形成市域“一主、四次、多点”的主要城镇空间布局。
3、市域交通:
铁路三纵三横,三纵:隆黄铁路;内江-泸州城际铁路;调整乐自泸城际为成贵客货铁路,延伸至贵阳。三横:渝昆铁路;纳溪至合江支线铁路,延伸至成渝铁路朱杨溪站;叙永-古蔺-太平-遵义铁路。两条专用线分别至泸州港,至大村。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三横三纵:三横:宜泸渝高速公路;宜宾-叙永-古蔺-习水高速公路;泸县-合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 三纵:川黔高速(隆纳高速南延);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机场高速-重庆外环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依托高速形成三横两纵多联的干线公路网络,其中四条一级公路。
水运:将泸州港整合为纳溪港区、中心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和古蔺港区共5个港区。
航空:蓝田机场搬迁至云龙。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1、 城市性质:
为了有效推进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门户口岸城市”建设,同时分析重庆、成都等周边城市发展,立足于泸州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独特优势,在“不求多而全”,“但求专而特”原则,确定泸州城市性质为:
表述一:中国酒城 、四川首港、 川渝滇黔结合部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
表述二:中国酒城、四川南向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毗邻滇黔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述三: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川滇黔渝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
2、城市职能:
根据泸州城市发展条件、优势潜力,确定区域地位作用和主要职能如下:
(1)以四川第一港为龙头建设成为四川省及毗邻区域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口岸
(2)川渝滇黔毗邻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成渝经济区以白酒、化工、机械、建材、生活消费品、药品等商品的集疏运中心,以及辐射川南,滇、黔北部地区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3)川渝滇黔毗邻区域文化会展和现代服务中心
川、滇、黔、渝结合部地区以白酒文化、化工和机械等产品的研讨、展销为主体的区域性会议、论坛和展览中心。
(4)川渝滇黔毗邻区域文化和生态旅游休闲组织中心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白酒鉴赏旅游、休闲度假等的服务中心.
(5)川渝滇黔毗邻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成渝经济区”南部以面向川、滇、黔、渝结合部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为主体的卫生、医护、康复、疗养中心。
(6)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
“成渝经济区”内乃至国家面向世界的高端白酒生产、研发、展览、销售和旅游服务基地。
(7)中国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西南地区以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环保、综合利用示范区,以及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基地。
(8)西南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中国西南地区以、工程机械、特种机车、船舶等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9)川渝滇黔毗邻区域教育培训产业基地
川滇黔渝结合部、川南地区重要的教育培训产业基地。
(10)四川特色优质农果生产加工基地
全省以桂圆、荔枝等特色农果生产、销售、观光、休闲为特色的农果生产基地。
(11)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到2015年,常住人口约115-120万人;到2020年,常住人口约145-150万人;到2030年,常住人口约190-195万人左右(前者是考虑目前趋势较快速发展下的较低方案,后者是考虑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吸引大量规模投资的较高速发展的较高方案);远景(2050年)为260万人左右。
2、用地规模
现状建设用地为71.8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91.92方米。根据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指标级别为Ⅲ级,允许调整幅度不限。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5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100平方米。
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按200平方公里控制,人均用地指标约为100平方米。
2050年(远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6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
五、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和战略结构
1、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泸州城市空间发展在现有基础上重点东拓南联、拥江发展,并整合城南与纳溪发展联系,城北与空港的发展联系,形成东、北、南三条走廊,同时优化提升中心地区。
2、城市空间战略结构
泸州市城市空间战略结构为“1个中心主城区+3个战略新城”,引领泸州城市空间形成中、东、北、南四大片区。
1、中部“中心城”片区:以中心半岛为主体,主要以市级公共服务和居住为主。
2、东部“临港产业城”片区:主要依托龙溪口泰安港口资源做大做强,而发展长江两岸的地区。主要打造港、产、城联动发展的临港产业新城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3、北部“高新战略产业城”片区:包括安宁、石洞和城北,主要以临空、高新、科教、战略产业和商贸物流为主。
4、南部“循环经济示范城”片区:包括纳溪和城南,主要以都市工业、产业服务中心和煤气化工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及仓储物流为主。
3、城市空间功能结构
泸州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副、八大功能组团”。
一核——由中心半岛、城北、茜草组成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
两副——南部副中心、北部副中心
八大组团——
(1)城北功能组团:以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及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
(2)高坝功能组团:以区域物流中心和临港产业为主的功能组团。
(3)沙茜功能组团:以文化会展、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
(4)城南功能组团:以都市工业、产业服务中心和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
(5)中心半岛功能组团:以行政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
(6)安富功能组团:以能源化工循环产业、仓储物流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
(7)泰安-黄舣功能组团:以机械、酒业产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功能组团
(8)安宁-石洞功能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临空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及商贸物流为主的能能组团。
泸县神仙桥工业园区:毗邻中心城,统筹规划为以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中心城产业疏散拓展的港口工业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
