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兴港新能源产业园怎么搜索在新郑
百度收索。 新郑智慧能源产业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薛店镇,紧邻新郑市区,京港澳高速,国家南水北调运河,土地十分平整。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条件:容积率大于1.2,建筑密度大于60%,限高40米;基础设施:路网完善,三通;地块15米深处埋置国家西气东输管线,地块内绿色(宽)部分不计入面积,可免费使用,不可建设建筑物(挖地基的),可作为停车场、物料堆放场等。
新浪科技
31.8万粉丝
关注
行业巨头相继落子中原,郑州搭上新能源末班车?
新浪科技
2022-11-07 17:16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帐号
关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宋豆豆 报道
2021年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便重磅推出了《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十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城市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深度分析解读。
今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与汽车之家强强联手,在去年《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选取城市从去年的10个扩充为15个,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消费端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首先将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盘点,在去年《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今年的系列报道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
最后一站,来到喊出“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口号的郑州。
8月24日,一款荣威iMAX8EV纯电动商务车在郑州经开区量产下线,标志着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年产30万台的整车第二工厂正式投产。
“从2017年9月27日投产至今,我们在郑州已累计生产120万辆汽车了,仅整车不含上下游产业链,上汽在郑州创造的产值累计已超800亿元。郑州基地已成为上汽乘用车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制造基地和最重要的出口基地。”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难掩喜悦。
5年突破百万辆,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是郑州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的一抹靓丽剪影。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换道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掀开了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回首过去,在21世纪初中国汽车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期,郑州未能抓住乘用车市场的发展红利期,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州也积累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6家整车企业以及精益达、比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
凝视当下,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看到600公里外的合肥押注蔚来,1000公里外的上海抓住特斯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化身“风投机构”深度参与造车,收获巨大关注的同时,构建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合肥们”崛起的重要支撑,郑州开始坐不住了。
在新与旧的裹挟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筹码被摆上牌桌,郑州也逐渐开始显露“野心”。从引进比亚迪项目,到宇通集团旗下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开工,再到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投产,甚至在官方文件中直接“点名”两家造车新势力——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郑州毅然投入到“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竞逐赛中。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认为,目前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形成了以宇通客车、新能源专用车(环卫车)为代表的国内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健全,产业联动性有待提高;二是缺乏乘用车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创新投入不够,行业人才缺乏,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形成掣肘;四是充换电站建设缓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还需提升,应用场景还需扶持。
再造一个“富士康”?
提到郑州,除了胡辣汤、烩面被津津乐道之外,富士康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12年前,当深圳富士康准备将工厂内迁,落地郑州惊讶了所有人,但也开启了郑州产业升级和城市跃迁的新篇章。
十余年的开花结果,郑州富士康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最直接的影响是GDP和就业。数据显示,自2010年富士康在郑州建厂以来,为约3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此外富士康进出口额一度占郑州进出口总额的近81%。
与之相伴的是相关配套产业接连涌现。富士康进驻的郑州航空港区陆续吸引了3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郑州举足轻重的千亿级支柱产业。
在富士康的带动下,2018年郑州GDP破万亿,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之后稳中有进,在中部六省省会中仅次于武汉,坐实中部“第二城”交椅。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依靠富士康单核驱动,那么下一个十年随着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落户”郑州,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郑州基地坐落于郑州航空港区南港,与位于北港的富士康遥相对望。
比亚迪和郑州的牵手不可谓不迅速:2021年9月,河南省政府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9月,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在郑州航空港区注册成立;2021年10月,郑州比亚迪7.27亿元竞得郑州4宗约4104亩工业用地;2022年5月,郑州比亚迪竞得约4417亩工业用地。
据了解,比亚迪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投资约120亿元,占地约250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60亿元,计划2023年年内建成投产,达产后总产值10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总产值200亿元,提供约1万个就业岗位。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以此次项目开工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积极助力河南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事实上,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只是比亚迪郑州生产基地的一部分。目前坐落在郑州航空港区南港的比亚迪生产基地已在建设当中。据推断,郑州比亚迪生产基地建成后,年产能或将达到40万辆。
尽管比亚迪在西安、长沙、长春等多地布局,郑州并非其唯一的宠儿,但比亚迪的落子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比亚迪之外,已投产的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第二工厂未来将有更多纯电动、混动车型将布局投产;位于郑州市经开区的宇通集团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已开工,基地建成后,将实现纯电及氢燃料电池全系卡车的规模化生产,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一汽解放新能源汽车郑州基地项目完成签约,进一步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今年8月郑州市政府与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后者规划500亩左右的用地规模。
不仅如此,河南省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配套设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加速布局。9月宁德时代洛阳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中州时代)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主要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
此外,焦作的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多氟多、洛阳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许昌的配套设备制造商许继电气等均集中在郑州都市圈内城市,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较强竞争力。不过需要警惕可能导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面,这将不利于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
电动化错失先机,加速追赶自动驾驶第一城
事实上,与许多从零开始追逐风口的城市不同,在这座占地7567平方公里的城市,郑州汽车产业基础并不薄弱。汽车产业成为其确定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主要布局在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县、管城回族区、荥阳市。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个汽车制造厂的落地,会吸引数十家、上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
