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柴油和煤炭掉价化肥会不会掉价

寂寞的棒棒糖
乐观的煎蛋
2023-02-02 15:14:50

柴油和煤炭掉价化肥会不会掉价

最佳答案
超级的枕头
震动的柠檬
2025-07-17 04:03:12

会的。首先是柴油,柴油降价的话, 生产化肥的成本就会下降,包括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其次是煤炭,煤炭作为生产尿素的重要原料,煤炭价格下跌,尿素的价格就会下跌。所以柴油和煤炭掉价,化肥会掉价。

最新回答
优美的香氛
鲤鱼煎饼
2025-07-17 04:03:12

能源价格上涨对浙江经济生活影响不断加深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发布时间:2006-11-10 10:16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浙江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重化工业所带动的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以居住、汽车、家电等高能耗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能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加之近年来各类能源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使我们对经济的增长方式、生活的消费方式、能源安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引发反思。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 浙江能源消费现状及价格上涨情况

一、浙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加深

1.浙江能源消费总量迅速扩张。浙江近三年的能源消费增速均在十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52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0%;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08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6%;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20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消费煤炭9680.8万吨(原煤与洗精煤)、电力1642.3亿千瓦时、石油制品1931.9万吨。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7%、15.7%和7.3%。近年来浙江能源消费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的扩大有目共睹。

浙江居民伴随生活质量提高,对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惊人。浙江人均GDP自2000年超过1600美元,2005年达到3400美元,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电器普及、升级;人均居住面积成倍增加;出行方式逐渐向私人汽车转化,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导致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耗电量从2000年的319千瓦时,上升到2005年的656千瓦时,增长105.6%;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电费和燃料支出增长了57.5%和99.0%。

2.浙江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浙江作为能源小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扩张,使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03、2004、2005三年,全省全年从省外调入和进口能源总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2%、16.1%和9.4 %。

3.浙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从投入产出产业关联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十五”期间整个经济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能源产业的直接消耗在上升,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从1997年的0.80、0.60、1.08上升到2002年的1.20、0.69、1.23。2001-2005年浙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99、1.12、1.02、0.94、0.87,平均比“九五”时期上升73.7%,高耗能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有更大的比例。

二、近年来主要能源价格进入持续快速上升通道

1.国际油价涨势迅猛,高油价时代提前来临。2003年以后,受美伊战争和国际局势趋紧的影响,国际石油脱离90年代10-25美元/桶的价格运行区间,出现节节攀升势头。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WTI)自2003年年初的每桶30美元逐步上升,到2004年6月份冲破40美元,仅仅过了4个月在2004年10月冲破50美元大关,随后油价继续一路上涨,2005年7、8两个月上涨至70美元/桶价位,随后在2006年8月份创出80.3美元/桶的近20年新高,9月份开始稍有回落(具体见图1)。以原油价格年度涨幅计算,2003年上涨2.9%、2004年上涨34.1%、2005年上涨41.6%、2006年1-8月份上涨14.9%。

国际石油价格步入快速上升期,既有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引起原油供求关系趋紧的原因,也受地缘政治和产油区局势动荡、投机资本在原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等因素推波助澜。近期随着主要石油生产国加大原油产能、欧美国家纷纷加息调控经济增速,刺激油价上升的不确定因素大大缓解,使石油价格趋于回落,但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提前进入高油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2.煤炭、天然气价格上涨。重要能源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在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同时,也出现在消费需求拉动下的持续上扬。2004、2005年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04年原材料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31.3%、烟煤价格上涨40.2%;2005年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15.3%、烟煤价格上涨12.8%。2005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8752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煤炭价格上涨从根本上推动浙江能源价格走势,增加了冶金、化工等企业生产成本。

天然气价格和煤炭出现同步上涨,2005年上涨24.5%,2006年1至8月上涨21.4%。

第二部分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一、能源涨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能源涨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能源涨价一是引起石油类企业燃料购进价的上涨。2003—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的燃料动力类产品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8%、14.5%、15.5%,加大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是燃料价格上升,直接带动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03年—2005年,汽油、柴油、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居民消费能源价格上涨,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3.8%、6.68%、21.6%,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浙江既是耗油大省,又是原油净进口省。石油市场油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石油进口贸易,油价上涨导致外汇支出增加。2003年至2005年浙江进口原油支付外汇从2.2亿美元增长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120.2%,仅这三年国际油价上涨浙江进口原油分别要多支付0.06亿、1.36亿和1.74亿美元。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农业的影响

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提高。尽管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但在成本推动下,仍难以抑制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扬,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1.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3年开始进入一个上升周期,2003年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9%,2004年上涨13.2%,2005年上涨5.8%,2006年1-8月份下降0.7%。

