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的由来是什么?
阜新市系辽宁省省辖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与省会沈阳市直线距离147.5公里。往南经锦州可直下京、津;北上通辽可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东达沈阳及辽东沿海城市;西邻朝阳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是辽宁西北的交通枢纽。阜新全境呈长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10'和东经122°0'的交点上。阜新地区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阜新市有海州、太平、新邱、细河、清河门5个市辖区,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2005年全市人口为1926815人,其中城市人口为781795人,农村人口为1145020人。
阜新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查海人”就在今阜新地区繁衍生存,辛勤劳作,创造了辉煌的查海文化。辽代,今阜新地区是其战略腹地和可靠后方。明末清初,驻牧于此的蒙古民族为开发这片热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公元1629年(后金三年),占据今阜新地区的蒙古兀良哈部落首领善巴率部归顺后金。1637年(清崇德二年),清朝廷在今阜蒙县境内建土默特左翼旗,善巴任旗扎萨克(旗长),后隶属于卓索图盟。汉民事务先后由塔子沟厅(治所凌源)、三座塔厅(治所朝阳)、朝阳县管理。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热河都统锡良(1 8 5 3——1 9 1 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历任山西巡抚、热河都统、东三省总督等官职,以正直清廉、勤奋务实而著称)上奏清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冬,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阜新县正式建治,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奈曼旗南部及朝哈拉哈旗(今库伦旗六家子乡)、唐古特哈拉哈旗(今库伦旗格尔林乡)的汉民事务,为朝阳府管辖。县衙最初设在奈曼旗鄂尔土板(青龙山),后迁到水泉(今阜新镇)。
阜新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立。早在1739年(清乾隆四年),今阜新市清河门区一带就发现煤田。不久,开始出现私营小煤窑,但随即被清朝廷派员查禁。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在土默特左翼旗新邱(今阜新市新邱区)馒头山下,开凿了私营斜井3口,以手掘方式开采浅部煤层。此后,民办煤业日渐兴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染指阜新煤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1933年4月8日阜新县沦陷。1935年8月,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将阜新民办煤田强行霸占。日伪统治当局于1935年开始修筑高台山至新立屯和新立屯至义县的铁路,1936年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阜新县设立矿业所,并建了发电所。1936年日伪统治当局开始编制《阜新都邑计划》。为了进一步掠夺阜新地区的煤炭资源,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于1936年3月26日批准设置阜新市令,在阜新县境内划出海州、新邱、米家窑、孙家湾等25个村和今阜新镇,设立阜新市,此令于1940年1月1日施行。
阜新市中心地址初拟孙家湾,次选阜新县城,最后选定以阜新县城西9公里的海州庙村作为市区中心。1936年3月,日伪当局在这一地区设阜新街,隶属于阜新县。其根据是,此地处于医巫闾山山脉东北盆地中央,位于细河北岸,发电所在细河南岸沿新义线铁路布设,又有利于城市供水。确定阜新城市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14.5公里,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把阜新各煤矿纳入城市建设范畴,规划城市人口20万,设想30年后突破50万。市区范围南起新义铁路,北至六家子旱河,东起广富营子村,西至巩家洼子河,面积26.5平方公里。市街道路以中央广场(今解放广场)为中心,呈环形放射状,辅以棋盘式小方格组成网络。公共建筑及商业区布设在今新华街、大众街两侧。到1940年1月1日正式设市时,西山、平安中部、勿拉毛头、新邱中部等日本人住宅建设相继完工,高德、孙家湾、五龙、平安西部、新邱南部等简陋的矿工宿舍及市内一般市民住宅也相继建成。年末,伪阜新市公署由“协和区”(即阜新县城)迁至海州。
阜新正式建市后,隶属于伪锦州省,阜新街改为海州区。同时实行废县存旗制,撤销阜新县,存土默特左翼旗。阜新市辖海州、新邱、太平、孙家湾、协和、城南、城北、高山、兴隆、红叶、东岗11个区。第二年,撤孙家湾区,设新兴区。伪阜新市公署设市长、副市长各1人。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4任市长均为日本人:稻叶贤一、西芳雄、广部忠彦、山口民二。3任副市长有两名中国人:王兴义、徐谦德,1名朝鲜人:中江千里(黄千里)。初期伪市公署下设庶务、行政、财务、工务、警务、保健卫生等6个科,后又增设地政科,有股长以上伪官吏67人。区公所为市公署直辖,各区设区长1人,下分民济、财务、行政、实业、庶务等系。全市共划为72街,街公所设街长和文书。为了统治和镇压阜新人民,日伪统治当局在市区西部修建兵营,驻扎重兵,并先后设置了警察署、法院、监狱、“思想矫正院”、“工人辅导所”、宪兵队、炭矿警备队等,设有各种刑罚。全市共设27个警察派出所,警察机构的主要官吏一律由日本人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阜新时期,累计从阜新掠夺煤炭2527.5万吨,阜新死难劳工多达6.8万人。
1940年1月阜新设市时,市区人口为146214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阜新的日伪统治机构随之解体,伪官吏和日本人纷纷逃亡,矿山停产,大批劳工流散还乡,市区人口骤减为3万人。
