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能源车达1520辆电动公交车968辆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在青岛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已逐步展开。截至3月26日,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520辆。2013年底,青岛已获批参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借鉴国内其他试点城市的经验,研究制定了车辆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建设补贴、车辆销售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中推广应用的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用车的推广力度。截至目前,青岛已有7家新能源汽车销售机构通过备案审查,拥有比亚迪、江淮、BAIC、江南、奇瑞、荣威等10余家汽车品牌。在已推广应用的车辆中,除了968辆电动公交车外,还有524辆纯电动乘用车和28辆各品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1月25日,法定代表人:杨成林,注册资本:84,484.45元,地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岷山路6号。
公司经营状况: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目前在招岗位10个,招投标项目5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17条,涉及“裁判文书”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那么,在如此多布局的地区中,谁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呢?
答案是: 中国青岛 。
说起青岛,多数人第一印象会想起大海。
而提起青岛的工业,很多人也会想起 海信、海尔、青岛啤酒 等知名品牌,总之,几乎不会有人将青岛与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多年积淀下来的明星品牌之外,青岛近年来还在着力打造一项新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制造 。
与不少城市的大手笔规划不同,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在宣传上略显低调。近年来青岛的该产业已经吸引了超过一千亿的投资,目标直指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
0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8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寒冬,中国高速增长了几十年的汽车工业面临产销同比下滑的尴尬局面。
而青岛,却在这一年找到了城市汽车工业的突破点。
2018年,青岛地区汽车产业产值1071.9亿元,同比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1107元, 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而这种逆袭局面,与青岛近年来一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近年来,青岛紧跟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引进了包括 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 等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
以此为依托,以 国轩电池、特锐德电气、力神电池 为代表的一众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也纷纷前来落户青岛,在短时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落户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包括北汽新能源项目、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130余个, 涉及总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 。
历经几年发展,青岛地区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 四大重点园区 ,分别是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青岛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路径十分具有代表性 ,即在政策的引导下,吸引整车龙头企业入驻,在此基础上,青岛又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上下功夫,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最终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
这一发展思路与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路径颇有些相似 。对标城市的成功经验也为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而最近,有消息称,青岛地区也正在与 恒大集团 对接新能源汽车项目,近期有望再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02
氢能正在发力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未来相当被看好的方向。
青岛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十分给力,短短一个月内先后与 美锦能源、氢能知名企业德国FCP公司合作项目 ,总投资达140亿元。
6月28日,青岛工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与美锦能源签署了《青岛美锦氢能小镇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投资建设青岛美锦氢能小镇,总投资100亿元(具体投入需根据后续达成的正式协议确定)。
据预计,此次青岛地区与美锦能源的合作, 也将以二者所擅长的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制造为主。
公告中表示,氢能小镇还将涉及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以及相配套的产学研科创中心、燃料电池检测中心等项目。
