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如何

发嗲的奇异果
包容的大门
2023-02-02 11:58:13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如何

最佳答案
危机的小天鹅
现代的柠檬
2025-07-13 02:49:34

根据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3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截至到2020年底,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增长14.6个百分点。而针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也持续的上升,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再生能源技术日益完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可探测的到的能力范围内,地球上的中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存储量是固定的,而且这些化石能源的使用,也会使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可再生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电能等依靠大自然能力而创造的能源,这些新能源遍布世界各地,比如利用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的优势在于清洁,无污染。

最早利用风力的国家是丹麦,在1890年,而真正兴起,是世界各国对能源需要量剧增,不少国家也逐渐的注意到风力发电这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后来因为石油危机,环境恶化等情况的发生,世界各地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风力发电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到如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最新回答
想人陪的灰狼
美好的小蜜蜂
2025-07-13 02:49:34

来源:经济日报

7月29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协鑫集团)主办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协鑫氢能战略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表示,能源行业排放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能源。能源低碳发展有两大路径:化石能源低碳利用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当前,G20集团中已经有9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还有7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前期研究。氢能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未来氢能将在钢铁、能源、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20%。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表示,通过新能源与氢能的耦合,可助力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解决长时间清洁能源处理和负荷需求的平衡问题,帮助难以减排领域深度脱碳。在他看来,“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碳达峰“窗口期”、氢能产业发展的发力期,也是氢能市场的培育期和氢能技术的追赶期。

随着减碳行动的开展和各项政策的加持,氢能发展势不可挡。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河南、山西、湖北、安徽等超过30个省市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有的还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可再生能源制氢、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城市群、加氢站建设等项目成行业投资热点。

氢从何处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回答好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氢能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2020年我国氢气来源中,62%为煤制氢,19%天然气制氢,仅有1%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来源亟待“绿化”。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强调,氢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准则是从源头做到可持续,将波动性、间歇性的风能、太阳能转换为氢能,有利于储能和传输,具有零排放、零污染和可持续优势。

高成本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难题。“降低氢能使用成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思明看来,我国氢能产业急需模式创新,依托海外优质天然气资源,转化为氢气具有成本竞争力,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氢能产业率先发展,用氢也应避免长距离陆运。他认为,未来国内氢能市场将以“工业副产氢+短距离运输”模式为主,海外将以“优质资源转化蓝氢+长距离化学品载体运输”模式为主。

会议现场,协鑫集团旗下协鑫新能源正式对外发布公司氢能战略。根据规划,协鑫新能源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构成。具体而言,蓝氢目标――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绿氢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从空间结构上讲,在东部、南部等负荷中心发展蓝氢,在中西部地区等新能源大基地发展绿氢,一蓝一绿,协同发展。“协鑫新能源将打造不依赖补贴,完全市场化的零碳 科技 先锋企业,做全球综合实力领先的绿氢与蓝氢综合运营服务商。”

端庄的老师
合适的咖啡豆
2025-07-13 02:49:34

近日,国家能源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长14.6个百分点。据了解,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由于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多,像石油、煤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日会枯竭,不可再生资源不仅资源量有限,对大气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现如今已经造成了全球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要寻求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只看眼下,更要着眼未来。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刻不容缓。近日,国家能源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这和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视分不开。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来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力、潮汐能、地热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同时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一、太阳能。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可直接转换为能源。 二、地热能。地热能独立于太阳能,指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三、水能。指的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机械能或电能。四、风能。风力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热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五、生物质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六、潮汐能。海水在潮涨和潮落时形成的水能。

能源是我们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源的供给能力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基础之一。因此,开发和利用好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朴实的大米
矮小的摩托
2025-07-13 02:49:34
可以实现

原标题:专家: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高能源效率、煤炭替代和绿色甲醇结合是实现碳中和最优路径

新华财经北京5月20日电(张磊)5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发布会暨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碳中和与能源转型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一书提出,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高能源效率、终端部门煤炭替代和绿色甲醇相结合的能源转型方案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的最优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介绍,以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碳中和将成为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增长点。能源转型不是以减缓发展为代价,而是要通过创新能源新技术、创造能源新业态,来推动经济更好、更快、更绿色的发展。需要在满足经济与民生对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在经济上合理和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推动从高碳化石能源为主向碳中性能源、低碳能源和高效能源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在介绍该书时指出,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点有三个,一是我国碳基能源比例过高,且其中大半为煤炭。高比例含碳能源的使用意味着高碳排放,因此,加快推进对非碳能源的使用是减碳目标实现的重点。二是使用非碳能源可以实现减碳,但是没有达到碳中和及固碳效果。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应同时配合各类固碳方法,将二氧化碳重新纳入能源系统循环之中,这样才能更接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三是实现碳中和的各种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有待实现技术突破以降低成本。

