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
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
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从去年开始,海尔和不少汽车公司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 从海尔投资版图来看,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
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1近日,有消息传出海尔正筹划造车。
据第一财经报道," 海尔正在筹划造车,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 一位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现在正处于筹划阶段,将采取代工的模式。至于具体推出时间以及能否落地,暂未获得确切的消息。
据报道,海尔方面否认将推出自有品牌汽车,并称海尔目前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旨在赋能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海尔将利用智慧家庭的技术和场景优势,与汽车企业共同建立家、车互联新生态。
报道表示,海尔不是首家进入汽车领域的家电企业。美的、海信、格力、创维、索尼等家电企业均在汽车领域有所布局。从当前家电企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下场造车,另一种则是通过投资等方式进入到汽车产业链,做与之相关的生态产品。
海尔创立于 1984 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在持续创业创新过程中,海尔集团始终坚持 " 人的价值第一 " 的发展主线。
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2有知情人士透露,“海尔正在筹划造车,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报道称,海尔造车计划采取代工模式,至于推出时间以及能否落地,尚未有确切消息。
针对“造车”传闻,海尔对界面新闻表示消息不属实。相关人士介绍,海尔目前依托旗下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同时,海尔将与汽车企业共同建立家车互联新生态。
从去年开始,海尔和不少汽车公司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2021年3月25日,海尔与上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次跨界合作汽车大厂;随后又“牵手”吉利,双方在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营销渠道、金融及物联网支付等方面展开合作。海尔还与奇瑞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
从海尔投资版图来看,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海尔旗下的海尔资本早在2017年投资了主营业务为汽车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的飞驰镁物;2020年海尔资本看上了提供车载信息化服务的博泰车联网,并完成B轮战略投资。另外,汽车检测设备生产商赛赫智能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彤明高科也都获得过海尔资本的青睐。
可以发现,海尔过去的动作主要集中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实现车与家的智能互联。但想要正式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海尔还缺少造车资质,自建工厂、收购有资质的汽车公司或者找工厂代工是三条可选择模式。
如果海尔未来有意进军整车领域,并采用代工模式,此前达成战略合作的上汽、吉利与奇瑞等汽车制造商是否愿意成为代工厂也还有待商榷。
海尔不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车的孤例,先行一步进入整车制造的行业代表是格力和创维。2019年,格力与威马汽车达成合作,在智能制造、车家智能互联以及整车制造相关方面展开深入合作;2021年,格力通过司法拍卖获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获得整车汽车生产资质,正式进军汽车制造。
目前银隆新能源(现已更名“格力钛”)的主营业务是新能源商用车且还在生产,未来格力想要往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还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供应链模式也需要调整,难度并不低。今年3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接受采访明确表示,格力不会进入家用车市场。
创维则是从商用车领域逐步进入到乘用车市场。2011年,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重组厦门金龙以及南京东宇汽车集团,建立开沃汽车,投入到新能源客车的造车事业中。直到2017年,开沃汽车才获得乘用车汽车生产资质,并于2019年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品牌天美汽车,次年推出首款车型ET5。
不过,ET5的销量十分惨淡,目前已经退出市场。去年,天美汽车宣布更名为“创维汽车”,借助创维集团的名声,推出定位中型纯电动SUV创维EV6,售价14.68万元至25.28万元,6月销量仅为1280辆,半年总销量尚未过万。
安永博智隆战略咨询合伙人章一超向界面新闻表示,家电圈企业选择自主造车并不一定是上佳选择,它们对于汽车行业的认知还存在壁垒。
“消费电子领域其实很多都是找代工厂。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造车门槛已经降低,未来很有可能诞生一些专注于做汽车代工的白牌厂商,这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车更容易上手的一条路。”
事实上,早在20年前,家电行业就兴起过跨界造车的热潮,并给不少企业留下惨痛教训。当时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囿于主营业务产能过剩和拓展多元业务需求,曾纷纷下场,但又都相继折戟。
美的曾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并在昆明和长沙建立生产基地。但由于对汽车供应链把控不足和销售渠道不佳等多重因素,两大生产基地在2008年全面停产。奥克斯则向SUV和皮克领域发展,2004年曾宣布5年内投资80亿元进军轿车领域,实现45万辆年产能,但最终销量不佳,于2005年3月最终退市。
