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减少碳排放,有何意义?
碳积分和碳排放配额很像,就是政府给各家车企划定了每辆汽油车碳排放的额度,如果不够,那就只能从电动车企业那里购买。所以,碳积分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对新能源车企的行业补贴。
碳排放配额也是这个道理。目前中国来自化石燃料的发电量占比是70%,假如中国拿到了2000万吨碳排放的配额,几年后中国清洁能源的占比达到50%,这就意味着中国会多出20%左右的碳排放配额。那么,中国就可以向碳排放配额不够用的国家出售多出来的碳排放权。
第一、可以减少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减少对矿藏的破坏,因为大部分的碳都是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
第二、可以迫使各国加快对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研究和使用。
第三、就是促进世界经济向绿色经济和持续可发展的经济形势方面转变。
控制碳排放就能减少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效应,减少冰川溶解,减少海平面上升,保护地球大生态环境。
大众对碳排放的一般印象就是它会引起全球变暖。确实,全球变暖这个说法饱受质疑,而且不够准确。在学界,一般把碳排放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概括为气候变化或是气候极端化(这涵盖了全球变暖,全球变冷,厄尔尼诺等各种不寻常的气候)。关于气候变化,最权威最全面的数据可以在IPCC每五年一次的评估报告中查阅,最新的版本是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如果对近几年的数据有所怀疑,也可以看古气候学家所测量的南极冰芯数据。这些从远古时期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冰芯显示了二氧化碳浓度和同时期气候变化的一致性。除了气候变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还有海洋酸化,土壤失衡等等,在次就不赘述了。
说回碳交易,题主对它的怀疑应该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是欧美国家鼓吹碳交易,用以遏制新兴国家发展;二是碳交易的目的在于牟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出于环境保护。我对经济和政治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一点粗浅的认识也许可以稍稍用以解释这两点怀疑。
关于第一点,在协定书中是有附件一缔约国(基本就是发达国家)和非附件一缔约国(发展中国家)之分的。他们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发达国家有强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则是自愿减排。也就是说中国并没有被强制要求减排。
不过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中国在COP21中承诺了2030年左右碳排达峰的“国家自主贡献”。在COP21之前的十三五中,中国就提出了要制定强制性碳排放目标,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处于经济转型期中的中国,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热衷碳交易的国家。而减排引起的经济压力,可能是印度之类的国家所担心的。
反观欧美国家,他们的热衷程度其实并没有那么高,美国是不愿做,欧洲是做不到。作为汽车上的人均碳排第一的国家,美国并不愿意承担起巨大的减排责任。甚至,在美国南部有大量的人对温室效应持怀疑态度(并不完全是科学原因,还有宗教原因。这些人同样怀疑进化论。)因为参议院的反对,美国当初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如今,美国虽然表态会在巴黎协议上签字,但谁也不能保证它会不会再一次退出。另一方面,作为新能源科技发展的前沿,欧洲确实是碳交易的鼓吹者,但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EU-ETS(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就基本崩溃了,前两天还读到文章在讨论EU-ETS只是睡着了还是已经死了,要如何改革才能重振EU-ETS。
关于第二点,碳交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的目的还是如题主所说的限制碳排放。并且碳交易可以更好的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固碳技术的革新。
碳交易是Ronald Coase提出的方法,用市场机制去解决环境成本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开发新能源是很贵的,素质道德不能当钱使啊。给高碳排的企业定额之后,他们要不然是花钱买新能源技术减排,要不然是买新能源企业的减排额抵消自己多排出的量。这样高排放企业不敢乱排放了,新能源企业也有开发经费了。
具体的交易机制是有很多种的,有JI以及之前提到的EU-ETS之类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易市场。还有一些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易,比如题主提到的植树造林,就可以通过REDD+(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其他林业“活动”所致排放量)机制来实现,发达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多种植森林来抵消他们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还有CDM(清洁发展机制),发展中国家自愿使用新能源或者提高能源效率所获得“排放减排期权”,可以卖给发达国家抵消他们的强制减排额。REDD+和CDM都是让发达国家低成本减排的机制。 虽然后两种方法让污染权变的廉价,不过从积极的角度上说,是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当地的环境。
话说回来,中国现在也基本不参与国际市场了,而是期盼用我们自己的碳交易机制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平衡国内的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让上风口的城市不用为了下风口的城市空气清洁而停滞了发展,陷入了穷困。给空气标上价格,虽然听起来可笑,但是总比把这个无价之宝当成免费资源肆意浪费要有分量的多!