1 9 4 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不久,苏联红军进驻阜新市。9 月1 0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和中共辽西地委派干部和部队接收阜新市,成立了中共阜新工委(后地委)、辽西专署阜新办事处(后阜新专署)、阜新卫戍区司令部(后阜新军分区),建立了工委领导下的阜新市政府。12月底,中共阜新地委率地、市、县党政军机关和部队撤往阜新县北部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 9 4 6年1 月,国民党军队占据阜新市,成立国民党阜新市政府,7月将阜新市与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同时保留土默特左翼旗。1 9 4 8年3 月1 8日,阜新地区全境解放,恢复阜新市。阜新市与阜新县分治。1 9 5 2年2 月,阜新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彰武县在清代是皇家牧场,名养息牧牧场,1 9 0 2年(光绪二十八年)7 月1 9 日设县。1 9 5 9年1 月5 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 9 5 8 年4 月 7 日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划归阜新市领导。
阜新的变化 一、阜新经济转型的由来 阜新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的资源型城市。“一五”时期,阜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海州露天矿及阜新发电厂,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建国50多年来,阜新共为国家生产原煤6亿吨,发电1700亿千瓦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阜新煤炭生产进入衰退期,煤炭资源采掘成本逐年增高,使以煤炭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阜新市从此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上万人的国有大型矿井相继破产,大量国有集体职工下岗,生活陷入窘境。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01年12月,国务院决定确立阜新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确立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后续替代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 二、经济转型对国库收支总量及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自2001年国务院确立阜新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以来,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阜新经济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60亿元,比转型初年(2001年)增加80.2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6%; 接续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70多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形成十几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630元和314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和24.3%。 阜新经济转型带动了国库收支的快速增长,产业税收结构及行业税收结构发生变化,对国库收支总量及收支结构的影响已经显现。 1、转型对国库收支总量影响分析 经济转型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和总体经济形势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库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有力的税源基础。2001年至2005年,阜新地区国库收入结束了“九五”以来的低位徘徊,各级预算收入额及收入增幅连创新高。2005年阜新各级国库部门共收缴入库各级税收收入14.35亿元,较转型初年增长87.3%;办理各级一般预算收入入库19.23亿元,其中中央级一般预算收入(含税收返还)入库7.21亿元,较转型初年增长106.6%;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调拨收入)入库12.02亿元,较转型初年增长98.7%,其中,省级预算收入入库2.97亿元,较转型初年增长402.0%;市(地)级一般预算收入9.05亿元,较转型初年增长65.8%。办理国库一般预算支出36.52亿元(不含调拨支出),较转型初年增长110.8%,2005年实现基金预算收入1.62亿元,是转型初年的22.7倍。 2、转型对国库收支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1)国库税收收入结构变化。从产业税收结构上看,第一、二产业税收收入增幅较高。2005年阜新地区实现第一产业税收收入2,397万元,较转型初年增长113.8%;实现第二产业税收收入8.43亿元,较转型初年增长103.2%。分行业看,煤炭采选业、电力及商业批发零售行业在国库税收收入中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十五”期间三大行业流转税收入占全市流转税收入的比重达到67%,其中煤炭采选业累计实现增值税收入60,321万元,占流转税收入比重达到24%。2005年煤炭采选业实现增值税收入20,978万元,较转型初年增加13,701万元,增长88.3%。分税种看,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占比大而稳定。“十五”期间两税收入合计完成36.7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51.50亿元)的71.4%,其中增值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比始终保持在(49.5%,50.5%)区间。2005年两税收入合计实现10.08亿元,较2001年增加4.61亿元,增长84.3%。