当下郑州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6家整车企业,已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涵盖客车、皮卡、SUV、MPV、轿车、轻卡、中重卡车等系列化的产品体系,整车产能达到161万辆,并引进投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拥有宇通重工、郑州红宇等专用车企业15家;拥有精益达、比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30%,全市汽车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
聚焦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之一,郑州第一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
然而,与同为中部城市的长沙、合肥相比,郑州并未把握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相关企业近20家,2021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67万辆,这与2021年排名第一的上海(产量为63.2万辆)有着超出10倍的差距,对于试图跻身第一阵营的郑州而言并不容易。
今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车产量约1.75万台,仅占全市汽车产量(16.45万台)的10%。同期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2万辆,同比增长30%。
有分析认为,郑州汽车产业的转型起步较晚,主要由于郑州在传统汽车产业上相对发达,若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难免会产生“抢自己饭碗”的顾虑,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郑州并未抢到先机。
不过,随着汽车电气化变革的大幕拉开,燃油车领域蛰伏已久的郑州看到了希望。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相继落地等顶层设计的加持为郑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便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千亿元级郑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2年2月,《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直接“点名”两家造车“新势力”——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汽车等,宣告河南加入特斯拉第二工厂“争夺战”。
今年5月,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40%,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推动全省汽车整车产值达到5000亿元、零部件及配套产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及增值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
除了省级层面的支持,郑州也将野心全部写入规划中。
今年6月,《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发布,鼓励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布局生产畅销新能源车型,加快推进比亚迪乘用车项目建设,支持其他重点企业加强合作提高产能利用率。“十四五”期间,全市力争新引进2家以上实力雄厚的新能源整车企业。
同期,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此外,郑州在2020年便牵头组建城市群申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并于2021年底得到正式批复。按照《郑州城市群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实施方案》,郑州将在4年示范期内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4445辆,建设加氢站82座。
需要注意的是,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
郑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部署中大力强调汽车智能化发展,比如《意见》提出,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家以上、5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3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构建,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达到30%。
目前中原科技城已引入华为河南区域总部、阿里云中原研发交付中心、百度自动驾驶基地、东软华北区域总部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企业。
此外在无人驾驶公交领域,郑州加入了“自动驾驶第一城”的争夺战。2015年8月,自动驾驶客车在郑开大道上公开路试;2019年5月全球首条在开放道路上运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在郑东新区智慧岛开跑;2020年6月,宇通自动驾驶客车在国内开通首条自动驾驶商用智能公交线路;去年底百度自动驾驶公交开启运营,首批投入运营的有10辆,巡航速度为每小时近40公里。
不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或发放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牌照,或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区域相比,如何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切入汽车工业智能化升级,是加速追赶自动驾驶第一城的郑州需要思考的课题。
新能源渗透率显著提升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氛围的驱动。
截至2022年6月底,郑州市汽车保有量约445万辆,在全国各个城市中排名第六。相比整体保有量而言,郑州市汽车的千人保有量成绩更为突出,达到349辆,仅次于苏州,排名全国城市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千人保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3月,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7.8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4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与苏州、武汉水平相当。
2022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5万辆,同比上涨72%,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6%,较2021年同期的渗透率11%已有显著提升,且高于全国22%的渗透率水平。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数据分析,郑州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95,郑州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属于“比较关注” ;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57,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处于中等水平。
从具体车型上看,郑州市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达91%。其中,中国品牌占比57%低于全国水平(66%),造车新势力品牌占比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销量排名来看,厂商在郑州的销量断层严重、市场集中度高,上半年销量破万的厂商仅有比亚迪,其他销量均不足5千台。
从车身形式来看,郑州新能源用户更偏好SUV。分级别市场来看,郑州用户对各类SUV的喜好均高于全国。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和未来的销量空间也让更多经销商积极涌入。根据汽车之家经销商信息数据统计,郑州共448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略高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作支撑,而市场需求的原始驱动力就是消费。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除了产业端不断发力,如出台《郑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郑州市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外,郑州也在加快需求端的拉动。
2022年5月,全国多地通过派发消费券、购车发补贴等方式提振消费市场,郑州官宣发放总额达1亿元的消费券,发放数量近2万份,最高额度8000元。6月1日至8月31日,在郑州市范围内汽车销售企业购买小型非营运车辆并完成新车注册卡牌手续的消费者,均可申领。
9月郑州再度发放1亿元汽车消费券,共计1.8万份,其中燃油车消费券8千份,共计4千万元;新能源车消费券1万份,共计6千万元,重点支持新能源车购车消费。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在郑州市各区县(市)指定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5万元以上小型非营运车辆(包括新能源车、皮卡车,不包括二手车交易)的个人消费者(户籍不限)和企业并在郑州市办理新车注册上牌手续的购车者,均可申领。
“真金白银”补贴之外,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郑州市也在进一步加快并提升充电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
《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30万辆,力争达到50万辆,全省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2000座以上、各类充电桩15万个以上。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这是今年8月,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透露的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理想很丰满,但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竞逐中,能否成就下一个富士康,能否讲述新的郑州故事,需要时间和市场给出答案。
132
23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展望2023年,汽车行业2022年上险复盘:政策助力,新能源高增长
远瞻智库
关于新能源车,车主们最想吐槽的10件事,有没有你的一票否决项?
