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含金量
高。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是国家级的比赛,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比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含金量很高。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件3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
(按推荐单位、姓氏笔划排序) 中国物理学会 王恩哥 金奎娟(女) 中国力学学会 黄风雷 孟庆国 中国光学学会 倪国强 中国声学学会 张仁和 中国化学会 严纯华 张德清 洪茂椿 裘式纶 中国天文学会 李向东 中国气象学会 王劲松(女、苗族) 张义军 胡秀清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任建岳 中国地质学会 王玉华 王京彬 刘成林 杨经绥 中国地理学会 程国栋 蔡运龙 樊 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方 慧(满族) 曲寿利 张少华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钟 宏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万晓樵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王东晓 张国范 中国海洋学会 陈建芳 高 抒 中国地震学会 李小军 徐锡伟 中国动物学会 王祖望 郑守仪(女) 胡锦矗 中国植物学会 曹晓风(女) 强 胜 中国昆虫学会 任 东 黄大卫 中国微生物学会 刘双江 张 霆 李若瑜(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何大澄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王学臣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阎锡蕴(女) 中国遗传学会 吕 红(女) 李凤霞(女) 周钢桥 中国心理学会 沈德立 黄希庭 中国生态学学会 于贵瑞 傅伯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汪诚文 陈 进 柴发合 崔保山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陈亚宁 夏 军 中国感光学会 刘书强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刘祥官 徐伟宣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蔡美峰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丁玉华 刘志平 张 伟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秦 川(女)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王宁练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郝卫东 中国运筹学会 章祥荪 中国菌物学会 刘杏忠 中国晶体学会 柴继杰(满族)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路长林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王益群 印建安 李德群 林尚扬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吴建会(满族) 欧阳明高 黄佳腾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陈 志 郭志强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应义斌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许世森 李光范(朝鲜族) 饶 宏 夏 清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元复兴 李崇坚 宓传龙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李 云 宗敦峰 晏志勇 中国水利学会 王 超 张建云 钮新强 温续余 中国内燃机学会 阳树毅(瑶族) 苏万华 金东寒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金红光(朝鲜族)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曾学军 中国制冷学会 王如竹 江 亿 中国真空学会 董振超 中国自动化学会 田 捷 李东旭(女) 陈翰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尤 政 武惠忠 施一明 靳世久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方占军 臧二军 中国标准化协会 叶盛林 中国图学学会 张 强 中国电子学会 张 军 李启虎 周 济 段宝岩 中国通信学会 韦乐平 余少华 张 平 张智江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张桂平(女) 中国测绘学会 李建成 李英成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王立祥 夏桂华 崔维成 中国航海学会 贾大山 中国铁道学会 安国栋 张 梅 张曙光 康 熊 中国公路学会 石宝林 张劲泉 张喜刚 汪双杰 中国航空学会 介万奇 尹泽勇 武维新 唐长红 中国宇航学会 齐润东 祝学军(女) 樊士伟 中国兵工学会 杜志岐 杨绍卿 曹贺全 中国金属学会 王运敏 李 楠 周少雄 靳 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卢亚锋 石力开 杨 斌 中国稀土学会 张志宏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乔利杰 中国化工学会 李瑞亢 杨为民 曾本忠 谭天伟 中国核学会 徐 銤 龚 建 中国石油学会 王绪龙 周新源 袁发勇 隋 军 中国煤炭学会 刘炯天 胡千庭 殷作如 翟桂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姚兴佳 中国能源研究会 龙先进 中国硅酸盐学会 王继扬 杨 辉 姚 燕(女)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刘 辉 吕西林 肖绪文 缪昌文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黄大昉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李嘉禄 汪少朋 俞建勇 蒋高明 中国造纸学会 邝仕均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梁 涛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汤 