从拉动税收增长的企业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在税收贡献中依然占有绝对份额,2001-2005年国有企业缴纳各项税收合计占全部税收合计的35.5%,但从各类型企业税收增长情况来看,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收入增长迅猛,分别较转型初年增长4.76倍和2.74倍。 (2)国库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从国库支出结构上看,随着城市从资源开采加工型向农业生产加工型转变,相应的城市基本建设、医疗卫生和社会补助支出在转型过程中分别有很大程度的提高。2005年阜新地区完成基本建设支出2.1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8,771万元,社会补助支出12.85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2.55倍、1.52倍和5.76倍,呈现快速增长。从基本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上看,林业、水利基建支出增长迅猛,2003-2005三年间支出分别增长了85倍和10.3倍。而与城市转型相适应的对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等支出相应出现明显下降。2005年对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分别较2001年下降了15%和61%。 三、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接续替代产业增长速度不快,城市转型仍具有一定脆弱性 通过对阜新行业税收结构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尽管经历了几年的转型实践,但阜新市以煤电行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特别市煤电行业税收收入占全市流转税收入的比重由“十五”期初的37%上升到“十五”期末的44%。从税源的经济类型上看,虽然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对税收贡献率不高,已经日益枯竭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决定着城市的经济税收收入,一大批转型重点企业尚不能充分承担起转型接替产业的重任,致使阜新城市转型仍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 2、城市转型对地方财力增长作用有限,国库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截至2005年底,转型初期国家在阜新确定的23个重点项目已陆续完成,其中60%的项目已竣工。这些项目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项目对培植财源、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持续产业的作用十分有限,国库收支矛盾依然突出,2005年阜新地方一般预算收支(不含调拨)差额达27.73亿元,为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3.73倍。 3、城市转型过渡期社会保障收支缺口加大 随着阜新市由以煤炭开发利用为主导产业向农业加工业转型,以及大批传统国有企业改制,带来了阜新养老、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而作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阜新其低收入困难人口占比过高(2004年阜新人均月收入低于低保线的家庭占全社会家庭比例高达47%),需要国库补贴支出较多,社保收支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仅2005年阜新养老、失业保险收支缺口就达4.47亿元,占当年阜新国库一般预算收入的49.4%。 4、转型后的接续替代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系统性风险 阜新转型后的接续替代产业为农业及农业加工业,现代农业生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但其较其他产业相比仍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四、促进转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并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大力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快速发展,缩短城市转型过渡期。三是积极引导和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从而增加税源,带动地方可支配财力的快速增长。四是加大对转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问题,完善社会稳定机制。五是形成产业风险防御体系,构建多产业税收结构模式,避免对单一产业结构的过渡倚重。此外,可以考虑合理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集中扶持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一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并能充分吸纳就业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 总之,“阜新问题”也是中国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都面临着如何实现城市转型的问题。因此可以阜新为试点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之路
东北老工业城阜新的转型之路为何任道而重远?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建国之初是非常繁华的,重工业基地也非常发达。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对重工业的需求没有以前多了,东北也就荒芜起来。现在国家也重视东北了,想要让东北的老工业城市转型,但是东北老工业转型一直很困难。有很多人说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之路是任重而道远地不能一蹴而就。那么为什么东北城市阜新的转型这么困难呢?
