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成为首个新能源 装机过半省份
本报讯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日前透露,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青海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609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50.48%,成为我国首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的省份。
青海风、光、水能资源禀赋丰富,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站大规模并网最集中的地区。截至4月底,青海新能源发电量实现同比增加17.36%,全省新能源日最大发电量达到9670万千瓦时,再创 历史 新高。
据介绍,下半年,青海新能源的发展还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相关单位已着手从控制新能源装机投产规模及时序,确保省内网架及青豫直流按期建成投运,开拓省内外消纳市场等方面展开积极应对,切实服务支撑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
(李江宁 杨宝珠)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2019年已经过半。变革与不确定仍然是中国的能源领域将要面对的现实,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加速行业洗牌。面对变革,唯有立足当下厘清趋势,才能把握时代的机遇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那么,2019年,中国的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着哪些故事呢?
电力体制改革加快跨省电力交易扩大
2018年12月25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发布会,明确下一步将着力抓好10项重点工作,不断把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次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请报送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明确为加快向 社会 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将继续组织开展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2018年12月27日,甘肃、山西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启动,由此拉开2019年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序幕。随着今年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正进一步加快,跨省区电力交易规模正持续扩大。可以说,2019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有望取得关键突破。
油气体制改革加速管网独立取得突破
2018年,关于“油气管网独立、国家管道公司将成立”的消息频频传出。从国家对能源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来看,管网分离是油气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此举有利于油气公司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真正有效打破油气领域垄断,推动油气领域纵向产业链的市场化、专业化分工,首先要实现真正的油气与管网的分离,2019年是关键一年。
新能源车逆势上行氢能源是大势所趋
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导致 汽车 销量一路走低,但新能源车却保持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氢燃料电池 汽车 因其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能量转换效率高、噪音小、续航里程长、加注燃料时间短、无需充电等特点,被视为很有前景的清洁能源 汽车 。目前,国内用于示范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已达200余辆,累计运行里程10余万公里。2019年氢能源 汽车 产值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到2030年我国氢能 汽车 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天然气供需仍处紧平衡
中国已于2017年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超越排名首位的日本已隐约在望。
2019年,国家层面为天然气保供做足了准备。天然气产量和供应量再创新高,储气能力建设进展明显,预计全年天然气增产100多亿方、增供300多亿方,冬季取暖期供应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日均增加约1亿方。预计2019年全年,天然气供应量将继续稳步增加,但随着治理大气污染、“煤改气”的继续推进,天然气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光伏步入平价时代光储一体渐成趋势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突飞猛进后,维持新能源装机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不堪重负,补贴缺口巨大。光伏的未来取决于是否能平价上网,降成本能力成为该行业核心竞争力。
2019年已经开始“以点带面”,开启光伏平价时代。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提升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光伏+储能”将在未来能源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2019年有更多企业布局这一领域。
风电产业全年回暖海上装机稳步向前
2018年风电行业加快推动海上风电和分布式风电发展步伐,在此前连续两年装机量下滑的态势下,实现了局面的扭转。海上风电曾是行业发展的短板,经过3年多的发展,无论是在可开发资源量上,还是技术政策层面上,我国海上风电目前已基本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目前,风电企业经历两轮周期洗礼,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预计2019年风电装机规模将呈现全年回暖的状态,达到30GW左右的水平。
配额制艰难出台鼓励新能源发展
2018年末,国家能源局再次下发征求《关于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的通知》意见函,这是继2018年3月、9月以来,配额制第三次征求意见。可以说,艰难出台的配额制将为新能源发展增添一大驱动力,从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的角度,形成新能源发电量、输电量的考核压力,从而鼓励新能源的发展。预计,2019年度配额指标将于上半年发布。
国网混改再提速特高压迎建设高峰
2018年9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将在2018年、2019年两年间核准9个重点输变电线路,共涉及“七交五直”12条特高压线路,这是继2012年大规模规划建设特高压之后的又一个建设高峰。2018年末,国家电网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前期增量配电、交易机构和抽水蓄能电站等混合所有制改革 探索 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混改”范围和力度,推出向 社会 资本首次开放特高压建设投资等一系列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除国内市场打开外,特高压海外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一般而言,特高压建设周期在2年—3年左右时间,这意味着2019年会成为交货大年,2020年设备厂商或将迎来业绩高峰。
“三弃”问题有缓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情况持续好转,弃电量和弃电率保持下降趋势。预计2019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弃电量和弃电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到2020年基本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促关联产业发展
煤化工市场重回快车道
在2018年12月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有关领导强调,科学有序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等示范项目。在国家能源安全和油价缓慢回升的形势下,煤化工市场正在重回快车道。目前,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尚属新行业,煤化工项目投入和产出规模大,对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活力影响深远。同时,由于煤化工项目涉及水资源消耗、土地占用、环境污染,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定价、市场准入等问题,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政策不完善、重视不足等问题,一些核心技术、设备也受制于人。
但作为国家支持的能源行业发展方向,预计2019年,煤制油、煤制气产业政策将逐步完善。
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817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60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53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水电988亿元,同比下降7.4%。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4951亿元,同比增长1.1%。
那里有蔚为壮观的冰雪高原,也有水草丰茂的山川平地;
那里有神秘莫测的可可西里,也有极致俊美的天空之境;
那里既有神话中神仙聚集的昆仑之巅,也有现实里养育了千万人的三江之源……
那里就是青海。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身处西北的青海光环并不十分突出。
然而近年来,凭借着一场清洁能源的攻坚之战,青海成为了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新能源的浪潮之下,青海缘何成为能源革命的中心?