帜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韩恩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王 硕 刘 昕 孙宝国 中国粮油学会 吴子丹 中国烟草学会 李永平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陈宗基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宋宜纯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何正嘉 中国颗粒学会 卢春喜 中国照明学会 郝洛西(女) 潘建根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林富生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夏 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邢福武 李延明 胡永红 中国电源学会 方卫中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陈乐生 中国消防协会 林 松(女) 范平安 覃文清(女)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刘凯龙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钟义信 中国体视学学会 刘国权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石来德 中国农学会 田淑芬(女) 任天志 刘 旭 陈 阜 梅旭荣 喻树迅 中国林学会 宋湛谦 张启翔 费本华 曹福亮 中国土壤学会 万洪富 张玉龙 杨林章 中国水产学会 王 武 王清印 陈雪忠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沈建忠 康相涛 焦新安 童光志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王 琦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吴孔明 张友军 张跃进 中国作物学会 何中虎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黄茂芳 中国蚕学会 牟志美(女)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崔 鹏 中国茶叶学会 杨亚军 中国草学会 王 堃 中华医学会 宁 光 纪立农 陈香美(女、朝鲜族) 郎景和(满族) 洪昭光 樊代明 中华中医药学会 仝小林 孙 涛 朱立国 杨明会 黄璐琦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王文健 陈可冀 萧 伟 黄光英(女) 中国药学会 匡海学 邵荣光 郭宗儒 中华护理学会 刘华平(女) 杨顺秋(女) 陈长英(女) 金静芬(女) 中国生理学会 王 韵(女) 中国解剖学会 徐群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樊瑜波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王建枝(女) 中国营养学会 孙长颢 杨晓光 顾景范 中国药理学会 杜冠华 中国针灸学会 朱 兵 梁繁荣 中国防痨学会 马 玙(女)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张福仁 沈建平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王焕林 赵旭东 蔡焯基 中国抗癌协会 朱正纲 陈志南 林东昕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张忠秋 中国毒理学会 马 璟(女、回族) 中国康复医学会 何成奇 励建安 唐 丹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王临虹(女) 王滨有 郑荣梁(回族) 金银龙 中国法医学会 丛 斌 中华口腔医学会 王松灵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陈 凡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吴贵生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于 丹 中国未来研究会 赵营波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张 藜(女) 中国图书馆学会 吴 晞 杨玉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毛其智 李 迅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刘则渊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刘玉峰 贾正国 谭祖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李 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卞毓麟 李 欣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康熙民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马宗晋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李 雪(女、回族)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 石永怡(女)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王亨君(女) 中国流行色协会 朱 琳(女)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张志强 中国土地学会 李万东 查宗祥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李 斌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朱序弼 李智伟 徐一戎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王会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段 进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王建华 北京市科协 丁双六 邓 瑛 冯杰明(女) 刘存志 刘晓钟 华 炜(女) 朱 进 许 勇 闫 平 严登华 何方洋 吴季松(满族) 张 罗 张宏家 李本海 杜修力 杨立军 杨年华 杨勇平 苏建通 陈文柳(女) 屈宝香(女) 欧阳钟灿 郑大玮 赵进喜 赵春江 梁志杰 黄天祥 韩 平 雷平和 漆小瑾(女) 魏而巍 天津市科协 孔祥瑞 王 雁(女) 王延群 王静康(女) 冯世庆 司端运 母国光 孙德岭 张大宁 张伟平 张传友 张铁军 李忠献 杜胜利 苏 宜 韩振勇 河北省科协 任国栋 刘云飞(女) 刘建功 刘明生 吝章国 宋光耀 张书敏 张孟臣 张英泽 张祥宏 李卫胜(女) 谷子林 单保恩 武义青 胡万宁 胡春胜 赵治海 高瑞宏 景崇友 蒋春澜 韩立宪(女) 魏云祥 山西省科协 王礼田 王克智 王娟玲(女) 乔晓红 乔雄梧 吕晓云(女) 张文栋 张树勇 李思进 李钰生 杨新华 沈沛龙 范新民 柳 洁(女) 