01,人才流失任何地方的改革和转型都需要人才支持,但是东北阜新这个地方人才流失特别严重。在小城市里老年人是最多的,几乎没有年轻人。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都选择去了省外,这就导致这个小城市没有有魄力的人来改变这个情况。而且这个小城市也是值得荣耀的,动漫之乡,电商之乡,煤炭之乡。每一个称号都曾是在历史上沸沸扬扬的。但是这也表现了这一城市的辛酸。这个城市错过了这几个可以改变的风口浪尖,所以只有人才才能改变阜新的情况。
02,经济环境不好这个小城市的经济环境并不好,没有可以旅游的景点,周围人来旅游带动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小城市的自然环境也不好,多风多沙。每到春天沙尘暴就会肆虐这个小城市。从长远来说这个城市并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而且商业环境也不好,在本地除了政府以及医院,学校等场所很少有年轻人。也导致了商业发展得不好,并没有有影响力的企业来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跟不上去转型就变得更加困难。
03,资源枯竭,氛围不好这个小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资源枯竭就代表着产值和产能下降。也就表明了这个小城市在资源这方面已经没有多大的动力了。而且由于是老工业城市。阜新的文化氛围并不好,由于城市比较小,几乎是个熟人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找人办事。真正的公平并不存在,其他的企业来投资的时候也要看当地人的脸色办事,这就导致了没有外来投资。人才的流失,越来越严重,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的规划,城市陷入了死循环。
总结:其实东北老工业城市,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家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东北的地理位置和现在的经济重点相差很大。而且在很多方面东北只适合做一个战争时的大后方的生产仓库。而不是繁荣时的经济中心。但是中国也会更加重视东北的发展,相信东北阜新在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东北的工业化也会变得更加顺利,会发展得欣欣向荣。
辽中南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
1、辽中南工业基地是在本区丰富的煤(阜新)铁(鞍山,本溪)石油(辽河油田)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
2、区内交通便利,哈大线贯通南北,沈丹线联系东西,便于资源的地区调配。
3、辽中南地区在解放前日军侵华时就建设了不同规模,能源,冶金,钢铁工业部为今天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中南地区的工业种类
煤炭工业:辽宁煤矿大规模开采历史较久,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就先后在抚顺、阜新、北票等地大肆掠夺煤炭资源。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恢复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在老矿区改建扩建基础上,建了铁法等新矿区和新矿井。
石油工业:辽河油田开发于50年代,66年打出第一口探井,70年代后加快了开发速度,80年产油500万吨,天然气16亿。到1986年,产量达100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
(1)古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块煤精雕刻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本层煤,“新乐遗址”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938年有抚顺还发现过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汉代居民点遗址燃煤的遗迹。
从汉代开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时期,开始采煤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现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最为突出。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明代,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由于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2)近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合资煤矿企业。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t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t,平均效率为每工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继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国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开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t。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t。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产业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煤矿,加上解放区民主政府兴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人开办的小煤窑,1949年生产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面恢复了原有煤矿的生产,对32处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并开工建设新井17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矿开采发展的基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又开发建设了平顶山、鹤壁、包头、潞安、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开工建设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M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Mt/a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195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30.73Mt。