温室效应是指透光覆盖物对保护小气候的增温保暖作用。其增温原理是:
①少量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但大量阻挡地面向上散发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使保护地辐射收支更倾向于收入大于支出。
②覆盖物能阻断地面向上(昼间)的乱流热输入,使保护地增温。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与上述原理4相似,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差,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晌,就是便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因此,减少大气增?物质的排放量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义务。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预防对策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二○五○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於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於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三%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於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五%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碳,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於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碳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麼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於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於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二%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原油没有了,一些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里的设备将无法运行,汽柴油车子将会停滞不前工作中,食材、日常生活用品等将无法正常送至人们手上,从而带来的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煤碳没有了,一大部分地域将断电,一大部分工业工厂将终止生产制造。煤碳的缺失造成的后果将远远地比较严重于原油。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比传统能源,像太阳能发电、风力、水可等新能源技术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并且他们造成的环境污染很小,发了电的水可以正常启动,太阳能发电、风力等也不会在使用后留有污染物质,除机器设备之外。世界上的化石能源越来越低,我国都是相对来说依靠进口的,我国每天都要国外进口几亿元的原油,现阶段当前国际形势也很不稳定,所以需要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
中国目前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以前为了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定义抛到脑后,现在再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很吃力,汽车尾气污染是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所以中国从现在起从车辆动刀,保护生态环境,为了下一代日常生活更加美好!化石能源总会有耗尽的一天,到那时再想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已经晚了。新能源车与此同时寄托了汽车企业弯道超越的希望,千万别像汽油车一样只有借鉴学习外资公司。近期冬天来了,各地的雾霾污染较往年更加严重了,为了能后代子孙可以看一下蓝天白云草地,少吸雾霾天气,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也刻不容缓。
完成碳达峰、碳排放交易是社会经济一场普遍而深刻的系统化转型。“碳排放交易”代表着一个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完毕,一个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时期逐渐。可再生资源将从电力能源翠绿色低碳转型的新生力量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到“十四五”末,预估风景水等可再生资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加量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二上下,在一次能源消费增加量中的比重将高于50%。必须全力搭建新型电力系统,给予灵便调节能力,使新能源技术能够更好地集中处理。增加基础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尤其要发挥大电网网络资源互肋的作用。政府部门、专家教授、公司领导者陆续为这个目标而迅速行动,新政策出台、投身于科学研究、项目投资合理布局。
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备传统能源无法替代的优点。一是清理环境保护。风力,水可、太阳能发电、核技术和动力电池等,都具有整洁、零污染的或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合乎社会发展发展的需要。二是传统式能总会有匮乏的一天。例如煤碳、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终会有开选用完的日子,一定要寻找代替品。三是新能源技术取之不尽,并且更为方便快捷。风力、水可、太阳能发电等来自于自然界,周而复始用之不尽;核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等具有功率大的、效率高,大大减少使用过程中繁杂阶段,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四是新能源技术是衡量我国科技水平发展实力的关键标示。新能源开发技术可以推动国防安全民用型等很多顶尖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好的国防和经济收益。