引入美锦能源的氢能小镇,对青岛来说是一次扩展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在与美锦能源“亲密接触”后不久,青岛就迎来了氢能发展的第二个大动作。
7月26日, 总投资达40亿的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项目在青岛开工奠基 。
德国FCP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研发及生产设备和技术。此次打造的氢能产业园总投资达40亿元,将重点放在 氢能源产品生产及建设全球氢能源技术中国本地化研究中心上 ,推动青岛地区甚至全国氢能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明年年底竣工,2021年实现量产。预计中德氢动力公司一期项目 产值将达165亿元 ,可创利税10多亿元。
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不止服务于本地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将 为央企提供核心部件配套 ,预计产值高达260多亿元。
无论是美锦氢能小镇还是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青岛的目光都始终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足以看出这座城市打造未来新支柱产业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青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不足。
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青岛在 智能型装备制造、核心研发、高端人才引进 三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三地经验为参照,青岛地区还需要 设立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研发专题,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同时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人才, 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长远、持续地发展。
当然,作为国内知名的海滨城市,青岛还应因地制宜, 发挥港口优势, 从货车、船舶等领域入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创造来自青岛的“新世界名牌”。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06月11日,法定代表人:胡水东,注册资本:20,000.0元,地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336号10层1001室。
公司经营状况: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公司拥有27项知识产权,招投标项目2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2条,涉及“开庭公告”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设备性能优势:
1.实现精确压力和位移全闭环控制的高精度特性是其它类型压力机所不能比拟的。
2.相比传统气动,液压压力机,节能效果达80%以上,且更加环保,安全,能满足无尘车间内设备使用要求。
3.压装力与位移全过程曲线图可以显示在液晶显示触摸屏上,全过程控制可以再作业进行中的任意阶段自动判定产品是否合格,100%实施去除不良品,从而实现在线质量管理。
4.压装力,压入深度,压装深度,保压时间等全部可以在操作面板上进行数值输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5.可自行定制,存储,调用压装程序100套,三种压装模式可供选择,满足你不同的工序需求。
6.通过USB接口,可以将压装数据存贮在闪存盘中,保证产品加工数据的可追溯性,便于生产质量控制管理。
7.由于机器本身就具有精确的压力和位移控制功能,所以不需要另外在工装上加硬限位。加工不同规格产品时只需调用不同压装程序,因此可以轻松地实现一机多用和柔韧组线。
油费省1半
只要是电喷汽油车都可以改智能双燃料控制(3~12缸都可以)!或烧天然气车都可以烧甲醇!甲醇汽车迎来发展春天,必须专业改装!比气安全动力好、更省、续航能力强,改装方案多等优点。
甲醇汽车改装,甲醇燃料市面上99%都是简易改装,车烧甲醇不是加个所谓的控制器就是甲醇汽车改装,要不车厂早就自己加上了。甲醇如果简单的勾兑就可以使用,那3桶油早就做了。
必须专业改装智能汽车双燃料控制系统,要不必定失败。
SHANJIE山捷智能汽车双燃料控制系统【6种智能转换控制;9种匹配调试;10种智能控制模式,根据不同车型状况可选择】:油费省1半(根据当地运输情况)比烧气安全、动力好、续航能力强、便捷!
甲醇汽车燃料行业领导者——GCM新能源
我们让您全面了解,不做事后悔事!解决车烧甲醇所有问题!
(甲醇导电水性,传统机构油泵、液位器、过滤器等部件不适合)
与我们合作保证你发展无后顾之忧!单、双油箱各种改装方案满足不同客户需要!
【推荐双油箱】:(可智能转换控制【具有智能控制甲醇、汽油双模式及10种模式满足任何汽车智能模式】或手动转换控制)【避免改双轨出现,喷油嘴喷射角度不好、喷油嘴质量差渗漏已坏伤车,避免其他改装必须停车前转换到汽油;随时启动片刻及能转换到所用燃料】,全年可纯烧甲醇、GCM100、双油箱双油路【推荐新增大油箱装甲醇;也可后装小油箱装汽油,原车大油箱装甲醇,不占用空间改装不明显】。
【单油箱】:无需增加油箱【避免出现改装车辆问题:双模式、双泵控制出租车的黄金搭档】10种智能模式选择可满足任何车辆及使用甲醇、甲醇汽油、汽油及多种手动模式,无明显改装车辆,推荐双泵双供油保障(鼠笼式变频燃油泵与原车泵保障油路无忧)根据温度是纯烧甲醇、甲醇汽油、M85、M70、M50。
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按照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来计算, 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将存在超6000万的缺口,预计国内的充电桩增速将在2025 年前后达到高峰,未来十年市场总投资金额将近万亿元。 充电桩的产业链包括上游设备商、中游运营商,以及下游整体解决方案商。
社长认为其中上游技术门槛不高,整体利润偏低,中游集中度较高, 中游充电桩运营是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行业产业链的核心,中长期业绩弹性将更为明显。
市值:279.5亿
2021年一季报净利同比增长121.15%