赵队家 寇林田 阎会平 黄庆学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 申利刚 刘长安 刘泽明 孙 炯 闫德仁 张和平 李保卫 阿拉坦松布尔(蒙古族) 庞 琢 姜洪福 特古斯(蒙古族) 郭 锋 辽宁省科协 于逢平 王越超 任永志 刘成雁(满族) 刘敬党 刘黎明 孙玉红(女) 朱蓓薇(女) 邢兆凯 吴玉厚 张世强 张恩和 李晓东 李耀祖 杨关林(锡伯族) 邹天来 周小珊(女) 尚 红(女) 罗俊生 徐兆东(满族) 贾贵起 郭启勇 黄国建 景希强 韩建荒 潘一山 吉林省科协 于化东 王立军 冯 江 刘淑莹(女) 朱俊义 张建秋 李 玉 李 骏 杨福合 邹广田 苗里宁 赵 华(女) 赵志魁 郭庆海 崔永吉(朝鲜族) 穆 钢 黑龙江省科协 卞红雨(女) 王 骐 王荣国 王晓红(女) 田家玮(女) 石志民 吴生富 张 斌 李良玉 李杰训 杨 野 杨传平 杨宝峰 陈继光(满族) 庞 达 姜 力 常 山 梁 鸣(女) 焦方义 韩端锋 上海市科协 丁文江 马大为 毛 颖 王拥军 刘昌胜 许 迅 吴欣之 张志愿 辛春华(女) 陆 卫 陈 楠(女) 陈代杰 陈芬儿 郁 竑 郑时龄 侯建文 姚诗煌 姚泉洪 娄维义 胡里清 夏四清 彭日荷 景益鹏 谭 琦(女) 江苏省科协 王子纯 王文虎 王志伟 叶 锋 叶建仁 刘 波 刘兆普 刘进军 吉沐祥 孙晓文 吴 敬(女) 吴海锁 时龙兴 李 萍(女) 杨惠林 沈洪兵 闵乃本 陆启兵 陈建荣 宓仲业 郑江文 施正荣 柏传志 段金廒 胡德霖 徐九华 殷凯生 莫风琴(女) 顾继礼 黄 和 黄 维 蒋 勇 裴冬生 魏少华 浙江省科协 孔建强 王文海 王如伟 冯晓宇 刘明放 江建军 严小军 何小勇 何光辉 张立彬 张利华(女) 张念慈 李兰娟(女) 杨红春 汪自强 邱建英 陈 梁 陈少勤 陈汉林 陈海啸 陈维虎 周熙文 姜翔鹤 赵国秋 唐 毅 益德清 黄东明 龚 勤(女) 程旺大 韩喜球(女) 楼 辉 潘劲松 安徽省科协 计国平(女) 包文新 刘 俊 刘文清 刘庆峰 朱恒银 吴成龙 吴满霞(女) 张良林 李 伟 杨良金 陆建辉 宛晓春 徐 宁 徐义流 曹云霞(女) 曹多志 彭 寿 焦发兆 程 桦 窦万波 魏建现 福建省科协 许旭明 吴新涛 应敏刚 杨江帆 陈元仲 陈玉村 陈立典 陈道炼 林占熺 范更华 侯伟生 夏宁邵 徐西鹏 翁伯琦 翁国星 常向真(女、回族) 黄金水 谢树森 江西省科协 江风益 江香梅(女) 何 明 吴希明 杨明桂 周健儿 姚素平(女) 洪 葵(女) 胡彬生 钱怀璞 黄路生 谢金水 雷晓燕 廖维林 山东省科协 丁书兵 王吉贵 王怀洪 王来明 刘志敏 刘季善 孙少军 孙永奎 朱孔来 吴树康(女) 应广东 张同波 张繁亮 李基恒 沈志强 邵 华 陈 权 陈晓阳 单国玲(女) 赵渤年 郝振刚 唐 波 袁洪刚 贾瑞宝 顾心怿 高艳国 鹿成洪 黄福昌 彭 伟(女) 谢俊霞(女) 韩金祥 潘云平(女) 河南省科协 卫修君 冯立杰 刘 昱(女) 刘静宇 吕子剑 宋宏伟 张广东 张许科 张治军 张新友 李大东 李会林 李红霞(女) 杨宗献 陈国平 陈性元 金新富 赵 亮 赵树英 袁 群 贾小波 贾朝京 郭天财 高丹盈 程敬亮 燕长海 湖北省科协 马 丁 马廉亭 王文力(女) 王玉泽 王石平(女) 刘耀林 孙蒙祥 朱 巍 何正国 余华强 李 杰 李 霆 杨百昌 汪在芹 周厚贵 柯卫东 胡文宝 赵修建 席刚明 傅连春 蒋 鸣 谢树成 潘东发 湖南省科协 王一棣 王建龙 卢芳云(女) 田红旗(女) 刘 权 刘永杰 刘清才 张振全 李 华 杨品红 肖 扬 邹学校 陈立云 周娇君(女) 易小刚 罗和安 郑健龙 胡建华 曹志强 梁通尧(苗族) 谌永毅(女) 廖怀章 广东省科协 万金泉 牛憨笨 王 丰 叶文才 刘 石 许大熊 邢 锋 吴清平 吴硕贤 寿伟春 张方秋 李民英 李康生 杨光华 苏 锵 邱显扬 陈 鸣 陈基镛 周岱翰 林浩然 郑 徳 郑建飞 侯凡凡(女) 钟南山 徐义刚 徐天平 高天明 黄永红(女) 黄惠根(女) 彭少麟 曾庆孝 曾益新 蔡彤旻 蔡泽祺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 邓家刚 卢飞龙 吕 智 李 锋 杨炳壮(壮族) 杨道华 邹节明 周怀营 周善义(瑶族) 郑明德 赵劲民 徐世宏 曾建民 廖 宏(壮族) 海南省科协 王庆煌 刘 丹(满族) 吴曼峰 张 寿 林 强 罗素兰(女) 施耀忠 符生苗 重庆市科协 方清万 刘 庆 刘作华 孙洪旗 张 勇 李 伟 李先广 李祖伟 周建庭 郑建宏 夏庆友 黄爱龙 彭瑶玲(女) 四川省科协 文 宗 王为民 王玉忠 王晓宇 邓克文 刘 庆 刘方柏 刘清友 孙朝晖 吴 宁 宋胜武 张 健 张永华(羌族) 张立实 杜 军 陈 光 陈志平 庞小峰 易桂喜(女) 胡 灿 徐锡惠 贾正贵 解培惠 潘光堂 魏 刚 魏晓峰 贵州省科协 石 明 石京山(侗族) 何志旭 宋宝安 宋建波 欧阳自远 范福平 侯国佐 胡建兴 胡瑞忠 云南省科协 王嘉积 宁 平 何 黎(女、彝族) 张永林 李开斌 陆 林 和顺荣(纳西族) 明大增 范泉水 郭振宇 崔秀明 盛 军(满族) 西藏自治区科协 扎西次仁(藏族) 尼玛卓玛(女、藏族) 杜 军 欧 珠(藏族) 禹代林 姬秋梅(女、藏族) 普布次仁(藏族) 蒋宗华(藏族) 陕西省科协 王争鸣 白晋涛 刘代志 吴开春 吴宝宁 李 跃 李思训 杨 悦 杨世民 杨拉道 屈撑囤 郑 刚 赵 钰 郭学军 高 颀 高贵生 黄玉美(女) 黄春长 谭永华 薛永武 甘肃省科协 冯 起 刘维民 宋尚有 张 继(女) 张新虎 汪万福 汪有奎 邹天福 周爱兰(女) 南志标 夏佳文 高俊峰 青海省科协 冉向民 乔世雄 张永成 官却扎西(藏族) 林大泽 徐安花(女) 郭竟世 黄素霞(女)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 王锡琴(女) 刘声锋 宋新华 李 星 李克昌 李桂鹏 郭玉林 盛之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 于胜存 马 祁 石 泉 宋 燕(女、满族) 李南方(女) 陈 曦 陈新发 茹仙古丽·沙吾尔(女、维吾尔族) 高 兴 董有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吕 新 张利莉(女) 李保成 赵图强 彭心宇 谭志环 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 马伟明 孔志印 王永良 王建新 王明孝 王明洋 王晓波 王维俊(女) 邓小刚 刘泽乾 刘晶儒(女) 吕世辉 吕家国 吕跃广 许爱强 余争平 张兵志 张志利 张建春 张维明 李 宁 李云庆 李决龙 李应红 李贤玉(女、朝鲜族) 李恒年 李素芝 汪 玉 肖华军 肖利华 苏定冯 邱志明 陈志杰 姚咏明 战晓苏 段雄林 胡晓峰 费爱国 卿 敏 徐永清 徐朝旭 殷仁方 贾 鑫 钱立志 笪良龙 黄民强 程 勇 韩雅玲(女) 裴雪涛 樊邦奎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于1980年7月加入国际太阳能学会,2000年加入国际氢能协会,2002年加入世界风能协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自1979年9月6日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选举成立第一届全国理事会以来,至今已召开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产生七届全国理事会。理事长:石定寰;名誉理事长:黄孟复 毛如柏;副理事长:孔力 毛宗强 张剑 赵玉文 贺德馨 韩建功 李俊峰 朱俊生 黄鸣 王孟杰秘书长:孟宪淦;常务理事:33人;理事:109人。
周凤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施鹏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石定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李俊峰——国际风能理事会副主席