都说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你知道吗?实际上它们是可以再生的。
碳诞生于恒星内部,它随着剧烈的爆炸散布到宇宙空间,然后因为尘埃的聚集慢慢成为地球的一部分。地球上的碳含量几乎是恒定的,几十亿年来只有极少量的增加,这是因为强烈宇宙射线中的中子辐射9000~15000米的高层大气,使一部分氮-14分解为碳-14和氢。碳-14本身不稳定,它会通过β衰变变回到氮-14。地球上碳-14的含量极少,据计算全球碳-14的存量大约仅有50吨,其中大气层有840千克,其它全被固定在陆地材料中。
50吨的碳-14与地球碳总量相比微不足道。 地球上的碳主要是碳-12和碳-13,这是碳的两种稳定同位素,其中碳-12约占碳总量的99%,碳-13约为1% 。科学家们估计有超过6亿亿吨的元素碳以碳酸盐的形式被储存在岩石中,另有约1.5亿亿吨碳存在于一种叫做“油母质”或“干酪根”的固体有机混合物里;在地球中心的铁核中还有大量的碳,它与地核的铁结合成碳化铁Fe₇C₃;地球表面广阔的海洋中溶解和储存了大量碳化合物,其中含有38.4万亿吨碳;相比之下大气中的元素碳含量则要少得多,2000年测量的数值约为7200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 在2018年中期最新测量数据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浓度达到622ppm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大气总质量约为5.15×10¹⁸千克,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总质量约为32033亿吨,其中 元素碳的质量达到8736亿吨 ,远超过2000年的水平。科学家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超过290亿吨CO₂的结果,另外由火山喷发每年向大气贡献了不超过3亿吨二氧化碳。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早是没有碳的 ,当它开始形成时,包裹在周围的主要是氢气,还有少量的水蒸汽、甲烷和氨。 随着小行星不断地碰撞,频繁的火山活动将地下大量氮、二氧化碳以及少量惰性气体带到地球表面,形成新的大气层 。这些二氧化碳中的大部分溶解在水里形成早期的碳酸盐岩石,另一部分作为温室气体为早期的地球保温,这也为后来地球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早期的太阳光度只有今天的70%,更多的温室气体有利于保持地球表面的温度,在大约34亿年前,地球就已经存在早期生命的迹象,这与地下碳的大量排放时间基本吻合。
大量的地质证据表明,在大约24亿年前太古代晚期的数亿年时间里,地球大气和浅海区域大量氧气开始聚集,被称为“大氧化事件”,这是因为 大量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碳固定在它们体内并向空气中释放氧气 。这些远古藻类和浮游动物死亡后沉入水底,经过数亿年的堆积和几十亿年的地质变化,这些成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慢慢变成今天被称为“干酪根(Kerogen)”的固体物质。
干酪根是原始藻类、浮游生物和原始陆地植物固定地球大气层中碳的证据,它固定了超过10¹⁶吨(约1.5亿亿吨)元素碳,这些有机物质聚集在地下深处原始的沉积岩中,当其中一部分在地壳中被加热到合适的温度时( 油窗 :50-150 °C, 气窗 :150-200°C,两者都取决于烃源岩加热的速度),某些类型的干酪根会释放原油或天然气,形成油田或气田。
由此我们知道, 石油和天然气本身就是地球碳循环的其中一个产物 。
在地球 历史 的每一个地质时期,都有藻类和浮游生物沉积演化所形成的石油,从这个角度看,地球的石油储藏应当是源源不绝的。今天的渔民们不喜欢大量繁殖的水藻和浮游生物,它们会大量消耗浅层海水中的氧,导致鱼类死亡绝收,但十数亿年之后,这些海藻有可能就是后人的石油。
我此前在《煤炭与钻石,哪个更有价值?》一文中介绍了煤炭的来源,陆地上繁茂的植物在死亡之后慢慢堆积,将它们从空气中吸收的碳固定在地面,随着漫长岁月的地质演化,这些死亡植物在被微生物降解前变成泥碳,进而演化为III型干酪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煤炭。
地球表面的碳循环与大量微生物、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密不可分 。植物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体内的有机碳,当它们死亡时,这些有机碳的大部分被保存在地面、深埋进泥土、进入地壳,然后变为泥炭和煤;动物和浮游生物通过吃植物和藻类完成碳的转移,它们会呼出二氧化碳,同时也会将一部分碳转化为碳酸盐固定下来,当大量浮游生物的尸体沉积到海底深处,加上某些种类细菌协助分解,它们有机会转化为干酪根或石油。大约有2万亿吨的碳被储存在生物圈、化石燃料中元素碳的存量达到4.13万亿吨,这比空气中的碳要多得多。
植物不只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它还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只不过它们吸收的碳更多;动物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些碳大多来自它们所吃的植物。这使得大气中的碳基本保持平衡状态。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燃烧大量化石能量,将亿万年来积聚在地下的碳快速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又通过砍伐森林获取木材、发展农业减少了植物转化碳的能力,因此在工业革命后大气中碳的存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照目前的势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不会无限制地上升呢?不一定。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每年向大气中释放超过1000亿吨元素碳,比人类碳排放要多出十倍以上,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并没有那么多,这在本文的开始部分我们就已经做了计算。这是因为大气中有一多半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和陆地吸收了,二氧化碳或溶解在水里中和了海水的碱性(海洋的PH值约为8.2),或在阳光的照射下以碳酸盐的形式被封存在了土壤里。随着太阳光照度的增强,被土壤吸收的碳会越来越多,据计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可能在6亿年后达到一个 历史 低点,这对于植物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情。