二师兄玩车
8评论
特斯拉2023生产目标180万辆,平均售价将高于47000美元,毛利率将高于20%
蓝鲸财经
看更多热点资讯
1、江苏悦达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南路70号。
2、盐城益阳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开发区新城三村1幢2幢一层。
3、盐城远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新河街道文港南路41号。
4、盐城元迪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华山路50号4幢201。
新能源雪崩大跌20%,主要是受到美国以及欧盟方面的施压,加上宁德时代的跌落以及我国新能源汽车成本较高的原因。
玩股票的人最经不起的就是大涨大落,新能源板块突然呈现泄洪式的下跌,让许多人都有点承受不了,无论是新能源板块还是整车,光伏板块,都没有能在这次大跌中幸免,新能源板块直接下跌20%左右。
美国及欧盟方面的施压。
美国推出了最新的通胀削减方案,他们给向他们购买新能源电动车以及二手电动车的消费者都会给予一部分的税收抵免,这部分金钱大约在7500美元以及4000美元,但是能够获得税收抵免的前提是车辆组装必须是在美国本土或者是与美国有合作的国家进行。这部分补贴对于来自中国组建的电池和产自中国的原材料是不享受的,为此对我国的新能源营收造成很大影响。除此之外,欧盟方面也在对我国的光伏不断的施压,可以说是新能源赛道影响甚大。
宁德时代的下跌。
我认为此次新能源突然下跌20%左右与宁德时代的下跌具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宁德时代取消华自科技的订单之后,新能源许多板块的股票都不断的出现跌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能源板块的下跌速度。
新能源汽车成本高。
虽然说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45万辆,同比增长了102.5%左右,但是相对于6月来说,这个数据仍然是在呈现下滑的趋势,仅如此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在不断的增加,而销量却一直上不来,导致许多厂家根本无利可图,很多连续涨停的高位股也不断的出现了下跌的状况,已经扰乱了市场股民的情绪。
广汽蔚来在车展上发布了三款全新车型:007SPlus、007SPro、007Sport,分别对应增加新的色号、定制体验和运动性能。广汽蔚来CEO廖兵此前就曾表示,对于质疑,不会理会“外界的杂音有多大”。
这样的自信,在昨日的美股市场上迎来了论证的高潮。
美东时间11月23日,新能源汽车股集体走高,中概股造车新势力股价也创下历史新高。蔚来涨超13%,报收每股55.7美元,小鹏汽车大涨33.98%,股价首次突破70美元,至72.2美元。理想汽车涨14.48%,报收43.64美元。但随着蔚来盘后继续上涨, 其估值超越比亚迪,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
一路超越,蔚来成国内市值最高车企
伴随着蔚来、小鹏、理想股价飙升,蔚来的估值超越比亚迪以及奔驰母公司戴勒姆,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小鹏汽车股价首次站上70美元的台阶,市值超越500亿美元,达到519.7亿美元;理想汽车则超越福特汽车,位列中国车企第五,彼时市值达365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相较于去年最低股价1.19美元已经上涨超过40倍,小鹏汽车目前股价是发行价15美元的4倍,理想汽车则是发行价11.5美元的3倍。
相对于今年刚上市的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来说,蔚来一路高歌猛进,“成绩”也更加显著。
蔚来汽车股价走势
今年10月,蔚来股价持续大涨,市值也水涨船高,超过384亿美元,并成功跻身法拉利、福特汽车之前;11月初,蔚来市值又持续走高,达到573亿美元的新高,超越通用汽车和宝马汽车。
一路超越,蔚来一边享受光环加身,一边应对与外界的摩擦。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对比,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曾表示,蔚来用5年的时间走过了特斯拉十几年的路,超越特斯拉是迟早的事。
“被破产”与“被”做空
早在去年,一场自媒体“轼界”与李斌的官司,将“蔚来破产清算”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对此,李斌对外界宣称传言不实,“轼界”账号主体刘越也于2019年的最后一天发表“这是我编造的”的致歉信。
但公开信息显示,蔚来汽车的全资子公司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于2019年11月1日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但20天后又因可以重新取得联系被移出名录。
但事情再次反转,今年10月16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再次将该公司“送进”了经营异常的名单,披露的原因为: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
11月14日,美股做空机构香橼资本又发表推文,称蔚来汽车目标价应为25美元,不到当时股价53美元的一半。因着造车新势力的标签,小鹏汽车与理想汽车也大跌,截至收盘,蔚来跌超7%、理想跌近2%、小鹏跌超6%。
香橼资本称面临特斯拉的竞争,蔚来股价在高位难以为继,同时其未来12个月的估值在特斯拉的两倍,未免估值过高。
但如今看来,三大“造车势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仍然保持整体上升的态势。
在11月19日的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余宁曾接受媒体采访称,应该按照移动智能终端的逻辑来看新能源汽车:苹果估值2万亿美元,特斯拉市值也就4600多亿美元;小米市值6000多亿港元,蔚来汽车换算下来5000亿港元左右。
余宁直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离不开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新基建和技术的进步,这都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他还表示,很多传统车厂将来可能都会变成一个代工厂。
择代工厂而栖
新能源汽车何来底气?