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这期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不适当地扩大了煤矿建设规模,一些新建矿井简易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矿方法,出现严重的采掘失调。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煤炭开发战略和建设重点有重大改变。在此期间,集中建设了煤炭工业“大三线”——西南和西北煤炭生产基地,突击性开发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设了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总称)和攀枝花矿区,建设矿井共28处,设计生产总能力14.11Mt/a,建成投产矿井21处,设计生产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建设总规模达到42处,设计生产能力12.82Mt/a建成矿井(露天)13处,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显著改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三五”时期对江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范围广阔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期末,建成矿井295处,设计生产能力39.36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实际,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能实现。
针对20世纪70年代偏重挖掘生产矿井潜力,新井建设规模缩小,一些生产矿井又出现采掘失调的情况,从70年代后期起,又进行了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加大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江南转向北方和东部,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矿开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新开发了10多个新矿区,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和露天矿,大力推广采矿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有重点地建设多层次的高产高效矿井,大力发展了地方煤矿,开办了遍布全国的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了重点产煤县,使煤矿开采在更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煤矿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采矿技术及装备相结合,加速推进煤矿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行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并建成129处高产高效煤矿(井工123处,露天6处),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拓出了我国煤矿开采21世纪发展的新道路。[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及开采的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为近六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 近六年来原煤产量及增长比例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矿场东西长8华里,南北宽4华里,垂直深度将200多米,总占地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有28个界平盘和8个作业平盘,平盘边缘裸露断面清晰地显示地质结构特点.19世纪90年代开挖,1933年被日本人霸占,一直到1945年,这13年期间,日本人迫害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现在我们能看到留下的万人坑,就在矿区。到了国民党时期,矿区的采掘比较混乱,可以看到一些凌乱的洞井,那是国民党心急火燎、找到就挖的痕迹。解放之后,海州煤矿被列入了一五计划中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一。刚成立的共和国对东北的资源和重工业都相当重视,这个,你们可以去看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面的图案便是海州露天煤矿和其中正在工作的一台电镐。
这是近年来我国关闭的最大一家资源枯竭的露天煤矿。这座露天煤矿从1953年7月到2003年底,共生产煤炭2.1亿吨。但由于多年来的超强度开采,煤炭可采储量如今仅剩87万吨,进入了残采期。
辉煌,成绩:
在近49年的煤炭生产中为国家上缴利税32.7亿元,输送露天煤矿设计与管理人才1689人,全国所有的露天煤矿都有海洲矿输出的人才。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到目前为止,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1990年我国原煤总储量有9544亿吨,年产量已达10.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辽宁、内蒙、山西、云南、新疆、陕西等省区还多露天煤矿,储量亦达531亿吨,约占煤炭总储量的5.56%。露天煤矿的特点是矿藏离地表浅近、储量丰富,故可将覆盖在矿体上面的土石剥离后,用“台阶”结构形式从上至下直接采掘,因而与地下采煤比较具有许式明显的优点:开采容易,便于使用大型高效率的采矿机械,劳动生产率高,而开采成却可降低50%以上,矿工的劳动条件好,且开采安全,因此在有条件的矿区都尽量采用。
我国早期的露天煤矿大多集中在东北辽宁省。如历史最悠久的抚顺市西露天煤矿就是在1914年便已建成开采。其矿坑东西长6.6公里,东北宽2公里,深度达 280米,可采掘的煤层平均厚度为80米,油母页岩平均厚度为90米。露天矿上设有参观台,可供游人眺望露天煤矿的全景。
位于辽宁阜新市的海洲露天煤矿,是新中国建成后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它于1951年始建,1953年正式投产,煤炭储藏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露天开采场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直深度为193米,比海平面还低18米,年产煤500万吨,矿区内有各种大型机械设备3300多台。矿坑内已实行电气化和机械化采掘。矿上也设有眺望台,登临后可鸟瞰矿区采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全貌,还可乘电力机车下到坑底现参观采掘场面。