我们通过分析地球碳循环的过程,可以发现石油和煤炭是能够再生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宣传资料甚至包括我们的教科书中都将化石能源列为不可再生资源呢?
因为 化石能源的再生过程是以亿年为时间单位计算的,对于人类来说这个过程太漫长了 。我们人类从智进化至今仅仅20万年,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 历史 仅数千年,大规模开采煤炭石油也只有数百年时间。相对于石油和煤炭的产生,人类消耗它们的速度简直快如闪电,即使今天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森林中的树木有可能再变成石油与煤炭,到那时候人类是否还能存在都将是未知数。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的脚下埋藏着超过4万亿吨的煤炭、有数千亿吨碳储存在石油里,更有1.5亿亿吨的碳被封存于干酪根,它们会在合适的地下转化为新的油气田,看起来石油与煤炭是取之不尽的。问题是当这些碳被开采出来燃烧后,它们会被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有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并由此引发严重的气候问题,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并努力避免。
用途:
太阳能: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生物质能源: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必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它含有少量硫化氢,所以略带臭味。发酵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有许多微生物参与。反应大致分两个阶段:(1)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质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降解成简单的物质,如低级脂肪酸、醇、醛、二氧化碳、氨、氢气和硫化氢等。(2)由甲烷菌种的作用,使一些简单的物质变成甲烷。要正常地产生沼气,必须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它能生存、繁殖。沼气池必须符合多种条件。首先,沼气池要密闭。有机物质发酵成沼气,是多种厌氧菌活动的结果,因此要造成一个厌氧菌活动的缺氧环境。在建造沼气池时要注意隔绝空气,不透气、不渗水。其次,沼气池里要维持20~40℃,因为通常在这种温度下产气率最高。第三,沼气池要有充足的养分。微生物要生存、繁殖,必须从发酵物质中吸取养分。在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中,人畜粪便能提供氮元素,农作物的秸秆等纤维素能提供碳元素。第四,发酵原料要含适量水,一般要求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中含水80%左右,过多或过少都对产气不利。第五,沼气池的pH值一般控制在7~8.5。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 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 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 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 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 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 国还有约 1150 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 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 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 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 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 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 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 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 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 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 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一再飙升,能源消费大国苦不堪言,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关切的问题。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叫“非可再生能源”。如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故也称为“化石燃料”),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因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不可再生能源还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油页岩。
不可再生能源的用途很多了,比如煤可以用于直接取暖,化工原料,工业燃料,可以发电,现在正在研究煤转化石油的工艺,以期待通过我国储存的大量煤炭资源取代能源安全存在巨大隐患的石油。石油的各种转化产品包括汽油、煤油,航天用油等等。天然气可以发电,可以用作汽车燃料,现在很多公交车都是燃气的了,还有就是很大程度的居民用气,清洁无污染,但是不可再生。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