现在进入汽车领域的部分家电企业已经转换思路,不再沉迷于自主造车,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
例如,美的当前专注于做汽车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旗下威灵汽车部件专注于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收购的合康新能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系统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章一超指出,家电企业有自身的技术优势,顺应智能汽车的发展,比如做液晶显示屏也可以往汽车智能座舱方向发展考虑。“未来汽车作为生活空间的延续,本身和家用电器产品会产生联动,车家互联将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方向。”
传海尔筹划造车,官方称传闻不实38月9日,海尔集团相关人士针对网传推出自有品牌汽车一事回应,称网络上的.传言以及相关报道不属实。
该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旨在赋能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海尔也将利用智慧家庭的技术以及场景优势,与汽车企业共建家车互联新生态,为消费者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
(图片来自海尔官方)
简单来说,海尔方面的意思大概就是,不会为了建立互联生态圈而推出自有品牌,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而是通过与车企合作的方式,提供智能家居互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整合多家车企的技术优势,在不自建任何汽车产线的前提下,建成多平台互联的生态闭环,大概和前段时间的华为有点类似。
很显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的重点竞争领域,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诞生了像蔚来、小鹏、理想等强势的新势力品牌,而比亚迪也在新能源转型中发展得很好,还是全球销量数一数二的国产品牌。
不过造车前期要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海尔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许多企业在整合供应链、建设生产线等环节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等情况,要么无法量产,要么量产之后不被市场看好,最后的结局是倒闭,或者是被其它车企并购。也有很多车企赶着上市,目的大概也是为了博取投资人的青睐,好维持公司继续研发和生产。
(图片来自Pixabay)
不过猜测,身为国内家电巨头的海尔,应该不会放弃汽车这一发展潜力巨大的平台,或许只是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贸然进军造车领域,一旦失败,那必然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损失。
在看来,尽管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还很快,但相关购车补贴在今年年底就取消,少了补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新品牌再入场的可能性会比现在小一些,到时候留给海尔的机会估计就不多了。
近年来,全球掀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狂热浪潮。许多国家都将目光聚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上,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在如此多布局的地区中,谁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呢?
答案是: 中国青岛 。
说起青岛,多数人第一印象会想起大海。
而提起青岛的工业,很多人也会想起 海信、海尔、青岛啤酒 等知名品牌,总之,几乎不会有人将青岛与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多年积淀下来的明星品牌之外,青岛近年来还在着力打造一项新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制造 。
与不少城市的大手笔规划不同,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在宣传上略显低调。近年来青岛的该产业已经吸引了超过一千亿的投资,目标直指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
0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8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寒冬,中国高速增长了几十年的汽车工业面临产销同比下滑的尴尬局面。
而青岛,却在这一年找到了城市汽车工业的突破点。
2018年,青岛地区汽车产业产值1071.9亿元,同比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1107元, 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而这种逆袭局面,与青岛近年来一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近年来,青岛紧跟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引进了包括 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 等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
以此为依托,以 国轩电池、特锐德电气、力神电池 为代表的一众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也纷纷前来落户青岛,在短时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落户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包括北汽新能源项目、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130余个, 涉及总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 。