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 汽车 群充电系统级智能充电站的建设及销售, 汽车 充电运营服务等。目前特来电的充电桩运营数量已超26万台,覆盖超334个城市,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充电桩运营终端。 2019年,特来电充电桩运营数量已位居中国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市场的第一名。
运营业绩稳定增长,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截止20年底公司的新能源 汽车 、充电业务及其他营业收入为20.02亿,收入比例占26.98%,毛利率17.89%。截至2020年底,特来电全国范围内累计成立子公司127家、项目落地城市343个,上线运营公共充电桩20.7万个,累计充电量达到65亿度,注册用户超过380万。 公司继续保持市场第一的占有率、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 2020年充电量超过27亿度,同比增长30%,近4年复合增长率达126%。
聚焦高技术产品开发 , 构建大数据平台。 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充电模块化和智能充电的自主研发优势,围绕群充类产品、大功率充电产品、自动充电产品等几大方向进行技术攻关。 目前特来电已获得160多项专利,创新出" 汽车 群智能充电系统",自主研发的箱变技术等 。此外通过六大商业模式,实现了设备控制和信息传递、业务运营和管理监控,构建了世界领先的"充电网、车联网、 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
社长认为充电桩行业的长期盈利前景更多在于充电运营业务,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运营商将充分受益,同时公司充电运营板块也已跨过盈亏平衡拐点, 预计 2021-2022 年,归母净利润将达到 4.34/6.55 亿元。
市值:138.7亿
2021年一季报净利润增长31.44%
公司亮点: 国网充电桩招标最大中标者;参与了雄安新区的充电桩建设;充电柱类产品占营收9%。
市场份额占较大,加快充换电业务布局。布局充电站比较有实力的还是旗下企业,因此 许继电气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其中许继电气占60%。截止20年末,公司电动 汽车 智能充换电系统业务营业收入为10.32亿,收入占比9.22%。 目前,许继电气打造的互联网+充电设施生态圈,已达到5万台充电桩规模,产品覆盖32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公共直流充电桩中每8台就有1台来自许继电气,全国已有100多家充电服务运营商选择了公司的充电设备托管服务。
许继电气是第一批进入换电领域的,2011年成功完成对薛家岛公交车充换电系统的建设,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公交车换电站,运营至今已近有10年时间。
市值25.3亿
2021年一季报净利同比增长190.59%,业务营收占比47%
充电桩业务营收占比较大,招标购买公司有望受益。 公司电动 汽车 充电电源业务20年营业收入为1.26亿,收入占比47.33%。公司自2011年开始进行 汽车 直流充电模块的研发,目前有3.5kw、7.5kw、10kw、15kw、20kw系列共计40余款型号的产品。目前参与典型的项目有北京APEC会议中心充电站、首都国际机场充电站等项目。
目前国家电网成立充电联盟,对充电桩进行统一规格,以招标等形式购买硬件设备,逐步去规范硬件行业的发展。此外行业进入洗牌阶段,从主营业务占比来看,英可瑞充电桩业务占营收比例是最大的, 社长认为在新基建的短期加速下,有利于充电桩硬件的生产企业,预计会对英可瑞营收和净利将带来较大增长。
随着新能源 汽车 推广,以及充电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充电痛点的解决将促进充电桩使用效率提升、刺激投资规模加大。 社长预计充电桩有望进入建设大年,设备商及运营商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股票# #A股# #股市分析# #新能源 汽车 #
你看好哪个公司,评论区一起聊一聊[可爱]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你的操作依据!
在北汽蓝谷总经理郑刚因身体原因离职后,2月继任的马仿列刚上任就迎来了第一场考验。对于他而言,北汽新能源连续两月的销量下滑显然考量的并不只是其产品的技术更是领导的艺术。
近日,北汽蓝谷发布了子公司2019年的2月产销快报,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2月产量同比不仅继续下滑,而且下降幅度还达到了惊人的91.77%,同时2月销量上北汽新能源也进一步下跌,其2月销量仅为2967辆,同比下降了34.33%。而1-2月份,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已下滑40.37%,累计销量仅7000余辆,这也是北汽新能源进入2019年后连续两个月销量大幅下滑。
事实上,作为去年新能源车市的销量冠军,去年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达到了15.8万辆,同比增幅达50%以上,而到了2019年销量就出现大幅下滑,难免会引起关注。
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北汽新能源销量已经下跌了43.66%,而2月份继续下跌同样让人好奇,有一种声音认为,北汽新能源销量产量下跌主要受新能源车补贴减少影响。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人士透漏,新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将会很快出炉,补贴力度下降退坡已成定局,同时未来地方补不“补车”,有可能会“补电”也成为了新的方向。此前小鹏G3就因补贴下滑而上调了新车售价,厂商的压力可见一斑。
事实上,早在2018年,根据《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车的补贴已经开始根据工况续航能力、电池密度、百公里电耗三个角度衡量,对于续航差、电池密度低、耗电量高的产品降低甚至取消补贴,彼时包括北汽新能源在内的诸多电动车产品都受到了影响。
而随着今年补贴进一步趋严,北汽新能源显然也会面临更大的考验。尤其是主打低端的北汽EC所受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当然,补贴下滑或许只是一方面源于,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北汽新能源为了应对新情况,也在主动调整电池配套,按照“高质量发展”思路进行优化,包括青岛、常州等生产基地也在进行换代车型的设备改造等工作,新车型EX3量产下线后北汽新能源销量将会得到大幅反弹。
按照目前态势,北汽新能源产销同比大幅减少很可能是受补贴退坡和自身产品升级双重压力驱动,而根据北汽新能源规划,其2019年销量目标定位了22万辆,如果接下来北汽新能源销量还不能实现反转,那么其销量目标显然难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