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平价煤
平价煤一般是指正常价钱的煤。
平价其实是高价的对称。中国在存在多种价格形式的条件下,同一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种,或同种商品存在多种国家定价时,相对较低的一种商品价格的俗称就是“平价”。
在中国,1961~1964年在部分商品出现高价的同时相应地形成了平价。从那时起,一些农产品收购价格长期低于议价和市场价格。60年代以后,国家收购和限量供应的农产品价格提高较缓慢,与议价和市价的差距进一步拉大。80年代,一部分工业品的国家定价也出现了以供应对象不同或以计划调拨基数为依据的价格上的差别,即对在同地销售的同种商品,国家规定了两个以上高低不同的价格。从而又出现了工业品平价。
发。2022年,各个省份还有各个市区都会有平价煤炭发放的,因此是有的。中国在存在多种价格的商品情况,同一种商品价格比较低的一种情况下过同种商品存在国家多种定价时,相对较低的一种价格的商品的一种俗称。
水分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灰分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
挥发分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固定碳含量
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全硫
硫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1%以下才可用于燃料。部分地区要求在0.6和0.8以下,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
发热量
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的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煤的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的汽化热即是低位发热量。
《焦裕禄》第17集,县委书记焦裕禄暗访平价。
剧情介绍
焦裕禄和李林到南杖大队,遇到一位大婶,从这位大婶口中,焦裕禄了解到普通老百姓是买不到平价煤的。为了查清事情的真相,焦裕禄拿了大婶的购煤证,和李林拉着车到煤栈暗访。
焦裕禄两人到煤栈后,拿出购煤证,煤栈开票员却说平价煤指标没有了。这时有人拿出一张条子卖给焦裕禄,说是煤栈经理签的。
焦裕禄拿着条子去排队,发现条子可以买到平价煤,焦裕禄一气之下和开票员吵了起来,之后焦裕禄被煤栈站长扭到储煤间捡煤渣。
剧情鉴赏
剧中的焦裕禄不仅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县委书记,还是以智谋打败过土匪的领袖,是以勇气抗击过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勇敢而睿智,为观众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了解焦裕禄。
另外,该剧还颠覆了以往观众对焦裕禄有些土、有些倔的县委书记的定式印象,塑造了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榜样形象。
1、全球大宗商品涨价
随着疫情好转,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不少工厂、企业对于能源需求量增加,尤其是电量,而美国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大印钞票,很多资金都进入到大宗商品市场,这也导致了全球大宗商品涨价,煤炭价格也一路狂涨。
2、进口煤炭大幅减少
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和企业稳工稳产,我国采购了大量进口煤来保证需求,但是今年7-11月份我国进口煤总量受到严格管控,而今年的需煤量却比以往要高,现在恰逢冬季用煤高峰期,而我国依旧对澳洲煤限制进口,这也导致了煤炭市场紧张,多地调整煤炭价格。
3、我国煤炭产量下降
近期北方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这也导致了开采困难,有些煤矿企业甚至停产关闭,内蒙古、河北、辽宁、山西等省份是我国的产煤大省,但是内蒙古受安全检查、煤管票等影响,导致产量下降,比以往少了几千吨煤,我国煤炭供应体系受到影响,这也使得让煤炭价格上涨。
4、煤炭需求量增加
11月份已经进入冬季,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已经开始供暖,而南方也马上要进入冬天,不少家庭都需要依靠煤炭取暖,冬季也需要依靠一些取暖器取暖,一些企业在冬季也加大了工业用电,而我国电力主要依靠煤炭发电,这也让煤炭的需求量增多,而煤炭供应不足,煤炭价格自然就上升了。
按照政府当时的理念,要进行市场经济改革,首先要有市场化的企业,而企业市场化的关键则在于“自负盈亏”。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煤炭企业所获得的财政性补贴日渐减少,相反,各地政府对所属煤炭企业的利税标准却越来越高。再加上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定价机制,使得煤炭业顿时陷入全面亏损的状态。
在当时的环境下,电力价格的弹性远远不如石油产品,电力价格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难以预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主管部门最终采取了折衷的态度,即部分放开煤炭价格,采取“价格双轨制”的政策,从此,电煤市场就一直处于“计划煤”与“市场煤”的双重价格体系之下。也正是从这一年,煤电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由“煤从属于电”转变为“煤电互搏”。
2001年以后,煤炭价格改成由政府协调下的企业协商,但是由于中国电力正处在改革的敏感时期,为保证电力改革的平稳过渡,国家“有形的手”依然操控着煤炭市场。
据统计,自1993年放开煤炭价格以来的13年里,绝大部分时间段是市场煤价高于重点煤炭合同价,这期间电力部门与煤炭企业以国家重点电煤合同形式签订的煤炭供应量为20亿吨,由于这20亿吨煤是煤炭企业以低于市场煤炭的价格销售,仅此一项,13年来煤炭企业实际少收入约328亿元。在2003年的长沙煤炭订货会上,这一多年的“积怨”终于全面爆发。电力部门自始至终坚持“三个不能改变”——按2002年煤炭订货合同“价格不能改变、合同条款不能改变、订货基数不能改变”,而由于供应紧缺获得发言权的煤炭企业并不买账,致使煤电矛盾不断升级。
尽管由于煤电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纳入市场“无形之手”的操控之中,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价格双轨制非但没有将市场与国家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反而形成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双手互搏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