秦海岩——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
Anil Kane——世界风能协会主席
ZERVOS,Arthouros——全球风能理事会理事长
SAWYER, Steve——全球风能协会秘书长
赵振宙——河海大学风能动力工程专业副教授、博士
王同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授、博导
吕剑虹——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等过程的自动控制专业教授、博导
邬培超——风力发电叶片研究设计专家
………………
………………
想了解更多的,我建议你到风电领域的专业网站上去了解一下,一般都会有这些专家的详细介绍,好像有个 中国风电产业网 上面还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具体网址不记得了,你自己去找吧
1、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奖中国免疫学会
2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河南驼人集团
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4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5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电源学会
6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SOLAR ENERG是四区期刊。
期刊简介:
《太阳能》(Solar Energy)(CN11-1660/TK,ISSN 1003-0417)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专业科技杂志(国内发行2-164,国外发行Q285)。
内容定位于“广义太阳能”,办刊宗旨为“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太阳能科技创新,促进实现太阳能产业化、市场化应用发展”。
《太阳能》杂志内容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教数据库》、《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OA出版)》、《中邮阅读网》、《超星域出版》等大型专业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永久收藏。
《太阳能学报》(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N11-2082/TK,ISSN 0254-0096) 于1980年创刊,月刊,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发行2-165,国外发行Q286)。
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原创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等。《太阳能学报》既重视基础性研究成果,也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是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权威性学术期刊。
《太阳能学报》论文被包括EI、Scopus、CA、JCI、CNKI、CSCD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其中EI收录率保持在100%。全国各地邮局和杂志社均可订阅。
太阳能(solar energy),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参见热能传播的三种方式:辐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
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辐射能生存,而自古人类也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制作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
技术原理:
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氢氦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太阳能
一、时间、地点 时 间:2011年4月9日 地 点:北京
二、组织机构 承办单位: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北京泰格尔展览有限公司
首席战略合作:中国能源报 能源网
特别协办媒体:《太阳能》《太阳能发电》
三、峰会主持人:
吴达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梁岳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主任
张定友 北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主任
四、主要领导、嘉宾及报告专家(拟定)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部委主管领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主要领导、嘉宾及行业专家有:
万季飞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
仇保兴 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张国宝 国家能源局局长
石定寰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原科技部秘书长
陈宜明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司司长
史立山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李俊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李宝山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材料处调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
赵玉文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专委会主任
王勃华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
王长贵 原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著名光电专家、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光伏专委会主任