时代更迭之中,又该如何保证其新能源产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呢?
◆◆◆
仙境与人间的交汇
青海,是一片被格外眷顾的土地。这里汇聚了数千座高山群峰,孕育了三千余条江河,也静卧着近千座湖泊。
从地图上来看,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式分布。青海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其中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底组成,蕴藏着丰厚的冰雪资源,这也成为了河西走廊内陆河流的发源地。
西北部则是著名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的意思,因此这里也是重要的盐产地。 除了盐之外,柴达木盆地还坐拥丰厚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自然资源,是座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青海省的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迥异多样的地形造就了青海独特的个性。高原高寒、沙漠干旱,这些生存环境覆盖了青海一半以上的地域面积,也带给了青海数不清的神秘和奇迹。
近年来,青海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走红。这里有被誉为“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也有吸引着无数探秘者前往的可可西里。这里的“万丈盐桥”堪称惊世奇观,而著名的三江源则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两条重要支脉——长江与黄河。
茶卡盐湖
如此多的自然奇迹聚于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青海仙境,也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青海境内的昆仑山,承载了中国古代最庞大的神话体系之一。我们所熟知的西王母、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据传都起源于昆仑山脉。
除了神话故事外,青海所带来的仙境还有多民族融合的宗教信仰有关。
当然,在青海,仙境之外还有一层真实的人间。
它们多分布在青海的东部,那里是高原上少有的低海拔宜农区域河湟地区,这片区域聚集了青海全省过半的人口和耕地。
实际上,青海省的文明起源历史悠久。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曾出现过人类活动的痕迹。
尽管与诸多内陆地区相比,青海境内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这并没有阻挡地区文明的发育。早在先秦时期,青海地区的西羌人就与中原人有过接触。经历了千百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直至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平定叛乱,清政府在这一地区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职务,为青海的出现埋下伏笔。至此,青海的轮廓才逐渐清晰。
青海省正式作为独立的政治板块出现在中国版图上是在1929年,至今正好90周年。
受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在青海这片“人间”里,也孕育着不同民族、不同内涵的文化,经过长久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独具青海特色的多元文化。
◆◆◆
边缘与中心的改变
长久以来,受地缘因素影响,青海在人们的印象里还只是一个边缘省份。
青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有限的产业规模,也限制了其向其它地区的发展。
好在,大自然对于青海的馈赠十分慷慨,省内拥有的矿产资源使得青海在早年间形成了以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
青海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和海西州的格尔木等地。受益于本地丰厚的矿产资源,青海也逐渐从一个边缘省份发展成为了低调的工业中心。
最为突出的便是盐湖化工。
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在该省104.56万亿元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中,钠盐、芒硝、锂矿、钾盐、镁盐等11种盐湖矿产潜在总值合计为99.15万亿元,占该省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94.83%。
青海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盐湖100多座,主要聚集在柴达木盆地海西州一带,盐湖资源居全国首位。
目前,境内拥有海西州察尔汗、茶卡、柯柯、大柴旦、东西台吉乃尔、马海六大盐湖为重点开发区,现已发现盐湖矿床70多处,盐湖资源累计探明储量约4000亿吨,堪称世界级盐湖资源库。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青海省的盐湖化工产业迅速崛起。
如今,位于格尔木的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世界第四大、中国第一大钾肥生产企业,几乎关乎着国家农业生产的命脉。
除了盐湖化工之外,青海省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也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
据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量达70亿吨,而在其中“鏖战”60余载的青海油田也贡献了超过一亿吨油气产量。
在近现代的工业史上,我们看到青海正在依托得天得厚的资源优势向中心靠拢,逐渐成长为一个“不会被模仿,更不会被超越”的矿业大省。
◆◆◆
完全告别火电的15天
青海并不止步于此。
近日,青海省发起了一项“绿电15日”的创新实践,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据国家电网宣布,青海“绿电15日”活动即在2019年6月9日0时至6月24日0时期间,青海省所有用电均来自水、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绿色能源,实现青海全省连续15天360小时用电零排放。
这也是继前两年绿电7日”和“绿电9日”后,青海省再次向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发起挑战。
如今,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灯火通明的工厂、霓虹闪烁的街道、星星点点的灯光都是通过清洁能源发电产生的。在完全告别火电的这15天里,酝酿着青海省能源发展的大动作。
那么,青海这一创造性地举措底气何在?
优越的自然禀赋赋予了青海尝试的基础。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有3518条河流流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水电理论蕴藏量达2187万千瓦,在发展水电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青海拥有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等多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作为调峰调频主力,承担着电网削峰填谷的任务。
除水电外,青海的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该地区光照时间强、辐射强度大,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高达30亿千瓦。
地广人稀的青海具备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条件,近两年相继建成了全国首座规模化储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群以及全球最大的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电站,项目规模、技术水平正在逐渐领跑世界。
此外,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风能资源优越,风电技术开发量可达7500万千瓦。
目前,青海省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420.61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86.5%。其中,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的第一大电力来源。
除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外,青海省还有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土地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以此计算,这类土地上的装机规模将达到35亿千瓦,折合年发电量约5.6万亿千瓦时,是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56倍。
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青海省在向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大省逐步前进,同时也在为打造新时代的“电力特区”而努力。
数据显示,2018年青海省首次实现电力净输出,完成清洁能源外送100亿千瓦时,并且成功地开拓了华东、华中、西南电力市场,为后续电力产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如今,多年前的不毛之地上,四处都是新能源发展的足迹 。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青海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领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