(1)近三年化肥价格涨势迅猛。化肥生产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要原料,并要消耗电力,所以被称为高耗能产业,同时还有一定的环境污染。以煤炭为原料,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千瓦时电,能源价格上涨直接提升企业生产成本,推动化肥产品涨价。浙江化肥价格连年上涨,2003年上涨2.3%、2004年上涨15.4%、2005年上涨10.0%,目前仍处高价位。主要化肥产品价格,2006年8月与2003年初比,氮肥上涨25.5%、磷肥上涨24.8%、钾肥上涨58.3%、复合肥上涨31.1%。

(2)农药价格涨幅低于原药价格涨幅。原油、煤炭价格、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农药、原药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甲胺磷原药价格上涨30%、草甘磷原药价格上涨17.3%、乙草胺原药价格上涨50.4%。与此形成反差的是,2003年至2006年8月,全省农药市场价格涨幅仅为7.2%、农药器械涨幅为6.6%。农药价格“水涨船不高”的现象固然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但也使部分农药生产企业在过度竞争后,用质量低下的产品扰乱农药市场,给农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价格大幅攀升。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的价格上升。浙江农用机油价格上涨基本上与柴油同步,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累计上涨36.4%。原油涨价造成农用薄膜原料生产成本上升,2003年至2006年8月,农用聚氯乙烯薄膜出厂价格上涨了49.8%,农用薄膜市场售价保持连续上涨态势上升17.2%(具体见表1)。

表12003—2005年浙江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

名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1-8月

全省农资价格指数

2.9

13.2

5.8

-0.7

化学肥料

2.3

15.4

10.0

-0.6

氮肥

2.5

18.1

7.1

-3.2

磷肥

1.6

8.0

11.4

2.1

钾肥

1.1

20.9

24.5

4.8

复合肥料

2.7

11.7

10.2

3.7

农药及农药械

-0.9

4.1

3.7

0.2

一化学农药

-0.1

4.2

3.8

0.1

二农药器械

-0.5

3.4

2.5

1.1

农用机油

7.2

5.5

7.7

12.0

农用薄膜

2.1

5.7

6.6

1.9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政府为促进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使农业机械普及率在农村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11.27万千瓦,比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039.68万千瓦提高3.5%。2003年全省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75.76万吨,2004年柴油使用量为186.16万吨,2005年柴油使用量为187.23万吨。而这三年柴油价格上涨,使浙江农民用油每年分别要多支出4.8亿元、6.3亿元和10.4亿元。能源涨价引起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普遍上扬,直接导致浙江农民农业生产支出逐年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由2003年的266.1元,2004年升到270.2元,2005年升到344.7元,这三年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27.5%。油价、电价的上涨还带动农业生产服务价格的上涨,2006年前8月全省机械作业费上涨4.1%、治虫费上涨7.4%。据初步测算,因成品油价上涨,农民耕作一亩水稻机耕费增加15元,抽水费增加10元,机收费增加12元。能源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政府惠农政策的成效。

3.捕捞成本激增下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水产品捕捞业在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占很大比例,油价持续上涨对海洋捕捞产业发展、渔民增收带来了很大挑战。2003年下半年以来船用柴油每桶价格由500元-600元上涨至800元以上,使捕捞成本大幅提高。加上浙江近海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大大低于捕捞量,经济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根本形不成渔汛,出海捕鱼往往会入不敷出,导致近年来台州的临海、温岭等地半数以上渔民放弃传统冬汛,在1月份就提前回港休渔。今年上半年浙江象山县双拖渔船的捕捞效益低下,约有70%的渔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20%的渔船处于保本经营,只有10%的渔船略有盈余。象山县大小捕捞渔船一年的总用油量约为30万吨左右,根据现在柴油价格,象山县要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3亿元的用油支出。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扶持渔业的产业政策,但是主要能源价格上涨过快、渔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范围广,抵消了政府优惠减免税费,使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

4.燃油涨价增加农产品物流成本。浙江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大部分长途贩运的农产品以初级形态为主,农产品运费与工业品相同,两者的运输利润却相差悬殊。在近几年汽油、柴油上涨较快的情况下,燃油成本成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大头。加上有关部门加强对公路超载超限的查处力度,运输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是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据测算,油价上涨和治理“双超”分别影响农产品货运成本上升30%和10%,利润下降30%—50%。针对农产品运输严峻形势,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免农产品货运公路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三、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企

不安的冥王星
听话的冬天
2025-07-17 04:03:12

全球化肥价格涨价,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涨价,种植面积扩大,化肥需求增加,化肥产量减少了,所以导致化肥价格18个月上涨两倍。

1、化肥的原材料涨价了。

全球很多产品都涨价了,就是因为原材料涨价了。煤炭的价格涨了,硫磺的价格涨了,天然气的价格涨了,还有一些东西的价格也涨了,这些东西就是制造化肥的原材料,原材料涨价了,化肥的价钱肯定会上涨。因为这些原材料在不断涨价,所以导致全球化肥价格18个月上涨两倍。