六、城市道路网规划
1、骨干路网规划
骨干路网是支撑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性干道系统,是引导城市拓展的先导型基础设施。
配合城市一个中心主城区和三个产业新城的空间布局形成“环形放射”的道路交通主骨架:
内环:生活性环线,主要解决组团间通勤交通。
外环:结合成自泸赤高速城区段改造为东部产业大道,建设城市交通外环线,主要解决各产业区和货运港口站场的货运交通。
射线:
Ø
蜀泸大道联系城北、中心半岛至城南高速出入口的南北干道;
Ø
机场快速至小市、中心半岛旧城;
Ø
茜草、沙湾的干道;
Ø
龙马大道向西至城西高速出入口、向北至石洞、机场;
Ø
联系城西、中心半岛、茜草、高坝的东西干道;
Ø
蓝安路向东至沙湾、泰安、黄舣;
多条干道联接中心主城区和各大片区组团;
同时,各片区组团之间形成多个内部环形交通系统。
2、快速路系统
依据城市骨架道路及主要对外通道,形成泸州市快速路系统,快速路按32米与40米两种断面控制,远期可采取道路拓宽,增设辅道,交叉口平改立,全线高架等形式以达到近期可实施,远期易改造的效果。
快速路形成环线放射加一条产业大道的快速道路系统;包括:内环快速、机场快速、成自泸赤改造为绕城快速,作为产业大道、中心半岛经城南大道至宜泸渝高速城南出入口、紫阳大道至纳溪、城西规划纵向主干路至方山、龙马大道西延至隆纳高速出入口、中心半岛经蜀泸大道至隆纳高速出入口、龙溪口港区至绕城高速出入口、泰安经黄舣至神仙桥港区。
3、重要交通节点
(1)重要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等级规划互通式立交与分离式立交。
(2)现状长江大桥改造为复线桥,以适应未来特大城市的交通需求。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涉煤部分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
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 科技 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
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
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开展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稳妥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
(以上文字摘自《人民日报》3月13日刊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新华社:未来五年 智能煤矿数量将超1000座
提起挖煤,你会想到什么?
漆黑的矿井,沾满煤粉的矿工,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和瓦斯爆炸……
这是煤炭开采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这意味着将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
煤炭是目前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最重要的能源,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
那么,煤炭是怎么生产的呢?
它分为采煤、洗煤、运输和销售四个环节,以前这些工作靠的是“矿工”。
“人工开采最大的痛点是安全,一例人员死亡事故可能就导致一个煤矿停产,而且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井下工人平均年龄超45岁,年轻人从业意愿低,招工难度大。”中煤集团 科技 环保部副总经理管增伦说。
近十年来,煤炭开采已进入机械化时代,相较于人工,生产效率已有极大的提高。
点着鼠标,推着摇杆,坐在办公室就能对井下几百米深处的设备发出指令,进行采煤作业——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现在的煤炭开采画面,也是采煤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的“雏形”。
未来五年,煤炭开采将开足马力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将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1000处以上,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组建10家年产亿吨级煤炭企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张宏说。
1月欧盟煤炭进口量同比降3.5%
欧盟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1月份,欧盟27国煤炭进口量接近550万吨,同比下降3.5%。
当月,欧盟包括英国在内煤炭进口总量为570万吨,同比下降6.6%。
1月份,欧盟国家中荷兰进口煤炭量最多,为210万吨,同比增长16.7%;波兰煤炭进口量超100万吨,同比增长2.35%;
另外,1月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均略有增加,但其他地区进口量有所下降。当月,德国煤炭进口量为52.1万吨,同比下降34.6%。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仍对需求前景产生下行压力,但近期由于欧洲风电能力整体较低,欧洲市场也面临煤电增加风险,从而带动煤炭消费增加。
2022年煤炭行业十大新闻如下:
1、能源保供马力全开 煤炭产量创新高。
2、中长期合同首次全覆盖发电供热用煤。
3、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项目投产。
4、“煤管票”退出历史舞台。
5、煤炭企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显著。
6、煤矿安全生产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7、世界最长煤运专线提前完成年度运量目标。
8、国家发改委“两个明确”划定煤价合理区间。
9、山西省立法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10、准能集团煤基纳米碳氢燃料两大技术国际领先。
2022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耗量逐步增加,中国的煤炭行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行业逐步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从全球煤炭市场消费量方面来看,中国煤炭消费量远超其他国家。
随着我国多个省份陆续地提出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比如内蒙古自治区明确地提出了到2025年约有38初露天矿实现智能连续运输,陕西规定到2022年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0个以上,到2025年全省实现煤矿综采、综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
山东提出了到2025年煤矿智能化开采量达到90%以上,从行业整体来看,在国家层面积极推进煤炭智能化发展,将为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2016年3月16日,“十三五”规划出台。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扩展资料:
一、农业机械“十三五”规划
2017年1月5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70%,其中三大主粮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到80%以上。
二、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12月30日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出通知,公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我国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
三、粮油加工业“十三五”规划
2016年12月26日,国家粮食局公布《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粮油加工行业将鼓励引导企业采用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到2020年形成3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人民币的骨干粮油企业。
主食工业化率提高到25%左右。粮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9%年均增速,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