吴达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王斯成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光伏专家
梁俊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李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许洪华 中科院电工所可再生能源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导
马胜红 中科院电工所可再生能源发电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庆文 《中国能源报》总编辑
赵晓伟 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
Martin schoenbauer 美国驻华大使馆能源办公室主任
Jutta Ludwing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肖艳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专员
常新杰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高级商务官员
陈永岚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
莫雅 中国西班牙商会秘书长
Stephan Tian瑞中商务合作中心
清川佑二 日本日中经济协会理事长
Lee,Jong-do韩国《E2NEWS》主编
五、参会代表范围
各省市主管市长、发改委、科技厅(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基地)、科研院所、电力建设投资单位、节能投资公司等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工程设计施工单位、高新技术企业、新闻单位、大使馆代表处、国际商协会专家、国内外投融资单位、国际贸易商及有关机构代表。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Energy)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
人类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的进步让此类能源更加“好用”。
2、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不仅其价格会日渐增涨,而且终会有枯竭的时候。
3、某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力、太阳能)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因此不会增加温室效应的风险。
4、为了增进能源供应安全,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满足对可持续性能源的需求。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晶科科技(601778)、长江电力(600900)和中国中车(601766)等。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市场规模、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行业被归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国统局代码D44)中的电力生产(D441),包含的统计4级代码有D4413(水力发电)、D4415(风力发电)、D4416(太阳能发电)、D4417(生物质能发电)、D4418(其他电力生产)。
2、产业链剖析
新能源行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以及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其中: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特变电工(600089)、迈为股份(300751)和中国中车(601766)等组件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电力和光伏组件、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组件、太阳能供电电源、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晶澳科技(002459)、天合光能(688599)和通威股份(600438)等。
新能源行业中游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该领域目前的代表上市企业有隆基绿能(601012)、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和长江电力(600900)等
新能源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比亚迪(002594)、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东风汽车(600006)和北汽蓝谷(600773)等加氢站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蓝科高新(601798)、上海电气(601727)和美锦能源(000723)等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和万马股份(002276)等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长缆科技(002897)、金杯电工(002553)和平高电气(600312)等。
我国新能源行业具体产业链布局如下图: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的变化。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10%。其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核能发电装机0.5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38亿千瓦。
2、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11.63%,其中,水电134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风电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光伏发电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生物质发电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3、新能源消费量分析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6年的16.2艾焦增长到2020年的23.18艾焦,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37%。前瞻根据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得到,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消费量约为25艾焦。