历经几年发展,青岛地区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 四大重点园区 ,分别是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青岛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路径十分具有代表性 ,即在政策的引导下,吸引整车龙头企业入驻,在此基础上,青岛又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上下功夫,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最终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
这一发展思路与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路径颇有些相似 。对标城市的成功经验也为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而最近,有消息称,青岛地区也正在与 恒大集团 对接新能源汽车项目,近期有望再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02
氢能正在发力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未来相当被看好的方向。
青岛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十分给力,短短一个月内先后与 美锦能源、氢能知名企业德国FCP公司合作项目 ,总投资达140亿元。
6月28日,青岛工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与美锦能源签署了《青岛美锦氢能小镇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投资建设青岛美锦氢能小镇,总投资100亿元(具体投入需根据后续达成的正式协议确定)。
据预计,此次青岛地区与美锦能源的合作, 也将以二者所擅长的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制造为主。
公告中表示,氢能小镇还将涉及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以及相配套的产学研科创中心、燃料电池检测中心等项目。
引入美锦能源的氢能小镇,对青岛来说是一次扩展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在与美锦能源“亲密接触”后不久,青岛就迎来了氢能发展的第二个大动作。
7月26日, 总投资达40亿的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项目在青岛开工奠基 。
德国FCP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研发及生产设备和技术。此次打造的氢能产业园总投资达40亿元,将重点放在 氢能源产品生产及建设全球氢能源技术中国本地化研究中心上 ,推动青岛地区甚至全国氢能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明年年底竣工,2021年实现量产。预计中德氢动力公司一期项目 产值将达165亿元 ,可创利税10多亿元。
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不止服务于本地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将 为央企提供核心部件配套 ,预计产值高达260多亿元。
无论是美锦氢能小镇还是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青岛的目光都始终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足以看出这座城市打造未来新支柱产业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青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不足。
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青岛在 智能型装备制造、核心研发、高端人才引进 三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三地经验为参照,青岛地区还需要 设立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研发专题,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同时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人才, 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长远、持续地发展。
当然,作为国内知名的海滨城市,青岛还应因地制宜, 发挥港口优势, 从货车、船舶等领域入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创造来自青岛的“新世界名牌”。
当格力、海尔等广东企业宣布有意进入预制食品圈时,许多社会人士和观察人士都感到惊讶。格力并不是刚刚开始布局,向上游的微波食品和微波器具进军。海尔之家早在几年前就以美食网络生态圈为平台,格力商城还很早就开始了各种预制菜和微波食品的销售。家电企业和预制食品企业并不陌生,这也引发了众多市场参与者的热议。
格力海尔家电圈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除了格力电器和创维品牌都是真正的建筑车外,格力海尔等企业更是要成为新能源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提供能源、空气、电机等零部件或模块的解决方案,不涉及独立的建筑车,是看到自己在家电行业和企业中的能力。格力电器董明珠在会上表示,公司将成立调理蔬菜装备制造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配送服务,为调理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出全球首款预制菜式微波炉,可加热主食、肉类、汤等预制菜式。
随着懒人生活方式的日益流行,健康、方便、快捷的准备菜不断被加入到火中。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蔬菜市场将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未来中国的调理蔬菜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装配式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各行各业都看好装配式食品回路。家电企业正在开发预制件食品设备和预制件食品微波炉,试图在预制件食品领域分一杯羹。家电发货量下降成为市场主题,虽然新产品的销售可以导致短期的连续增长,但对于整体市场规模的提振是有限的,任何能够激发购买欲望、激发市场活力的新鲜观念都是企业必须抓住的窗口。
新能源电动汽车排名前十名是: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威马汽车、几何汽车、广汽埃安、长城欧拉、哪吒汽车。
1、特斯拉