针对以上难点问题,该书提出,通过节能实现减排是最经济、最直接的路径。通过节能实现减排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尤其是碳基能源的使用效率,如降低煤电的度电煤耗、提高电器等用能设备的能源效率等;另一种是通过减少终端产品的需求、减少建筑建设、减少出行距离等降低对能源的需求。

另一方面,低碳和非碳能源的发展,可以部分取代高碳能源,降低高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而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再生能源是未来降低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包括风电、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通过降低总体碳排放,大大减轻实现碳中和的压力。

再者,碳基能源的循环利用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化学碳循环是利用化学工业过程,把工业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合成为液体的醇醚化合物,一般为甲醇、乙醇、二甲醚。这三种醇醚化合物都可以作为能源使用。通过这一循环过程,可以实现碳中和或者部分碳中和。

此外,实现碳中和,除了节能、能源转型、工业碳中和之外,生态固碳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为找到实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该书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开发的中国能源系统模型(CEMS),把各种技术路径和发展情景纳入总体能源系统,并进行情景分析,最后得出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高能源效率、终端部门煤炭替代和绿色甲醇相结合的最优推荐路线。

结合以上观点,为实现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该书建议,一要大力发展碳中和技术体系,包括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碳中和技术,农业、分布式和移动能源技术;二是提高非碳能源和碳中和能源(二氧化碳制绿色醇醚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此,需加快建设风电,适度发展核电,实现氢能技术、储能技术和绿色醇醚燃料的商业化利用;三是到2060年实现能源结构接近80%非碳,可通过价格手段推动能源转型,如提高煤炭使用成本,加大对非碳能源的支持力度等;四是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改善工作。

激情的外套
紧张的绿茶
2025-07-13 02:49:34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这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确立的低碳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全球碳市场发展概况

“碳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或“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来源于两个国际公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其中之一就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该机制允许一个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国家,这成了推动全球碳市场萌芽的标志性文本。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共有40个国家和超过20个地区实行碳定价政策(包括碳交易、碳税和其他碳定价机制),覆盖约37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11%。全球已启动碳市场的国家和区域包括:中国7省市碳交易试点、美国加州和东部9个州、加拿大魁北克省、日本东京及京都和埼玉县,以及欧盟、瑞士、新西兰、韩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共有17个相对独立的市场。根据ICAP(国际碳行动合作组织)的统计,到2017年年底,全球将有19个碳交易市场运行,这些碳市场将覆盖超过7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所在经济体贡献着全球近一半的GDP,并占全球超过15%的碳排放量。

同时,碳定价对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国家自主贡献方案(INDCs)起到关键作用。各国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减排计划中,大约有100个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s),包括了碳排放交易系统、碳税和其他碳定价市场机制。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并有望成为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实质合作的重要平台。

风中的帽子
忧郁的草莓
2025-07-13 02:49:34
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对绿色转型有什么积极影响?

近些年,我国能源战线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第一动力功效,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有力支撑服务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7月27日国信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近些年能源发展建设相关情况。

01加快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

近些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据资料显示,2014年至今,我国企业国民生产总值耗能累计减少20%,以年平均约2.9%的能源消费提高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煤炭消费比例也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是在历史上降低最快的阶段。此外,可再生能源交易比例同时期从16.9%上升到25.5%,占能源消费增加量的60%之上。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碳达峰、碳排放交易的决策部署,国家能源局紧抓‘十四五’能源规划和能源领域碳达峰方案的落地实施,促进能源翠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厅长章建华表明,在发展非化石能源层面,上年我国可再生资源攒机增强了约1.3亿千瓦时,上年10月超过10亿千瓦时价位。

今年上半年新增加攒机又超出5000亿千瓦,预估到2025年可再生资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8%上下。与此同时提升终端设备用能的清洁取代,现阶段华北地区清洁取暖总面积突破了156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73.6%,累计取代散煤超出1.5亿多吨,对减少PM2.5浓度值、改善空气质量的增长率超出1/3。