2、全球种植面积扩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造成全球化肥价格18个月上涨两倍的原因,是全球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造成的。想要粮食收成好,就需要化肥,因为种植面积扩大了,所以对化肥的需求会非常大,随着原材料的涨价,生产化肥的企业一定会提高化肥的价格。

3、化肥需求增加。

因为很多地方的天然气涨价了,所以导致一些生产化肥的企业倒闭了,需要从国外进口化肥。造成化肥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化肥的需求增加了,因为国内生产化肥的企业倒闭了,所以完全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外的企业一定会提高化肥的价格,在商言商,化肥肯定会涨价。

4、化肥产量减少了。

造成化肥持续涨价的原因,是因为本地化肥产量减少造成的。农民对化肥的需求增加了,但是化肥的供给却减少了,这就导致化肥要涨价。化肥的涨价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化肥的涨价带动了农药的涨价,因为原材料的涨价导致化肥涨价,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5、化肥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影响。

化肥18个月连涨两倍,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负担,农民买不起化肥,就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就会使粮食减产。化肥持续涨价最终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物价上涨,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影响。

俭朴的铃铛
自然的大山
2025-07-17 04:03:12
涨了。

化肥价格之所以涨不停,一方面是受国际影响,煤炭、天然气价格飙升,而这两者正是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料,生产成本上涨自然推升化肥价格上行。

俄罗斯是化肥出口大国,俄罗斯的氮、磷、钾三种肥料的出口都居世界前三,在全球化肥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多国农民作出了2种选择:一是减少种植面积或选择种植对化肥需求相对较少的作物。

沉默的机器猫
细腻的花卷
2025-07-17 04:03:12
有以下几点原因:下游春耕备肥情况良好,冬储市场平稳推动,化肥需求阶段性回升,在刚需的支撑下市场挺价意愿较浓;

是化肥生产原材料货紧价扬,成本的支撑作用明显。化肥生产的重要原燃料是天然气和煤炭,近期天然气、煤炭价格持续小幅攀升。尿素因环保而限产,供应量收缩,尿素价格保持坚挺。硫磺高度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化肥生产成本的上升带动化肥市场价格上扬;

是由于全球化肥供应趋紧,化肥进口量持续下降,对化肥市场供应产生一定干扰。叠加春节前环保、安检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化肥企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干扰。

拓展资料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不可食用。

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成分单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劲猛;某些肥料有酸碱反应;一般不含有机质,无改土培肥的作用。化学肥料种类较多,性质和施用方法差异较大。

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化学肥料的简称。只含有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氮、磷、钾、钙、钠、锰、硫、硼、铜、铁、钼、锌的百分含量。

磷肥、氮肥、钾肥是植物需求量较大的化学肥料。

土壤中的常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通常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需要施用含氮、磷、钾的化肥来补足。而微量营养元素中除氯在土壤中不缺外,另外几种营养元素则需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化肥一般多是无机化合物,仅尿素[CO(NH2)2]是有机化合物。凡只含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凡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

纯情的书包
朴实的银耳汤
2025-07-17 04:03:12

       尿素的价格大涨,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谈到尿素相信很多人对其并不是很了解,它是白色或是微黄色,通常呈结晶或是颗粒状的化学肥料。尿素无臭无味,略有清凉感,它具有一定的吸湿性,是我国重要的化肥品种。

a

据了解我国尿素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且其质量稳定,不同企业、原料所生产的尿素在品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供不应求造就了行情的大幅上行。进入取暖季之后,天然气供应紧张,造成气头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同时受环保影响,煤头企业开工也维持低位,这造成了供应的迅速减少,开工更是从最初的55%左右下滑至最低时的45%,但是由于复合肥原料备货,工业需求缺呈现增加之势,从而市场供不应求状况出现,行情连续上行。

b

工业需求的减少造成行情的回落。价格上涨至高位之后,下游接货情绪明显减弱,同时复合肥企业阶段性备货之后停止采购,市场需求迅速下滑,同时,国家约谈了氮肥企业,要求其保证春耕供应,煤头企业开工不得不有所提升,国内开工从最低是的不足45%,增加至目前的49%,供应增加,需求减少,即使企业有预收支撑,也难以抵挡弱势氛围的市场,从而行情慢慢回落。

尿素是粮食的粮食,尿素的涨价则直接带来种粮成本的增加,那么粮食的价格也理应得到提升。而从国家近几年稳定粮价的政策来看,粮食价格不可能出现上涨,那么农民有可能放弃高价尿素而用其他化肥潘品种代替,这样就会直接减少农业需求,从而加剧尿素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另外如此暴涨的行情也会引起国家注意,通过各种手段调控化肥行业的正常运转。

由于二元复合肥出口利润较大,从5月份开始,各大复合肥厂开足马力主产高氮肥,对尿素的需求大幅提升,从而也拉动了尿素行情的上涨。

c

而随着尿素价格不断上涨,复合肥的成本则让其采购积极性降低,若后期尿素行情出现大幅回落,高氮复合肥对尿素的需求也能使其转跌趋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