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顺序列出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文+英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08-23]
Mar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06-18]
Grassland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01-21]
Wate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89-08-29]
Land managem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1-05-24]
Rul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06-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Radioactive pollution preven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11-18]
Regula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11-01]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04-29]
Fores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20]
Specific Rules for Enforcing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Law on Water Pollution of the P.C.C.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4-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10-31]
The Fisher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001-03-20]
Raising livestock pollution prevention management methods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001-08-31]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moting Clean Produ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moting Clean Produ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5-02-28]
Renewable Energ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04-01]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Solid Waste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07-03-06]
National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10-28]
Urban plann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10-28]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02-28]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008-08-01]
National hazardous waste list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8-08-29]
Circular econom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Institut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China's large-scal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国家电力公司/水利部The State Power Company /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水力电力机械科技信息网Hydraulic Power Machinery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The Swedish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motion department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委会Chinese Socie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ermoelectric special committee meetings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可再生能源专委会The renewable energy professionals
华北电力设计院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河南电力设计院Hen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反分裂国家法》
《反分裂国家法》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反分裂国家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于2005年3月14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促进公务员正确履职尽责,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法律。
根据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正),自2005年8月28日起生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是为规范公证活动,保障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依法履行职责,预防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当前版本是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年修正)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决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2009年修正)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09年修正)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9年修正)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正)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正)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9年修正)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9年修正)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9年修正)
可能还有其他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不过你知道这些法律有要做什么呢!
您好, 我们欢迎您来山东德州皇明太阳谷生产厂来参观,您可以登录皇明官方商城咨询在线客服,
皇明的产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分为不同系列的机型,价位肯定也有所差异。有些消费者购买的时候在乎的是价格,但是真正用起来的时候在乎的还是品质、是服务、是冬天好用、是安全放心。到底如何选购最适合,最放心的热水器产品?谁能帮您出谋划策呢,请关注太阳能选购指南
其次,具体到哪一款机型的价格, 也因各地人力及运输成本的差异,不同地区会有所浮动。 您可以到皇明太阳能产品介绍具体了解下您当地的价格。此外,您还可以在皇明官方商城查询各地的皇明经销商地址、电话,免费获取热水器安装设计方案;在售前售中售后每个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均可找皇明官方商城客服人员,由总部直接来为您协调;同时不定期的优惠活动,还可以给您带来不同的惊喜。
首先,我们生产安全的太阳能
不得不让皇明人骄傲的就是我们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检测标准最高、检测项目最全的检测中心,它出具的检测报告与国家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同等效力,更让皇明人骄傲的是我们出厂的产品全部经过检测中心检测合格,皇明人以严谨的作风挑战了多于国家标准17.5倍、国际标准9倍的检测标准,如此,才能让产品真正好用。例如电加热的抗干烧实验,国家标准是4小时,皇明热水机要经过三天三夜的检测,比国标高18倍,再如支架的检测,皇明支架的盐雾试验周期是1000h,而国家标准仅仅规定了72h。如此案例,不胜枚举。只有讲过检测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销售,严格杜绝皇明太阳能的“三聚氰胺”。
其次,提供原装机型和配件的一整套热水系统
皇明的原装集成配件同热水器统一生产,整体通过3C认证,一体式设计,质量及性能相匹配,防漏电保护,双重过热保护(70度温控器,110度热断路器),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太阳能热水器是一个完整的热水供应系统,其主机、辅机、管路配件、控制系统等每个部件都需要科学设计、专属配置,才能在冬天零下十几度严寒、夏天30多度高温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再次,保证冬季足够的水温水量
冬季是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各方面性能的最好时期,其整机抗冻能力、真空管集热效果、水箱保温效果、管路传输能力等在严寒的冬季很容易显现。内聚光模式真空管,专利技术,实现二次聚光,解决冬天启动速度慢难题,UTLE极地超寒管,发射比降低百分之五十,解决冬天辐照低,水不热难题,智能温控系统,温控补水,冬天水温最低设定50度,时刻保证冬天热水温度,水箱内胆厚度至少0.5毫米,更有保温防脱模块和防冻带保证管路不冻堵。
另外,考虑多个细节
热水忽冷忽热,造成洗浴不舒适,专利恒温阀的设计使用,避免热水忽冷忽热的不稳定,不用反复调节冷热水,保证老人小孩洗澡时的安全。即便是在自来水停水,会第一时间切断太阳能热水系统,避免用户烫伤,第一时间保证用户的洗浴安全。
皇明太阳能智能化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太阳能完全按照您预先的设定进行工作,您不必再反复操作,更避免了老人、孩子不懂操作而造成的洗浴困难。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觉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马学禄指出,应注重资源、能源、环境三要素的边界效应。他说,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必须深刻反思西方科学理性主义背景下的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的弊端。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界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探寻新经济理论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未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来自自学成才的科学工作者,面对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应当采取“非共识性原则”结合实证的方法加以认定。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6.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问题。我国的县级城市基本没有雨污分流的设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设施虽然投资量很大,实施却不够彻底,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劳动成果被不能彻底实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决”。
7.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8.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
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