上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挥特长尽快完成耗能“双控开关”向碳排放量总产量和抗压强度“双控开关”变化。这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全方位翠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的重大制度设计。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厅长李福龙强调,这一变化一方面更明显地突显操纵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政策利好,有益于鼓励和促进可再生资源进一步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有益于统筹发展和节能减排,综合能源问题和转型发展,“可以说,这一变化促使能源消费总量的延展性更大了,碳减排措施的精准性更强了。”

02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为实现能源长久的安全可靠供应,我国能源发展总体思路是在保证能源问题的前提条件下,深入推进能源翠绿色低碳转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是能源绿色转型、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主力能源,但是它存有不确定性大、不可以持续平稳出力的特点。

对于此事,章建华表明,为保障能源问题供应,能源发展改革创新要平衡好发展趋势与安全、稳定增长与调结构,着眼于我国能源我国基本国情,解决好发展与节能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内与中远期的关系。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供应总产量也将稳步增长,所以要综合好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新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之间的相辅相成和合理配置。能源消费总量中,愈来愈多要来源于非化石能源,在能源靠谱供应层面,不可再生能源要发挥基本性缓冲作用。”

章建华还指出,要大力开展能源深化改革,完善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融入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开展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改革创新,利用市场化方法完成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减少的与此同时,维持能源问题供应能力不降低。与此同时提升能源法制建设,完善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体系,为建设能源大国搭建坚实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在当前国际形势对能源市场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我国能源业自始至终保障能源问题、能源稳价放到各项工作的第一位,持续加大能源领域的有效投资幅度,提升能源产供储销服务体系,强化措施提升能源提供水平,有力有效支撑点社会经济发展。”李福龙说。

03增强能源技术创新能力

能源问题新战略明确提出至今,能源业充分运用自主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了能源转型发展动力。

据了解,在能源装备技术方面,我国设立了完备的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取得成功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亿千瓦水电机组,具有较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系列产品风电机组生产制造水平,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数次更新世界记录。

在能源科技创新层面,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大型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系统掌握具备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性,全球首台135亿千瓦煤电机组资金投入运作,具备彻底自主知识产权的5亿千瓦气轮机完成超负荷平稳运作。

新式储能是促进新能源经营规模综合利用、搭建新型电力系统、助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武器装备,现如今,新式储能的市场需求经营规模平稳扩张,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在基本呈现。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厅长何洋表明,现阶段,新式储能的技术实力和装机规模在稳步增长,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创建;新式储能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新能源+储能”“互联网+储能”“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层出不穷。

以上便是能源高质量发展对绿色转型的影响,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此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谨慎的板凳
光亮的时光
2025-07-13 02:49:34
二零二一年我国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并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美满的大米
辛勤的煎饼
2025-07-13 02:49:34

国家能源局10月12日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3亿千瓦,已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常规发电和核电两大电源的国家,电力总装机达到14.3亿千瓦,是十年前的两倍以上。据了解,《报告》中,电力能源成为一大亮点。

清洁燃料发电是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清洁的技术和管理为主要手段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各种可再生资源利用于发电设备中:风、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清洁燃料联盟(ICEC)预计,到2050年,全球清洁燃料发电将增加到240亿千瓦,占电力生产总电量超过10%.所以,根据 ICEC最新报告所示:到2050年,清洁燃料将占全球总发电电量比重达到18%以上。

我国的水电、核电和常规水电等电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例分别为47.2%、41.8%和46.5%。目前,在世界上范围内,水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超过40%其次是核电,占比为23.8%而火电在我国占比达到22.5%水平,全球占比仅为4.4%。2021年《报告》显示,全国火电厂发电量约为14000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占比约为63.8%,核电发电占比约为23.4%。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未来电网在保障电力安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大量的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未来稳定运行的主要电源,但大部分新能源是间歇性、波动性运行的,需要持续投入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负荷低谷。

震动的小蜜蜂
心灵美的白猫
2025-07-13 02:49:34
全文 194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 南方能源观察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编辑 黄燕华 审核 冯洁 6月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以及市场化发展。 大规模开发 中国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达到5.3...全文

殷勤的云朵
安详的路灯
2025-07-13 02:49:34
1000万辆。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3.07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27.8万辆,销量352.1万辆,渗透率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