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世界第一,可再生资源是如何实现再利用的?
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存在于阳光,空气,地下深处和海洋中。它们是地球物理结构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们不断通过自然方式进行更新,周而复始,无法用完。
国家能源局3月30日发布,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和利用有什么区别?
简单说,再生资源回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等等。简单的都是回收。不同的是角度。就是铺设的回收环节不同而已。有些是上门回收,有些是中转回收。而再利用则是回收加工。在再生资源行业里算是后端。一般指钢厂,纸浆厂。和一些特殊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含厨余垃圾的堆肥,有色金属回收冶炼,废旧塑料的再生加工。
互联网+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决心和努力,也需要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废品回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废旧物品的处理,废旧物品的回收就是目前非常富有市场前景的行业。在这个万众互联、万物互联的时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和改变。如今,废品回收融入互联网基因,为居民百姓、商家店铺解决卖废品难的问题。总而言之,互联网+废品回收的时代已经来临,不再是以虚打实,而是以实打实,四两拨千斤。受限于回收渠道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蜕变无疑会为再生资源回收新添强劲驱动力。废品之所以成为垃圾其根本在于“回收”,随意抛弃的是“垃圾”,回收成功的是“资源”。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废品回收率呢?废品回收者给您答案:借势,借互联网之势趟出一条“互联网+资源回收”的新道路。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如下: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坚持按规划建设的原则。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资源特点、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项目建设要符合省级以上发展规划和建设布局的总体要求,做到合理有序开发。
一是可再生能源优先、气体能源支持,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在能源的增量上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的气体能源对其作为补充和调节。因地制宜是指,不同地区资源条件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或建立适用于当地的能源结构。
二是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相互协同的可靠供应模式。可再生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就近利用,就近分配。而气体能源可以根据需要分布式或集中式利用,既可以作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调峰支持,也可以是分布式供应不足时的补充。
三是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平衡用能方式。首先,消费者在用能的同时,也可能产能,既是能源需求者,也是能源供应者。而供需双方的地位将趋于平等。其次,为了提高系统可再生能源接受程度,需求侧应响应供应侧,优先配置可再生能源。最后,还应充分发掘供需两侧的可调控资源,实现平衡用能、节约用能。
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相对于可能穷尽的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可再生能源属于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化石燃料和核能。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
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Gaylord Nelson)和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议和组织下,美国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
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20世纪90年代,“地球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地球日网络(Earthday Network)”发起“绿色一代(GREEN GENERATION)”计划,倡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模式转变。该计划呼吁公众维护三条核心原则: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碳”的未来;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通过为贫困人群创造“绿色岗位”使其脱贫,并将全球教育体系转变为环保型。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每年中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以下为历年主题:
1991年《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
1992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3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4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995年《拯救地球》
1996年《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防治灾害》
1997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8年《海洋地质与人类》
1999年《地质灾害防治》
2000年《地质环境保护》
2001年《地质遗产保护》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9年《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
2010年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6.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问题。我国的县级城市基本没有雨污分流的设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设施虽然投资量很大,实施却不够彻底,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劳动成果被不能彻底实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决”。
7.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8.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尽管我国在建立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战略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不足;由于成本相对过高以及产品自身特点原因,目前可再生能源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2.政策体系不完善,措施不配套
虽然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其制度建设要求也比较全面,但是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不配套,尚未完全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
主要是:
(1)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项规划或发展路线图未能及时出台,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目标引导机制;
(2)缺乏市场监管机制,对于能源垄断企业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
(3)可再生能源的规划、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4)规划、政策制定和项目决策缺乏公开透明度;
(5)缺乏法律实施的报告、监督和自我完善体系。
(6)缺乏可再生能源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障机制和政策,特别是水电、生物质能还需要完善移民安置、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配套政策。
3.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为了尽快降低成本、克服电网等外部支撑条件的限制,必须依赖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总体上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明显落后,主要表现在:
(1)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如光伏发电技术、纤维素制乙醇等技术,缺乏大规模发展所需的技术基础;
(2)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研究支撑平台,难以支持科技基础研究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3)缺乏清晰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和长期的发展思路,没有制定连续、滚动的研发投入计划;
(4)用于研发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
4.产业体系薄弱,配套能力不强
我国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资金快速投入的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我国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如大型风电机组的轴承、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生产装备、纤维素乙醇所需的高效生物酶等。尽管近来经过努力,这些情况有了改观,但从产业长远发展考虑,产业体系薄弱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孟加拉国专家说,他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孟加拉国国土每年在以20平方公里的速度变大。
孟加拉国环境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研究人员说,他们研究了32年来的卫星照片,得出了这一结论。
领导这一研究的马米努尔·哈克·萨卡尔说,这一情况的成因是在孟加拉国入海的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每年带来大量沉积物,在入海口堆积,形成了新的土地。
2.中国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各地均有震感。8.7万人罹难或失踪,1000多万人失去家园,经济损失8450亿元,举世震惊。对生命的珍视,引发了地震、建筑等相关领域的深刻反思。我们或许不能预测地震,但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燃,但愿汶川的悲剧不会重演。
3.中国南方雪灾 2008年年初
年初,中国南方普降大雪和冻雨,波及十几个省份,交通、电力瘫痪,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50年未遇的罕见雪灾,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在今年几次国际高端会议上,中国政府均郑重承诺尽最大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4.黑瞎子岛2008年10月14日
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黑瞎子岛举行界碑揭牌仪式,80年后,该岛屿的一半终于回归中国,这是中国第一块依法要回来的领土。
5.2009地球日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其继续发生的严峻现实显示了采取遏制温室气体行动的紧迫性。为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2009年地球日将“绿色世纪”(Green Generation)确定为活动主题,其核心原则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零排放碳的未来,结束地球村民对于包括煤在内的化石燃料的共同依赖;地球村民对于负责任的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承诺。
6.2009日食
2009年7月22日,在中国大陆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壮观的日全食。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达约6分钟,更为重要的是日食带覆盖的地区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直接观看到日全食的人数有可能创造历史之最。
途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7.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2009年02月02日
中山站时间2日9时25分(北京时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8.中国北方遇严重干旱 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2009年02月04日
由于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二00八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
9.澳大利亚东南部酷热引发严重野火 2009年2月份
澳大利亚北部洪水灾情6日持续加剧,但东部却是酷热难当,并引发严重野火,超过10万名消防员待命。
分析:我国现在处于春季,澳大利亚现在应该处于秋季,秋季干旱高温少雨,是引发大火的原因。我过现在也在干旱中,更应防范大火的产生。
10.台风莫拉克 2009年8月
2009年8月2日,日本气象厅报告今年第十一热带低气压形成于菲律宾东边约1000公里处。8月5日,中央气象局开始发布台风警报,并将莫拉克升格为中度台风。 8月6日14时00分,已经形成台风眼,持续增强。 8月7日于23时50分由台湾花莲县登陆,8月8日14时由桃园县出海。 8月9日迫近中国的台风莫拉克,18时30分由霞浦进入福建,移动速度稍为加快。随着莫拉克迫近,浙江同福建两省共疏散接近100万人,7万多艘船回港避风。浙江苍南县的降雨量超过 250毫米。在8月10日05时30分,中央气象局解除台风警报并在10分钟后发布豪雨特报。 在8月11日凌晨减弱为热带低气压。