露天煤矿内一般还有两种副产品,一为煤精,也称精玉,系一种从煤层中精选出的腐殖与腐泥混合类型煤,其质地细密、韧性大,适于刻镂,是雕刻工艺品的原料,可刻制人物、动物、花卉、烟具、笔筒等,现已是抚顺市著名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1953年开始投产的海洲露天煤矿,当时为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日前尚存的采储量仅剩1050万吨,预计到2006年就要关闭了。”
2005年6月8日,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阜新矿业集团海州露天煤矿,由阜新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告关闭破产。这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关闭的最大一家资源枯竭的露天煤矿。
未来发展:编辑本段曾经亚洲第一、世界闻名的海州露天矿2005年关闭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2009年又被批准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总占地28平方公里,分为世界工业遗产核心区、蒸汽机车博物馆和观光线、国际矿山旅游特区和国家矿山体育公园四大板块上百个景点,是在露天采矿遗址上建设的世界工业遗产旅游项目。2007年9月动工,2009年7月即将正式开放。
世界三级中的东方一极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已被定位为世界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矿山公园分为四大板块:涵盖入园广场、演艺广场、游乐中心、休闲餐饮、水上乐园、地标建筑、露采生产、坑下生态、地质构造等景观的巨型矿坑带给游人工业生产体验;涵盖高尔夫球场、狩猎场、赛车场等项目的矸石山带给游人体育竞技体验;涵盖蒸汽机车博物馆、机车游览线路等项目的蒸汽机车游乐苑带给游人机车自驾的激情体验;孙家湾高端商务休闲区带给游人成就与时尚的体验。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是以废弃资源为资源构筑新的产业,在理论上是创新,实践上是突破,填补国内空白,顺应旅游主题发展趋势,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提供成功范例,也将继英国、澳大利亚工业遗产旅游之后,成为世界三级中的东方一极。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建设的矿坑生产体验区主要包括生产体验区、86演艺广场;蒸汽机车游乐苑,主要包括蒸汽机车展览馆、蒸汽机车游乐园和中途休闲别墅;高端商务休闲区主要包括一座大型的五星级酒店、具有会展功能的时代广场、五个特色街区(国际风情街、国际美食街、中华风情街、中华美食街、品位休闲街)。该项目主要面对国内外高端游客,新主题、新体验、新生活、新方式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狩猎场的建设地点原为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占地约3000亩。半个世纪来,海州露天矿共为国家生产煤炭2.43亿吨,与此同时剥离出的“尾矿”也形成了面积16平方公里、高300余米的人造大山。近年来,阜新市委、市政府对排土场进行了复垦整理,新增草地423公顷、林地382公顷、林带135公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正逐渐显现出来。复垦整理后的排土场,将有养猎区、狩猎区、垂钓区、射击培训区四个分区,同时配套建设娱乐休闲会所、停车场、会展中心、别墅客房等。
海州露天矿开采历史已历百年,拥有丰富的人文遗迹。现存85辆国内外生产的蒸汽机车和电机车,还有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蒸汽机车游乐苑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开辟最具有中国工业风情的蒸汽机车自驾游览线。蒸汽机车展览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一层为蒸汽机车实物展区,二层为蒸汽机车模型展区、图片展区、蒸汽机车发展历史介绍厅、放映厅等;蒸汽机车游乐园利用海州矿坑至东梁全长16公里矿山铁路,展示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成果,功能为学习蒸汽机车原理及操作驾驶、造型摄影观光、车上酒吧、茶室;中途休闲别墅具有浓郁欧美风情和乡村风情,供旅游者观光、休息。
海州露天煤矿巨大矿坑下有一个海拔86米的地方被称作86站,是过去工人交接班的中转站。目前,矿山公园已对86站铁路、配电线路实施保护,建成了停车场,特别是用废旧蒸汽机车厢改造的咖啡吧、酒吧独具特色。占地30000平方米的大型3D露天演艺广场;大型3D工业题材情景剧编剧和制作;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型游乐场;占地2000平方米的休闲餐厅;将10个废旧车厢改造成供旅游者休息的咖啡吧、酒吧。
中国工业化的“金钉子”
海州露天矿发现于1913年,起初由民间用原始方法开采,1923年归奉天省实业所管辖。“9·18”事变后,有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经营。1934年,归属满洲炭矿株式会社。1936年,有阜新矿业所管辖。1946年归属国民党政府。1948年阜新解放后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由孙家湾煤矿、太平煤矿合并成立海州煤矿,1953年7月1日正式定名为海州露天矿。2005年7月,海州露天矿正式闭坑破产。同时在阜新市中心区留下一个长4km、宽2km、深350km的废弃矿坑,严重污染环境并威胁周边企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阜新的海州露天煤矿总占地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有28个界平盘和8个作业平盘,平盘边缘裸露断面清晰地显示出地质结构特点,恢弘的尺度如纳斯卡地画的大地艺术,给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煤矿遗址上斑驳的铁轨、废弃的电镐,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种裸露的废墟与深埋地下的废弃矿井完全不同,它是可直接触摸可直接感受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对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非常有利。从人文角度看,海州露天煤矿作为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被誉为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金钉子”,很多人都是首先知道海州露天煤矿进而了解阜新的。1954年以“阜新露天煤矿”为标题的B-2邮票,1960年以阜新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的1960年版伍元人民币,中华世纪坛镌刻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300米甬道的石壁,也将海州露天煤矿的诞生日刻写其中。阜新早已成为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光辉缩影。所有这些都能成为阜新旅游促销不可多得的天然符号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