4、新能源行业消纳情况分析
2022年1月,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1年1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其中风电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广东、广西和海南光伏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和湖南。
5、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为34.9%,比2017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达到35.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格局
因目前新能源行业可量化指标较多,故行业竞争格局中的区域竞争部分仅以: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进行比较企业竞争格局以:2021年各光伏企业光伏组件出货量2021年各风力发电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进行对比2020年各水力发电企业水电装机总量及水电发电量进行对比。
1、区域竞争:青海、四川和云南位列新能源行业第一竞争梯队
根据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30个省(区、市)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80%以上的3个,分别为青海、四川和云南40-80%的6个,分别为甘肃、重庆、湖南、广西、湖北和贵州20-40%的10个,分别为上海、广东、吉林、宁夏、江西、陕西、黑龙江、新疆、河南和内蒙古小于20%的11个,分别为浙江、福建、山西、安徽、辽宁、江苏、北京、海南、天津、河北和山东。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尚未发布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1)光伏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PV-Tech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top10》,以光伏组件出货量来看,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厂商中,中国企业包揽八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依次位居2021年组件出货量全球排名前三,光伏组件出货量分别为38.52GW、24.80GW和24.069GW。据PV-Tech介绍,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光伏行业整体产能和出货量均超过190GW前十大组件供应商出货量超过160吉瓦,市场份额超过90%。
(2)风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数据显示,新增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7家,新增装机容量5592万千瓦,排名前5家市场份额合计为69.3%,排名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为95.1%累计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前5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为57.3%,前10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1.8%其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占国内市场的23.4%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11.1%和9.6%。
(3)水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因存在严格的行政准入门槛、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等,目前,我国水电行业运营企业的数量不多,主要大型集团包括:长江电力、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等。根据企业的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20年按在水电装机总容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2.32%,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7.5%之间。按照水电发电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6.75%,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5-8.5%之间。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除大唐集团外的其他五大能源集团均为公布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故此处仅以2020年数据为例,对我国水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时期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
2、“十四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作为绿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还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据此,前瞻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7亿千瓦,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达到21亿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预计至2027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火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也将随之进一步高增,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以及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可达到4.28万亿千瓦时,至2027年末,新能源发电量或将突破5.20万亿千瓦时。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