特斯拉一度负面新闻不断,但它依然是全球高端电动汽车领军品牌,在定价颇高的情况下,销量还远超其他品牌。旗下车型有ModelX、ModelS、lModel3、ModelY,其中,ModelY、Model3最为畅销。
2、比亚迪
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是中国第一家纯电动汽车品牌,全球新能源客车引领者、国内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全球销量仅次于特斯拉。旗下车型有宋、元、秦、唐、汉等系列,畅销车型为比亚迪汉EV、比亚迪海豚。
3、小鹏
小鹏汽车于2014年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成立,总部位于广州市,公司专注于针对一线城市年轻人的互联网电动汽车的研发,第一款量产车的目标是一辆时尚、跨界的电动SUV。2021年1-5月累计交付24173辆,较去年的4583辆同比大增427%。旗下有小鹏P7、G3、P5等车型。
4、蔚来
蔚来是国内豪华电动汽车代表品牌之一,旗下包括蔚来EC6、蔚来ES8、蔚来ES6、蔚来EVE、蔚来ET7等。
5、理想
理想汽车是由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创立的一个豪华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公司于2015年7月创立,总部位于北京,自有的生产基地位于江苏常州。2018年10月公司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车型ONE,它搭载了领先的增程电动技术与智能科技。2020年,理想ONE取得中国新能源SUV市场销量冠军。
6、威马汽车
威马汽车(WM Motor)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并在德国设立了研发团队。2016年9月,威马汽车发布“128战略”: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
威马EX5是威马汽车的首款量产车,累计销量超6万辆,稳居中国造车新势力A级纯电SUV累计销量第一。威马汽车是新势力中第一家、也是长期以来少有的兼具智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代表性企业,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车企。
2020年8月4日,《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发布,威马汽车排名第70位,名列2020中国新型创新企业50强第43位。连续四年位列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持续领跑中国造车新势力。车型包含威马EX5、威马EX6 Plus、威马W6、威马EX5-Z,均为suv。
7、几何汽车
吉利汽车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仅推出几何A一个系列,但分为高能超长续航(NEDC 500km)、高维标准续航(NEDC 410km)两个版本共6款车型。
8、广汽埃安
广汽埃安前身为广汽新能源,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续航、加速、智能化方面都很优秀,旗下一款AION S销量就占整个品牌销量的六成了。
9、长城欧拉
长城汽车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汽车品牌,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欧拉品牌是中国主流自主车企中第一个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于2018年成立。目前已形成包括欧拉好猫、欧拉白猫、欧拉黑猫、欧拉iQ在内的产品矩阵。
10、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汽车旗下的品牌,定位中低端,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电动汽车,外观时尚。目前有三款主要车型,分别是哪吒01、哪吒U和哪吒V,都是suv,畅销款为哪吒V。
电动汽车十大名牌如下:
1、特斯拉
目前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最高的品牌之一,作为世界上电动车行业标杆,特斯拉几乎每推出一款新能源汽车都会备受关注。
2、比亚迪
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比较成熟的品牌,其中同时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核心技术,从2008年起推出很多销量不错的车型。
3、北汽新能源
北汽作为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领航者,以及连续五年销量位居国内纯电动汽车榜首,推出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分为各个级别,比如低级别300公里、中级别400公里、高级别500公里。
4、奇瑞
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申报各项专利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0多项,这也表明奇瑞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5、广汽新能源
广汽新能源。现有的车型:AionS、Aion V、Aion LX以及传祺GE3等等。总体销量都排在国产汽车的前列水平。特别是Aion系列的持续输出,在市场上目前的反响非常不错。
6、吉利
吉利品牌旗下的新能源车型:帝豪Gse、嘉际、帝豪、瑞、缤越、星越等,与沃尔沃、戴姆勒公司的合作,CMA/BMA/PMA平台的日渐成熟,使销售之路更加顺畅。
7、理想
理想汽车是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汽车产品,制造工厂位于常州,目前只推出理想ONE一款车型。理想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第一次将“增程式”。
8、小鹏
小鹏汽车的CEO叫何小鹏,品牌名称因此而来。同样作为中国自家的纯电动车先驱者,与蔚来在同一跑道竟争,小鹏的定位是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智联汽车。
9、威马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目前旗下的车型:EX5、EX6。威马自创立之后就一直“低调行事”尽管威马电动车的销量在持续攀升,但是总量依然让人担心。
10、长城
长城汽车拥有迄今国内最先进的汽车综合试验场之一,具有研发、试制、试验、造型、数据五大功能的哈弗技术中心,实现了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布局,研发实力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