不久前,三大新能源汽车都发布了自己的财务报告。
理想汽车第三季度营收3.7亿美元,环比增长29%,超出华尔街预期的3.42亿美元,毛利率达到19.8%。并且预计第四季度电动车交付总量在1.1万辆至1.2万辆之间,这就意味着环比增幅达到27%至38.6%,总营收将在4.578亿美元至4.994亿美元,环比增长23.9%至35.1%。
小鹏汽车的财报也显示,第三季度营收为2.9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2.5%,超出华尔街预期的2.846亿美元,毛利率达到4.6%。电动车交付总量同比增长266%,环比增长166%,达到8578辆,其中,小鹏P7交付量激增至6210辆。并且预计第四季度将交付1.0万辆电动车,这也意味着同比增长211%,总营收将达到人民币22亿元。
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总营收达45.26亿元,汽车销售毛利率14.5%,综合毛利率12.9%,共交付车辆12206台,蔚来已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交付数最高和平均单价最高的企业。并且,蔚来预计今年四季度整车交付数将再创新高,达16500-17000台,同时四季度营收预计为62.587-64.358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涨38.3-42.2%。
但撇开亮眼的财务报表看三个公司的运作,实则瑕瑜互见。
和新能源巨头特斯拉一样,亏损已经不足为奇。蔚来三季度亏损超10亿元,成立6年公司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蔚来汽车选择代工模式与江淮汽车合作,江淮汽车在传统汽车领域,虽然不算出挑,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一定技术支撑。
但这也暴露出蔚来在自身技术上目前还不能独当一面。虽然蔚来也曾尝试过自主建厂生产,但无奈以失败告终。2019年,蔚来受挫异常严重,包括自燃召回、上海嘉定自建工厂停建、融资受阻、股价下跌……最后还是选择了由江淮汽车继续代工。
因此蔚来将投入转向新的赛道,包括门店建设、换电设备和电池租用服务。不过在第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蔚来也表示第四季度将会加大研发投入,主要用于下一代技术平台NT2.0。
相比而言,小鹏汽车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在背靠海马汽车代工的同时寻求自主投产。
早在2017年小鹏汽车肇庆工厂就已完成奠基,今年3月,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广东福迪汽车获得生产资质,并于5月获得整车生产企业资质获批。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也计划将P7的生产转移至肇庆工厂,G3仍留在海马代工。今年9月,小鹏汽车宣布获广州开发区40亿人民币融资,于广州开发区内新建的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奠基,计划将于2022年底投产。这也使得小鹏成为国内首个同时拥有自建工厂和代工生产的企业。
因此,一个有意思的事是,在11月23日的海马的互动易回答页上,在回答与小鹏汽车的关系时,海马称“公司目前与小鹏汽车为合作生产关系。公司暂无对外代工合作业务。”
相比于蔚来和小鹏,理想汽车依靠增程式的路线以及单一车型,成本更低,并在9月、10月都是中国新能源 SUV 销量第一名。
这一点上,从理想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可见一斑:净亏损 1.07 亿元,环比增长 42.2%,若以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核算,理想则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 1600 万人民币。
但同时李想也明确表示,会为第二款车型的研发投入更多的财力,尤其是自动驾驶,并且从 2022 年开始,每年向市场交付一辆新车。
南通通州新能源厢式货车稍售点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圩港客运站旁。
南通,简称通,古称通州,别称静海、崇州、崇川,江苏省地级市,南临长江,经苏通大桥、崇启大桥两条跨江通道分别与苏州市、上海市跨江相连,东濒黄海,西北与盐城市接壤,西与泰州市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